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籽壳论文-张宽朝,张琛,阮飞,何孔泉,杨超

油茶籽壳论文-张宽朝,张琛,阮飞,何孔泉,杨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油茶籽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茶籽壳,棕色素,响应面分析,抗氧化活性

油茶籽壳论文文献综述

张宽朝,张琛,阮飞,何孔泉,杨超[1](2019)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油茶籽壳棕色素与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综合开发利用油茶资源,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油茶籽壳棕色素提取工艺。以提取温度、液料比、乙醇浓度、提取时间为自变量,以油茶籽壳棕色素提取含量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并研究油茶籽壳棕色素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影响油茶籽壳棕色素提取含量高低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温度>液料比。油茶籽壳棕色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35℃、液料比11∶1、乙醇体积分数65%、提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油茶籽壳棕色素提取率为15.09%,与预测值基本一致。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油茶籽壳棕色素有一定的清除O~-_2·、H_2O_2的能力和还原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博,田凌溪,马文天,郭会琴,李可心[2](2019)在《油茶籽壳水热碳微球在不同溶液中的分散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废弃油茶籽壳为原料,在间苯叁酚助剂存在下,通过低温水热碳化法制备出碳微球颗粒。并将等量的碳微球颗粒置于不同pH值的水溶液及乙醇和环己烷2种不同极性有机溶液中,对其分散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碳微球的FT-IR、XPS性能,对影响其分散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可知,不同pH、极性介质的溶液分别是通过使碳微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阴阳离子特性或与碳微球之间形成分子间氢键,从而影响其在不同溶液中的分散性。由此解释了碳微球的分散性在碱性溶液中强于酸性溶液,在极性有机溶液中分散性最好,而在非极性有机溶液中几乎无法分散开来的原因。实验结果将为油茶籽壳水热碳微球在不同pH及不同极性介质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参考数据。(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熊平原,薛淼杰,王毅,张浩新,许信仟[3](2019)在《气吸式油茶籽壳仁清选装置仿真分析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油茶籽机械化脱壳后籽仁与果壳分离不干净问题,设计出一种气吸式壳仁清选装置.为分析流场对壳仁混合物吸出特性的影响,优化鼓风机工作参数,以ANSYS/Fluent为工具,构建了清选装置内流体模型,对壳仁混合物中籽仁、碎仁及大壳、小壳的运动状态进行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混合物在流场中有被吸出、滞留、掉落3种状态;小壳在流场中的停留时间较为随机,运动轨迹长度随鼓风机转速增大而增大;鼓风机转速为1 600 r/min时,小壳清选效率较高,果仁和碎仁不被吸出,部分大壳被吸出.样机试验表明:籽仁干净率随鼓风机转速升高而增大,当转速为1 600 r/min时,清选干净率高达98%.(本文来源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金,张立钊,陈力力,周玥[4](2018)在《油茶籽壳的活性成分及提取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茶籽壳活性成分,包括总黄酮、高活性膳食纤维、原花青素、多糖、茶皂素单宁及木糖醇等,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紫外照射等生理功能。综述油茶籽壳活性物质提取及功能研究进展,为合理有效地综合利用油茶籽壳资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8年09期)

魏罡,张欣,张智,王婧,刘洋[5](2018)在《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油茶籽壳色素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油茶籽壳色素的最佳工艺。[方法]以油茶籽壳为原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油茶籽壳色素,以响应面试验优化其提取条件。[结果]最佳提取条件:加酶量为0.8%,液固比20∶1(g∶mL),超声提取时间15 min,超声提取功率90 W,超声提取温度60℃。在此条件下测得的吸光度为2.765。酶辅助超声波法提取油茶籽壳色素较酶法和超声波提取法油茶籽壳色素吸光度提高了1.8、1.5倍。[结论]该研究优化了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油茶籽壳色素最佳工艺条件,为油茶籽壳色素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刘宇,郭会琴,颜流水,李可心,曾春城[6](2016)在《油茶籽壳炭微球及其改性物对水中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的吸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废弃油茶籽壳制备了4种炭材料,并应用于对水中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的吸附性能研究.以油茶籽壳生物质为碳源,首先通过水热碳化法制备了胶质炭微球并进一步对炭微球分别进行了退火、KOH浸渍扩孔和KOH研磨扩孔改性,然后将所制备的4种炭材料应用于水中PFOS的吸附去除,并对其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4种炭材料对PFOS吸附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4),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2 h、1 h、6 h和2 h.溶液p H值对KOH研磨炭材料的吸附性能影响较小,而对其它3种材料影响较大,4种炭材料对PFOS吸附的最佳p H值分别为2—3、3、2、2—10.4种炭材料对PFOS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R2≥0.988),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4.4、17.8、223.7、3658.9 mg·g-1.4种炭材料对PFOS的吸附均倾向于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过程,材料的比表面积为影响吸附量的最主要因素,其对PFOS的吸附主要依赖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6年10期)

马文天,郭会琴,颜流水,李可心,刘宇[7](2016)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茶籽壳水热碳化液中的3种糠醛类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油茶籽壳水热碳化液中的5-羟甲基糠醛、糠醛和5-甲基糠醛的含量。油茶籽壳水热碳化液经Thermo ODS色谱柱分离,以甲醇-水混合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85 nm。3种糠醛类物质的质量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5-羟甲基糠醛、糠醛和5-甲基糠醛的检出限(3S/N)分别为0.02,0.005,0.02 mg·L~(-1),测定下限(10S/N)分别为0.04,0.02,0.05 mg·L~(-1)。加标回收率分别在74.9%~101%,94.5%~109%和98.6%~112%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6年07期)

汪秀,李菲,黄利辉[8](2016)在《油茶籽壳总黄酮对黄曲霉毒素B1致肝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油茶籽壳总黄酮(CSF)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的人肝细胞(HL-7702)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以20μg/m L AFB1处理2 d建立HL-7702细胞AFB1损伤模型;与AFB1损伤组比较,25、50、100μg/m L CSF预处理HL-7702细胞1 d,细胞存活率显着上升(P<0.05),细胞内活性氧(ROS)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水平显着下降(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着升高(P<0.05),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及其下游谷胱甘肽S转移酶A2(GSTA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下游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的mRNA表达显着下降(P<0.05)。因此,油茶籽壳总黄酮通过上调Nrf2,提高Nfr2下游抗氧化酶系的活性,阻断了由ROS引起的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同时下调NF-κB,减少炎症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拮抗AFB1对肝细胞的毒性损伤,提高了肝细胞存活率。(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李云坤,杜琳颖,淦永鉴,曾宪垠,孟凤燕[9](2015)在《油茶籽壳乙酸乙酯提取物对HepG2抗增殖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探讨不同浓度的油茶籽壳乙酸乙酯提取物对Hep 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以油茶籽壳乙酸乙酯提取物为原材料,以Hep G2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CCK-8法测定油茶籽壳乙酸乙酯提取物对Hep G2细胞的抗增殖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油茶籽壳乙酸乙酯提取物对Hep G2细胞的周期阻滞情况及相关凋亡基因(Survivn,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油茶籽壳乙酸乙酯提取物对Hep G2细胞具有显着的增殖抑制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62.5~250μg/m L具有剂量依耐性;Hep G2细胞经一定浓度提取物50μg/m L、100μg/m L、200μg/m L诱导处理24 h后,发生G_0/G_1期阻滞,且使Survivin及Bcl-2的表达降低,Caspase-3及Bax的表达上升,导致细胞发生凋亡。(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5年11期)

淦永鉴[10](2015)在《油茶籽壳提取物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为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茶籽(Camellia Oleifera Seed)为油茶的成熟种子,药用历史悠久,为常用药用和食用品。油茶籽壳(Camellia Oleifera shell)为茶籽榨油后的副产物,是茶籽榨油前除去的种皮,其利用率相对较低。现代药理对油茶籽壳中的活性成分及其化学结构研究发现,其活性作用包括抗肿瘤、免疫调节和抗氧化等。本研究采用不同有机溶剂将油茶籽壳乙醇提取物分为乙酸乙酯、正丁醇、氯仿和水沉部分,测定油茶籽壳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观察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及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影响,探讨不同浓度的油茶籽壳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抑制作用,初步阐述油茶籽壳乙酸乙酯提取物对HepG2细胞凋亡诱导的影响。试验采用Folin-Ciocalteu和叁氯化铝方法分别检测总酚及总黄酮含量;采用DPPH法和邻二氮菲-Fe2+氧化法测抗氧化活性;采用CCK-8法测细胞的活性。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通过Annexin V/PI凋亡试剂盒检测油茶籽壳乙酸乙酯提取物诱导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凋亡的情况;采用PI染色检测不同浓度的油茶籽壳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及对细胞周期阻滞的进行判断。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油茶籽壳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内Survivn、 Bcl-2、Box和caspase-3 mRNA水平的影响。油茶籽壳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氯仿提取物、水提取物总酚含量分别为79.25±4.552、51.81±3.651、2.762±0.523、19.73±1.191mg/g;总黄酮含量分别为26.73±0.613、15.63±1.126、13.16±0.672、5.734±0.761mg/g,其中乙酸乙酯提取效率最高;油茶籽壳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氯仿提取物、水提取物在15.625-250μg/mL范围内体外抗氧化活性均具有剂量依赖性;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在62.5-250μg/mL范围内均具有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经药物诱导处理后早期凋亡细胞、晚期凋亡和坏死细胞的含量均明显上升趋势,并呈现浓度依赖性;油茶籽壳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HepG2细胞,可以干扰细胞周期进程:使滞留于G0/G1期的细胞增多,阻止肿瘤细胞进入S期。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发现油茶籽壳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抑制Survivin表达及上调Caspase-3的表达,下调Bcl-2、上调Bax的表达。Survivin和Caspase-3之间两者呈负相关,方差分析具有极显着性(P<0.01);Caspase-3和Bax/bcl-2之间两者呈正相关,方差分析具有极显着性(P<0.001);Survivin和Bax/bcl-2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故Survivin与Bax/bcl-2之间没有相关性。综上所述,油茶籽壳不同提取物均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且乙酸乙酯溶剂提取具有较好的提取效率。开发以油茶籽壳提取物为原料的抗氧化剂及抗癌产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油茶籽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废弃油茶籽壳为原料,在间苯叁酚助剂存在下,通过低温水热碳化法制备出碳微球颗粒。并将等量的碳微球颗粒置于不同pH值的水溶液及乙醇和环己烷2种不同极性有机溶液中,对其分散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碳微球的FT-IR、XPS性能,对影响其分散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可知,不同pH、极性介质的溶液分别是通过使碳微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阴阳离子特性或与碳微球之间形成分子间氢键,从而影响其在不同溶液中的分散性。由此解释了碳微球的分散性在碱性溶液中强于酸性溶液,在极性有机溶液中分散性最好,而在非极性有机溶液中几乎无法分散开来的原因。实验结果将为油茶籽壳水热碳微球在不同pH及不同极性介质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参考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茶籽壳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宽朝,张琛,阮飞,何孔泉,杨超.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油茶籽壳棕色素与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9

[2].李博,田凌溪,马文天,郭会琴,李可心.油茶籽壳水热碳微球在不同溶液中的分散性研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熊平原,薛淼杰,王毅,张浩新,许信仟.气吸式油茶籽壳仁清选装置仿真分析与试验[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

[4].刘金,张立钊,陈力力,周玥.油茶籽壳的活性成分及提取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2018

[5].魏罡,张欣,张智,王婧,刘洋.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油茶籽壳色素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

[6].刘宇,郭会琴,颜流水,李可心,曾春城.油茶籽壳炭微球及其改性物对水中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的吸附[J].环境化学.2016

[7].马文天,郭会琴,颜流水,李可心,刘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茶籽壳水热碳化液中的3种糠醛类物质[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6

[8].汪秀,李菲,黄利辉.油茶籽壳总黄酮对黄曲霉毒素B1致肝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江苏农业科学.2016

[9].李云坤,杜琳颖,淦永鉴,曾宪垠,孟凤燕.油茶籽壳乙酸乙酯提取物对HepG2抗增殖作用及机制研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5

[10].淦永鉴.油茶籽壳提取物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

标签:;  ;  ;  ;  

油茶籽壳论文-张宽朝,张琛,阮飞,何孔泉,杨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