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亚娟:和而不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道德观和教育观对比研究论文

左亚娟:和而不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道德观和教育观对比研究论文

摘 要: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也是世界思想宝库重要的一部分。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甚至在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见儒家思想对我国具有深远的影响。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与孔子所处的时代相差约100年,在那个时候东西方的思想难以进行交流学习,但他们的思想、理论成果等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后世研究中西方哲学思想、后来形成的思想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文将主要从孔子和苏格拉底各自的教育观和道德观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孔子 道德观 教育观

一、“启发式教学”与“产婆术”

孔子和苏格拉底在进行教学时,采取的都是问答的形式,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交流的关系。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授课。但两者之间又略有不同。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孔子认为,学生要先自己进行大量的思考和阅读,只有在实在得不出结论、还没有完全相同的时候,老师才进行提示,从而激发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孔子强调学生大量思考和阅读的重要性,如“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 以思 , 无益 , 不如学也。”(《卫灵公》)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如果还未博学就思考,其弊反而大于利。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中包含了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进行沟通、共同进步。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了新知识,这种方法能够增加学生的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启发式教学”主要采取学生问,老师回答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一般的、具体的,老师根据这个问题,总结其含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苏格拉底发明产婆术是从他的母亲的工作中得到灵感的。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名催产婆,苏格拉底发现,在接生的过程中,尽管催产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要想生出孩子主要还是靠产妇自己。苏格拉底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当“催产婆”的角色,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观点。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逻辑和推理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因此,“产婆术”又被称之为“精神助产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具体程序可以总结为倾听、反讽、暗示、归谬、助产、归纳定义。也就是说,在学生得出结论前,苏格拉底已经有一个“标准答案”了,他假装自己是“无知”的,同时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将其中的矛盾和错误的地方提出来,从而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这个结论。苏格拉底认为最一般的美德、正义、善等知识,并非人们主观的观念而是客观存在的绝对知识和神的知识,人们在不断的轮回中已经完全学会并掌握了这些知识,但是在重生的过程中,人们忘记了这些知识,因此老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回忆起这些知识,同时,学生只能靠自己的思考回忆起这些知识。

王维娅将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教学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为:主要都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重视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 , 但是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孔子重直观,强调“学”,苏格拉底重抽象,侧重“思”,孔子采取的方式灵活多样,苏格拉底则形式单一。这两种教育观对东西方文化及教育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东方更重视直觉,而西方更重视理性和逻辑。这两种教育观促进了世界教育的发展,启示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与学生平等沟通,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等。

信息化建设也是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要一环,信息化环境对于企业内控体系具有支撑作用,也是提高财务内控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首先,组建一支专业化程度高、职责明确、资源和权限保障充沛的信息化建设专项小组,主持并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筹备与实践工作。其次,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整合现有的财务软件系统,比如预算系统、支付系统、核算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将这些相对独立的、零散的系统予以整合,强化数据共享,将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统统囊括进来,全面提高财务内控工作的效率。

在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过程中,他们都将德育放在主要地位,认为美德是可以通过教授进行传递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德育进行进一步的对比研究。

二、“仁”与“美德即知识”

这两种东西方德育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方重视长幼有序、以大局为重等品质,感性在为人处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大部分东方人含蓄内敛、谦虚低调,这些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而西方人重视理性思考,以个人的思考、发展为主,强调个人主义。同时,这两种德育观都强调了美德是可以传授的,因此,所有人都应该积极地学习美德的知识,即善的知识,不做那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情,促进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共同发展。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著名论述之一。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美德像知识一样,是可以传授的。他认为,人之所以会作恶,是因为没有学习关于美德的知识。罪恶源于无知,无知便会无德。因此,人如果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去学习知识,如果他不了解关于道德标准、道德规范的知识,就无法做出有道德的行为,也就无法成为有道德的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美德,成为有道德的人的过程,因此,德育在教育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本人仍然是最重要的。人需要依靠理性的力量,不断地“认识你自己”、控制自己。人有七情六欲,这些情感会冲昏人的头脑,使人变得不清醒,从而做出不符合道德标准的事情来。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要保持理智,做出正确的决定,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孔子认为有德行才会有社会地位,提出:“君子”有德,固能治人,“小人”无德,固受治于人。在等级森严的宗法和宗亲制度影响下,心系“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经历着新、旧伦理道德观念的杂陈,孔子创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以伦常为基础的道德规范体系。“仁”是一个上义词,包括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以及克己复礼的行为。孔子认为个人的道德与整个社会有着直接的关系,人们不道德的行为、思想,会败坏社会风气,导致社会发展停滞不前。而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向有知识、有修养的人学习。“仁”包括尊师重道,谦虚好学,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包括爱人,具有博爱精神,如:“泛爱众,而亲仁”等。孔子之所以提出要培养这样的人,是因为当时社会动乱,奴隶社会正在向封建社会过度,因此需要一名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来治国理政,为百姓创造安定快乐的生活。除此之外,孔子还强调“中庸”。“中庸”讲究折中,凡事不能太极端。孔子的这些思想都很好的体现在了后来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比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

对所选18块样地内毛竹进行每竹检尺。根据立竹度对林分进行密度划分,将立竹数低于95株的样地定为低密度林分,高于95株的样地定为高密度林分。将所选样地分为2组,每组9块并进行老竹清理。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有3个施肥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即进行3种肥料在2种密度条件下(高密度和低密度)的施肥效果比较。肥料种类及施肥量为尿素30 kg/667 m2(处理Ⅰ)、生物有机肥200 kg/667 m2(处理Ⅱ)、钢渣肥30 kg/667 m2(处理Ⅲ)。

孔子和苏格拉底从来没有见过面,但他们的思想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对世界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两种思想总体上来说是“和”的,他们都强调老师与学生平等的关系、强调老师的启示作用、强调美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等,但这两者之间又有着不同之处,这便是东西方的差异所在。研究孔子和苏格拉底不仅对我们了解东西方哲学思想、教育等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他们的思想来理解东西方其他方面的文化差异,比如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子女成年后是否应该经济独立等问题。在各个方面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将东方思想和西方思想划分开来,而是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同进步。

基于上述的当前各类研究中的不足,本文试图更多的从城市居民的角度出发来讨论社会距离的问题。因为一个城市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外来迁移者的进入无疑会影响到城市原有居民的生活,但是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迁移者的影响肯定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本文要探讨的是城市居民身上的哪些因素会造成他们对于迁移者的态度的差异,即社会距离的差异。根据我的研究思路,提出了以下假设:

参考文献:

[1]《四书五经》[M].北京 :昆仑出版社,2001.

[2]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3]罗恩东.“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评介”[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4(5).

[4]王维娅,王维.“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之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4):83~88.

[5]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5.

[7]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标签:;  ;  ;  ;  ;  ;  ;  ;  ;  ;  ;  

左亚娟:和而不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道德观和教育观对比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