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晨:浅析孟子的语言交流艺术论文

林晨:浅析孟子的语言交流艺术论文

内容摘要: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理论和言行举止都值得研究,《孟子》这本著作中也集中反映了孟子其人其事其言,从散文的角度来讲,孟子的语言艺术成就是非常高的,这使他的形象和儒家思想在后世人心目中显得更加丰满立体,同时也将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展现了出来。本文试从孟子的交流内容与对象、劝谏交流艺术、论辩交流艺术等三个方面来浅析孟子的语言交流艺术,希望能对孟子的语言和散文魅力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孟子 语言艺术 劝谏 论辩

一.孟子的交流内容与对象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主要反映于《孟子》中,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言行活动,主要体现了孟子的一些重要思想理论: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仁、义、礼、智等品德;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主张仁政、王道和民贵君轻的理论;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

孟子从邹出仕,开始了自己的入世生活,此后因为自己主张未得到邹国的重用,他又到其他国家传播自己的学说。孟子游说过宋偃王、鲁平王、滕文公等,离开滕国后,孟子来到了梁,多次得梁惠王的召见,并交流多次,《孟子》中的《梁惠王上》和《告子下》记录了很多他们的对话,可以看出,梁惠王是比较认同孟子的主张的,孟子在这一期间也留下了许多名句。孟子还与齐宣王进行了多次交流和对话,然而在燕人反叛后,他发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根本无法实现,因此无心继续游历,选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邹国直到去世。这就是他一生漫长的游历过程。

《孟子》这本书基本记录了孟子游历的经历,国君们是孟子主要的交流对象,通过与国君的交流,孟子展现了他宝贵的政治思想。书中还出现了各国大臣、其他思想派别人物、孟子弟子等其他人物,这也是孟子的交流对象。

(一)国君

梁惠王和齐宣王是孟子在“国君”这一类中的主要交流对象。梁惠王在位前期,他励精图政,使魏国称霸中原。在位后期变得昏庸无能,使魏国走上衰亡的道路。前后期的政治上的巨大反差反映了梁惠王的性格特点。不可否认的是他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和聪明才智,但实际上他缺少大气和大局观,敏感多疑,不能容才。虽然实施了一些笼络民心的措施,但无法挽救战事颓然的僵局,因此急于向孟子请教强国之策。

1)基肥用量。一般矮化幼龄树亩施优质有机肥2 000~2 500 kg;乔化幼龄树亩施优质有机肥1 500~2 000 kg;成龄矮化树亩施优质有机肥2 500~3 000 kg;成龄乔化树亩施优质有机肥 2 000~2 500 kg。

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经常向国君进言劝谏,在面对国君时,他始终保持淡定自若、不卑不亢的态度,用有理有据,步步深入的语言去说服君主。尤其是善用类比推理、比喻等手法表达自己的主张,让君主不自觉地接受影响。为了避免惹怒君主,还时刻注意劝谏的方式方法,懂得把握分寸,委婉地指出君主的思想偏差和过失。

这些在《孟子》中都有所体现,根据文本,可以分析出更具体的劝谏艺术。首先孟子在劝谏前,会先了解国君的性格、喜好和轶事,并让劝谏对象对交流内容产生共鸣。《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孟子事先了解到齐王爱好音乐,因此在谒见齐王时从齐王爱好音乐这件事引入,先取得了齐王的共鸣,再由“爱好音乐”引申到国事上,通过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说明国君如果能使百姓和自己一同快乐就能使天下归服这个道理。这体现出了孟子独特的劝谏智慧,孟子通过对劝谏对象的提前了解,营造出良好的谈话氛围,使君主渐渐地认同自己,这种劝谏方法值得借鉴。其次孟子在谈话中会时刻注意把握劝谏对象的心理,并作出及时应对。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章中讲到的,梁惠王认为自己对于国家已经费尽心力,也非常充分地为百姓考虑了,但百姓却没有增加。孟子看出了梁惠王此时盲目自大、急功近利的心理,所以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来比喻国事,让梁惠王明白自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和百姓的生活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实行仁政。孟子通过把握梁惠王的心理,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做出正确的判断。通过讲道理、举例子的方法来肯定其正确的心理以及否定其错误的心理,使君主更加明辨是非,同时向他阐述了“仁政”的思想。第三,孟子善于用典,通过先人的事例来类比现实的情况,让国君能够借古鉴今,有所进益。面对梁惠王提出的“贤者亦乐此乎的疑问”,孟子举出了周文王和夏桀的史事来分别说明国君享受一件事时百姓是否快乐的区别,告诉梁惠王与民同乐的道理,而想要实现与民同乐的目标应该实行仁政,像周文王一样做一位仁君。第四是孟子能够灵活运用多种劝谏方式和方法。他在面对君主的不同问题时,根据问题的特殊性以及当时的场景,孟子会运用不同的劝谏方式来回答君主。在劝谏过程中,孟子最擅长运用的是类比推理和比喻两种方法,以此来感染国君。例如,《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假设“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借此来告诉齐宣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不合情理,以“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来类比,告诉齐宣王他是不肯做而不是办不到的事实,通过这样轻松的谈话来让齐宣王彻底信服。孟子这样委婉的劝谏方式,让国君不至于恼羞成怒,更容易接受比较逆耳的谏言。

(二)其他

如果知道高压下的剪切模量,每个压力点的差应力可以由公式(4)得出.对于多晶样品,高压下的剪切模量G可以由以下公式[20]得出:

还有农家大宗师许行的弟子陈相向孟子挑战,辩论“鲁国的国君是否贤能”这一问题,这一段也是体现孟子论辩艺术的代表之处。庄暴是齐宣王近臣,《庄暴见孟子》的内容主要是庄暴被齐王问住了,找孟子来解惑,以他们的对话为形式,阐述孟子的基本儒家思想。公孙丑是孟子的弟子,《孟子》中通过公孙丑的提问和孟子的解答,表达了孟子的思想。

淳于髡是齐威王客卿。政治思想上,他主张益国益民的功利主义和周礼对人行为的规范作用。而在他向齐王劝谏的过程中,还体现了道家、墨家的思想,因此很难考定他的思想归属,曾有学者将其归入杂家。但是,淳于髡的思想并非没有自己的章法。从史料来看,他是兼重礼法而更倾向于法治的。

二.孟子的劝谏交流艺术

而齐宣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他在位期间完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举措:广招文人学士,使得稷下学宫达到鼎盛,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因此形成。孟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齐国,受到优待,经常与齐宣王交流政事。齐宣王虽然有虚伪奢靡、刚愎自用的一面,但他也机敏豁达、知错就改、善于纳谏。实际上,他比较尊重进谏者,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提出的意见,经常站在百姓的角度想问题。

《孟子》中还有其他思想派别人物、孟子弟子等人物登场,孟子通过和这些人的交流,表达了更加丰富的思想。

就基层社会权威结构而言,由于人民调解本身需要在一定的权威结构下进行和完成,否则无法令当事人信服达到有效调解。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能人”通过劳动力转移等方式从农村进入城市,传统乡村社会权威结构发生改变,传统的乡贤结构不复存在。新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管理者及“乡贤”等大多是经行政任命、考试录用等方式组建起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民调解的普遍公信力大大降低。就相关调研来看,发生纠纷之后,人们更多喜欢去找公安派出所,之后才是找人民调解委员会,选择人民法院来起诉则是最后的选项。

三.孟子的论辩交流艺术

战国时期,“论辩”是一种盛行的政治文化交流方式,孟子的论辩经历展示了孟子的宝贵思想、不同思想的精彩碰撞以及独具特色的论辩艺术。

全风化土层级配均匀,细粒组分以粉砂为主,在地下水渗透力作用下,粉粒、粘粒可能通过粗颗粒间的孔隙发生迁移,导致流土、管涌渗透变形,破坏边坡稳定性。任何类型的土只要水力梯度达到一定大小,都会发生流土破坏。土是否发生管涌,首先要取决于土的性质。无粘性土中发生管涌必要的几何条件是其土中粗颗粒所构成的孔隙直径必须大于细颗粒的直径。对于无粘性土是否发生管涌的几何条件可用下列准则判别[13-18]。

孟子曾与陈相展开了一场非常精彩的论辩。陈相一开始便质疑滕国广布粮仓和财库的行为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不能算是贤能。孟子用一连串针对许子的日常生活的发问,看似没有关系,实际上已经让陈相陷入自己的思路。又反问许子也是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借此来说明人各有分工,每个人应该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突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区别。作为统治者需要做的是统筹全局,知人善任。孟子还举了尧舜的例子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显得更加有理有据。他还用孔子师徒情深的事例贬斥陈相的背师失德。最后,对于陈相的反抗,孟子顺着陈相的话分析遵从许行学说的后果,市场会因此混乱,人性会因此沦丧。至此,孟子赢得了辩论的胜利。这一段集中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论辩过程中气势磅礴,体现了孟子的人格魅力和自信精神。他对社会中方方面面都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因此他在辩论时能够结合现实,有理有据地反驳对方。当然孟子对历史典故的运用也十分娴熟,这也是他论辩时一个非常好的依据来源。

孟子与淳于髡的论辩也令人印象深刻。《离娄》篇中,淳于髡针对儒家学说的礼法进行攻击:在儒家“男女授受不亲”的理论下,是不是应该对落水的嫂子施以援手。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但孟子的反应非常快,指出紧急情况下的权益之计是可以超越礼法的。淳于髡又反问孟子为何不对“淹溺”的天下施以援手,孟子反驳自己正是在用“道”拯救天下,而非淳于髡所说的简单地用“手”。虽然普遍认为淳于髡略胜一筹,但从这场辩论中也可以看出孟子的论辩技术是有一定功底的。孟子的论辩方法非常丰富,这一段中运用到的就是诡辩术。还有值得学习的是孟子不轻易言败的论辩精神,虽然在论辩中孟子明显处于下风,但他仍坚持回应对方的诘难。

四.结论

孟子作为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除了宝贵的思想,他出色的语言交流能力同样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不管是在面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或是其他派别的人时,孟子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运用自己的语言交流艺术,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孟子的语言交流艺术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07.

[2]吴垄.《孟子》语言艺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丁宏伟.《孟子》论辩艺术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

[4]贾茹.孟子劝谏艺术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章沧授.论《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先秦诸子散文艺术漫谈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5.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标签:;  ;  ;  ;  ;  ;  ;  ;  ;  ;  ;  ;  

林晨:浅析孟子的语言交流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