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氯苯醌论文_刘子萱

导读:本文包含了四氯苯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氯苯,细胞,儿茶素,凋亡,内质网,洛美,活性氧。

四氯苯醌论文文献综述

刘子萱[1](2018)在《四氯苯醌通过内质网应激诱导PC12细胞毒性及激活细胞防御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四氯苯醌(tetrachloro-p-benzoquinone,TCBQ)是一个全卤代醌类化合物,可被用作电子受体,并且它是曾广泛使用的杀真菌剂六氯苯(hexachlorobenzene,HCB)和五氯酚(pentachlorophenol,PCP)主要的中间代谢产物。由于HCB和PCB的结构稳定且在我们周围环境中广泛存在,其对人类健康仍然构成威胁。一些研究表明,环境污染物HCB和PCP的生物毒性可能是由其氧化代谢产物TCBQ引起的。另外,TCBQ本身也被广泛用作杀菌剂,颜料生产过程中的化学试剂和化学工业中的电子受体。TCBQ的同系物也被确定为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因此,全面了解细胞对TCBQ的反应机制是改善TCBQ毒性治疗方案或减少细胞损伤的关键。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大类神经疾病的统称,也称为错误折迭蛋白疾病,与错误折迭的蛋白斑块积聚有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最新的数据显示,铁死亡也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进程。体内外研究已经证明TCBQ可以引起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炎症和基因毒性。最近,我们发现TCBQ可以激活凋亡信号通路进而导致神经毒性。然而,TCBQ诱导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还未研究清楚。研究目的全面了解细胞对TCBQ反应的机制对于减少其毒性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作为神经细胞模型,研究TCBQ诱导PC12细胞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以及细胞对TCBQ神经毒性的抵抗机制,为预防和治疗TCBQ的神经毒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和结果(1)TCBQ对PC12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首先,我们考察内质网应激的标志蛋白GRP78和内质网腔在TCBQ的作用下是否发生改变,Western blot结果表明TCBQ增加GRP78的表达。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给药后PC12细胞的内质网腔发生明显的扩张,这是内质网应激的典型特征。随后,我们检查了内质网应激导致的非折迭蛋白信号通路中叁个分支的激活状态。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CBQ能够激活PERK-eIF2α-ATF4-CHOP信号通路,而内质网应激特异性抑制剂4-PBA可以显着抑制TCBQ诱导的GRP78,p-PERK和p-eIF2α的表达。接着,我们检查了TCBQ对IRE1α信号通路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表明TCBQ可以上调IRE1α的磷酸化,但对JNK的活化和c-Jun的表达没有影响。鉴于XBP-1在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接下来检测TCBQ对XBP-1 mRNA切割的影响。RT-PCR和RT-qPCR结果显示TCBQ可以促进XBP-1 mRNA剪接体的表达,表明TCBQ对XBP-1信号通路的激活。接下来,我们发现TCBQ对ATF6信号通路没有影响。最后,我们还研究了TCBQ对细胞内Ca~2+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TCBQ上调了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_i,打破了Ca~(2+)平衡,进而激活了Caspase 12。因此,我们阐明了TCBQ诱导PC12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分子机制。(2)TCBQ通过内质网应激激活死亡受体5信号通路诱导PC12细胞凋亡。这部分结果表明,TCBQ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可通过上调死亡受体5(death receptor 5,DR5)的表达,导致PC12细胞中促凋亡信号的激活。首先,免疫荧光双染和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TCBQ影响DR5在细胞中的转运和分布。TCBQ通过上调DR5的表达并增强细胞膜上死亡诱导信号复合体(death-inducing signaling complex,DISC)的形成诱导PC12细胞凋亡。与对照siRNA组相比,DR5 siRNA部分逆转了TCBQ诱导的Caspase 8、Caspase 3和PARP-1的活化。RT-qPCR结果显示放线菌素D(ActD)完全阻断了TCBQ诱导的DR5 mRNA的表达,并且加入放线菌酮(CHX)也减少了由TCBQ诱导的DR5 mRNA的增加,说明增强DR5 mRNA的表达需要转录激活和转录因子的从新合成。由于CHOP是DR5的转录因子,为了阐明ATF4-ATF3-CHOP信号通路在DR5诱导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我们分别用ATF4,ATF3或CHOP的siRNA转染细胞,结果表明ATF4-ATF3-CHOP途径参与TCBQ对DR5表达的调控。上述结果显示TCBQ可以诱导PC12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并可通过其下游的ATF4-ATF3-CHOP信号轴调控DR5基因的转录,进而诱导细胞凋亡。最后,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加入缓解了TCBQ诱导的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和DR5的表达,表明TCBQ诱导的细胞凋亡和内质网应激是由ROS介导的。(3)TCBQ通过内质网应激改变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亚细胞分布进而诱导PC12细胞凋亡。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family proteins,PDIs)可以调节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进程,包括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我们假设PDIs的亚细胞易位涉及在TCBQ介导的生存/死亡信号转换中。有趣的是,PC12细胞暴露于TCBQ后,PDIA1/PDIA3的抑制剂(或siRNA)加重了低浓度(10μM)TCBQ诱导的细胞死亡。然而,抑制PDIA1/PDIA3却减弱了高浓度(20μM)TCBQ的毒性。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进一步探索PDIs作为多效凋亡调节开关调控TCBQ毒性的机制。Western blot和生物素转换实验表明TCBQ对PDIs的蛋白表达和S-亚硝基化修饰无任何影响,表明TCBQ可能不影响PDIs的活性。亚细胞组份分离和免疫荧光双染实验揭示了TCBQ处理后PDIs蛋白会从内质网腔释放到细胞质中。接着我们研究了细胞质中PDIs对线粒体外膜通透化(mitochondrial outer membrane permeabilization,MOMP)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PDIs促进了TCBQ诱导的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的下降,表明PDIs在TCBQ介导的MOMP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我们调查了PDIs调控MOMP的分子机制,线粒体交联实验证实Bak在线粒体膜上的寡聚化与TCBQ介导的MOMP同时发生,进一步研究发现PDIA1和PDIA3可能通过触发Bak而不是Bax在线粒体膜上寡聚化,进而诱导MOMP。我们用NAC和4-PBA分别做为ROS和内质网应激的抑制剂,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NAC和4-PBA均可阻止PDIs泄露到细胞质中,TUNEL、CCK-8和LDH实验结果显示NAC抑制TCBQ诱导的细胞死亡。这些结果表明ROS的形成是TCBQ诱导PDIs从内质网中释放和细胞凋亡的前提。(4)Nrf2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弱TCBQ诱导内质网应激的分子机制。在上述实验中,虽然已经研究了TCBQ诱导内质网应激依赖的细胞凋亡机制,但是TCBQ是否引起细胞防御系统的开启尚不清楚。在这里,我们发现核转录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可以通过上调PC12细胞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引发细胞的适应性反应,降低TCBQ的神经毒性。TCBQ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调控GSH水平:(i)激活Nrf2可诱导SLC7A11(也称为xCT)的表达,促进胱氨酸进入细胞,胱氨酸在细胞内能迅速转化为半胱氨酸(GSH合成的前体);(ii)激活Nrf2可导致GSH合成限速酶GCL表达的上调,GCL由GCLM和GCLC两个亚基组成。GSH有助于维持细胞抗氧化能力和蛋白质巯基稳态,特别是在内质网中,GSH的这些功能尤为重要。因此,GSH具有抑制内质网应激和促进细胞存活的能力。敲除Nrf2或用BSO消耗细胞内的GSH加剧了TCBQ诱导的内质网蛋白巯基的损伤。相反,用NAC增加GSH水平后减弱了TCBQ诱导的蛋白质损伤、内质网应激程度和细胞死亡。这些现象表明,GSH受到抑制的细胞易受TCBQ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分析了Nrf2和内质网应激与TCBQ神经毒性之间的关系,并且表明Nrf2的激活可通过调节GSH的合成进而维持蛋白质巯基稳态来帮助PC12细胞抵御TCBQ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和细胞死亡。(5)探讨铁死亡在TCBQ诱导神经毒性中的作用机制,揭示Nrf2在铁死亡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我们首先证实一种新的程序性死亡机制-铁死亡(Ferroptosis)可以在PC12细胞中存在。接着,我们检测铁死亡是否参与了TCBQ的神经毒性。Fer-1是铁死亡特异性抑制剂,DFP是铁离子特异性螯合剂。Fer-1和DFP处理细胞后可削弱TCBQ诱导细胞死亡的能力。相反,给细胞额外的铁离子增强了TCBQ诱导细胞死亡的能力。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我们观察到在TCBQ处理下有部分细胞的线粒体皱缩并且线粒体电子云密度增加,这些是铁死亡特有的细胞形态学改变。上述结果表明TCBQ可诱导PC12细胞发生铁死亡。接着我们进一步研究了TCBQ诱导铁死亡的分子机制和涉及到的信号通路。p53、铁自噬、NOX2和JNK信号通路不参与TCBQ对铁死亡的调控,而TCBQ诱导的铁死亡可能是依赖于PKCα和VDAC2/3信号通路的激活。铁离子超载和脂质过氧化越来越被认为是铁死亡的重要诱因。因此,我们首先检测TCBQ诱导的铁死亡是否通过增加细胞中游离铁的水平来促进ROS积聚。Western blot结果表明TCBQ增加了转铁蛋白受体1(TFRC)和转铁蛋白(TF)的表达,促进铁离子进入细胞。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发现TCBQ可通过上调储铁蛋白重链(FTH1)的表达,提高储铁能力,从而降低细胞内的铁离子浓度。与此结果一致,我们通过检测细胞内铁离子浓度发现尽管TCBQ最初引起细胞内游离铁水平的增加,但是随着Nrf2的激活,细胞内铁离子的水平逐渐恢复。同时,我们的实验结果发现TCBQ导致PC12细胞发生铁死亡的程度较低,这有可能是因为TCBQ激活了铁死亡负调控因子Nrf2造成的。此外,GPX4的缺失或GSH的降低可以通过诱导脂质过氧化进而引发铁死亡。尽管我们发现TCBQ可以降低PC12细胞中GPX4的表达,但随着GSH的上调,GPX4的活性逐渐恢复。另外,BSO加剧了TCBQ诱导的脂质过氧化产物的生成和细胞死亡。且Nrf2的敲低增强了TCBQ产生ROS的能力并增加了细胞内游离铁离子的浓度。这些研究结果表明,TCBQ可以诱导细胞内铁离子超载和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而Nrf2的激活通过调控铁代谢和GPX4的活性来帮助PC12细胞抵御TCBQ诱导的铁死亡。研究结论(1)TCBQ能够诱导PC12细胞内质网应激并激活下游主要的信号通路。TCBQ可以诱导PERK/eIF2α,XBP-1和Caspase 12信号通路的活化,但对ATF6和JNK信号通路无影响。(2)TCBQ可通过ATF4-ATF3-CHOP信号轴诱导DR5的表达,从而增强DISC的形成,继而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诱导PC12细胞凋亡。NAC可以抑制TCBQ对DR5的调控,表明TCBQ的神经毒性与其产生的ROS有关。(3)持续的内质网应激会使PDIA1/PDIA3从内质网腔中释放,进而诱导Bak依赖的MOMP,使内质网应激信号从促存活的功能转变成促进细胞凋亡。而ROS的形成是TCBQ诱导PDIs从内质网腔释放的原因。总的来说,PDIs的亚细胞定位决定PC12细胞面对TCBQ的“活或死”命运。(4)TCBQ可以激活Nrf2这一细胞防御系统,进而通过上调GCL亚基和SLC7A11的表达来增强GSH的合成。我们证实了PC12细胞可通过GSH增强内质网蛋白抵抗TCBQ损伤的能力。这些发现帮助我们了解TCBQ引发的细胞应答反应,表明Nrf2可作为治疗和预防TCBQ毒性的靶点。(5)TCBQ可以在PC12细胞中诱导铁死亡的发生。TCBQ对p53,铁自噬,NOX2和JNK信号通路无影响,而PKCα和VDAC2/3信号通路可能参与TCBQ诱导铁死亡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Nrf2的激活可增强细胞的储铁能力和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促使PC12细胞抵抗铁死亡。(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3-25)

宋秀芳[2](2017)在《四氯苯醌调控MDA-MB-231细胞DNA损伤修复的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氯苯醌(TCBQ)由氯酚类化合物五氯酚(PCP)代谢产生。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分子中的典型代表,PCP具有“叁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和环境激素效应,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PCP在自然环境中化学性质稳定,但也能通过电化学反应、光催化反应及生物体内代谢等多种途径降解生成代谢物四氯氢醌(TCHQ)和TCBQ。PCP在体内代谢产生大量活性氧(ROS),破坏机体氧化还原平衡,引起一系列严重的人类疾病如炎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缺陷、早衰和肿瘤等。DNA双链断裂(DSBs)被公认为是DNA损伤中最为严重的损伤形式,如果不能及时而准确地修复,可能会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断裂,从而导致癌变。真核生物依靠DNA损伤反应(DDR)感受、传递损伤信号到各种效应蛋白,最终激活细胞周期阻滞、DNA损伤修复、程序性死亡(如凋亡、坏死)、衰老等通路来保护细胞。当外界或自身因素引起DSBs时,修复的主要机制有两种:非同源末端链接(NHEJ)和同源重组修复(HR)。HR途径是一种依靠同源DNA、精确度较高的修复途径。RAD51是HR通路中寻找同源序列和进行链交换的关键蛋白,是同源重组介导的DNA双链修复途径必不可少的重组蛋白酶。p53是DDR信号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肿瘤形成起重要作用。当细胞DNA受损时,p53被激活,启动DNA修复通路,细胞存活;当细胞受损严重自身不能有效进行修复时,则激活细胞凋亡通路,促进细胞死亡,从而抑制正常细胞转化成癌变细胞。第一部分:本章实验首先用CCK-8法检测了TCBQ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下对MDA-MB-231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TCBQ对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后,利用彗星实验检测TCBQ处理后细胞DNA损伤情况,发现随着TCBQ暴露剂量和时间的增加,细胞彗星拖尾严重,olive尾矩逐渐增加,说明TCBQ能够导致细胞DNA双链断裂。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DSBs标志物γ-H2AX和DSBs感应蛋白53BP1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实验发现γ-H2AX和53BP1在细胞核内的聚集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增多,Western blot法进一步证明TCBQ促进γ-H2AX和53BP1的表达,说明TCBQ能够诱导MAD-MB-231细胞持续性DNA损伤。同时,流式细胞术检测TCBQ刺激后MDA-MB-231细胞凋亡情况,发现细胞凋亡增加,且检测到细胞凋亡关键因子caspase-3的切割水平也明显上升。最后,分析TCBQ对同源重组修复通路关键蛋白RAD51的表达情况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法和RT-qPCR分别检测RAD5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随着TCBQ给药时间的增加,RAD51蛋白和mRNA水平都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TCBQ浓度较低时,RAD51表达的峰值出现时间延迟。免疫荧光实验检测RAD51焦点在细胞核内形成情况,RAD51焦点的形成结果与蛋白和mRNA水平类似,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本章TCBQ的毒理研究中,发现TCBQ具有遗传毒性,并且高浓度长时间作用时能够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产生DNA双链断裂,并影响DNA修复蛋白RAD51的表达。MDA-MB-231细胞在TCBQ作用下发生DNA损伤后,首先促进RAD51蛋白的表达并聚集在DNA损伤位点,启动了HR通路对相应的损伤进行修复,而细胞长时间暴露于高剂量的TCBQ下,DNA受到持续性的损伤,修复能力被抑制,细胞凋亡增加。第二部分:TCBQ的遗传毒性在第一部分中得到证实,但是TCBQ下调RAD51的机制还待分析。本部分实验首先通过泛素化实验表明,TCBQ作用于细胞6 h后对RAD51泛素化降解影响较小,说明TCBQ不影响RAD51在细胞质内的泛素化降解过程。通过加入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CHX)和mRNA合成抑制剂放线菌素(ActD)预处理细胞后,证明TCBQ几乎不影响RAD51蛋白的稳定性,但对mRNA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针对上述检测结果,我们深入探究影响RAD51表达的上游信号通路。首先,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CBQ作用于细胞后p53和p38 MAPK介导的损伤应激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并加入其特异性阻断剂后,检测其对RAD51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TCBQ能够激活这两条通路,促进相关蛋白的表达,而p53通路主要参与TCBQ对RAD51的下调作用。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表明,RAD51与p53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TCBQ处理3 h后结合作用达到最大,而后随着RAD51蛋白的降低RAD51/p53结合减少。进一步验证p53对RAD51的调节作用,利用p53 siRNA干扰MAD-MB-231细胞p53蛋白的表达后,检测DNA损伤程度、细胞凋亡及RAD51的表达情况,发现降低p53的表达能反转TCBQ对RAD51的下调作用,减弱TCBQ对细胞凋亡和DNA损伤作用。以上实验结果说明,MDA-MB-231细胞在TCBQ作用后激活了p53信号通路,并参与调控RAD51的表达及细胞凋亡通路。证实了p53参与TCBQ对RAD51的下调,且激活细胞凋亡通路,具有介导细胞凋亡和调控DNA损伤修复的双重作用。第叁部分:为研究RAD51基因对TCBQ引起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我们构建了RAD51过表达质粒pEGFP-N1-RAD51和特异性干扰RAD51表达的siRNA,瞬时转染细胞后,采用彗星实验分析TCBQ导致的DNA双链损伤和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CBQ诱导p53、DNA损伤蛋白γ-H2AX和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RAD51蛋白过表达后降低了TCBQ引起的细胞凋亡和DNA损伤,减少了TCBQ的毒性作用。而干扰了RAD51蛋白的表达后,TCBQ的毒性作用增强,细胞凋亡和DNA损伤程度更加严重,细胞存活率进一步受到抑制。同时,结果表明RAD51表达变化对上游调控蛋白p53的表达没有影响。根据以上结果可知,TCBQ可以通过影响RAD51的表达来抑制的同源重组修复,从而达到增强细胞毒性的作用。而p53对RAD51表达的调控对TCBQ引发细胞毒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05)

郭超[3](2017)在《邻四氯苯醌单电子还原行为及其与H_2O_2和N-甲基苯基异羟肟酸反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五氯酚(PCP)的代谢产物,卤代醌是一类具有强烈肝毒性、肾毒性及致癌性的有毒有害化合物。研究表明,卤代醌能够与氢过氧化物通过亲核进攻形成不稳定的含有O-O键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发生O-O键均裂生成羟基自由基和烷氧自由基,这可以用来解释多卤苯醌环境污染物潜在的毒性机制。此外,卤代醌还可以与异羟肟酸发生亲核进攻反应生成相应的中间体,进而该中间体通过自由基均裂的途径发生降解。为获得卤代醌与氢过氧化物及异羟肟酸反应生成自由基的详细机制,本文运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结合分子中的原子理论(AIM)及从头算动力学模拟方法,系统考察了邻四氯苯醌(o-TCBQ)的单电子还原行为及其与H_2O_2和N-甲基苯基异羟肟酸(N-MeBHA)的反应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B3LYP/6-311++G**理论水平上,结合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对o-TCBQ的单电子还原行为进行了系统地理论研究。研究发现,水合或者隐式溶剂效应对o-TCBQ几何构型影响甚微,但是外来电子对其构型影响很大,使得得电子后的结构具有较大的形变能。并且,在液相中,中性和阴离子结构的对称性由气相中的C_(2v)对称变为C_2对称。o-TCBQ的电子亲合势(EA)和垂直电子解离能(VDE)计算结果均为正值,并且其数值均随着介电常数的增大而增大。因此,显式水分子和隐式溶剂可以明显地增强o-TCBQ俘获电子的能力,反映出o-TCBQ在不同介质中作为一种良好的电子受体的本质。其次,在B3LYP/6-311++G**理论水平上,对o-TCBQ与H_2O_2的反应进行了系统地理论研究。研究表明:作为反应的第一步,二者首先形成初始复合物。进而H_2O_2亲核进攻o-TCBQ,形成一个含有O-O键的不稳定中间体。随后,该中间体通过O-O键的均裂产生OH自由基。需要指出的是,显式水分子在H_2O_2亲核进攻o-TCBQ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亲核进攻过程是整个反应的决速步骤。特别地,作为一种可行的反应机制,我们首次发现在没有显式水分子辅助的条件下,H_2O_2阴离子可以通过直接亲核进攻o-TCBQ生成包含O-O键的不稳定中间体。进一步地,我们还研究了标题反应的取代效应。再者,在B3LYP/6-311++G**理论水平上,系统考察了o-TCBQ与N-MeBHA的反应机制。研究表明:o-TCBQ与中性的N-MeBHA单体以及在水分子辅助的条件下发生亲核进攻的能垒均较高,表明反应难以发生。因此,我们考察了o-TCBQ与N-MeBHA阴离子发生反应的情况:首先o-TCBQ与N-MeBHA阴离子发生亲核进攻,形成含有N-O键的不稳定中间体,该中间体发生N-O键均裂,形成一个以氧为中心的醌氧自由基和一个以氮为中心的自由基,这两个自由基进而发生耦合作用形成以C-N键结合的产物。此外,作为比较,我们还考察了对四氯苯醌(p-TCBQ)与N-MeBHA阴离子发生亲核进攻的情况。(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0)

付娟利[4](2016)在《四氯苯醌诱导PC12细胞神经毒性的炎性有关信号通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五氯酚(PCP)和六氯苯(HCB)是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性质,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尽管二者在环境中化学性质很稳定,但仍然可以降解生成其他代谢产物。六氯苯可以通过细胞色素P450途径代谢生成具有活性的四氯苯醌(TCBQ)和四氯氢醌(TCHQ),五氯酚则可以通过鞘氨醇杆菌代谢为四氯苯醌,然后进一步还原成四氯氢醌。在这些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ROS,破坏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平衡,导致毒性效应的发生,如遗传毒性、肝毒性、免疫毒性、神经毒性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地加重,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等疾病的患病率也逐渐增高。引起这些疾病的因素很多,包括环境、基因及老龄化等相关内源性因素,但基本可以概括为由于氧化应激的产生导致的神经炎症形成。近几年来,关于六氯苯和五氯酚的神经毒性研究已经很多,但是关于四氯苯醌的神经毒性,特别是炎症病理机制的研究资料却很少见。探讨四氯苯醌诱导PC12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可以为有关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因此,本文选用PC1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设想它引起的炎症毒性与ROS的产生有关,做了以下两部分实验。(一)四氯苯醌激活IKK/IκB/NF-κB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本实验旨在比较六氯苯、五氯酚、四氯氢醌和四氯苯醌四种化合物对PC12细胞的细胞毒性、ROS产量、促炎症因子表达的作用,然后进一步探讨四氯苯醌激活NF-κB信号通路的机制。首先利用CCK-8实验,比较了四种化合物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条件下的细胞毒性,结果发现四种化合物的细胞毒性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增加,并且与ROS的形成密切相关,其中TCBQ和TCHQ毒性强于pcp、hcb。从dcfh-da探针检测ros水平及免疫印迹检测促炎症因子表达的实验结果中发现tcbq和tchq对ros和促炎症因子的诱导作用强于hcb和pcp。接着用免疫印迹和rt-qpcr实验手段从浓度梯度上考察了四氯苯醌诱导ikk/i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蛋白的表达情况及促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及采用nf-κb特异性抑制剂pdtc考察了tcbq诱导nf-κb核转录活性。实验结果显示tcbq可以诱导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还可以提高促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pdtc则明显抑制tcbq诱导的nf-κb核转录及其与目的基因结合的活性。抗氧化剂nac、维生素e和姜黄素可以清除tcbq作用细胞产生的ros,还可以部分抑制ikk/iκb/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这说明ros在ikk/iκb/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二)褪黑素拮抗四氯苯醌激活hmgb1/tlr4/myd88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四氯苯醌的促炎、促氧化作用在第一部分实验中已经得到证实;关于hmgb1/tlr4/myd88在炎症研究中的重要性,很多文献都有介绍;褪黑素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为强大的内源性抗氧化剂,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的作用。基于以上叁点,本实验把tcbq、褪黑素、hmgb1/tlr4/myd88叁者联系起来,对它们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首先利用cck-8实验筛选了褪黑素减缓tcbq细胞毒性的最适给药浓度,最终我们选用200μm褪黑素预处理细胞1h,再给予25μmtcbq培养细胞6h进行后面的实验研究。用免疫印迹实验、免疫共沉淀及rt-qpcr实验考察了tcbq对tlr4、md2、cd14、myd88的影响,还考察了褪黑素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tcbq可以诱导tlr4、md2、cd14、myd88的蛋白表达,tlr4和myd88的mrna水平上升,及促进tlr4与其适配器md2、cd14、myd88的结合,然而褪黑素抑制了tlr4和其适配器的表达,还抑制了它们的相互结合作用。接着也考察了褪黑素对tcbq诱导的mapks活性的影响,及对下游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褪黑素可以逆转tcbq对mapks活性的诱导作用。用tlr4sirna、myd88sirna转染pc12细胞观察蛋白表达情况,用tlr4敲除的小鼠实验观察小鼠脑部切片的he染色、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图,发现tcbq在tlr4和myd88基因缺陷的情况下,炎症损伤明显降低,这强调了tlr4信号途径在tcbq诱导的神经炎症中的重要作用。接着我们探讨了tcbq是如何激活tlr4信号通路的。通过免疫荧光、免疫印迹及免疫共沉淀实验,证明tcbq可以使hmgb1在细胞核内发生乙酰化和磷酸化修饰,随后进入细胞质,释放到培养基里。用免疫印迹、免疫荧光、rt-qpcr和免疫共沉淀实验考察了tcbq在hmgb1和其受体中的作用,结果发现tcbq可以诱导HMGB1及其受体(TLR2、TLR4、TLR9、RAGE)的表达,及促进HMGB1与其受体的结合,在这些受体中,HMGB1与TLR4的作用最强。接着通过蔗糖密度梯度分离实验,将裂解液分成12个片段,再利用免疫印迹实验证实TCBQ、HMGB1和LPS可以诱导TLR4/MD2向脂筏区域募集,褪黑素作为抗氧化剂跟NAC、脂筏抑制剂(β-环糊精和制霉菌素)显示相同的结果,这说明了ROS参与了TCBQ诱导TLR4向脂筏转运的过程。用HMGB1 si RNA转染PC12细胞,观察相关蛋白表达情况,发现褪黑素可以抑制HMGB1调控TCBQ诱导的TLR4信号途径。用TLR4基因敲除的小鼠,观察到TLR4基因缺陷可以保护TCBQ引起的小鼠脑损伤,同时还可以部分抑制HMGB1出核及释放。综合以上两部分实验,可得知四氯苯醌诱导神经炎症反应,主要是通过活性氧激活IKK/IκB/NF-κB信号通路和促进细胞内HMGB1释放,随后招募TLR4向脂筏区域转录。(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01)

苏传洋[5](2016)在《四氯苯醌激活HepG2细胞Nrf2/ARE信号通路的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氯苯醌(TCBQ)是工业除草剂五氯酚的代谢产物,其体内外模型已显示出活性氧机制诱导的肝毒性和遗传毒性作用。Nrf2/ARE信号通路在机体内的抗氧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有效诱导Ⅱ相解毒酶及抗氧化蛋白的表达。Keap1和Bach1均是机体内Nrf2/ARE信号通路的重要转录抑制因子,在Nrf2通路的激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析TCBQ能否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并探讨其具体的激活机制,可以为TCBQ诱导毒性干预的治疗提供依据。第一部分:Nrf2/ARE信号通路的激活需要Nrf2和Keap1的解离,该部分的研究分析了TCBQ能否激活Nrf2信号通路,并分析了Keap1在Nrf2信号通路激活中的重要作用。HepG2细胞在使用TCBQ给药后,发现Nrf2及抗氧化蛋白HO-1、NQO1的表达上调,并存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免疫荧光实验同样证明了TC BQ作用后Nrf2表达的上调。q RT-PCR实验显示了Nrf2而非Keap1基因表达水平的上调。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核、质蛋白内Nrf2的变化,清晰证明了Nrf2由细胞质转移进入细胞核的过程。双荧光素酶实验显示了Nrf2入核后,和ARE信号元件结合,并诱导抗氧化蛋白的表达,这可能作为TCBQ中毒后的抗氧化效应。Keap1依赖的Nrf2通路激活机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氧化还原型电泳结果显示TCBQ促使了Keap1交联二聚体的形成,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它并没有诱导Keap1和Cullin3的解离,泛素化实验显示TCBQ诱导了泛素分子由Nrf2向Keap1的转移。Keap1交联二聚体的形成及泛素分子的转移均会引起其构象的改变,促使Nrf2从Keap1上释放并入核,进而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第二部分:和Keap1类似,Bach1是Nrf2的另一重要转录抑制因子,可以与Nrf2竞争同ARE抗氧化元件结合,进而调控抗氧化蛋白的表达。该部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Bach1在TCBQ诱导Nrf2/ARE信号通路激活中的作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清晰证明了TCBQ给药后,Bach1在1 h内即完成了出核的过程,并伴随着Nrf2的逐渐入核。免疫共沉淀实验证明了TCBQ诱导Bach1的出核依赖于Bach1和Crm1受体结合以及酪氨酸磷酸化作用。ChIP实验证明了TCBQ作用于细胞后,Nrf2和Bach1竞争性的与ARE结合。泛素化实验显示了Bach1出核后,在细胞质内经泛素化作用而降解。qRT-PCR实验证明了TCBQ增加了Bach1的转录水平,通过加入放线菌酮(CHX)后进行Western Blot检测,证明了3 h后,Bach1的重新合成并入核。Bach1作为Nrf2/ARE信号通路的重要调节基因,其转录水平上调及新的合成使得TCBQ诱导的氧化应激状态逐步恢复。通过干扰RNA和Western Blot实验证明了JNK-P62途径也参与了TCBQ诱导的Nrf2信号通路的调节。(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01)

胡丽华[6](2015)在《四氯苯醌激活Caspase 8/t-Bid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氯苯醌(TCBQ)过去常被用作防腐剂和农药产品,它可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体而损害机体健康。本课题组之前报道指出TCBQ能诱导HepG2细胞产生活性氧和细胞遗传毒性,但其是否具有神经毒性尚未有研究,所以明确其毒性及机制为寻找新的减毒措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醌类结构的物质在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OS),进而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引起酶、氨基酸、蛋白质的氧化破坏,从而引起机体疾病如衰老、肿瘤、突变及炎症等。ROS影响着细胞的生化过程,是诱导细胞凋亡的一个重要因子。细胞凋亡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细胞对环境的生理性病理性刺激信号,环境条件的变化或缓和性损伤产生的应答有序变化的死亡过程。其与多细胞生物的发育、分化、稳态维持及某些疾病发生等多种生命活动都密切相关。细胞凋亡主要包括叁条信号转导通路:死亡受体途径、线粒体依赖途径和内质网途径。大鼠肾上腺嗜铬骨髓瘤细胞(PC12细胞)被广泛用于神经生物学和神经毒理学的研究,因此本文选用PC1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AO/EB染色鉴别凋亡坏死,DAPI, Hoechst染色鉴别不同浓度的TCBQ对于细胞形态的影响。用JC-1荧光探针检测到TCBQ能诱导细胞膜电位的下降,从而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引起细胞色素c的释放。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可以检测出TCBQ作用后,可以激活死亡受体而使无活性的Caspase 8活化为有活性的Caspase 8,后者激活Bid使之裂解为有活性的t-Bid (truncated Bid),进而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进一步地,我们发现TCBQ诱导的凋亡信号通路为如下步骤,首先,TCBQ激活死亡受体凋亡通路,并通过Caspase 8酶切激活Bid,其产物t-Bid诱导Cyt c从线粒体中释放出来,进而激活了线粒体通路。通过免疫荧光双染实验,观察到Bid在TCBQ作用后,从细胞核或细胞质转移至线粒体上。细胞凋亡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有关,因此我们观察TCBQ暴露下PC12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用DCHF-DA荧光探针检测ROS水平,结果显示TCBQ能明显引起ROS水平上调,而抗氧化剂NAC能显着的下调ROS水平。用试剂盒检测GSH、MDA和蛋白质羰基含量,实验结果显示MDA和蛋白质羰基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GSH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减少。通过WB实验进一步发现,NAC能显着的抑制TCBQ引起的Caspase 8/t-Bid通路表达。以上研究表明,四氯苯醌通过激活Caspase 8/t-Bid通路从而诱导PC12细胞凋亡。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TCBQ对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为TCBQ的神经毒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进而为TCBQ诱导产生的神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4-06)

谢琳娜,朱本占[7](2014)在《醛肟对四氯苯醌新型解毒机制:非同寻常的连续两次贝克曼重排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四氯对苯醌(TCBQ)是广泛应用的木材保护剂五氯酚(PCP)的降解产物,具有较强基因毒性和致癌性。N-甲基氯化吡啶-2-醛肟(2-PAM Cl)常用于对有机磷农药解毒,它通过移除已与胆碱酯酶结合的磷酰基,解除有机磷对酶的抑制作用而使酶复活。然而2-PAM Cl能否用于对四氯苯醌解毒尚不清楚?我们发现,在正常生理条件下,2-PAM Cl在5分钟内即可将TCBQ水解为低毒的二氯二羟基对苯醌(DDBQ,也叫氯冉酸)(2-PAM Cl/TCBQ=10/1);而2-PAM Cl自身则变为N-甲基氯化吡啶-2-吡啶甲腈。另外一种醛肟,2-PAM(吡啶-2-醛肟)也可与TCBQ发生类似的解毒反应。基于以上研究,我们推测醛肟对四氯苯醌的解毒机制可能是通过非同寻常的连续两次的贝克曼重排反应。该研究可能在醛肟类和致癌性多卤代醌化合物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生物学和环境学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0分会:环境与健康》期刊2014-08-04)

单国强,叶敏强,祝凌燕[8](2014)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四氯苯醌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四氯苯醌(TCBQ)是高毒致癌化合物,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茶叶中主要的茶多酚活性成分。利用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通过细胞存活率MTT毒性实验,探讨EGCG是否能解除TCBQ的毒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5~40μmol·L-1)的EGCG对TCBQ(200μmol·L-1)导致的细胞毒性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此保护与EGCG和TCBQ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有关,紫外吸收光谱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实验结果表明EGCG降低TCBQ毒性的原因可能是其促使TCBQ还原为四氯氢醌TCHQ,并延缓了TCHQ的自氧化过程。(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杨敏[9](2014)在《四硫富瓦锡-P-四氯苯醌(TTF-CA)的多铁性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采用数值精确对角化方法和约束路径量子蒙特卡罗方法并基于哈伯德模型对几种有机分子晶体的多铁性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重点关注四硫富瓦锡-p-四氯苯醌(tetrathiafulvalene-p-chloranil,即TTF-CA)分子晶体的多铁性。我们发现在一定的参数空间内,其中一些有机分子晶体具有磁性与铁电性共存的多铁性特征。基于一维派尔斯-哈伯德模型,我们采用上述两种数值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有机分子晶体TTF-CA的多铁性特征。当填充电子数与格点数相等时(即半填充),两种方法的数值模拟结果证实当电声子相互作用超过一定的临界值且在位库仑相互作用U处于中等至强关联区间时,分子晶体内存在反铁磁和铁电极化共存的多铁性状态,而且数值结果预言了多铁性产生的电声子相互作用强度远低于平均场给出的结果。进一步包含近邻格点间电子库仑排斥相互作用V的计算结果表明长程库仑相互作用对相图的影响较小,尤其是在U处于中等或强关联区间时。当电子数略低于半填充时,体系存在铁磁与铁电极化共存的多铁性状态,但是偏离半填充较大时,系统处于未形变的基态,难以形成多铁性状态。我们超越平均场的计算结果不仅加深了对TTF-CA多铁性产生的微观机理的理解,有助于理解和设计新型有机多铁性材料,而且为寻找铁磁与铁电极化共存有机多铁性材料提供了思路。我们还采用约束路径蒙特卡罗方法并基于哈伯德模型对苯并环丁二烯(Benzo cyclobutadiene)、苯并[8]轮烯(benzo[8]annulene)、杯芳烃(Calicene)和7-(2,4-环戊二烯)-1位取代1,3,5-环庚叁烯(7-(2,4)-Cyclopentadien-1-ylidene)-1,3,5-cycloheptatriene)有机分子及其融合物对应的一维分子链模型进行了计算。我们发现当体系处于半填充时,一些二氢化或四氢化体系的基态处于自旋极化状态,即表现出未饱和铁磁性。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符合很好,证实我们的研究结果定量的反映了分子链的内在物理特性。进一步的计算表明,电子关联强度的增加对这些系统自旋极化具有促进作用。我们对表现出铁磁性的几种分子链在相应的参数空间内计算了其电极化强度,发现在这些系统中表现出明显的电极化。这些计算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参数空间内,这些分子链构成的分子晶体具有多铁性特征。该部分研究结果对实验合成新型芳香烃有机多铁性材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路。(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4-04-01)

开小明[10](2012)在《四氯苯醌荷移反应分光光度法测定洛美沙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pH6.86磷酸标准缓冲溶液中,电子给体洛美沙星与电子受体四氯苯醌之间的荷移反应产物的紫外光谱性质。用摩尔比法和平衡移动法测定络合物的组成比为1:1。洛美沙星的浓度在0—17mg/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r=0.9999。在测定波长336nm处,络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22×104L·mol-1·cm-1。方法用于洛美沙星胶囊的测定,其回收率为99.1%—102.3%,6次测量相对标准偏差为1.5%—2.1%。(本文来源于《光谱实验室》期刊2012年06期)

四氯苯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氯苯醌(TCBQ)由氯酚类化合物五氯酚(PCP)代谢产生。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分子中的典型代表,PCP具有“叁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和环境激素效应,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PCP在自然环境中化学性质稳定,但也能通过电化学反应、光催化反应及生物体内代谢等多种途径降解生成代谢物四氯氢醌(TCHQ)和TCBQ。PCP在体内代谢产生大量活性氧(ROS),破坏机体氧化还原平衡,引起一系列严重的人类疾病如炎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缺陷、早衰和肿瘤等。DNA双链断裂(DSBs)被公认为是DNA损伤中最为严重的损伤形式,如果不能及时而准确地修复,可能会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断裂,从而导致癌变。真核生物依靠DNA损伤反应(DDR)感受、传递损伤信号到各种效应蛋白,最终激活细胞周期阻滞、DNA损伤修复、程序性死亡(如凋亡、坏死)、衰老等通路来保护细胞。当外界或自身因素引起DSBs时,修复的主要机制有两种:非同源末端链接(NHEJ)和同源重组修复(HR)。HR途径是一种依靠同源DNA、精确度较高的修复途径。RAD51是HR通路中寻找同源序列和进行链交换的关键蛋白,是同源重组介导的DNA双链修复途径必不可少的重组蛋白酶。p53是DDR信号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肿瘤形成起重要作用。当细胞DNA受损时,p53被激活,启动DNA修复通路,细胞存活;当细胞受损严重自身不能有效进行修复时,则激活细胞凋亡通路,促进细胞死亡,从而抑制正常细胞转化成癌变细胞。第一部分:本章实验首先用CCK-8法检测了TCBQ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下对MDA-MB-231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TCBQ对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后,利用彗星实验检测TCBQ处理后细胞DNA损伤情况,发现随着TCBQ暴露剂量和时间的增加,细胞彗星拖尾严重,olive尾矩逐渐增加,说明TCBQ能够导致细胞DNA双链断裂。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DSBs标志物γ-H2AX和DSBs感应蛋白53BP1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实验发现γ-H2AX和53BP1在细胞核内的聚集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增多,Western blot法进一步证明TCBQ促进γ-H2AX和53BP1的表达,说明TCBQ能够诱导MAD-MB-231细胞持续性DNA损伤。同时,流式细胞术检测TCBQ刺激后MDA-MB-231细胞凋亡情况,发现细胞凋亡增加,且检测到细胞凋亡关键因子caspase-3的切割水平也明显上升。最后,分析TCBQ对同源重组修复通路关键蛋白RAD51的表达情况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法和RT-qPCR分别检测RAD5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随着TCBQ给药时间的增加,RAD51蛋白和mRNA水平都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TCBQ浓度较低时,RAD51表达的峰值出现时间延迟。免疫荧光实验检测RAD51焦点在细胞核内形成情况,RAD51焦点的形成结果与蛋白和mRNA水平类似,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本章TCBQ的毒理研究中,发现TCBQ具有遗传毒性,并且高浓度长时间作用时能够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产生DNA双链断裂,并影响DNA修复蛋白RAD51的表达。MDA-MB-231细胞在TCBQ作用下发生DNA损伤后,首先促进RAD51蛋白的表达并聚集在DNA损伤位点,启动了HR通路对相应的损伤进行修复,而细胞长时间暴露于高剂量的TCBQ下,DNA受到持续性的损伤,修复能力被抑制,细胞凋亡增加。第二部分:TCBQ的遗传毒性在第一部分中得到证实,但是TCBQ下调RAD51的机制还待分析。本部分实验首先通过泛素化实验表明,TCBQ作用于细胞6 h后对RAD51泛素化降解影响较小,说明TCBQ不影响RAD51在细胞质内的泛素化降解过程。通过加入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CHX)和mRNA合成抑制剂放线菌素(ActD)预处理细胞后,证明TCBQ几乎不影响RAD51蛋白的稳定性,但对mRNA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针对上述检测结果,我们深入探究影响RAD51表达的上游信号通路。首先,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CBQ作用于细胞后p53和p38 MAPK介导的损伤应激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并加入其特异性阻断剂后,检测其对RAD51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TCBQ能够激活这两条通路,促进相关蛋白的表达,而p53通路主要参与TCBQ对RAD51的下调作用。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表明,RAD51与p53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TCBQ处理3 h后结合作用达到最大,而后随着RAD51蛋白的降低RAD51/p53结合减少。进一步验证p53对RAD51的调节作用,利用p53 siRNA干扰MAD-MB-231细胞p53蛋白的表达后,检测DNA损伤程度、细胞凋亡及RAD51的表达情况,发现降低p53的表达能反转TCBQ对RAD51的下调作用,减弱TCBQ对细胞凋亡和DNA损伤作用。以上实验结果说明,MDA-MB-231细胞在TCBQ作用后激活了p53信号通路,并参与调控RAD51的表达及细胞凋亡通路。证实了p53参与TCBQ对RAD51的下调,且激活细胞凋亡通路,具有介导细胞凋亡和调控DNA损伤修复的双重作用。第叁部分:为研究RAD51基因对TCBQ引起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我们构建了RAD51过表达质粒pEGFP-N1-RAD51和特异性干扰RAD51表达的siRNA,瞬时转染细胞后,采用彗星实验分析TCBQ导致的DNA双链损伤和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CBQ诱导p53、DNA损伤蛋白γ-H2AX和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RAD51蛋白过表达后降低了TCBQ引起的细胞凋亡和DNA损伤,减少了TCBQ的毒性作用。而干扰了RAD51蛋白的表达后,TCBQ的毒性作用增强,细胞凋亡和DNA损伤程度更加严重,细胞存活率进一步受到抑制。同时,结果表明RAD51表达变化对上游调控蛋白p53的表达没有影响。根据以上结果可知,TCBQ可以通过影响RAD51的表达来抑制的同源重组修复,从而达到增强细胞毒性的作用。而p53对RAD51表达的调控对TCBQ引发细胞毒性有着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四氯苯醌论文参考文献

[1].刘子萱.四氯苯醌通过内质网应激诱导PC12细胞毒性及激活细胞防御机制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8

[2].宋秀芳.四氯苯醌调控MDA-MB-231细胞DNA损伤修复的机制分析[D].西南大学.2017

[3].郭超.邻四氯苯醌单电子还原行为及其与H_2O_2和N-甲基苯基异羟肟酸反应的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4].付娟利.四氯苯醌诱导PC12细胞神经毒性的炎性有关信号通路分析[D].西南大学.2016

[5].苏传洋.四氯苯醌激活HepG2细胞Nrf2/ARE信号通路的机制分析[D].西南大学.2016

[6].胡丽华.四氯苯醌激活Caspase8/t-Bid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分析[D].西南大学.2015

[7].谢琳娜,朱本占.醛肟对四氯苯醌新型解毒机制:非同寻常的连续两次贝克曼重排反应[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0分会:环境与健康.2014

[8].单国强,叶敏强,祝凌燕.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四氯苯醌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J].生态毒理学报.2014

[9].杨敏.四硫富瓦锡-P-四氯苯醌(TTF-CA)的多铁性理论研究[D].湖北大学.2014

[10].开小明.四氯苯醌荷移反应分光光度法测定洛美沙星[J].光谱实验室.2012

论文知识图

卟啉的合成路线四氯苯醌四氯苯醌四氯苯醌7四氯苯醌对PBPDTBA的荧光...6PBPDTBA在二氯甲烷/乙醇混合溶...

标签:;  ;  ;  ;  ;  ;  ;  

四氯苯醌论文_刘子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