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射线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伽马射线,射线,中子星,光度,光子,能量,天体。
射线暴论文文献综述
张梦然[1](2019)在《伽马射线暴中迄今最高能光子“现身”》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11月20日电 (记者张梦然)国际天文学家在两个伽马射线暴的观测中,发现了一类剧烈爆发释放的迄今已知最高能光子。英国《自然》杂志20日发表的3篇论文,描述了这些天体物理学研究结果,对这类高能事件的形成过程提出了颠覆性的解释。伽马射线暴(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11-21)
尹跃,柏杨,陈函[2](2019)在《观测系中伽马射线暴内光度与峰值能量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收集了121个由Fermi卫星探测到的具有已知红移值的伽马射线暴(简称伽马暴),并对其中32个伽马暴的时间积分谱和570个时间分辨谱进行研究,得出在伽马暴内和伽马暴间的各向同性等值光度L_(iso)和静止系中νF_ν谱的峰值能量E′_p都满足L_(iso)∝E′■关系.同时定义ω=(L_(iso)/10~(52) erg·s~(-1))~(0.5)/(E′_p/200 KeV),假设内激波和外激波模型参数互不相关,计算得出ω取值范围为0.1~1,并讨论了ω对内激波模型和外激波模型参数的限制.(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骆娟娟,米立功[3](2019)在《Fermi伽马射线暴的光谱能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Fermi卫星对伽马射线暴峰值能量探测灵敏度的提高,本文收集了Fermi卫星近8年的已知红移和E_(peak)的84个数据样本,再次分析Amati和Yonetoku关系。研究结果表明:Amati和Yonetoku关系可以分别用两条很好的直线拟合,对能量和光度关系进行了更新。大多数伽马射线暴的均质能量满足2.02×10~(54)erg量级,均质光度满足2.32×10~(52)erg量级。(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陆成宽[4](2019)在《最强伽马射线暴!光子能量超此前纪录10倍》一文中研究指出伽马射线暴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为宇宙最强射线,然而关于它本身仍围绕着许多谜团。近日,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应用物理研究所教授叶夫根尼·德里希夫和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茨维·皮兰通过整合观测资料,揭示了伽马射线暴的辐射机制的细节。此次发现源于日前探测(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8-29)
赵熙熙[5](2019)在《研究揭秘暴风雨上的闪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在过去的一年里,国际空间站上的一组照相机在雷暴中心观测到数百次伽马射线闪光。通过将这些神秘的闪光与穿越同一风暴的闪电进行比较,空间物理学家开始破解几十年来困扰他们的这一高能量爆发成因之谜。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被称为地面伽马射线闪光(TGF(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7-23)
赵汉斌,陈艳[6](2019)在《超长伽马射线暴余辉X射线热辐射起源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昆明6月24日电 (记者赵汉斌 通讯员陈艳)记者24日从云南天文台获悉,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最新在线发表了该台刘杰英博士和毛基荣研究员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对超长伽马射线暴源——GRB 130925A余辉的X射线热辐射起源进行了理论解释,认为(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6-25)
黄保全[7](2019)在《伽玛射线暴余辉能量注入和喷流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伽玛射线暴(简称伽玛暴)的余辉,关注其中的能量注入行为和喷流结构。首先,针对余辉阶段的能量注入,我们主要关注中心引擎存在多次爆发现象的伽玛暴,研究其外激波的能量注入行为,包括对注入的时间以及注入形式的研究。在能量注入时间的研究上,我们发现能量注入时间(tb)依赖于晚期喷流洛伦兹因子(Г1et,2)和伽玛暴暴周密度(n)。当Гjet,2和n偏大时,tb近似等于晚期喷流被我们观测到的时间(tjet);当Гjet,2和n偏小时,tb远大于tjet。基于这样的依赖关系,我们估算出GRB 160625B主暴的洛伦兹因子:星风情况下主暴的洛伦兹因子为107左右;星际介质情况下主暴的洛伦兹因子为220左右。在注入形式的研究上,我们以GRB 111209A为例子,讨论其能量注入的形式,并认为其能量注入是按照X射线鼓包的光度进行演化。通过这样的能量注入形式,我们重现了该暴晚期的再明亮现象。其次,我们考虑喷流存在进动的情况下,其余辉阶段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喷流结构。我们基于蒙特卡洛随机数方法计算存在进动下的喷流,其最终结构。喷流的最终结构与进动角度有关系。若在进动过程中喷流功率恒定,我们得到了幂律、高斯和环状的喷流结构;若在进动过程中喷流功率随时间演化,那么,所得到的喷流结构及其复杂,表现非轴对称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马延存[8](2019)在《Ⅰ型X射线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Ⅰ型x射线暴是X射线暴的一种,从伴星吸积的物质堆积在中子星表面并且不断地被压缩加热后,一旦物质温度足够高时,这些物质就会被点燃发生核反应,此时,这种现象称为Ⅰ型x射线暴。因为Ⅰ型X射线暴与重元素的热核反应有关,而且x射线暴的爆发也反映了中子星的性质。所以,我们深入的研究了Ⅰ型X射线暴。依据热核爆发的不同,Ⅰ型x射线暴分为:正常X射线暴(以氢燃烧为主),中等X射线暴(以氦燃烧为主)和超级X射线暴(以碳燃烧为主)。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正常X射线暴的研究。本论文致力于中等x射线暴的研究,我们利用MESA程序建立了21个中子星吸积物质发生以氦燃烧为主的核反应的模型来模拟中等x射线暴。我们发现中等X射线暴的特点是爆发间隔大约几周到几个月、光度1036~1039ergs-1而周期为几分钟到几小时。而正常x射线暴的特点为爆发间隔大约是几小时到几天、光度在1035~1038ergs-1以内而周期为10到100秒。中等x射线暴与正常X射线暴相比较,我们发现中等X射线暴的爆发间隔和光度比较高,这是因为氦燃烧需要比氢燃烧更高的温度和压强。我们把理论结果与观测结果做了对比,发现爆发光度和爆发间隔与观测是一致的。我们拟合中子星质量吸积率(M)与X射线暴的爆发间隔(Atrec)之间的关系,发现Δtree = 102(M/10-10M(?)yr-1)-2.0天,而吸积的临界质量(AMcrit)与吸积率(M)的关系ΔMcri,=10-10(M/10-10M(?)yr-1)-1M(?)。(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24)
窦世明[9](2019)在《短伽马射线暴余辉光变曲线的拟合统计和成协并合新星的激波突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来自于双中子星并合的引力波信号GW 170817的发现,标志着天文学已经迈入多信使时代。作为双中子星引力波信号最为明亮的电磁对应体,短伽马射线暴(短暴)在对引力波信号的证认以及定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于长伽马射线暴(长暴)来自于大质量恒星塌缩,短暴普遍被认为可能来自于双致密星并合(中子星中子星或者黑洞中子星)。引力波信号GW 170817与短暴GRB 170817A的成协有力的证认了这种观点。在双中子星并合时会在轴向上产生极端相对论性喷流,进而形成短暴。通常认为在并合之后中心会形成一颗黑洞残留。不过在短暴余辉中发现的一些辐射特征显示出中心能源的持续活动。因此,双中子星并合后更可能形成一颗大质量中子星。中子星可以在长时标向伽马暴外流体供能,因此可以形成余辉的平台或耀发辐射。同时由于中子星的能量注入,也会形成所谓的并合新星辐射。并合新星作为另一种引力波信号的电磁对应体,在偏轴观测中,对引力波信号的证认是非常有帮助的。基于短暴余辉以及并合新星的重要性,本文的工作也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第一章是对一些基础知识,以及研究现状的介绍。第二章是对短暴的X射线及光学余辉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以及数学拟合,为进一步的分类和模型解释提供数据基础。第叁章是对一个特殊的源GRB 130603B做全面性的理论分析与拟合,结果显示出中心中子星供能能够更自洽的解释GRB 130603B的多波段观测。最后一章是总结与展望。(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程吉贵[10](2019)在《短时伽玛射线暴和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75年Hulse-Taylor双星的发现以来,天体物理学家们一直认为双致密星并合可以产生出伽玛射线暴。而自1997年以来,通过长暴的余辉观测,人们确认了长暴与超新星成协,从而认证了长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的坍缩。直到2017年8月,Advanced LIGO与Advanced Virgo通过对引力波暴GW170817的观测,才终于确认了双中子星并合可以产生出短暴,这个短暴被命名为GRB170817A。尽管对于这个短暴的研究进行的如火如荼,关于其瞬时辐射的起源、喷流结构以及并合后产物等问题还没有被完全探明。基于已有的观测与讨论,我们开展了两个工作对GRB170817A以及其它的短暴进行了分析。首先,结合GRB 170817A起源于双中子星并合以及其跟随其后的千新星辐射,我们选择了GRB 130603B与GRB 170817A进行对比分析。GRB 130603B的观测报道表示其可能与千新星候选体成协,这意味着它可能也来自于双致密星并合(双中子星或是中子星黑洞)。在将其限制在40 Mpc处并将其喷流偏轴至13°(与GRB 170817A相同)后,我们发现其伽玛波段瞬时辐射由于偏轴观测的效应而变得非常弱以至于无法被仪器观测到,而其多波段余辉在偏轴之后则出现了很长时间的延迟(约11至34天),而且流量高于探测仪器的阈值,可以被观测到。我们还使用了双成分喷流模型对GRB 170817A的多波段余辉进行拟合,对比两个暴的拟合参数,我们发现它们并不怎么相似,暴周介质数密度的巨大差别意味着两个暴处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并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前身星系统。其次,我们对Fermi/GBM与Swift/BAT联合观测到的短暴样本进行了分析。结合GBM足够宽的探测能段和BAT对暴的快速响应以及准确定位,我们使用了 Bayesian Block算法对两个仪器观测的光变进行了识别,并对相应时间段的谱进行了拟合。其中低能段的谱指数分布显示出短暴的谱的确比长暴要硬,而谱峰值能量的分布则显示出了类似双峰分布的特征,峰值分别为约145keV以及约741 keV。这些结果与对BATSE短暴样本分析的结果基本相符。我们对有红移的短暴子样本的各向同性能量以及各项同性峰值光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子样本中不能确认经验关系的存在。并且,我们使用Type Ⅰ与Type Ⅱ的分类方法对有红移的短暴进行了分类,结果表示它们都符合双致密星并合的起源。GRB170817A因为其独特的瞬时辐射观测,在以上分析中没有发现有与其相似的短暴。(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射线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收集了121个由Fermi卫星探测到的具有已知红移值的伽马射线暴(简称伽马暴),并对其中32个伽马暴的时间积分谱和570个时间分辨谱进行研究,得出在伽马暴内和伽马暴间的各向同性等值光度L_(iso)和静止系中νF_ν谱的峰值能量E′_p都满足L_(iso)∝E′■关系.同时定义ω=(L_(iso)/10~(52) erg·s~(-1))~(0.5)/(E′_p/200 KeV),假设内激波和外激波模型参数互不相关,计算得出ω取值范围为0.1~1,并讨论了ω对内激波模型和外激波模型参数的限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射线暴论文参考文献
[1].张梦然.伽马射线暴中迄今最高能光子“现身”[N].科技日报.2019
[2].尹跃,柏杨,陈函.观测系中伽马射线暴内光度与峰值能量关系的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骆娟娟,米立功.Fermi伽马射线暴的光谱能量关系[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陆成宽.最强伽马射线暴!光子能量超此前纪录10倍[N].科技日报.2019
[5].赵熙熙.研究揭秘暴风雨上的闪光[N].中国科学报.2019
[6].赵汉斌,陈艳.超长伽马射线暴余辉X射线热辐射起源确定[N].科技日报.2019
[7].黄保全.伽玛射线暴余辉能量注入和喷流结构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9
[8].马延存.Ⅰ型X射线暴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9
[9].窦世明.短伽马射线暴余辉光变曲线的拟合统计和成协并合新星的激波突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10].程吉贵.短时伽玛射线暴和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