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善恶论文-胡金旺

人性善恶论文-胡金旺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性善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船山,人性善,转变,何者不善

人性善恶论文文献综述

胡金旺[1](2019)在《论船山在人性善恶上的一个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船山在《尚书引义》中提出了气有不善、性有不善的看法。而在其两年之后撰写的《读四书大全说》中,船山即对这种看法进行了修正,认为性无不善,这种认识贯彻于之后他学术的始终。由性本善而用有不善的看法到性始终为善的这个转变不仅可以扭转其体用观的捍格不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其人性论的这个转变导致了其"工夫"修养论与宋儒在侧重点上有很大的不同。即不是气与性之不善,不善是由于主体在与外界交往过程中不能善于驾驭情势与正确对待的结果,不善的结果主要由主体负责。船山之意是要人当下就负起改变自己的责任来,一刻也不能拖延;而且船山也坚信人在当下能改变自己(此类似佛教的前念迷即烦恼,后念悟即智慧)。(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9年08期)

张留梅[2](2019)在《人性的善恶之辨——对影片《叁块广告牌》中米尔德里德·海耶斯人物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块广告牌》由马丁·麦克唐纳编剧并执导的影片,该片讲述了一位母亲的女儿惨遭杀害,正义得不到伸张时决定树起广告牌,以此对当地警察施压的故事。本文主要评析影片中女主人公所彰显出的人物性格,并探讨其形成的根源。(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1期)

郑可菜[3](2019)在《人性的善恶美丑——“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阅读任务群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学习围绕"人性"母题,综合运用通读把握、细读探究、分析评价、辨析质疑、仿写等多种学习方式探索阅读任务的路径,设计了五组融感受体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于一体的学习活动,具体包括:"不同文体,不同阅读方法""读'薄':整体把握""读'细':探赜关键处""读'厚':拓展联读""读'深':探究主旨"。(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3期)

林晨[4](2019)在《人性善恶的中性化——论莫言《故乡人事》的新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莫言正是一个一直追求着善与美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往往充满了对人性恶细致而夸张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衬托出人性的美好和善良。而这次自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沉寂五年后,在2017年9月"于《收获》上发表的由《地主的眼神》、《斗士》和《左镰》3个短篇构成的小说序列《故乡人事》同样表现了这一元素。正如题目所示,莫言这次的叁篇小说依然以故乡的人和事为主题,将背景置于我们熟悉的"高密东北乡",分别塑造了"地主"、"斗士"、"铁匠"等人物形象,他的创作心态,尤其是对于人性善恶的看法的转变可以在这叁篇新作中窥见。本文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与莫言前期小说做比较,探究莫言获诺奖后的新作《故乡人事》的人物形象、描写手法和人性善恶中性化等新问题、新转变。(本文来源于《荆楚学术2018年10月(总第二十四期)》期刊2019-03-01)

赵彦[5](2019)在《困惑与游离:《伊甸之东》对人性、善恶、伦理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斯坦贝克的《伊甸之东》以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展开了一个富于想象力的故事,展现了其理想主义倾向和普世情怀。在这部与《圣经》互文的小说中,作者表达了对人性自我完善和寻找美好生活家园的企望。然而,小说文本的叙事内容和主题思想却与作者的创作初衷以及叙述话语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冲突,这一矛盾正是20世纪美国社会现实与"美国梦"之间深刻矛盾的体现。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对小说与《圣经》文本的互文分析,揭示出小说叙事和作者信念之间的悖谬:必然幻灭的美国梦和重建"伊甸园"的信心之间的矛盾、人类原罪的延续与人性完善的自信之间的矛盾、人性善恶界限分明与复杂模糊之间的矛盾。(本文来源于《郑州师范教育》期刊2019年01期)

闫舒琪[6](2019)在《探究沈从文《医生》的主旨——人性的善恶、寻常与荒谬的交织》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湘西文学世界"的创造者,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乡土世界恬淡自然、美丽怡人,充满诗情画意,与小说中故事与人物平淡如水的情调合一。但在他的小说中,也有少数笔调辛辣、语言讽刺,展现出真实、全面的世态和人性的作品,如短篇小说《医生》。《医生》采用多重视角,展现了白医生遭遇的一次奇异诡谲的"聊斋"经历,表现出世人身上"美善"与"丑恶"的相融相生,用寻常的笔调讽刺出故事主题的荒谬和离奇。(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03期)

舒远招[7](2018)在《康德的人性善恶论是“性善质恶”说吗——对谢文郁教授《性善质恶——康德论原罪》一文的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谢文郁教授从奥古斯丁、路德的原罪—恩典思想传统出发,对康德的原罪思想展开分析。他依据康德的"向善的原始禀赋"认为康德是性善论者,同时依据康德对人的本性的新界定,认为康德所说的"趋恶倾向"并非"本性之恶",而是"本质之恶"("质恶"),由此把康德宗教学着作中的人性善恶论归结为"性善质恶"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冲击性的新概括,但这一概括是建立在奥古斯丁、路德和康德之间的扭曲而错位的比较框架的基础上的,过于凸显了路德的"原罪"与康德的"向善的原始禀赋"之间的对应关系,未能把康德的"趋恶倾向"说视为对路德原罪说的批判改造。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概括不是按照康德本人对人的本性的新界定而得出的,因而偏离了康德的基本思想。康德虽然肯定了人的原始向善禀赋是善的,但这种自然禀赋仅仅是人的善良本性的可能性而非现实性,他所说的普遍趋恶倾向则是一种现实的、恶的本性,因此,就人的现实的、由人自己所造就的本性而言,康德恰好是一位性恶论者,尽管他也认为人的原始向善禀赋应该而且能够获得重建。谢文郁教授的解读固然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但也值得从方法论上加以反思。(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期刊2018年04期)

马晓琴,和侃[8](2018)在《善恶何故:“真性”“禀性”与明清回儒的人性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人性善恶问题,古今中外的先贤见仁见智,各成一家。真性与禀性是明清回儒学者为阐述此问题提出的两个哲学概念,深受宋明儒学善恶论之"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概念的影响。在回儒思想体系中,真性源自先天,乃人的本性,具有纯善无恶的特征;禀性是人之现实的自然属性,具有善恶两重性质,它是造成现实世界个体人性差异及其行善作恶的根本。"真性""禀性"学说是明清回儒会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果,表征着回族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认同。(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罗凤娇[9](2018)在《试论电影《狗镇》中的人性善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人性之善的表达与人性之恶的揭示是导演拉斯·冯·提尔在电影《狗镇》中着重表现的主题。影片中的人性善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巨大转变。本文试图讨论主人公汤姆、格蕾丝以及狗镇其他村民身上存在的善与恶,从而窥探世间人性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29期)

尹新瑞[10](2018)在《人性善恶:叁大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思想及本土化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叁种主要的心理学理论流派,也被称为心理学的叁大势力。在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上,叁种理论流派采取了不同的理论预设,从而也决定了其不同的咨询治疗技术。文章分析了叁种主要心理学理论关于人性的不同观点以及所采取的心理咨询技术,认为社会工作学界和实务界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研究和运用以上叁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模式时,应注重对中国文化特异性的考察。(本文来源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人性善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叁块广告牌》由马丁·麦克唐纳编剧并执导的影片,该片讲述了一位母亲的女儿惨遭杀害,正义得不到伸张时决定树起广告牌,以此对当地警察施压的故事。本文主要评析影片中女主人公所彰显出的人物性格,并探讨其形成的根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性善恶论文参考文献

[1].胡金旺.论船山在人性善恶上的一个转变[J].中州学刊.2019

[2].张留梅.人性的善恶之辨——对影片《叁块广告牌》中米尔德里德·海耶斯人物评析[J].大众文艺.2019

[3].郑可菜.人性的善恶美丑——“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阅读任务群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

[4].林晨.人性善恶的中性化——论莫言《故乡人事》的新转变[C].荆楚学术2018年10月(总第二十四期).2019

[5].赵彦.困惑与游离:《伊甸之东》对人性、善恶、伦理的思考[J].郑州师范教育.2019

[6].闫舒琪.探究沈从文《医生》的主旨——人性的善恶、寻常与荒谬的交织[J].大众文艺.2019

[7].舒远招.康德的人性善恶论是“性善质恶”说吗——对谢文郁教授《性善质恶——康德论原罪》一文的商榷[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8

[8].马晓琴,和侃.善恶何故:“真性”“禀性”与明清回儒的人性观[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9].罗凤娇.试论电影《狗镇》中的人性善恶[J].北方文学.2018

[10].尹新瑞.人性善恶:叁大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思想及本土化路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  

人性善恶论文-胡金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