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结构论文和设计-戴佳民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结构,包括下框、导光板以及背光光源,所述导光板上还设置有光学膜,所述导光板设置于下框上,所述下框至少折起一侧设置为折起部,用于固定背光光源,所述下框除设置折起部侧外,剩余侧设置有胶墙,所述胶墙由塑胶材料制成,所述胶墙下端嵌于下框内;由于塑胶材料的结构自由度强,所述胶墙可设置的更窄,有利于实现显示屏窄边框设计;在胶墙的上端,还设置有无粘性的PET,作为显示屏的承载面,由于PET为软性材质,因此当PET受力下沉时压迫到光学膜时不会导致光学膜的变形,有效延长了光学膜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无需在光学膜与PET之间设置较大的空隙,避免了在此位置的漏光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背光结构,包括下框、导光板以及背光光源,所述导光板上还设置有光学膜,所述导光板设置于下框上,所述下框至少折起一侧设置折起部,所述背光光源与导光板配合设置,固定于折起部内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除设置折起部侧外,剩余侧设置有胶墙。

设计方案

1.一种背光结构,包括下框、导光板以及背光光源,所述导光板上还设置有光学膜,所述导光板设置于下框上,所述下框至少折起一侧设置折起部,所述背光光源与导光板配合设置,固定于折起部内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框除设置折起部侧外,剩余侧设置有胶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对应所述下框设置有凹槽,所述胶墙下端嵌于所述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折起部的外侧,设置有塑胶件,所述塑胶件卡接于所述折起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胶墙以及塑胶件的上表面,通过双面粘或胶水固定设置有PET。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ET在上表面设置有双面粘。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ET向内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光学膜上方,且所述延伸部的下表面不带粘性。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屏背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背光源结构中,将中框上端作为显示屏的承载面,所述承载面部分宽度覆盖于光学膜上,承载面太宽,不利于实现窄边框设计;由于中框大多采用硬质材料制成,后续使用过程中承载面受力下沉,发生形变不可逆,压迫光学膜导致光学膜变形,为避免中框下沉压迫光学膜,通常在中框承载面与光学膜之间设置有0.3mm左右的间隙,但在使用过程中,此间隙易出现漏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窄边框设计,以及解决上述光学膜变形和背光漏光问题,提供了一种背光结构。

一种背光结构,包括下框、导光板以及背光光源,所述导光板上还设置有光学膜,所述导光板设置于下框上,所述下框至少折起一侧设置折起部,用于固定背光光源,所述背光光源与导光板配合设置,固定于折起部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下框除设置折起部侧外,剩余侧设置有由塑胶材料制成的胶墙,但不局限于此,所述塑胶材料的结构自由度更强,由其制成的胶墙可设计的更窄,有利于实现屏幕窄边框全面屏的设计。

进一步的,所述下框对应所述胶墙位置还设置有凹槽,所述胶墙下端嵌于所述凹槽内,可防止胶墙收缩形变,配合更加紧密。

进一步的,在所述折起部的外侧,设置有塑胶件,所述塑胶件为倒L型,所述塑胶件的上端,配合设置于折起部的顶部,所述塑胶件通过折起部外侧面设置的卡扣,以及塑胶件在对应设置的卡扣孔,卡接于折起部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胶墙以及塑胶件的上端,通过双面粘固定设置有PET。

进一步的,所述PET作为显示屏的承载面,在上表面设置有双面粘,用于所述PET与显示屏的粘合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PET向内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光学膜上方,且所述衍生部的下表面不带粘性,以防止PET受力下沉时,所述延伸部与光学膜粘合。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一种背光结构,在除折起部侧,下框的其余侧设置有由塑胶材料制成的胶墙,充分利用塑胶材料结构自由度强的特点,将胶墙做窄,方便实现窄边框设计;在胶墙的上沿,设置软性质地的PET作为显示屏的承载面,即使承载面受力变形压迫到光学膜,也不会造成光学膜的变形,延长了光学膜的使用寿命,其次,可使得承载面与光学膜之间的间隙设计为最小,接近零间隙,这也有效的解决了因缝隙过宽而导致的漏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背光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方式背光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方式灯源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方式非灯源侧结构示意图;

其中:下框-10;中框-20;导光板-30;光学膜-40;背光灯源-50;PET-60;双面粘-70;框墙-11;胶墙-12;凹槽-13;折起部-14;塑胶件-15;承载面-21;延伸部-61;卡扣-141;卡扣孔-1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能够根据下文所述用本领域的相关技术加以实现,并能更加明白本实用新型的创新之处和带来的益处。

如图1所示,为传统的背光部分结构示意图,包括下框10,中框20,所述下框10上设置有导光板30,所述导光板30上设置有光学膜40;所述下框10还设置有框墙11,所述中框20呈倒L型,配合设置于下框10框墙11的外侧面与顶端,所述中框20上端作为显示屏的承载面,当承载面21设置过宽时,不利于屏幕窄边框的设计,其次,传统中框20大多由硬质材料制成,当承载面21受力下沉,形变不可逆,将压迫光学膜40导致光学膜40的变形,为解决这一问题,通常在承载面21与光学膜40之间设置有0.3mm左右的间隙,但此设计又将导致此位置的漏光。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背光局部结构示意图,包括下框10、导光板30以及光学膜40,所述导光板30设置于下框10上,所述光学膜40设置于导光板30上,所述下框40还设置有由塑胶材料制成胶墙12,所述塑胶材料自由强度高,由其制成的胶墙12可设计的更窄,有利于显示屏幕窄边框的设计。

进一步的,所述下框10对应胶墙12位置还设置有凹槽13,所述胶墙12下端嵌于所述凹槽13内,但不局限于此,可有效的防止胶墙2形变收缩,也使得下框10与胶墙12配合更加紧密。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背光灯源侧结构示意图,所述下框10在此侧折起,设置一折起部14,用于背光灯源50的固定,所述背光光源50与导光板30配合设置,固定于折起部14内侧。

在所述折起部14还设置有一塑胶件15,所述塑胶件15为倒L型,所述塑胶件15的上端,配合设置于折起14部的顶部,所述塑胶件15通过折起部14外侧面设置的卡扣141,以及塑胶件15在对应位置设置的卡扣孔151,卡接于折起部14上,但不局限于此。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所述胶墙12和塑胶件15上,通过双面粘70粘贴固定有无粘性的PET 60,作为显示屏的承载面21,但不局限于此,所述PET 60上表面设置有双面粘70,用于与显示屏的粘贴于固定,所述PET 60向内延伸形成延伸部61,其位于光学膜40上方,所述延伸部61下表面不带粘性,防止PET 60受力下沉时,所述延伸部61与光学膜40粘合;由于PET 60为软性材质,当延伸部61受力下沉压迫到光学膜40时,也不会导致光学膜40的变形,因此PET 40与光学膜40之间的间隙可设置为最小,接近零间隙,这也有效解决了此缝隙设计过宽而导致的漏光问题。

本优选实施方式所表述的一种背光结构,将下框除设置折起部侧的其余侧,设置由塑胶材料制成的胶墙,利用塑胶材料自由度高的特性,可将胶墙设计的更窄,有利于实现显示屏窄边框的设计;在胶墙与塑胶件上设置软性材质的PET,代替原有由硬质材料制成的中框成为LCD的承载面,由于PET为软性材质,无需担心PET下沉压迫光学膜,而导致光学膜变形,延长了光学膜的使用寿命,其次,光学膜与承载面的间隙也可设置为最小,有效避免了此位置的漏光问题。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一种背光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04638.8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231663U

授权时间:20190809

主分类号:G02F 1/13357

专利分类号:G02F1/13357

范畴分类:30A;

申请人: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6600 广东省汕尾市区东冲路北段工业区

发明人:戴佳民

第一发明人:戴佳民

当前权利人: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代理人:廖苑滨

代理机构:44102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背光结构论文和设计-戴佳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