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型论文_樊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注射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高压,导管,上颌,血液病,瓣膜,血小板,粘胶。

注射型论文文献综述

樊娟[1](2019)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在血液病移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在血液病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4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设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CVC置管;观察组:耐高压注射型PICC置管。统计置管成功率、操作完成时间和导管置留时间。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90%),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操作完成时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23.30±1.24)min和(24.04±1.30)min,P>0.05;观察组导管置留时间(89.67±4.89)d显着高于对照组(42.95±2.35)d,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与传统CVC导管相比,具有操作简单、置管成功率高、置留时间长等优势,值得在血液病移植患者中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春红,植彩妹,周静[2](2019)在《Solo末端瓣膜式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在胃肠科的应用及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Solo末端瓣膜式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在胃肠肿瘤科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4例在胃肠肿瘤科需留置PICC导管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观察组选择Solo末端瓣膜式耐高压双腔型号5Fr的导管,对照组选择叁向瓣膜型号4Fr单腔导管。观察两组病人在留置PICC导管后穿刺口渗血、静脉炎,使用中出现堵管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Solo末端瓣膜式耐高压注射型双腔型号5Fr的导管,降低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提高置管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3期)

胡璇[3](2019)在《微流控技术制备可注射型海藻酸/明胶微纤维及其应用于组织工程血管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创伤和坏死性疾病等造成的组织大规模缺损对组织工程提出了持续的挑战。组织工程化体外构建方法是将细胞接种到具有一定结构、可降解的多孔支架中,通过培养以实现活性组织的构建。然而,由于传质的限制,构建物内细胞的生长、增殖与迁移受到阻碍,甚至出现空化区或坏死区,血管化问题已成为组织工程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水凝胶是具有高度水合微环境的聚合物网络,可容易地输送营养物、氧气和代谢废物,且与细胞外基质具有化学相似性,从而广泛的应用于组织工程。可注射型微纤维由于体积小,可直接注射到体内,避免了手术过程。因此,本论文采用微流控技术以海藻酸(Sodium alginate,SA)和明胶(Gelatin,Gel)为原料,制备了SA/Gel复合水凝胶微纤维支架,并通过外负载和内包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对其进行生物学研究,将可注射型微纤维注射到小鼠体内,观察血管化情况,以期为解决组织工程血管化问题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首先,制备与表征SA/Gel复合微纤维。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作为模板材料,设计出了主轴通道内径为400μm、进样口为200μm的双T型结构串联的微通道,用PMMA模板通过注模法制备了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芯片,用十八烷基叁氯硅烷(Octadecyltrichlorosilane,OTS)改善芯片的疏水性。利用PDMS芯片制备了SA/Gel复合微纤维支架。通过Minitab实验优化制备,实验结果表明以5%的氯化钙(Calcium chloride,CaCl_2)为交联剂,在SA浓度为1.75%,Gel浓度为4%,SA钠Gel比例为3:1,连续相、分散相流速比为3.5:1条件下,制得的微纤维长度在750μm左右,宽度在250μm左右,长径比约为3,粒径均一,形貌较好。其次,制备外负载HUVECs微纤维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研究,实现了纤维外负载HUVECs的二维纤维支架的建立。对HUVECs的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确定了HUVECs的群体倍增时间为71 h,最适宜接种密度为5×10~4个/mL。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成功制备无细胞毒性的Gel交联剂氧化海藻酸钠(Oxidized sodium alginate,OSA)且OSA与Gel发生交联。细胞粘附实验表明,以OSA交联后的微纤维具有更好的细胞粘附性,细胞粘附效率由7.5%提高到了25.6%,且细胞在纤维外部的增殖作用也明显提高。同时,细胞在经固定Gel后的纤维支架上分泌的蛋白含量最高。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结果观察HUVECs在微纤维上可以实现黏附生长。体外降解实验支架在2个月的时候降解效率达80%,说明支架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解性。接着,制备内包裹HUVECs微纤维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研究,实现了纤维内包裹HUVECs的叁维纤维支架的建立。用京尼平分别对支架进行不同时间0 min、10 min和30 min的固定,实现了微纤维内外成分的差异,利于细胞迁移。Gel释放实验和体外降解实验证明了可以通过控制京尼平的交联时间,达到不同交联的程度,并且降解实验说明叁组微纤维具有良好的降解性。红外结果表明10 min组和30 min组京尼平成功与Gel交联。细胞计数试剂盒法(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化学法均显示了10 min组和30 min组细胞在微纤维中显示出了较高活性。用细胞膜红色荧光探针标记HUVECs,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观察细胞在微纤维内的生长,结果显示10 min组微纤维培养到15 d时,细胞发生从内向外的迁移,生成血管状结构。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免疫组化表明细胞在微纤维中发生了从内向外的迁移。免疫荧光实验显示10 min组细胞在微纤维中大量表达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D31)。随着培养时间增加,细胞表达血管生成基因的含量也增加。最后,研究可注射型微纤维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血管化。细胞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溶血实验结果说明可注射型微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将内包裹HUVECs可注射型微纤维注射到小鼠体内,观察血管化情况,切片结果表明,注射的微纤维处周围有大量炎性肉芽组织聚集,炎性肉芽组织中有毛细血管的生成,说明微纤维可增加注射部位周围组织血管化的趋势。综上所述,运用微流控技术可成功制备短棒状SA/Gel微纤维;外负载HUVECs微纤维具有很好的细胞粘附性;内包裹HUVECs微纤维体外培养可形成血管状微组织;可注射型微纤维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增加注射部位周围组织血管化的趋势。可注射型微纤维可以为解决组织工程血管化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20)

张红艳[4](2019)在《1例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堵管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注射型双腔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导管是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机引导的技术下经上腔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或者锁骨下静脉的导管~([1])。双腔PICC有2个导管,各腔不相通,适宜护士为患者输注多种液体,其中标注有5 m L/s的管腔,最大输注流速为5 m L/s或者300 psi (磅/平方英寸,相当于2068(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中旬刊)》期刊2019年05期)

贺港[5](2019)在《可注射型水凝胶用于肿瘤热化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边界术中精确界定是目前临床中的挑战性难题,患者的肿瘤病灶部位往往因为未完全清除肿瘤细胞而导致复发和转移。另一方面,术后的创口组织非常脆弱,往往容易堆积大量的组织液,从而滋生细菌,引起更为严重的炎症反应。针对癌症临床手术风险大,易出血,易感染,易复发,手术创口不规则难以粘附和包埋等缺陷,本论文提出了利用可注射型高粘附性水凝胶进行术后热化疗防止肿瘤再生的创新性思路。受贻贝启发,本论文选择了具有类儿茶酚结构的没食子酸以及表面带正电荷的天然抗菌止血材料壳聚糖为原料,通过没食子酸对壳聚糖进行可溶性改性制备出壳聚糖交联没食子酸(CSG)前驱体。利用CSG前驱体负载DOX后再与Fe~(3+)鳌合,从而得到具有粘附、抗菌、消炎、止血、抗肿瘤特性的可注射型CSG/Fe~(3+)水凝胶。此外,实体肿瘤组织内不规则的血管系统、组织间液高压成为目前化疗药物进入肿瘤的主要障碍。通过将可注射型水凝胶直接注入肿瘤部位,能够在提高化疗效率的同时降低全身的毒副反应。由亲水性高分子通过一定的化学或物理交联形成的水凝胶,被认为是此类治疗药物的有效载体。然而,目前分子型水凝胶材料仍存在控制药物释放能力不强,药物低浓度缓慢释放易引起肿瘤耐药性等弱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针对目前分子型水凝胶材料存在合成复杂、引入交联剂及可控性有待提高的难题,本论文制备了一种基于由溶液pH诱导的纳米粒子电荷反转而形成的均相可注射水凝胶。该方法适用于不同位置的恶性肿瘤治疗,且其所采用的构建材料均为生物相容可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及结论分为以下两部分:1)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酰胺反应制备CSG前驱体,该CSG前驱体不仅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而且具有抗肿瘤、抗炎症、抗菌等功能性作用。进一步的,我们合成了CSG/Fe~(3+)水凝胶,该水凝胶可注射,自愈合性能良好,同时兼具优异的细胞相容性,其在pH为6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具有高达200%的吸水溶胀率。通过组织粘附剂的剪切搭接测试,其润湿状态下的组织粘附力达7.2 Kpa。通过大鼠肝脏止血模型证明了CSG/Fe~(3+)水凝胶超强的止血性能。将CSG前驱体于溶解于DOX水溶液,再与Fe~(3+)鳌合便可以得到一种具有强组织粘附剂与止血功能的抗肿瘤缓释植入剂,我们通过小鼠4T1肿瘤模型验证了其通过热化疗联合治疗治愈肿瘤的能力。2)明胶蛋白粒子表面带电性质具有pH依赖性,我们通过引入D-葡萄糖酸-δ-内酯水解调控溶液的pH值,使得明胶蛋白粒子(Gela NPs)在其等电点附近发生电荷的反转,与带负电的类黑色素聚多巴胺粒子(PDA NPs)构建均一的Gela/PDA胶体凝胶。该水凝胶生物可降解,且具有良好的粘弹性、生物相容性和自愈合能力,能够成功包载化疗药物阿霉素,实现肿瘤微环境(酸性及高浓度基质金属蛋白酶2/9)及近红外激光响应的药物控制释放,实现肿瘤的局部热化疗联合治疗。(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陶春杰,余铃,郭良煜,陈敬腾,方硕[6](2019)在《可注射型磷酸镁骨水泥生物相容性及体外模型中性能表现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价可注射型磷酸镁骨水泥(MPC)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强化体外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模型的能力,探讨MPC作为PKP骨替代物的潜能。方法采用酸碱反应原理合成MPC。分别在MP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材料表面接种SD大鼠成骨细胞,经电镜扫描了解不同材料的细胞相容性。使用万能试验机测定MPC固化试样的抗压强度,采用称重法测定MPC膏体的可注射性。将36个羊L4~6椎骨均分为3组:A组椎骨不予处理(阳性对照组),B组和C组椎体行PKP造模,C组椎骨注入MPC填充缺损,B组作为空白对照组,于MPC注入后2、24、48、72h测定3组椎体的轴向最大载荷。使用新西兰兔行双侧股骨髁缺损造模,分别以PMMA骨水泥和MPC填充双侧缺损,术后1、3、6、12周取材,经微CT扫描观察2种材料的生物体内相容性。结果 MPC在细胞接种后4、24h时表面均有细胞黏附,24h时表面黏附细胞伸展,形态学良好;PMMA材料表面黏附细胞数目少,黏附细胞的形态学较差。MPC抗压强度为(30.16±1.22)MPa,可注射性为99.69%±0.32%。体外PKP模型实验结果显示,MPC注入2、24、48、72h时C组椎体轴向最大载荷均显着高于B组椎体[分别为(4.360±0.036)kN对(3.480±0.085)kN、(4.640±0.106)kN对(3.480±0.040)kN、(4.740±0.026)kN对(3.477±0.093)kN、(4.740±0.040)kN对(3.480±0.026)kN,P均<0.05]。新西兰兔体内试验微CT扫描结果显示,MPC与PMMA未引发明显的排异反应、炎症和感染征象,在第12周MPC出现一定程度降解,而PMMA无降解征象。结论 MPC表现出良好的力学强度和可注射性,细胞相容性和动物体内相容性良好,体外PKP模型中MPC的机械性能表现良好,具有成为PKP骨替代物的潜能。(本文来源于《国际骨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成晓珍[7](2019)在《Vitapex注射型根管糊剂在128例乳牙慢性根尖周炎患儿中的应用及短 中期随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牙慢性根尖周炎为小儿常见牙科疾患之一,发生慢性根尖周炎后小儿根尖组织中的脓液沿阻力小部位排出,引发间隙感染、牙槽脓肿等,不仅加重患儿疼痛程度,且影响乳牙正常功能及乳恒牙正常交替[1-3]。根管治疗术为乳牙慢性根尖周炎首选治疗方案,可通药物消毒及根管预备去除感染物质,而根管充填为根管治疗术的关键环节,在强化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但小儿乳牙存在生理性吸(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04期)

谢慧,解永富,刘勤,商玲燕,陈敏箴[8](2019)在《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上颌窦外提升术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价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njectable-platelet rich fibrin,I-PRF)在上颌窦外提升术中促进成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就诊于江苏省常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上颌后部磨牙或前磨牙单颗缺失可用骨高度3~5 mm,需进行上颌窦外提升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2组,A组窦底填塞Bio-oss骨粉,B组窦底填塞Bio-oss骨粉+I-PRF混合物。拍摄锥形束CT(CBCT),于术前测量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测量新生骨高度(new formed bone height,NFBH),并于术后4个月进行二期手术,术后6个月修复时测量ISQ值,比较2组成骨效果。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裂开等。CBCT检查显示,术前、术后12个月2组间RB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A组RBH显着高于B组(P<0.05)。术后4个月,A组ISQ值显着高于B组(P<0.05),而术后6个月2组ISQ值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I-PRF在上颌窦底外提升术中安全可靠,能够有效缩短愈合时间,增强成骨效果。(本文来源于《上海口腔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梅莉,高小玲,赵云云[9](2019)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CT增强扫描并已置入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和静脉留置针的322例患者,将其中使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通路行CT增强扫描的24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选择静脉留置针行CT增强扫描的8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4.1%)低于对照组(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观察组从进入检查室到开展CT检查耗时、CT检查结束后处理通路耗时、合计耗时分别为(3.31±0.66)min、(4.05±0.76)min、(7.36±1.01)min,对照组分别为(5.56±0.86)min、(7.79±0.68)min、(13.35±1.05)min,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应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作为CT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的静脉通路,可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放射学实践》期刊2019年01期)

卞伶玲,杨金娜,赵益,杨雨佳[10](2018)在《双腔耐高压注射型PICC置管部位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情况及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双腔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ower 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 Power PICC)置管部位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及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提高双腔Power PICC置管质量。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行双腔Power PICC置管的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置管部位发生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情况进行观察,并对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85例行双腔Power PICC置管患者中,有26例置管部位发生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较高的为机械性皮肤损伤和皮炎,分别占42.31%(11/26)和30.77%(8/26)。结论科学的风险管理及预防措施,正确使用医用粘胶剂,可有助于降低双腔Power PICC置管部位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现代临床护理》期刊2018年10期)

注射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Solo末端瓣膜式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在胃肠肿瘤科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4例在胃肠肿瘤科需留置PICC导管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观察组选择Solo末端瓣膜式耐高压双腔型号5Fr的导管,对照组选择叁向瓣膜型号4Fr单腔导管。观察两组病人在留置PICC导管后穿刺口渗血、静脉炎,使用中出现堵管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Solo末端瓣膜式耐高压注射型双腔型号5Fr的导管,降低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提高置管的安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注射型论文参考文献

[1].樊娟.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在血液病移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

[2].张春红,植彩妹,周静.Solo末端瓣膜式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在胃肠科的应用及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

[3].胡璇.微流控技术制备可注射型海藻酸/明胶微纤维及其应用于组织工程血管化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9

[4].张红艳.1例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堵管的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

[5].贺港.可注射型水凝胶用于肿瘤热化疗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6].陶春杰,余铃,郭良煜,陈敬腾,方硕.可注射型磷酸镁骨水泥生物相容性及体外模型中性能表现的评价[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9

[7].成晓珍.Vitapex注射型根管糊剂在128例乳牙慢性根尖周炎患儿中的应用及短中期随访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

[8].谢慧,解永富,刘勤,商玲燕,陈敏箴.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上颌窦外提升术中的应用效果[J].上海口腔医学.2019

[9].梅莉,高小玲,赵云云.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9

[10].卞伶玲,杨金娜,赵益,杨雨佳.双腔耐高压注射型PICC置管部位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情况及原因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8

论文知识图

溶质扩散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示意图敲除型和野生型小鼠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应变片安装示意图粉虱直接取食后唾液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虱唾液显微注射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模具变形分析结果

标签:;  ;  ;  ;  ;  ;  ;  

注射型论文_樊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