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过度控制型人格具有发生内化问题的倾向,阻碍了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本文在以往文献基础上,诠释了过度控制型人格的含义,阐明了儿童青少年过度控制型人格的发展特点,总结了过度控制型儿童青少年易存在的人格问题,并且在分析过度控制型人格成因的前提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尝试从环境和个体自身两方面入手,切实改善过度控制者的人格问题,促进其人格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过度控制型人格;教育建议
一、引言
2018年一项研究通过使用儿童行为量表来调查中国江苏省镇江市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主要是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和社交能力,以此作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参照指标。在参与调查的6576名儿童青少年中,行为问题者检出率是21.17%[1],这与以往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可以看出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或是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以往有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相关[2],重视儿童青少年个性形成、矫正不良个性对于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从人格类型的角度有针对性地研究、矫正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问题,从而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未来发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二、过度控制型人格概述
过度控制型,即过度地自我控制的一种人格类型,与这一类型对应的是低控型(自我控制不足)及适应型(自我控制适中)。这三种人格类型的划分之所以与“控制”联系起来,是因为最初的划分者Block认为它们是由自我控制和自我适应的不同水平组合形成,其中过度控制型是高自我控制和低自我适应的组合。根据自我控制和自我适应的定义,过度控制型儿童青少年抑制冲动、延迟满足及避免环境干扰的能力很强,但是却不善于灵活应对变化的情景需求,特别是令人沮丧和紧张的情景,难于根据情景的要求调节自我控制水平[3],通常会因自我控制过度导致心理的不适应。
过度控制型、低控型及适应型三种人格类型的划分最初是通过儿童行为问卷,一般以加州儿童Q-Set问卷(California Child Q-Set)作为测量工具。后来有研究表明,Q-set问卷反映了大五人格维度,相继有研究者使用大五人格问卷进行人格测量[4]。进行类型划分的方法一般为Q因素分析、聚类分析或潜在类别分析。过度控制型指的是通过因素分析或聚类分析的方法汇集而成的在儿童行为问卷或大五人格问卷得分上表现出低水平的外倾性、情绪稳定性,中等水平的亲社会性、智能性和尽责性的一类人,这类人倾向于出现较为一致的人格问题,如焦虑、抑郁、低自尊及社交退缩等内化问题。
三、过度控制型人格特点及发展问题
(一)过度控制型人格特点
1.可复制性
与此同时,目前常见的Android应用安全性检测方案主要使用动态和静态两种检测技术,但大多数设计方案只针对其中一项技术进行应用或改进,少有对这些技术检测效果的相关性与互补性进行研究。这明显无法对root手机进行全面、高效的安全防护。
适应型、过度控制型、低控型三种人格类型的划分可在不同年龄阶段和多种文化背景的被试群体中得到验证[5],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也得到了复制。三种人格类型可以很好地用于区分中国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差异,用于鉴别中国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
2.年龄及性别特点
在不同的研究中由于被试样本的不同,得到的三种人格类型的比例也有差异。以往多个研究发现,适应型比例最大,低控型次之,过度控制型比例最小,这一结论主要是在以儿童和早期青少年为被试的研究中得出。另外一些研究则发现,过度控制型和适应型共同占据很大比例,而低控型则占比较小,过度控制型的比例超过低控型甚至超过适应型,成为占比最大的人格类型。这一结论则更多是在以青少年[6]乃至青年[7]为被试的研究中得到。我们可以认为,在儿童时期适应型比例最大,而青少年时期适应型的比例降低,而非适应型比例上升,尤其是过度控制型所占的比例上升显著。一项针对中国初中生的研究发现,随年级增长,适应型人数比例有显著下降趋势,过度控制型和低控型比例有所上升[8],这可能与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过大及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有关。我们推测在身体和心理发生重大转变的青春期过程中,过度控制型人格特征可能集中地出现在青少年身上,过度控制型青少年这一群体应得到足够的研究和关注。关于人格类型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过度控制型中女孩略多,女生更多地处在过度控制型和适应型中,不太可能是低控型[9]。由于先天生理因素及后天社会规范因素的影响,女生可能比男生更容易形成过度控制型人格,应更加注意防范过度控制的人格问题。
威胁敏感性被定义为机体应对威胁的生理防御系统的敏感性,即行为抑制系统的敏感性。过度控制者更容易感受到来自外界的负面信息(如威胁、危险等),而对正面积极的信息感受则可能较为迟钝。以往有研究佐证了这种观点。2014年,Mueller研究发现,过度控制型的大学生安全感知较低,对夜间安全的判断和性攻击的威胁表现出更大的担忧,说明过度控制型青年可能会夸大对危险的判断,从而更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Hart等人2005年的研究表明,低控型和过度控制型的儿童更有可能在模糊的社交场合中将敌对意图归咎于他人[21]。这一发现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即高侵略性的孩子(低控型)和高抑郁的孩子(过度控制型)都易具有将他人的行为归为敌意行为的偏见,低控型的孩子可能会由于归因偏见而产生侵略性行为,而过度控制型的孩子可能因为敌对归因偏见而向内产生不良情绪。当一个人感觉不安全时,自主神经系统就会被激活——防御性唤醒,“战斗”或“逃跑”反应成为主导,面部表情冻结,失去了与他人灵活互动的能力。就过度控制型个体而言,防御性唤醒和僵硬表达(或夸大虚假的亲社会表达)是常见的。
儿童时期的过度控制者在青少年或成年时期更容易发生内化倾向,人格发展遭遇挫折,常会产生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
研究发现,儿童4~6岁时的人格类型能够预测其在22岁时害羞、攻击性、智力、宜人性和责任心等方面的发展结果。在开放性和外向性方面,过度控制者和适应者之间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大。开放性已被证明与求职面试和培训熟练程度的成功呈正相关,而外向性与职业成功相关。因此,过度控制者似乎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方面处于不那么有利的地位。
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时期,人格类型的稳定性是逐渐提升的,到成年期才逐渐稳定下来。研究发现,儿童(4岁、6岁、10岁之间)人格类型的稳定性处于中低水平[10];青少年早期(10~15岁)到青少年晚期(16~20岁)人格类型的稳定性是适中的,有56.9%的青少年人格类型未发生改变[11]。大多数人格特征的稳定性直到30岁才被发现[12]。从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人格类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儿童时期,人格还有很大的可塑性,若施加一些积极影响,消除一些消极因素,便会促进人格朝着适应的方向转变。
(二)过度控制型人格发展问题
1.人格问题
(4)缺乏项目开发经验。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一已经学过程序设计语言,到大二已经可以进行实际开发实践,大多缺乏的是感兴趣的项目。对理工科学生来说,除了学业成绩,项目开发经验是招聘单位看重的另一个方面,也是学生能力的集中表现。
过度控制型儿童青少年通常对自己要求较为严格,很注重成就的获得,学术能力相对较高,在这一点上与适应型类似。少量研究发现,过度控制型儿童青少年表现责任心强、可靠。但过度控制型人格是一种非适应型人格,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五人格维度。从大五人格问卷得分情况看,过度控制者具有低水平的外倾性和情绪稳定性及中等水平的亲社会性、智能性和尽责性。Xie等人对中国不同人格类型的青少年进行研究发现,退缩型青少年亲社会维度水平较低,容易发生攻击等问题行为[13]。该研究中的退缩型与过度控制型有某些类似的特点,如他们的外倾性、情绪稳定性水平都很低,易产生内化问题行为。因此,过度控制型中国儿童青少年除了外倾性、情绪稳定性较低,亲社会性水平也可能较低。
社交问题。在面对陌生人时,过度控制型儿童青少年通常表现得害羞,难以很快地主动去认识新朋友。一项从儿童4岁开始,跨越19年的纵向研究表明,过度控制型儿童青少年长期稳定地表现出羞怯的特点[15]。过度控制者做事多是在外界(父母、教师等)的要求下,而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多处于顺从地位,对于成人较为依赖,遇到困难更倾向于向成人寻求帮助[16]。他们通常较慢较晚地发展出成熟友谊和内部控制点,因此更不容易建立稳定成熟的友谊。他们不善交际,社交能力较低,缺乏社交技能,受到同伴的社会接受程度低于适应者和低控者,孤独性较高,且通常是欺凌的受害者[17]。过度控制者倾向于认真对待生活,设定高标准,努力工作,表现得恰当,并经常牺牲个人需求以达到预期目标或帮助他人。但在内心,他们常常对如何与他人联系或建立亲密关系感到“无能为力”。因此,当过度控制型的儿童青少年独自从事一项活动时通常会控制得很好,但是当谈到社会联系时,他们会产生诸多问题。
增值税关于非营利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有: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各项税收。不按照国家规定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不得享受这项政策。企业所得税关于非营利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有:非营利医疗机构将取得的非医疗服务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部分,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抵扣其应纳税所得额,就其余额征收企业所得税。如何界定相应的 医疗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支出、资产的计量、结余的使用等问题需统一规范。由此,民办非营利医疗机构按照统一的制度规范核算过程、编制会计报表、加强财务管理是财税管理的前提需要。
内化问题。一般来说,过度控制者易存在内化问题。内外化问题的概念最初来自Achenbach,他把儿童的问题行为分为两类:内化问题行为与外化问题行为,前者指焦虑、抑郁、孤僻、退缩等情绪问题;后者指攻击反抗、违纪越轨、过度活动等行为问题。Klimstra在早期至中期青少年样本(12~16岁)中发现过度控制者有高水平的抑郁[14],这与横截面识别人格类型的研究结果一致。过度控制者的情绪最不稳定,在情绪上是脆弱的、内向的和紧张的,倾向于抑制情绪表达。过度控制者的自尊心最低,被同学评价为最不自信,最寂寞,反刍最多,并且经常受到躯体疾病的影响。
Fraley和Roberts在2005年研究中指出,儿童期人格与成年期人格发展结果之间实质的连续性可以通过早期经验(例如依恋风格)来解释[24]。三种不同依恋风格的家庭养育条件可能提供促进某种人格类型发展的环境因素,不一致和不稳定的照顾可能会导致非适应型人格的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产生适应型个体,焦虑—矛盾型依恋关系产生低控型个体,而回避型依恋关系产生过度控制型个体。
Ca1、ca2、ca3 {font-size:l6px;list-style:none;Width:300px;padding:l2px;background-color:# ddd;}
2.未来发展问题
3.稳定性特点
Salvatore等人2012年的纵向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时期的高自我弹性是成年时期(19至26岁)总体调整的促进因素,而总体调整与内化和外化问题呈显著负相关,过度控制型儿童青少年自我弹性水平较低,使其在成年后更容易发生内化问题[18];Caspi等在2003年研究中指出,儿童期的过度控制型在21岁时抑郁的风险更高,积极情绪得分更低,这些症状均指向内化问题[19];Morizot和Le在2005年的纵向研究中发现,在7岁时被归类为过度控制型的女孩在18岁时更容易患有抑郁症[20];Hart等在1997年的研究中表明,与其他两种类型的儿童相比,过度控制型儿童在青春期更容易发生社交退缩[16]。
瑞士特纳斯公司始建于1880年,是世界著名的瑞士型纵切和多轴自动车床生产领头羊,以制造钟表零件起业,第一台瑞士型纵切自动车床诞生于此。该公司于2004年4月在上海成立,并于2007年建立售后服务与应用中心的同时设立上海和香港两处备件库。目前,该公司已从最初的单轴凸轮纵切自动机床扩展到今天的数控纵切自动车床和数控多轴自动车床。
某高速公路项目全长115km,行车速度设计为100km/h,路基宽度设计为26.0m,本工程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结构,主线路面层为(SMA—13)细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厚度为4cm;中面层为6cm(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为8cm(AC—25C)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在本项目路面排水设计中主要采用中央分离带、超高缓和段的排水处理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平坡路段出现积水的现象。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采用该方式不能达到理想的防排水效果。基于此,相关部门在研究后从问题角度出发,在了解高速公路防排水设计应用实际的基础上,采取了优化设计方式进行。
另外有研究表明,在8~10岁被归类为过度控制型的男孩比起适应型的男孩更晚地发生社会转型,即他们更晚地结婚、做父亲,更晚地进入稳定的职业生涯。但是在过度控制型与适应型女孩中却没有发生这种差异。猜想这可能与美国20世纪30~40年代形成的性别角色观念有关,男孩更加被要求在社交接触时展现出自信、外向。但是当前女性在职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过度控制型人格对社会转型的预测可能同样适用于女孩。
四、过度控制型人格形成原因
(一)生物气质和遗传倾向
过度控制的个体具有提高威胁敏感性、高抑制控制能力以及对细节的高度关注的生物遗传倾向。这种生物气质和遗传倾向导致过度控制者更容易注意到负面的信息,这种倾向在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会加剧。
1.威胁敏感性
根据调查,实验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为:非常满意30例(66.67%),满意14例(31.11%),不满意1例(2.22%),总体满意度为97.78%;对照组:非常满意23例(51.11%),满意12例(26.67%),不满意10例(22.22),总体满意度为77.7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抑制性气质
但是,另一种情况更可能发生,甲把乙说的话完全理解成了另一个样子,甚至可能与原意相反。这也就导致另一种让人无奈的现象产生:人们只能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然而,模式拼接能力也不是全然无用的东西,否则我们的大脑就不会进化出这种能力了。
抑制是指对不熟悉的情景或社会评价表现出不安的反应,抑制社会方法的使用,伴随着害怕等情绪的出现,通常表现出保守的、沉默的行为。过度控制型个体相对于适应型个体具有更高水平的社会抑制,这种社会抑制妨碍了过度控制者适应环境,导致其发展的失败。Van den等人2013年的研究表明,过度控制的儿童由于其抑制性气质可能特别容易发生内化问题[22]。过度控制型个体在陌生情景或被评价情景下不良情绪的出现多半与其先天气质因素有关,但也可能是由其过去被人忽视或拒绝的经验或感受引起的。
(二)环境因素
1.家庭风险
家庭风险是对儿童青少年人格影响的家庭客观因素,决定了家庭能否给儿童青年提供适宜的物质条件。Hart等人2003年研究发现,儿童家庭的风险数量(家庭规模、经济状况、父亲缺位、家庭环境)预测了其两年间人格类型的变化,家庭风险数量越多,儿童人格类型越可能发生由适应型到不适应型的转变。
2.家庭早期培育
在不良的早期环境中儿童犯错、不精确、请求抚育、表现情绪或爱玩的天性和行为会受到惩罚,而对痛苦的高度容忍、抵抗诱惑、高成就和获胜、严格遵守规则以及发现轻微错误或差异的行为却受到奖励。这种强调错误不可容忍和自我控制必不可少的早期家庭/文化经验使得过度控制型个体非常努力地避免错误,坚持控制自己并避免出现无能行为,对感知到批评变得越来越敏感,总是将自己的表现与其他人的表现相比较来判断自我价值。一些人格类型研究的结果佐证了以上的观点。Ramkumar等人2013年研究发现,过度控制者的自我同情水平较低,即通常不能使用一种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保持情绪唤醒状态,无法以开放、宽容的态度理解和接纳自己,无法客观冷静地看待自己所处的情形,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痛苦遭遇和负面情绪是自己特有的体验,不会对自己产生同情之感[23]。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这次会议进一步确立了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国家战略地位,即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把上海建设成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从而带动长江经济带实现跨越式发展。
3.人际关系质量
一方面由于注意负面信息的先天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环境中父母的严格要求,导致过度控制者感知到更少的来自家庭和同伴的支持。研究表明,感知到较高的家庭、朋友支持的过度控制者比起感知支持较低的过度控制者,更不易产生社交问题和内化问题,家庭和同伴支持对内化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对于过度控制者而言比对低控者和适应者更强。同样,父母消极控制令过度控制者更易发生内化问题,而对适应者没有影响[25]。
歇了一阵的雨又开始下,听风听雨,迟恒犹豫地在房间里踱来踱去,脑子里莫名其妙蹦出“风声雨声读书声……”的诗,他念了出来,想借此平抑一下纷乱的思绪,不念还好,一念,雨从稀稀沥沥变成了哗哗啦啦,他呆不住了,穿戴好出了旅店。
有研究发现,儿童时期划分的过度控制者只有在持续的同伴排斥、母亲过度保护或爱情关系的严重问题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青年时期才会出现内化问题[15],这表明了人际关系环境的重要作用。Yu等人2015年的研究也表明浪漫关系中伴侣的支持与过度控制型青年焦虑水平的相对降低有关[7]。参与具有更高的凝聚力、亲密度和共同兴趣的群体预示着过度控制型青年不良行为的减少[26]。
(三)过度控制的应对方式
生物社会理论观点认为过度控制型个体经常无意中将情绪状态和相关行为带入社会情境中,这就将其与他人隔离开来。习惯性的过度控制妨碍开放性、灵活应对和合作社交信号的识别,限制了学习新技能和建立密切社会纽带的机会。过度控制者会形成一种严格控制和风险规避的应对模式(例如,通过自动拒绝反馈,避免新奇的或社会的情境;僵硬或虚伪的表达;对结构或秩序的强烈需求)。掩盖、抑制内心情感或行为表现与感觉体验不一致(虚伪、夸张地表达)使得其他人更有可能将其视为不值得信任或不真实,这增强了防御性情绪唤醒,抑制了互动行为,并且损害了社会亲密度的发展。过度控制型个体善于自我控制,却难于开放地、合作地、温暖地沟通,而这是建立强大的社会纽带所需的基本技能。首先,抑制个人情感体验的向外表达使“传播”频道关闭。其次,通过自动拒绝反馈,“接收”他人社交信号的通道被阻止[27]。
五、过度控制型人格教育建议
(一)改变其认知
主要是通过教授儿童青少年一些新观念,使其改变以往的认知模式,对自己过度控制的状态有更好的元认知意识,通过认知重组,意识到自己以往一些想法的不足,从而获得更积极有效的认知方式。
在学业及其他方面,可以鼓励其适当地放松自我要求,对待失败或错误不要过多地自我责备,使其明白失误是每个人都在所难免的,接受和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是勇敢的表现;鼓励其多看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多从事擅长的活动,增强自尊自信;鼓励其发展自己的主见,适当地给其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机会,减少对成人的依赖。
在人际交往问题上,鼓励其多亲密他人,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多做积极的归因,多看到交往过程中积极的方面,鼓励其多体验交往过程带来的温暖和收获,使其认识到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矛盾是正常的,不要过多地反刍,不以恶意揣测他人。
(二)改善其环境
从家庭的角度看,首先,父母要尽可能为儿童成长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减少家庭风险的数量,为儿童提供足够的物质资料和教育资料,避免父亲或母亲角色缺位,父母双方尽到应尽的职责。其次,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既要建立一定的规则,又要保持相对宽松的环境,使其爱玩、表达情绪及请求抚育的天性得到满足。在儿童犯错后,不要大惊小怪、过度批评,而要给其改正的机会。再次,在儿童时期,对孩子的需求要灵敏地回应,以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避免形成回避型依恋关系。最后,要改善过度控制型儿童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质量。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使其感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的温暖与关爱,与孩子建立平等的类似朋友的关系,而不要对其进行过度的保护和消极的控制。
从学校的角度看,教师要多关怀学生,加强班级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关注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质量,促进班集体内形成亲近和谐的关系,避免小团体的形成和欺凌的发生。
(三)干预其行为
首先,要鼓励过度控制型儿童青少年练习去抑制,增加开放性,灵活应对环境的变化,尝试无需计划参与活动,对批评性反馈更加开放。其次,要使他们学会理解接纳自己的情绪,并通过社会的、语言的途径表达出来以获得他人的理解;掌握情绪调节的一些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尝试通过从事其他活动以从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在人格教育方面,言传不如身教,以身作则比说教更有效。尤其是家长,在教育孩子、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不急不躁,遇到矛盾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再次,要使过度控制者对社交信号的理解更加敏感,能够主动地认识朋友,建立稳定的友谊。在此我们可以借鉴辩证行为疗法(RO-DBT)的做法[27],RODBT教授过度控制者社交信号,使之能够自然地放松面部肌肉并且非语言地表示合作和友好,从而促进与他人的相互合作和更流畅的社会互动。这一方法旨在调节过度控制个体的社会安全系统,使其增加自我披露,打破表达抑制障碍,学习他人表达友好的信号(如一个人靠在椅子上表示放松,而前倾则表示处于相对紧张状态)。最后,要鼓励过度控制者加强与家人朋友的联系与互动,避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多参加团体活动,加强交流。
参考文献
[1] 赵蓓,章皎洁,姚洪秀,等. 镇江市6~16岁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及社会能力调查[J]. 四川精神卫生,2018,31(4):324-327.
[2] 唐金香,侯枭,彭亚东,等. 儿童青少年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 四川精神卫生,2018,31(3):263-267.
[3] Block Jack,Block Jeanne H. The role of ego-control and ego-resiliency in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J]. The Minnesota symposium on child psychology,1980,13(1):39-101.
[4] Dubas Judith Semon,Gerris Jan RM,Janssens Jan MAM,Vermulst Ad A Personality types of adolescents:concurrent correlates,antecedents,and type X parenting interaction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2,25(1):79-92.
[5] Alessandri Guido,Vecchione Michele,Donnellan Brent M,Eisenberg Nancy,Caprara Gian Vittorio,Cieciuch Jan On the cross-cultural replicability of the resilient,undercontrolled,and overcontrolled personality typ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4,82(4):340-353.
[6] Meeus Wim,Van de Schoot Rens,Klimstra Theo,Branje Susan Personality types in adolescence:Change and stability and links with adjustment and relationships:A fivewave longitudinal study[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1,47(4):1181.
[7] Yu Rongqin,Branje Susan,Keijsers Loes,Meeus Wim. Associations between young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problem behaviors:An examination of personalityenvironment interaction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15,57:1-10.
[8] 杨丽珠,马世超. 初中生人格类型划分及人格类型发展特点研究[J]. 心理科学,2014,37(6):1377-1384.
[9] Asendorpf Jens B,Borkenau Peter,Ostendorf Fritz,Van Aken Marcel AG Carving personality description at its joints:Confirmation of three replicable personality prototypes for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1,15(3):169-198.
[10] Asendorpf Jens B,van Aken Marcel AG Resilient,overcontrolled,and undercontroleed personality prototypes in childhood:Replicability,predictive power,and the trait-type issu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1999,77(4):815.
[11] Akse Joyce,Hale III William W,Engels Rutger CME,Raaijmakers Quinten AW,Meeus Wim HJ.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personality type membership and anxiety in adolescence[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7,30(5):813-834.
[12] McCrae Robert R,Costa Jr Paul T. The stability of personality:Observations and evaluations[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4,3(6):173-175.
[13] Xie Xiaochun,Chen Wu,Lei Li,Xing Cai,Zhang Yongx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ype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nd aggression in Chinese adolescents[J].Personality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6,95:56-61.
[14] Klimstra Theo A,Hale III William W,Raaijmakers Quinten AW,Branje Susan JT,Meeus Wim HJ. A developmental typology of adolescent personality[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Published for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2010,24(4):309-323.
[15] Dennissen Jaap JA,Asendorpf Jens B,Van Aken Marcel AG. Childhood personality predicts long-term trajectories of shyness and aggressiveness in the context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s in emerging adulthood[J].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8,76(1):67-100.
[16] Hart Daniel,Hofmann Volker,Edelstein Wolfgang,Keller Monika The relation of childhood personality types to adolesce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A longitudinal study of Icelandic children[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7,33(2):195.
[17] van Aken Marcel AG,Semon Dubas Judith Personality type,social relationships,and problem behaviour in adolescence[J].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4,1(4):331-348.
[18] Causadias José M,Salvatore Jessica E,Sroufe L Alan. Early patterns of self-regulation as risk and promotive factors in development:A longitudinal study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in a high-risk sampl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12,36(4):293-302.
[19] Caspi Avshalom,Harrington HonaLee,Milne Barry,Amell James W,Theodore Reremoana F,Moffitt Terrie E Children's behavioral styles at age 3 are linked to their adult personality traits at age 26[J].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3,71(4):495-514.
[20]Morizot Julien, Le Blanc Marc Searching for a developmental typology of personality and its relations to antisocial behavior: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me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5, 73(1):139-182.
[21] Hart Daniel,Burock Debra,London Bonita,Atkins Robert,Bonilla-Santiago Gloria. The relation of personality types to physiological,behavioural,and cognitive processes[J].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5,19(5):391-407.
[22] Van den Akker Alithe L,Dekovi· Maja,Asscher Jessica J,Shiner Rebecca L,Prinzie Peter Personality types in childhood:Relations to latent trajectory classes of problem behavior and overreactive parenting across the transition into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2013,104(4):750.
[23] Ramkumar Neeta. Self-Compassion in overcontrolled,undercontrolled,and resilient Personality Types[D]. Texas A& M University,2012.
[24] Fraley R Chris,Roberts Brent W Patterns of continuity:A dynamic model for conceptualizing the stability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constructs across the life course[J]. Psychological review,2005,112(1):60.
[25] Van Leeuwen Karla,De Fruyt Filip,Mervielde Iva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utility of the resilient,overcontrolled,and undercontrolled personality types as predictors of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problem behaviou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4,28(3):210-220.
[26] Wright Bradley R Entner,Caspi Avshalom,Moffitt Terrie E,Silva Phil A The effects of social ties on crime vary by criminal propensity:A life-course model of interdependence[J].Criminology,2001,39(2):321-348.
[27] Lynch Thomas R,Hempel Roelie J,Dunkley Christine Radically open-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for disorders of over-control:signaling matters[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2015,69(2):141-162.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5-0004-06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1)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
标签:人格论文; 儿童论文; 控制者论文; 青少年论文; 内化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第5期论文;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