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与靖江画派的兴起

张岩与靖江画派的兴起

一、张崟与京江画派的崛起(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宇[1](2021)在《张崟山水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先岳[2](2020)在《“美术革命”与山水画现代转型的路径探寻》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美术史上,"美术革命"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成为中国画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演进的转折点。"美术革命"首先是从山水画领域发端的。在"美术革命"思潮的影响与推动下,山水画诉诸中西融合、汲古开新、写生创新等多样化演进路径与革新方式,开启了现代转型的时代先河。其时,现实关注与写实造境逐渐成为山水画现代演进的一种新趋向。现实关注是一种价值转向,它主要源自"为人生"的写生一途;写实造境是一种语言创构,写实的风格,来源有三:西画写实,唐宋山水,写生。这是"美术革命"以来美术写实主义整体性转向的一个时代缩影。而在"写生创新"中不断推进的"中西融合"理念,则成为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山水画现代演进的基本路径与方式,因而也演绎为中国画现代性追求的一种基本取向与特征。

赵泽宇[3](2020)在《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清代乾嘉时期的文人学者画家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沈宗骞生平与绘画的综述、对《芥舟学画编》写作意图、内容及产生了背景和在当时与后世的影响等问题的深入探讨,意图全面呈现这本画学文献的理论价值与思想背景。论文对《芥舟学画编》内容的研究以中国画学的基础知识与理论为依托,对其产生背景的研究,以绘画史的历史梳理与发展演变的基本史实与逻辑为根据,对此书影响的研究则站在中国画学学术史的立场。论文主要内容有三章。第一章首先对沈宗骞的生平和交游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发现沈宗骞出生于一个具有士大夫背景的家族,并通过他的交游发现其所接触的人物大多都是一些有学养的文人学者,从而得出沈宗骞主张复兴正统派文人画与其自身的家学渊源与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之后,本文具体分析了沈宗骞的绘画的风格特点,将其绘画与其它正统派文人画家的画进行对比,总结出他的画作中的正统派文人画要素,为下文中分析《芥舟学画编》的具体理论观点提供了依据。对于《芥舟学画编》一书的成书过程和版本问题,本文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总结。第二章以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此书中涉及的正统派文人画理论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并将这些理论观点与前代画家的画学着作中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对于《芥舟学画编》中的体例、分门别类以及所涉及的画体、画理、画法等观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人物画方面,分析了《芥舟学画编》中提倡的“波臣派”传统人物画的重要理论观点,对于点景人物画中的一些画理、画法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总结。第三章还结合清代的画学发展及清代的学术风气对于清初、乾嘉时期的画坛背景进行了阐述,总结出了《芥舟学画编》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出《芥舟学画编》对于正统派文人画的总结意义以及对于后世画学着作及画坛风气的影响。

高杨[4](2019)在《《并非衰落的百年:19世纪中国绘画史》书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观晚清时期的绘画史,没有任何一位受过西方文化思想的画家在创作风格上不受西方画家影响,尤其是从十八世纪开始,中国画家的作品,尤其是油画具有自己特殊的方法与趣味:他们从西方学习过透视、结构与光影的知识等,竟毅然保留了中国人特有的处理手法与视觉习惯,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周嘉奇[5](2019)在《钱杜绘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末清初“南北宗论”盛行,在这之后,清代画坛出现了坚持传统的“四王”以及商业经济催生下的产物“扬州八怪”,而钱杜作为典型的文人画家,独具时代眼光,历经清代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他有过在朝中做官的经历,也是一位诗人画家,在文学艺术上皆有造诣。他的人生经历让他在对文人画的学习和继承上有着与同时期画家不同的眼光。本文是对钱杜绘画艺术的一个较为详细的研究。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与当代的学术研究成果,力求勾勒出这位画家的艺术史形象。文章分为四个章节,在简要地概述钱杜生平与艺术交游及鉴赏活动之后,本文研究的重心在钱杜的传世绘画作品、艺术风格,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呈现出一位清代文人画家在艺术上的建树。本文还并分析了在清代中期画坛“正统”与“新变”的潮流错综交织的情况下,钱杜的绘画思想及艺术道路的选择,呈现出他作为一位文人画正统派的画家通过继承“吴门画派”的艺术传统而弘扬文人画精神的实践与思想。最后通过结合清代中期绘画发展与画坛势力的分析,评价了钱杜的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

刘筱[6](2018)在《丁士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金陵画派”九老由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余彤甫、丁士青、张晋、张文俊组成,因20世纪60年代“二万三千里写生”活动及其晋京展览《山河新貌》得以确立。其中,鲜为人所知的丁士青为镇江人,幼习丹青,中年卖画养家,57岁时被选聘为副画师进入江苏省国画院,之后参与了江苏省国画院一系列重要的写生与创作活动,并留下近百件面貌全新的作品,但由于其自身语言结构、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的独特性,他并没有能够获得如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人相匹敌的成就。对丁士青个案的研究正是试图还原其中国画创作的全貌,对其进行公允的价值判断,填补国内美术学界对于“新金陵画派”研究中个案的部分研究空白;在研究方法上,以绘画语言作为逻辑起点,分析现象、总结规律,采用平行比较、纵向剖析的手段,引入缺陷分析,建立起丁士青个案较为完整与客观的研究体系,由此深入思考中国画语言创新的经验与方向。

林家豪[7](2018)在《明清镇江水运交通与城市发展》文中提出交通运输向来是商贸兴盛的先行者,起到社会经济成长的引领作用。尤其是相对快捷的水运,可确保物资的充足供应,并扩大商品流通范围。因而,水运交通被视为影响古代城市兴衰的要素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明清时期的镇江,主要从经济发展、城市形态等方面来探讨水运交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联。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章追溯了镇江的城市沿革。六朝至明清,镇江呈现出从军事重镇向工商业城市转型的趋势。且每一次城市职能演变的背后,都有水运交通推动的迹象;第二章详述了镇江兴盛的江河经济。明代改道后的京杭运河,进一步促进了南北物资的往来。地处江河交汇的镇江,则被纳入到以江南为核心、连结全国各区域的贸易体系中,并成为长江下游重要的商货转运中心;第三章主要通过城池变迁、街巷排列及功能区域分布的特点,来探讨运河变道后明清镇江城市形态与诸水系间的相互作用;第四章则从救生义渡传统及地域文化两处,来分析水运交通环境对城市文化的塑造。结合以上论述,可得出一些基本认识:首先,水运交通环境的促动是古代镇江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常态。明清镇江,正是凭借水运交通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商业重镇。再者,明清运河镇江段的变道,也使城市发展重心逐渐移至城外,奠定了近代城市的空间格局。最后,近代镇江的衰落也给予启示,城市发展不能过于依赖交通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要建立起平衡的经济结构。

赵启斌[8](2014)在《天放云山供画图——京江画派》文中指出"京江画派"是指清代中后期活跃于镇江地区的一个绘画流派,主要活跃于"扬州画派"衰落、"海上画派"兴起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前后大约延续了100年的时间。"京江画派"以张崟为首,有潘恭寿、顾鹤庆、潘思牧、周镐等一批骨干画家。他们高举"吾润画家,家自为法"的旗帜,以本邑山水的"真景实境"为描绘对象,形成了"气象雄伟,落笔浓重"的艺术风格。

孙国柱[9](2012)在《天然函昰和尚禅学思想研究 ——以明清之际逃禅现象为背景》文中研究指明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禅林风起云涌,大明故臣庄士虽回天无力,仍不降其身,相率遁入空门,以全贞志。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的“逃禅”。邵廷采《遗民所知录》序言中指出:“僧之中多遗民,自明季始也。”时人云“何处无寺,何处非僧”,可见人数之众多,几乎不可殚纪了。甲申(1644年)之后,“逃禅”之风蔚然,其中以天然函昰和尚为精神领袖形成了岭南佛门海云系,绵延不绝,影响深远。本文的选题正是要探讨明末清初,岭南滨海法窟,作为遗民僧领袖的天然函昰和尚其精神史中种种生命的矛盾与超越,文化的冲突与选择。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将天然函昰和尚及其诗文放在明清文化,佛教,遗民,“逃禅”四重背景下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与诠释。本文通过诗歌、语录和注疏等基本文献载体勾勒天然函昰和尚的精神史肖像,在这一过程中,天然和尚早年对忠孝节义等传统伦理价值的反思,是我们考察的重中之重。正是对这一心路历程的知识学考古,使我们认识到天然函昰和尚预动“逃禅”所体现的先见之明,是以发自内心生命的深处抉择为基础的,并不能仅仅从外部紧张的环境来解释天然和尚的“逃禅”行为。考察天然函昰和尚的精神成长史,我们发现天然函昰和尚在青春的初年,充满了生命的懵懂与迷茫之感,步入中年,披剃入缁尚有世俗情缘的牵连,不过饱经沧桑,经历了无数世俗的苦难之后,天然函昰禅师试图在生死离别中宽慰自解,在生命的暮年终于显现出圆熟华贵的气象,雍容自在的作略,入游戏三昧矣。总而言之,天然函昰和尚个人的生命终于在内心深处超越了国家民族的仇恨,等视众生犹如一子,实现了“以忠孝作佛事,以华情学梵事”的作略,与徒众一起高扬了大乘菩萨道精神,具有浓郁的人间佛教色彩。正文的写作分成理论诠释与个案分析两大部分。笔者为了提纲挈领地从更为哲学的角度把握天然函昰禅师的禅学思想,于是用文献学的方法重新梳理了天然函昰和尚的体用禅学思想。而且,笔者通过体用这一对哲学范畴梳理的过程中,也涵摄了禅教并重的精神维度,笔者最终总结了天然函昰和尚体用哲学的八大部分,隐隐然一个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诗歌创作理论的还原与重构方面,笔者勾稽大量天然函昰和尚的序文和有引,以及诗歌实例,参以偈语,按照傅伟勋先生的创造诠释学,将天然函昰和尚的“不是诗”理论主张,首先解读为“不诗”和“是诗”的结合体,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金刚经中的般若思维,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诗禅交互中道说”,作为禅诗史上另一理论典型。最后还诠释了诗歌的现代精神,认为偈语也可以体现诗歌的本来面目,且更具有对话意味。冯友兰先生曾云“概念也是一种境界”,诚然。就笔者的体认而言,每一种语言背后都体现着一种生命姿态。通过对天然函昰和尚个案分析,实际上是解析天然函昰和尚思想背后的生命问题。这样就沟通了理论诠释和个案分析之间的鸿沟。我们知道,天然函昰和尚跌宕起伏的人生行状,复杂多变的身份符号,包含了许多的文化基因,反映了许多的时代问题,儒释道三教交涉的港湾终于在天然函昰和尚生命长河的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定点。无论是破天荒提出的禅醉思想,还是对魏晋风度的反思与继承,抑或是采取了儒家的生命形式,熔冶了佛教精神内容的家园哲学,或者是可以与天籁、地籁、人籁相并列的山籁,或者是来源于生命的孤独与坚韧的夜禅说,这些都是闪耀着生命庄严光泽的精彩文化命题,实际上开创了一个与魏晋风度相媲美的时代审美范式。当然,身贫道不贫的天然函昰和尚,不爱繁华爱岑寂,他的不厌贫精神,他在熬病、喜雨、节日典礼、生日、悼词等生活世界日常行为中流露出悲智双运精神,体现着行解并重风采。这些都是令人唏嘘不已,赞叹有加的大事因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总而言之,在生活面前,这些“逃禅”先贤们不仅没有“逃禅”之逃的畏惧与逃避,相反却超乎世俗想象的在同体共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毫无疑问,天然函昰和尚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但是限于才力与篇幅,只能浮光掠影地观摩一下了。不过,我们最终发现,或许每一位“逃禅”人物在早年都有着铁血的热情,但是在他们披缁潜流、暮鼓晨钟的生涯中却逐渐孕育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悲乎?幸乎?此生此世,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着殊胜的佛缘,但是总有一些在世人异样眼光的“逃禅”人物身上确证一种事实——他们生命的圆满代替了人生的残缺。这样,从文化交涉和人类的普遍境遇双重视角的观照之下,使我们发现了一种历史的永恒生命力,这种历史的永恒生命力,正是历史的永恒魅力、意义和价值。中华文明千年的激荡,在明清鼎革之际,当时的社会知识精英在文化生态的丛林中,在国恨家仇的逼迫中终于寻得了自己生命的安顿与超越。

冯兆杰[10](2010)在《1920年代至1940年代山水画复古思潮之流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初的山水画坛,在社会革命如火如荼的浪潮推动下,也在做着相应的调整,而在维新一派着手于"革新"的同时,仍有许多画家着眼于山水画内部,反省山水画自身发展规律,提出了回归唐宋元画格的复古思潮。而促进这一回归的原因,还有博物馆、展览及现代印刷技术的兴盛。本文以此为契机,阐述1920年代至1940年代山水画复古思潮的发展,重新解读这段几乎鲜为人知的学术思潮。

二、张崟与京江画派的崛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崟与京江画派的崛起(论文提纲范文)

(2)“美术革命”与山水画现代转型的路径探寻(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西融合:写实与表现的路径分化及其创作实践
二、汲古开新:山水画传统路径的回归与超越
三、写生创新:师造化传统与西画写生方式的路径会通
结语

(3)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三 本论文的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沈宗骞与《芥舟学画编》
    第一节 沈宗骞的生平与绘画活动
        一 沈宗骞的生平与交游
        二 沈宗骞的绘画及风格
    第二节 《芥舟学画编》的成书与流传
        一 《芥舟学画编》的成书与版本
第二章 《芥舟学画编》内容研究
    第一节 《芥舟学画编》的学术性质
        一 《芥舟学画编》的叙述结构
        二 《芥舟学画编》中所涉及画学知识或理论
    第二节 《芥舟学画编》的主要观点
        一 《芥舟学画编》关于山水画的观点
        二 《芥舟学画编》关于人物画的观点
第三章 《芥舟学画编》影响研究
    第一节 《芥舟学画编》与清代画学的发展
        一 清代画学的发展
        二 《芥舟学画编》与正统派画学技法与思想的总结
        三 《芥舟学画编》对画坛流弊的批评
    第二节 《芥舟学画编》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一 《芥舟学画编》的历史地位:一本力图复兴文人画传统的论着
        二 《芥舟学画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并非衰落的百年:19世纪中国绘画史》书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历史中的艺术史
二、从中国出发的艺术史
三、中国形式的艺术史

(5)钱杜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一、关于钱杜的生平与文学
        二、关于钱杜的绘画
        三、关于清中期的绘画思潮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三、创新点
第二章 钱杜的生平与绘画活动
    第一节 钱杜的生平
        一、早年家学与为官生涯
        二、中晚年以后的游历与书画活动
    第二节 钱杜的艺术交游与鉴藏活动
        一、钱杜的艺术交游
        二、钱杜的绘画鉴藏
第三章 钱杜的绘画
    第一节 钱杜的绘画题材与传世代表作
        一、人物与花鸟题材
        二、山水题材
    第二节 钱杜绘画的仿古与写生
        一、钱杜绘画的仿古
        二、钱杜绘画的写生
        三、钱杜的画风总结
第四章 钱杜绘画风格的成因探讨——兼论清中期文人画的潮流
    第一节 清中期的绘画风尚与钱杜的选择
        一、“复古”绘画潮流的延续
        二、钱杜绘画道路的选择
    第二节 从钱杜的着述看其绘画思想
        一、钱杜的着述
        二、钱杜的绘画思想
结语:钱杜绘画的成就与历史地位
    第一节 钱杜绘画的艺术成就
        一、弘扬文人画的书卷气
        二、笔墨的特色与色彩的运用
        三、对吴门绘画精神的继承
    第二节 钱杜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与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钱杜绘画作品年表
    二、钱杜鉴藏目录
致谢

(6)丁士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题解
    二、本文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三、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构
第一章 溯源:进入江苏省国画院之前丁士青的中国画语言探微(20世纪50年代末期之前)
    第一节 通过1957年之前的毛笔画探寻其绘画语言的图像、视觉空间
    第二节 通过20世纪 40-50 年代的指画管窥其绘画语言的技法、经验空间
    第三节 通过几段口述材料还原的丁士青
    小结
第二章 遇困:丁士青进入江苏省国画院之初对中国画语言的微调(20世纪50年代末期)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美术创作局面
    第二节 丁士青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后参与的集体创作
    第三节 丁士青进入江苏省国画院之后的指画创作
    小结
第三章 求变:丁士青在江苏省国画院组织的集体写生活动中的语言新变(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第一节 20世纪以来中国画坛出现的写生热潮
    第二节 江苏省国画院在20年代50年代末期组织的集体写生活动及丁士青的创作情况
    第三节 丁士青在1960年“两万三千里”写生活动中及其之后的中国画创作
    第四节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其他集体写生活动
    小结
第四章 内敛:丁士青暂别江苏省国画院创作集体之后中国画语言的内向行走(20 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
    第一节 变为记忆的风景——丁士青1964年之后的山水画创作
    第二节 时局变动与寄情于诗——回归镇江老友圈
    第三节 画意外的唱和——颤笔梅花中绘画语言的内向回归
    小结
结语:从作为非主流叙事的丁士青个案角度再看“新金陵画派”
    一、丁士青中国画实践的艺术得失与现实启迪
    二、再看“新金陵画派”的历史地位及价值定位
    三、隔山有眼——实现中国画语言的价值立足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丁士青年表

(7)明清镇江水运交通与城市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城市史研究
        (二)关于镇江历史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及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案
第一章 镇江城市定位的演变
    第一节 明以前的镇江沿革——东南锁钥
        一、六朝时期的崛起
        二、唐宋时期的发展
    第二节 元明京杭运河的贯通与城市转型
        一、京杭运河的开凿及镇江段的治理
        二、明清镇江的城市定位
第二章 镇江江河经济的兴盛
    第一节 江南视野下的镇江
    第二节 繁荣的中转贸易
        一、丝棉织品
        二、粮食
        三、木材
    第三节 依托商贸的手工、服务业
        一、手工业
        二、服务业
    小结
第三章 明清镇江的空间格局
    第一节 城池变迁与运河改道
        一、镇江早期的城池营建
        二、明清镇江的城池及特征
    第二节 府城内外诸水、桥梁
    第三节 街巷拓展与功能布局
        一、街巷
        二、主要功能区
    小结
第四章 江河特色的城市文化
    第一节 津渡文化
        一、西津渡沿革
        二、津渡文化的核心内涵
    第二节 地域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天放云山供画图——京江画派(论文提纲范文)

“京江画派”主要画家
    张崟(1761~1829)
    王文治(1730~1802)
    潘恭寿(1741~1794)
    潘思牧(1756~1846)
    顾鹤庆(1766~?)
    明俭(?~1866)
    张深
    徐体微(1772~?)
    雎清(1803~?)
    周镐
    郭瑚
    曹沂

(9)天然函昰和尚禅学思想研究 ——以明清之际逃禅现象为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前言
    二、 研究缘起
    三、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四、 研究综述
第一章:天然函昰和尚行谊与着作
    第一节 天然函昰和尚行谊
    第二节 天然函昰和尚着作
    第三节 逃禅名相略释
第二章:天然函昰和尚禅学思想体用义
    第一节 体用义在中国哲学史中的流变
    第二节 体用义在中国佛教哲学史中的脉络
    第三节 天然函昰和尚的体用哲学
    第四节 天然函昰和尚和陶《形神诗》中体用思想考辩
第三章:天然函昰和尚诗禅观
    第一节 天然函昰禅师“似诗”、“不是诗”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天然和尚禅诗创作理论架构初探
    第三节 不是诗理论的现代诠释——偈即是诗,作为实语
第四章:天然函昰和尚家园哲学
    第一节 天然函昰和尚对家园感的追寻
    第二节 家园模式在天然函昰和尚生命中的体现
    第三节 天然函昰和尚家园模式的大乘菩萨道精神
第五章:天然函昰和尚的夜禅说
    第一节 夜禅说的提出
    第二节 夜气说与禅风的交涉
    第三节 夜禅说的哲学考察
第六章:天然函昰和尚的禅醉说
    第一节 禅醉说的提出及其文本内容梳理
    第二节 禅醉说牵涉的文化因子之溯源
    第三节 天然函昰和尚禅醉思想的精神质地与现代意义
第七章:结论——大乘菩萨道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第一节 问题缘起——天然函昰与澹归今释的“八万四千岁说”
    第二节 文本溯源——小三灾、八万四千岁、劫住等概念的诠析
    第三节 转寿说——佛教灾难图景的预警及其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明清之际“逃禅”现象研究参考文献
初记
再记

(10)1920年代至1940年代山水画复古思潮之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结语

四、张崟与京江画派的崛起(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崟山水画研究[D]. 王宏宇. 天津美术学院, 2021
  • [2]“美术革命”与山水画现代转型的路径探寻[J]. 王先岳.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20(04)
  • [3]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研究[D]. 赵泽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并非衰落的百年:19世纪中国绘画史》书评[J]. 高杨. 中国文艺家, 2019(07)
  • [5]钱杜绘画研究[D]. 周嘉奇.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6]丁士青研究[D]. 刘筱. 南京艺术学院, 2018(09)
  • [7]明清镇江水运交通与城市发展[D]. 林家豪.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8]天放云山供画图——京江画派[J]. 赵启斌. 读者欣赏, 2014(01)
  • [9]天然函昰和尚禅学思想研究 ——以明清之际逃禅现象为背景[D]. 孙国柱. 南京大学, 2012(03)
  • [10]1920年代至1940年代山水画复古思潮之流变[J]. 冯兆杰. 书画世界, 2010(04)

标签:;  ;  ;  ;  ;  

张岩与靖江画派的兴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