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灌溉预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冬小麦,干旱监测,降水,需水量
灌溉预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于春霞,王浩,郝玲玲,尹京辉,张昊[1](2017)在《乳山市农业干旱监测与灌溉预报技术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乳山市冬小麦田的干旱监测和灌溉预报技术,以济麦20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水分梯度,4次重复,确定了乳山冬小麦干旱监测的具体项目为农艺性状的变化。结合统计分析乳山市1960—2013年降水资料,得到的冬小麦各发育期降水量,并结合各发育阶段耗水量计算得到冬小麦全生育期的缺水量(不考虑蒸散),建立乳山市冬小麦土壤有效水分预报,结合乳山市冬小麦干旱指标,确定灌溉方案。试验结果表明,乳山市冬小麦全生育期以灌溉两次水为宜。(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7年05期)
何胜[2](2016)在《冬小麦适应性节水灌溉预报与实时配水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民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都离不开水,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飞速发展,全球极端气候加剧、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严重,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我国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难度较大,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叁分之二以上,在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供水形势尤为严峻,能用于灌溉的水量不会显着增加,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是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稳产高产的必然选择。因此,开展节水灌溉、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作物的适应性非充分实时灌溉制度模型,针对冬小麦不同水分处理的灌溉试验开展节水灌溉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冬小麦非充分实时灌溉制度模型的建立。在深入理解田间水量平衡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冬小麦非充分实时灌溉制度模型,并对模型中各个参数的影响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介绍了模型中各参数的计算方法。2.冬小麦灌溉模型参数的修正。根据冬小麦不同水分处理的灌溉试验,结合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和实时气象资料,对模型中土壤含水率的取值和有效降雨量的计算等参数进行了修正,提高了实时灌溉预报的精度,为实时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更精准数据。3.冬小麦适应性实时灌溉预报研究。在非充分实时灌溉预报的基础上,构建了旱情评价指标体系和划分旱情等级标准,通过实时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结合短期天气预报来预测未来5~10d的土壤墒情和其他干旱指标,利用干旱等级标准判断未来5~10d的干旱状况,进而制定符合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灌溉预报,最后通过灌溉试验对冬小麦产量进行对比分析。4.灌区实时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从传统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容易造成灌溉制度与实际生产需要不符的问题出发,以冬小麦适应性非充分实时灌溉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水资源实时优化配置模型,结合冬小麦适应性实时灌溉预报,以灌区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对水资源实时优化配置进行计算和分析。(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6-05-01)
刘希庆[3](2015)在《灌溉预报技术在农业节水中的推广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灌溉预报是一项科学而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同时也是一项有效的农业节水管理手段。它类似于"天气预报",预报内容是农作物的最适宜灌溉时间和灌溉水量。2009年,河北省水利技术试验推广中心在"肥乡县节水灌溉预报示范项目"中,以多年灌溉试验资料和科研成果为支撑,以布设在县内不同区域的监测站点为基础,建立了对土壤-(本文来源于《河北水利》期刊2015年11期)
刘勇洪,叶彩华,李文华[4](2012)在《基于RS和GIS技术的区域农田灌溉量预报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尺度上开展农田灌溉量预报需要考虑土壤、作物和大气的空间差异性。论文针对农田灌溉现状分别建立了需水量灌溉预报模型和土壤湿润层灌溉预报模型,并在预报模型中引入RS和GIS技术来考虑预报参数的空间差异性,初步实现了区域尺度上250 m分辨率网格化的农田灌溉量预报,并在北京地区冬小麦灌溉量预报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北京地区2010年冬小麦6月灌浆期间和11月下旬越冬前冻水的预报灌溉量分别为375 m3/hm2和600 m3/hm2,均较现行农业生产中建议的灌溉量明显偏少,具有节水经济效益潜力。这些结果显示了RS和GIS技术在区域尺度上农田灌溉预报中的良好应用潜力,且预报结论和应用效果能达到较好统一。(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5](2010)在《利用灌溉预报新技术 实现科技节水新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肥乡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隶属邯郸市管辖,辖9个乡镇、265个行政村,总面积502km~2,总耕地58.2万亩,总人口39.4万,有效灌溉面积.56.8万亩。全县水资源总量为5570万m~3,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m~3,亩均不足100m~3。2009年肥乡县被确定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试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十分关注项目建设,工程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共完成节水灌溉面积4.04万亩,累计完成投资1781万元。项目区(本文来源于《河北水利》期刊2010年11期)
申孝军[6](2008)在《膜下滴灌棉花实时灌溉预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实时灌溉预报是以“实时”资料为基础,即以各种最新的实测资料和最近的预测成果为依据,通过计算分析,逐次预测作物所需的灌水日期及灌水定额。采用实时灌溉预报来指导灌溉,能够使作物得到“适时”、“适量”的灌溉,这将有利于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现代化农业要求,对实现节能型社会以及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表明,实时灌溉预报的应用推广研究已成为灌区动态用水及农田灌溉制度优化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国内外现有灌溉预报技术存在的问题,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基于简易蒸发器水面蒸发量的实时灌溉预报技术进行了研究,旨在提出能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实时灌溉预报技术,为尽快开发出方便可行的简易实时灌溉预报预警装置奠定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了新疆膜下滴灌棉花的耗水规律、棉花生育期内简易蒸发器的水面蒸发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棉田耗水量与水面蒸发量的关系,进一步建立了基于简易蒸发器水面蒸发的实时灌溉预报模型。最后,分别利用较为成熟的水量平衡法、经验公式法、消退指数法以及基于水面蒸发的实时灌溉预报技术对新疆膜下滴灌棉花进行灌溉预报。在大田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模拟研究发现,基于水面蒸发的实时灌溉预报技术精度较高,能满足灌溉预报的精度要求。因此,以简易蒸发器的水面蒸发量作为实时灌溉预报指标,理论可行,操作简单方便,既不需要繁杂的公式计算,更不需要难以获得的各种土壤、气象等资料,而且成本低廉,与其它预报模型相比,更容易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08-05-01)
于英武,张锋,袁伯溪,梁文华,王昕[7](2007)在《灌溉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目前水资源紧缺、农业供水形势日益严峻、灌溉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根据农田土壤水量平衡原理,建立了灌溉预报模型,利用Visual Basic编制了灌溉预报程序,以期能够对农田用水进行动态管理。并且采用本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对灌溉预报模型进行了应用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其预报精确度较高,实现了作物适时适量灌溉。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水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07年07期)
何雁[8](2004)在《土壤墒情预报与科学灌溉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灌溉是指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水分生产函数和动态规划原理对灌水做出科学决策。土壤墒情预报与科学灌溉技术应用气象预报结果,推求作物蒸发蒸腾量,并由此进一步推求土壤墒情,及时确定最佳灌水时间和灌水量。该项技术可用于大中型灌区科学确定作物灌水(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报》期刊2004-01-13)
王新湘[9](2001)在《河北漳滏河灌区研究出冬小麦节水灌溉预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省邯郸市漳滏河灌区根据冬小麦的需水规律,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研究出了冬小麦节水灌溉预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节水效益。 邯郸市每年都播(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报》期刊2001-08-14)
邓天宏,方文松,李英敏,付祥军[10](2001)在《冬小麦土壤墒情预报及优化灌溉技术的计算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土壤水分平衡方程 ,根据我省冬小麦的生长规律及冬小麦优化灌溉技术推广经验 ,建立了冬小麦土壤墒情预报及优化灌溉技术的计算机模型。利用该模型 ,可以较准确地预报未来 1个月的土壤墒情变化 ,并可根据我省小麦的不同发育期给出以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两种灌溉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南气象》期刊2001年01期)
灌溉预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民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都离不开水,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飞速发展,全球极端气候加剧、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严重,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我国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难度较大,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叁分之二以上,在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供水形势尤为严峻,能用于灌溉的水量不会显着增加,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是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稳产高产的必然选择。因此,开展节水灌溉、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作物的适应性非充分实时灌溉制度模型,针对冬小麦不同水分处理的灌溉试验开展节水灌溉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冬小麦非充分实时灌溉制度模型的建立。在深入理解田间水量平衡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冬小麦非充分实时灌溉制度模型,并对模型中各个参数的影响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介绍了模型中各参数的计算方法。2.冬小麦灌溉模型参数的修正。根据冬小麦不同水分处理的灌溉试验,结合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和实时气象资料,对模型中土壤含水率的取值和有效降雨量的计算等参数进行了修正,提高了实时灌溉预报的精度,为实时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更精准数据。3.冬小麦适应性实时灌溉预报研究。在非充分实时灌溉预报的基础上,构建了旱情评价指标体系和划分旱情等级标准,通过实时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结合短期天气预报来预测未来5~10d的土壤墒情和其他干旱指标,利用干旱等级标准判断未来5~10d的干旱状况,进而制定符合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灌溉预报,最后通过灌溉试验对冬小麦产量进行对比分析。4.灌区实时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从传统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容易造成灌溉制度与实际生产需要不符的问题出发,以冬小麦适应性非充分实时灌溉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水资源实时优化配置模型,结合冬小麦适应性实时灌溉预报,以灌区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对水资源实时优化配置进行计算和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灌溉预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于春霞,王浩,郝玲玲,尹京辉,张昊.乳山市农业干旱监测与灌溉预报技术探析[J].南方农业.2017
[2].何胜.冬小麦适应性节水灌溉预报与实时配水技术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
[3].刘希庆.灌溉预报技术在农业节水中的推广应用[J].河北水利.2015
[4].刘勇洪,叶彩华,李文华.基于RS和GIS技术的区域农田灌溉量预报研究及应用[J].自然资源学报.2012
[5]..利用灌溉预报新技术实现科技节水新突破[J].河北水利.2010
[6].申孝军.膜下滴灌棉花实时灌溉预报技术[D].石河子大学.2008
[7].于英武,张锋,袁伯溪,梁文华,王昕.灌溉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
[8].何雁.土壤墒情预报与科学灌溉技术[N].中国水利报.2004
[9].王新湘.河北漳滏河灌区研究出冬小麦节水灌溉预报技术[N].中国水利报.2001
[10].邓天宏,方文松,李英敏,付祥军.冬小麦土壤墒情预报及优化灌溉技术的计算机模型[J].河南气象.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