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层渗透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正交,盐酸,处方,非洛地平,散体,马钱子,尼莫地平。
双层渗透泵论文文献综述
李阳杰,周敬[1](2019)在《马钱子碱双层渗透泵控释片的研制及处方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马钱子碱双层渗透泵控释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并探讨最佳处方的释药机制。方法以累积释放度及释药曲线是否呈线性作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考察PEON750、PEO Coagulant和致孔剂PEG4000用量以及包衣增重对马钱子碱双层渗透泵控释片体外释药情况的影响。设计正交试验优化马钱子碱双层渗透泵控释片处方,并对最佳处方体外释药行为进行模型拟合。结果正交试验结果表明,PEO N750用量对马钱子碱双层渗透泵控释片体外释药行为有显着性影响(P<0.05),最佳处方:PEO N750 175 mg,PEO Coagulant 65 mg,PEG 4000用量为11%,包衣增重7%。马钱子碱双层渗透泵控释片最佳处方在12 h内释药速率恒定,12 h内累积释放度达93.14%。结论研制的马钱子碱双层渗透泵控释片在12 h内具有明显的零级释放特征,可有效控制马钱子碱缓慢、恒速释放。(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9年22期)
孙照英,聂彦彦,赵华南,刘志明[2](2018)在《DNJ双层渗透泵片的制备及比格犬体内药动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1-脱氧野尻霉素(DNJ)双层渗透泵片,以释放度为评价指标优化了处方,考察了DNJ双层渗透泵片的体外释药性,并对比研究了DNJ双层渗透泵片和速释片在比格犬体内的药动学。DNJ双层渗透泵片的最优处方为含药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E50用量为10 mg、助推层聚氧乙烯(PEO,Mr6×10~6)用量为80mg、包衣层醋酸纤维素(CA)用量为15mg及聚乙二醇(PEG) 4000用量为5mg,在此条件下DNJ溶出速度最为适宜,并且不受p H值的变化影响,药物12 h溶出完全,且恒速缓慢释放。对比DNJ双层渗透泵片和速释片在比格犬体内的双制剂双周期交叉试验,结果表明:双层渗透泵片释放的达峰时间(t_(max))为(9.3±3.8) h比速释片(4.4±2.2) h显着延迟,达到了缓控释的目的,渗透泵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6.1±9.8)%,90%置信区间为84.8%~103.7%,渗透泵片与速释片吸收程度生物等效。(本文来源于《生物质化学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曾媛,朱兰琼,郭真君,刘辉,吴芬[3](2018)在《盐酸地芬尼多双层渗透泵片的制备及处方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盐酸地芬尼多双层渗透泵片,并对该制剂的体外释药行为进行考察。方法:测定各处方的累积释放度,以累积释放量和f_2相似因子作为评价标准,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盐酸地芬尼多双层渗透泵片的片芯处方和包衣工艺。结果:盐酸地芬尼多双层渗透泵片的释药行为受含药层聚氧乙烯(PEO)含量、氯化钠含量及包衣增重等因素影响。片芯优化处方含药层氯化钠为10 mg,PEO-N10为15 mg;助推层PEO-WSR303为60 mg,氯化钠为20 mg;包衣液优化处方PEG4000为1. 25 g·L~(-1);包衣增重为片芯重量的7%。优化处方在2~12 h内零级特征明显,释药方程为:Q=6. 308t-2. 503 7(r=0. 995 8)。结论:研制的盐酸地芬尼多双层渗透泵片制备工艺稳定,体外释药特征符合零级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8年10期)
朱梦迪[4](2018)在《有序介孔二氧化硅FDU-12载非诺贝特双层渗透泵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FDU-12提高难溶性药物非诺贝特(FNB)的溶出速率,并结合双层渗透泵技术实现药物的恒速释放。方法用吸附法将FNB载入FDU-12的有序介孔孔道中形成载药体系FNB-FDU-12。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法(PXDR)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对介孔孔道中FNB的存在状态进行表征。利用体外溶出实验对双层渗透泵片的处方组成进行筛选。结果通过表征结果证明,药物FNB是以无定型形式存在于载体FDU-12介孔孔道中。体外溶出实验表明,FDU-12能明显提高FNB溶出速率,双层渗透泵技术能使药物实现控释释放。结论有序介孔二氧化硅材料FDU-12和双层渗透泵技术的结合能显着改善FNB的溶出速率,并实现难溶性药物的恒速释放。(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8年07期)
邱阳,吴超,蒋杰,许晓艳[5](2017)在《非诺贝特-淀粉源介孔碳载体固体分散体双层渗透泵控释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淀粉源介孔碳(SMC)作为载体来提高非诺贝特(FNB)的溶出速率,并结合双层渗透泵技术使药物得到控释释放,从而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通过吸附法将药物FNB载入SMC的介孔孔道中制备载药体系(FNB-SMC)。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粉末X射线衍射法(PXDR)对载药前后药物的存在状态进行表征。体外溶出实验考察FNB-SMC的溶出速率,并对双层渗透泵片进行优化。通过体内实验考察自制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结果表征结果表明,FNB以无定型状态存在在SMC的介孔孔道中。体外溶出实验表明,SMC能显着提高FNB的溶出速率,并且双层渗透泵技术使药物达零级释放。体内实验表明,自制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淀粉源介孔碳载体和双层渗透泵技术的联合防止了突释效应,明显改善FNB的口服吸收。(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7年16期)
吴先闯,王姣姣,郝海军,宋晓勇,张永州[6](2017)在《高乌甲素固体分散体单层渗透泵和高乌甲素双层渗透泵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行为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乌甲素水溶性较差,作为本研究模型药,对难溶性药物来说,目前主要采用单层渗透泵和双层渗透泵两种控释技术来制备渗透控释制剂。本研究分别制备了高乌甲素固体分散体单层渗透泵和高乌甲素双层渗透泵。高乌甲素双层渗透泵控释片可以近似零级释药速率进行释药(r=0.9931),累积释放度达到95.0%。而高乌甲素固体分散体单层渗透泵控释片与高乌甲素双层渗透泵相比(r=0.9931)零级释药特征相对较差(r=0.9798),累积释放度为84.69%。因此,高乌甲素双层渗透泵与高乌甲素固体分散体单层渗透泵相比,在控制药物释放方面更具优势(更高的零级释放拟合度)。高乌甲素双层渗透泵和高乌甲素固体分散体单层渗透泵相似因子f_2为49.1(<50.0),两种渗透泵控释制剂体外释放特征明显不同。高乌甲素双层渗透泵零级释药效果优于高乌甲素固体分散体单层渗透泵,且累积释放度也较高。因此,双层渗透泵技术在控制难溶性药物释放方面比单层渗透泵更具优势,但制备过程较为复杂。(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期刊2017年06期)
朱兰琼,刘辉,廖诗琴,段婷[7](2017)在《盐酸地芬尼多双层渗透泵片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盐酸地芬尼多双层渗透泵片并研究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双层压片技术和薄膜包衣工艺制备盐酸地芬尼多双层渗透泵片,比较其与市售盐酸地芬尼多普通片、自制盐酸地芬尼多单层渗透泵片的体外释放度。结果:盐酸地芬尼多双层渗透泵片处方为盐酸地芬尼多75 mg、氯化钠10 mg、低分子量聚氧乙烯15 mg、5%聚乙烯吡咯烷酮K30乙醇溶液适量;助推层为高分子量聚氧乙烯60 mg、氯化钠20 mg、聚乙烯吡咯烷酮K30 6 mg、硬脂酸镁适量。所制双层渗透泵片12 h累积释放度(Q)达80%,且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盐酸地芬尼多普通片的Q15 min达90%,盐酸地芬尼多单层渗透泵片的Q12 h仅为51.14%。结论:所制盐酸地芬尼多双层渗透泵片具有缓释作用,且较单层渗透泵片12 h内释药更完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7年13期)
柴丽青,阎爱荣[8](2017)在《尼莫地平微粉化物双层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尼莫地平微粉化物双层渗透泵控释片。方法以尼莫地平为模型药物,将微粉化增溶技术应用于控释双层渗透泵剂型中,设计并制备体外控释12h的尼莫地平双层渗透泵片,采用相似因子法(f2)对不同处方释药行为的相似性进行评价,并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成功制备了尼莫地平微粉化物双层渗透泵控释片,零级释放特征明显,符合渗透泵的释药机制。结论将微粉化增溶技术与控释双层渗透泵技术相结合,显着提高了难溶性药物尼莫地平的体外释放,成功制备了控释制剂。(本文来源于《药学实践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邱阳,吴超,赵宗哲,赵颖,郝艳娜[9](2016)在《SBA-15增溶非洛地平的双层渗透泵片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介孔材料SBA-15改善非洛地平(felodipine,FDP)的水溶性,并结合双层渗透泵技术控制药物的释放。方法:通过溶剂挥发法将FDP载入SBA-15介孔孔道中制备固体分散体(FDP-SBA-15)。使用透射电镜观察SBA-15的形态结构,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X射线衍射法(X-ray diffraction,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表征药物在介孔孔道中的存在状态。利用溶出试验考察SBA-15对FDP的增溶能力和双层渗透泵片的体外释放度。通过高相液相色谱法(HPLC)测得双层渗透泵片和市售缓释片在体内药动学参数。结果:SBA-15能显着抑制药物结晶度,使药物以无定型形式存在。溶出试验表明SBA-15明显提高了FDP的溶出速率,双层渗透泵技术有效地控制了药物释放。体内试验表明自制的双层渗透泵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结论:固体分散体与双层渗透泵技术联合在有效改善难溶性药物水溶性的同时,控制药物释放,提高口服吸收。(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刘瑜新,吴先闯,郝海军,宋晓勇,张永州[10](2016)在《氢溴酸高乌甲素双层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与处方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氢溴酸高乌甲素双层渗透泵控释片,并优选最佳处方。方法以累积释放度为评价指标,设计单因素实验考察聚氧乙烯N750(PEO N750)、聚氧乙烯WSR303(PEO WSR303)、增塑剂用量及包衣增重对释药行为的影响。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对优化后处方的体外释药行为进行模型拟合。结果正交试验结果显示,包衣增重对释药行为影响显着(P<0.05)。最佳处方为:含药层氢溴酸高乌甲素20 mg,PEO N750用量为160 mg,NaCl为30mg;助推层中PEO WSR303用量为75mg,NaCl为20mg;增塑剂PEG 4000用量为10%,包衣增重5%。氢溴酸高乌甲素双层渗透泵控释片在12h内释药速率恒定,药物基本释放完全(95.02%)。结论氢溴酸高乌甲素双层渗透泵控释片工艺稳定,体外释药行为在12h内具有零级释放特征(r=0.992 1),达到控释要求。(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双层渗透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制备了1-脱氧野尻霉素(DNJ)双层渗透泵片,以释放度为评价指标优化了处方,考察了DNJ双层渗透泵片的体外释药性,并对比研究了DNJ双层渗透泵片和速释片在比格犬体内的药动学。DNJ双层渗透泵片的最优处方为含药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E50用量为10 mg、助推层聚氧乙烯(PEO,Mr6×10~6)用量为80mg、包衣层醋酸纤维素(CA)用量为15mg及聚乙二醇(PEG) 4000用量为5mg,在此条件下DNJ溶出速度最为适宜,并且不受p H值的变化影响,药物12 h溶出完全,且恒速缓慢释放。对比DNJ双层渗透泵片和速释片在比格犬体内的双制剂双周期交叉试验,结果表明:双层渗透泵片释放的达峰时间(t_(max))为(9.3±3.8) h比速释片(4.4±2.2) h显着延迟,达到了缓控释的目的,渗透泵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6.1±9.8)%,90%置信区间为84.8%~103.7%,渗透泵片与速释片吸收程度生物等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层渗透泵论文参考文献
[1].李阳杰,周敬.马钱子碱双层渗透泵控释片的研制及处方优化[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
[2].孙照英,聂彦彦,赵华南,刘志明.DNJ双层渗透泵片的制备及比格犬体内药动学研究[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8
[3].曾媛,朱兰琼,郭真君,刘辉,吴芬.盐酸地芬尼多双层渗透泵片的制备及处方优化[J].中国药师.2018
[4].朱梦迪.有序介孔二氧化硅FDU-12载非诺贝特双层渗透泵片的研究[J].中南药学.2018
[5].邱阳,吴超,蒋杰,许晓艳.非诺贝特-淀粉源介孔碳载体固体分散体双层渗透泵控释片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7
[6].吴先闯,王姣姣,郝海军,宋晓勇,张永州.高乌甲素固体分散体单层渗透泵和高乌甲素双层渗透泵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行为研究(英文)[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7
[7].朱兰琼,刘辉,廖诗琴,段婷.盐酸地芬尼多双层渗透泵片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J].中国药房.2017
[8].柴丽青,阎爱荣.尼莫地平微粉化物双层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J].药学实践杂志.2017
[9].邱阳,吴超,赵宗哲,赵颖,郝艳娜.SBA-15增溶非洛地平的双层渗透泵片的制备[J].中国新药杂志.2016
[10].刘瑜新,吴先闯,郝海军,宋晓勇,张永州.氢溴酸高乌甲素双层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与处方优化[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