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该研究以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了校企联盟、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交通行业社会直接需求和毕业生跟踪间接反馈等因素,对校企协同构建交通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了框架设计与实践验证,这对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校企联盟;交通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一、前言
长安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行业创新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办学历史、行业特色,突出办学特色和优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等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办学特色和目标。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学校交通运输工程行业特色优势和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规划,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建设主体,面向交通运输行业需求,覆盖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方向,突出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发展理念,着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材料、交通装备材料、交通无机材料、交通新能源与电子信息材料、交通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研究领域。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注重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与多家交通类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等途径,成立校企联盟,探索交通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协同发展,引领本学科水平全面提升。
所谓校企联盟[1-2],是一种以校企双方为独立主体,基于双方异质资源需求,综合利用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双向流动和深度融合,促进联盟建立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相对于一般的校企合作,校企联盟是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一种融合模式,它将致力于加强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实习就业和产品开发、服务、咨询、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最终实现高校融入企业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企业融入课堂教学为师生提供一线的实际经验和工程技术[2]。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建立起“教育共同体”式的联盟,企业才有可能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高校的科技成果也才更有效地面向企业需求并实现快速转化。
在实际养殖中可能导致猪患病的因素非常多,通常猪高热综合征症候群主要包含猪流感、非典型性猪瘟、乙型脑炎等,病因十分复杂,而对于防治工作的展开,提升猪群整体的免疫能力则是降低这一疾病影响范围的主要途径。为达到这样的要求,相关养殖场应能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结合当地猪高热综合征整体的流行情况,选择数种疫苗有目的地进行预防,猪瘟、猪口蹄疫、猪链球菌等都能通过疫苗注射得到有效的控制。通常这些疫苗的接种时间应选择在猪高热综合征发病高峰前期。其次,对于新购进的生猪,养殖场应及时进行疫苗补种,严格避免携带病毒的或已患病的猪进入到健康猪群中。
交通材料是交通运输类专业与材料类专业相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一个科技含量高、学科范围广、技术密集、应用性强的实践学科,主要研究交通运输行业中所用材料的制备工艺、结构性能及服役行为。在国家“一带一路”和“交通强国”的发展战略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新材料、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工程教育”和“新工科”等教育改革逐步推进,这对交通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产生重要影响,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根据学院现有的教学实践资源和创新实验平台资源,结合交通材料类相关企业的实践/实习基地、中试基地等实践类设备、场地资源,实现校企联盟内的资源深度融合与共享,共建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示范区,并与多家企业共建校企联盟,探究校企联盟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达到校企共赢。
二、校企联盟构建交通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阶段在综合利用高校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校企联盟背景下交通材料类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习实践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校企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多数高校为谋求发展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而企业往往仅为提升自身内涵,双方合作的原动力不足,企业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多家交通类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成立了校企联盟,进行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笔者在总结近年来校企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校企联盟下交通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图1)。
图1 校企联盟下交通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践途径
1.建立校企联盟,深度融合资源
近年来,校企联盟协同培养交通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安实等学者[3]阐述了交通材料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含义,提出了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周凌云等学者[4]提出了建立面向道路材料行业的交通类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四大维度对各层面进行评价分析。严新平[5]认为与交通行业龙头企业构建协同创新合作育人的新机制,培养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发展交通事业最佳也是唯一的选择。朱秀芳等学者[6]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学院为例探索了校企合作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赵现伟等学者[7]通过校企协同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认为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资源共享和发展共赢,并最大限度地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的有机结合。陈永楠等学者[8]根据长安大学材料学科和本科培养特点,提出了构建基于逆向思维工程的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为新形势下本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校企联盟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对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2015-2017年,学院获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别为22项、33项和34项,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在2017年第十一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院有2项作品即“高压下Ti-Al-C层状陶瓷结构、弹性和电子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和“基于煤气化细渣的沥青路面抗裂技术”荣获特等奖,并被推荐参加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而荣获国家三等奖和二等奖,获奖质量再创新高。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学生的很多参赛作品可以借助校企融合的资源更好地完成,显著提高了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性项目和竞赛的数量,提升了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体现了工程教育的“成果导向”。
2.构建校企联盟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根据图1设计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实践与探索。
我院的签约供血单位是市血液供保中心,它担负着35家医疗机构的临床供血任务。近几年来,血液供应常常出现全面紧张或偏型的现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3.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反馈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以社会问卷和举办研讨会的形式了解社会需求,瞄准社会的直接导向,进行社会需求与交通材料类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实践探索研究,从而调整教学计划,修订培养方案,转变交通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合理设置交通材料课程和开展教学改革。在理论课程设置上紧紧围绕专业方向,既重视理论基础又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设道路工程材料等交叉学科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开设了专业课,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交通铺面材料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为后期的生产实践、实习实训以及专业技术认证培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校企联盟构建交通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明确高校与企业双方的权利与责任,坚持学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行业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联盟中的企业不仅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同时还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并不断完善相关评价指标和制度,以优化组织管理。最终通过校企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协同培养的培养方案、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探索、构建并实践校企协同下的“共同培养、共同管理、综合评价”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显著提高学生参加“挑战杯”和“大创”项目数量及获奖数量,提升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1.广建实习基地,成立交通类材料专业校企联盟
本着“突出特色、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学院近年来与一批交通行业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全面、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以重点项目合作共建为基础,充分整合资源,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目前,共建立本科生实习基地、研究生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和中试基地共计16个(见表1)。在此基础上,由本学院牵头,面向本科教学、研究生科研和成果中试转化,分别联合相关企业成立了“本科教学校企联盟”、“科研实践校企联盟”和“中试转化校企联盟”(图2),每年安排学生到相关基地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验、创新实验,校企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学校成果在企业中试转化,实现了校企共赢。
表1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习、实践、中试基地
类型本科生实习基地研究生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中试基地数量7个5个2个2个基地名称中建商品混凝土西安有限公司、宜兴市和特科技有限公司、陕西高速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陕西隆生建材有限公司、陕西中鑫混凝土有限公司、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冀东海德堡(泾阳)水泥有限公司西安公路研究院、西安华泽道路材料有限公司、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青海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广西金盟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城建华晟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河南省高远公路养护技术有限公司、湖北国创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图2 校企联盟下交通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践途径
2.校企联盟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
调研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间接反馈。以毕业生问卷调查、毕业生回校座谈和举办交通材料类专业校友论坛等形式,关注毕业生就业现状,探寻毕业生发展前景,根据毕业生的反馈间接调整教学计划,修订培养方案,转变交通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合理设置了实践课程设计和实用技能培训,为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提供了前期的专业准备工作。这些教学和培训环节包括金工实习、CAD/CAM技术培训、相关课程设计、综合/创新实验等。在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对实践内容有了系统的了解和训练,为接下来的实习实训打下良好基础,避免进入企业后一问三不知和机械地完成实习任务的现象。
利用校企联盟资源,选聘校外导师,提升师资队伍建设。2018年,学院根据材料类各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新选聘和续聘了一批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工作。在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的过程中,多次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交流。
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相关平台库、导师库和项目库,构建“创新—创业—竞赛”实践教学体系。综合利用校企联盟的资源平台,完善创新实践平台、创业实践平台、学科竞赛平台等平台库,构建拔尖创新导师、创业指导教师、学科竞赛导师等导师库,打造由“大创”项目、“挑战杯”项目、“互联网+”项目、“创青春”项目、全国大学生比赛、各类竞赛等构成的项目库,从而面向交通行业需求构建更丰富的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改革的最终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由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大赛的内容源于生产实际,所以在教学中以技能训练为特色,提高学生的技能。2016-2018三年间,在校学生在全国性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了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汽车赛项5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汽车赛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交通高职院校汽车赛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
越过皮特的肩膀,我看到老四站在门边,他双手抱胸,嘴巴微噘,像是刚吞下什么很酸的东西。站在老四身旁的是艾瑞克,他的脚不停地轻跺地面,那速度比我的心跳还快。
3.调研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反馈
学院每年以问卷调查、举办就业报告会、走访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所等形式了解交通运输行业社会需求,瞄准社会的直接导向,进行社会需求与材料类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实践探索研究,从而调整教学计划、修订培养方案、转变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3月,陈华鑫院长一行前往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社会人才需求调研。
学院每年以毕业生问卷调查、毕业生回母校座谈、材料专业校友论坛等形式,关注毕业生就业现状,探寻毕业生发展前景,调研毕业生反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近年来,每到金秋十月,都有校友们十周年或二十周年返校活动,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听取毕业生结合自身工作体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反馈意见。这也是工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体现。
第四,树立矿业新型发展观,培育绿色发展意识。重塑矿山企业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业道德行为,使企业既重视矿产资源等有形资产,又重视发展理念、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彻底改变其“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26]。
四、结束语
以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体,以实现校企合作、构建校企联盟、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和提升交通材料类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结合社会直接需求与毕业生间接反馈,对“校企协同、深度融合、共同育人”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进行了设计与验证,可提升交通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如图1,在△ABC中,AB=AC,点D在△ABC外,AD=CD,若∠CAD=11°,∠ABD=30°,求∠ACB的度数.
[参考文献]
[1]徐礼伯,张雪平.高职院校校企联盟的机制构建[J].学海,2010(6):200-203.
[2]沈国斐.基于校企联盟的高校人才培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104-107+156.
[3]安实,王晓宁,孟祥海,等.关于培养交通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13-16.
[4]周凌云,罗建锋,赵钢,等.面向道路运输行业的交通类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评价体系[J].价值工程,2016(10):199-201.
[5]严新平.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与交通行业人才培养[J].交通高教研究,2004(2):48-50.
[6]朱秀芳,张红霞,杨明,等.校企合作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1):23-24.
[7]赵现伟,刘建朝.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及应用研究[J].文理导航,2015(8):97-100.
[8]陈永楠,陈华鑫,王振军,等.基于逆向思维的材料类工程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7(9):125-127.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07-0027-03
[收稿时间]2018-10-19
[基金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行业需求的材料类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应用”(17BZ019);长安大学“双一流”引导专项“基于CDIO理念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3001104283115);长安大学2018年度研究生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构建研究”(300103181121);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面向‘一流专业’建设的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XGH17051)和“校企协同构建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XGH1625)。
[作者简介]李辉(1984-),男,河南永城人,博士,副教授,系主任,研究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
[责任编辑:庞丹丹]
标签:校企论文; 交通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材料论文; 联盟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人才学论文; 人才培养与人才选拔论文; 《大学教育》2019年第7期论文; 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面向行业需求的材料类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应用" (17BZ019) 长安大学" 双一流" 引导专项" 基于CDIO理念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 (3001104283115) 长安大学2018年度研究生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构建研究" (300103181121)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 面向'; 一流专业'; 建设的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 (XGH17051) " 校企协同构建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XGH1625)论文;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论文; 长安大学教务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