角膜内皮炎论文_陈芳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角膜内皮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角膜,皮炎,抗病毒,激素,类固醇,白内障,皮质。

角膜内皮炎论文文献综述

陈芳霞[1](2019)在《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综合治疗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在病毒性角膜内皮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1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患者27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既往病史、发病原因以及临床表现等,对患者施以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综合疗法,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角膜内皮形态以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在细胞多形性变异率、角膜厚度以及细胞计数方面的数据与治疗前比较,组间差异与统计学意义成立标准符合,即P<0. 05;此外,参考LogMAR视力,患者治疗后的视力改变情况为0. 20(0. 10~0. 40) LogMAR,相对比治疗前的0. 70(0. 38~1. 10) Log MAR,数据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对患者行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综合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角膜内皮形态,加快患者视力恢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邵明芹[2](2019)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炎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角膜内皮炎是原发于角膜内皮的炎症,临床并不少见,但发生于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的角膜内皮炎较少见,因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的认识不足,容易被误诊为单纯术后角膜水肿而延误治疗,从而导致不良后果。因而,准确的诊断及及时的治疗至关重要[1]。现将2011年5月—2018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5例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炎患者的诊断与疗效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5例(5眼),其中男2例,女3(本文来源于《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康欣,申颖[3](2019)在《角膜内皮炎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角膜内皮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与其他疾病鉴别有一定难度,因此报告我科收治的角膜内皮炎一例,以期为临床对该病的诊治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成拾明,王冠楠,韩芳芳,田朕,王玲丽[4](2019)在《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炎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角膜内皮炎(corneal endothelitis,CE)是一种角膜内皮的炎性疾病,临床并不少见,通常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常见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1])及巨细胞病毒~([2])等。延误或误治可使患者病情迁延不愈、严重损害其视功能,甚至可出现角膜内皮衰竭。虽然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炎发生率相对较低,约为0.28%,但其可严重损害患者通过白内障手(本文来源于《湖北医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建梅[5](2019)在《角膜内皮炎患者房水病毒抗原的定量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炎的发病原因,研究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技术在病原学方面对角膜内皮炎的诊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对18例(18眼)临床诊断为角膜内皮炎患者的房水进行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四种病毒的抗原进行定量检测,同时以12例(12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房水中以上四种病毒抗原含量作为对照,结果以分类变量资料两样本率比较的四格表确切概率比较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对18例角膜内皮炎患者的房水进行扩增,其中,病毒抗原阳性者5例,阳性检出率为27.78%,12例对照组房水中,病毒抗原阳性者0例,二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技术对角膜内皮炎患者房水中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的抗原进行定量检测,可建立一种在DNA水平上的检测方法,实现快速而准确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可靠的实验室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杜婧,田芳,刘建国,李颖[6](2018)在《综合治疗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效果和形态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综合治疗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效果和角膜内皮形态学的变化,并探讨治疗方案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5-12就诊于西安市第四医院的48例48眼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患者的发病诱因、病史和临床表现,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比较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综合治疗后3mo患者的治愈率、复发情况和角膜内皮形态学的变化。结果:病毒性角膜内皮炎发病诱因较多,患者均有眼红、眼疼、畏光、流泪和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临床表现包括视力下降、结膜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水肿,可有角膜上皮小水泡、后弹力层皱褶、灰白色或羊脂状KP、眼压升高、虹膜后粘连,反复发作者发生角膜大泡。治疗1mo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88%,且未见复发病例;治疗2mo有效率和治愈率达100%,共1眼(2%)复发;治疗3mo共2眼(4%)复发。治疗3mo后治疗组的细胞计数(t=2.952,P=0.004)和OCT角膜厚度(t=2.584,P=0.01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细胞多形性变异率(45.85%±6.29%)高于对照组(40.62%±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8,P<0.001)。治疗前治疗组的视力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66,P<0.001);治疗后治疗组的视力恢复到0.20(0.10~0.40)LogMAR,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89,P<0.001)。结论: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表现和病因复杂多样,应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疗效,但是治疗后角膜内皮计数和角膜厚度减少,为治疗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张永强[7](2018)在《角膜内皮炎临床治疗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炎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通过对16例(16眼)确诊为角膜内皮炎的病例进行分类,采用皮质类固醇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观察疗效并进行随访。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治愈。结论角膜内皮炎的病因和自身免疫和病毒感染有关,使用皮质类固醇和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确切。(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13期)

葛志红,王伟丽[8](2016)在《更昔洛韦滴眼液治疗角膜内皮炎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滴眼液对角膜内皮炎的影响。方法 46例角膜内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组给予0.1%阿昔洛韦眼液,观察组给予0.15%更昔洛韦滴眼液,观察临床疗效及视力恢复时间。结果在线状角膜内皮炎患者中,观察组视力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对线状角膜内皮炎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6年19期)

葛志红[9](2016)在《角膜内皮炎46例治疗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抗病毒药物及激素药物治疗不同类型角膜内皮炎的疗效。方法 46例角膜内皮炎患者随机分为阿昔洛韦治疗组和更昔洛韦治疗组,阿昔洛韦治疗组应用0.1%阿昔洛韦眼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口服阿昔洛韦片和泼尼松治疗,更昔洛韦组应用0.15%更昔洛韦滴眼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口服更昔洛韦胶囊和泼尼松。观察不同治疗组各型角膜内皮炎患者恢复时间。结果盘状角膜内皮炎患者中,阿昔洛韦组和更昔洛韦组视力恢复时间分别为(8.28±3.43)d和(8.11±3.11)d(P>0.05);弥漫型角膜内皮炎患者中,两组的视力恢复时间分别为(12.33±4.23)d和(10.33±4.76)d(P>0.05);而线状角膜内皮炎患者中,更昔洛韦组视力恢复时间为(22.83±5.87)d显着高于阿昔洛韦组(16.67±5.71)d(P<0.05)。结论更昔洛韦对线状角膜内皮炎效果明显,而在盘状型及弥漫型角膜内皮炎中两组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6年11期)

李燕玲[10](2015)在《24例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和潜在的致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24例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复发情况,采用全身及局部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第3、5、7天眼部体征的变化情况,并进行评分,根据疗效指数评定为治愈、显效、进步、无效,统计治疗治愈率、有效率及无效率,并比较治疗前后视力的改善情况。结果:病毒性角膜内皮炎可于多种诱因下发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表现为视力下降,结膜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水肿,可有角膜上皮小水泡,后弹力层皱褶,灰白色或羊脂状KP,Tyndall(+),眼压升高,虹膜后粘连,反复发作者发生角膜大泡。采用综合治疗后出院视力较入院提高(p<0.001),入院视力平均为0.135,出院为0.5,视力提高行数为0-11行,平均4行。反复发作者视力均明显受损,分布于光感-0.15之间,治疗后提高不明显,5例盘状角膜内皮炎患者经治疗后视力恢复至1.0。盘状型较其他两型好转快,一般于用药物后3天,症状可改善,用药7天后角膜水肿基本消退,但仍可观察到KP。11例Tyndall阳性者中8例(72.67%)于治疗后第4-5天转为阴性。连续治疗1-2周后角膜可恢复透明,后弹力层皱褶减轻,KP明显减少或消退,部分患者遗留角膜云翳/斑翳。反复发作者,可合并基质型,角膜损害严重。第3、5、7天的治愈率分别为0.00%、0.00%、16.67%,有效率为0.00%、12.50%、87.50%,无效率为66.67%、8.33%、0.00%。本研究随访的16例患者中5例复发。1例于停药第2年复发,4例于停药第1年复发。该病易误诊,误诊率达33.33%。结论: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还缺乏针对性的检查手段。明确诊断后,应用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疗效,提示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是由病毒感染及病毒诱发的免疫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定并推广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致盲率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5-06-01)

角膜内皮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角膜内皮炎是原发于角膜内皮的炎症,临床并不少见,但发生于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的角膜内皮炎较少见,因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的认识不足,容易被误诊为单纯术后角膜水肿而延误治疗,从而导致不良后果。因而,准确的诊断及及时的治疗至关重要[1]。现将2011年5月—2018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5例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炎患者的诊断与疗效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5例(5眼),其中男2例,女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角膜内皮炎论文参考文献

[1].陈芳霞.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综合治疗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效果[J].黑龙江医药.2019

[2].邵明芹.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炎的临床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3].康欣,申颖.角膜内皮炎一例[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9

[4].成拾明,王冠楠,韩芳芳,田朕,王玲丽.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炎的临床分析[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9

[5].张建梅.角膜内皮炎患者房水病毒抗原的定量检测[D].河北医科大学.2019

[6].杜婧,田芳,刘建国,李颖.综合治疗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效果和形态学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8

[7].张永强.角膜内皮炎临床治疗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8].葛志红,王伟丽.更昔洛韦滴眼液治疗角膜内皮炎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

[9].葛志红.角膜内皮炎46例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6

[10].李燕玲.24例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观察[D].福建医科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患者,女,70岁,左眼线状病毒性角膜患者,男,69岁,右眼盘状病毒性角膜患者,男,61岁,右眼病毒性角膜内皮环孢素组角膜内皮炎术前与术后裂...1-4)。及虹膜炎症性渗出。 给予高渗葡...为四种病毒抗原检测报告Fig.1fourvirus...

标签:;  ;  ;  ;  ;  ;  ;  

角膜内皮炎论文_陈芳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