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口径火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口径,火炮,弹道,作战,药筒,膛线,引信。
小口径火炮论文文献综述
杨立强,代仁文,纪福轩[1](2019)在《小口径火炮有效射程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口径火炮通常作为为防空装备,其外弹道性能决定着对空中目标的打击效果,有效射程是外弹道性能的关键参数。有效射程与弹丸留空存速密切相关,由于弹丸运动速度快,现有设备无法直接测量,通常测定有效射程的一种方法是利用测得的最大射程通过经验公式逆推而得。仿真分析是通过测量一定范围内的存速和射弹散布,结合引信的触发条件,推导出外弹道公式,从而建立仿真模型。通过编程,并利用计算机仿真获取水平/高度弹道曲线以及飞行时间与弹丸存速的关系曲线,并以影响外弹道的因素为设定变量,获得初速扰动、横风等对外弹道的影响曲线图。通过射弹试验对比,本外弹道模型的数据与试验数据拟合度高,最大误差为2%,证明了仿真分析的正确性,解决了传统外推方法在有效射程计算中难以获得真值和理论支撑不足的缺陷,为同类型小口径火炮的有效射程计算提供了方法和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自动化与仪器仪表》期刊2019年07期)
程斌,王惠源,刘宾,任冬冬,杨硕[2](2019)在《小口径火炮抽壳及药筒再进膛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转管炮抽壳力变化影响自动机运行的现状,以及炮管组反转会造成发射后药筒再进膛的现象.使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抽壳力,对不同膛压下的抽壳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发射后药筒再进膛的状况.结果表明,药筒受到膛压时药筒根部的不贴膛段将使药筒材料受损;在抽壳初始时,药筒受到的是推力;药筒再进膛时药筒根部会发生大变形产生凸起,从而造成最大的进膛阻力,导致药筒再进膛受阻.(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梁兴旺[3](2019)在《小口径火炮自紧身管应力状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身管自紧技术是在身管内膛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得身管内产生相应的残余应力,自紧残余应力可以改善身管在使用时的受力情况,延长其使用寿命。现有自紧身管研究大多针对大口径火炮且均将其简化为厚壁圆筒模型,忽略了身管内部膛线以及镀铬加工的因素,并且针对身管所受到的冲击载荷以及裂纹对自紧身管内部应力的影响同样没有考虑膛线及铬层。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以某小口径火炮身管为研究对象,对理论计算与有限元仿真进行对比,并对考虑膛线加工及镀铬的情况进行仿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某种新炮钢材料,通过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自紧身管所需要的自紧压力与残余应力进行计算与模拟,并对模型无关性进行验证,分析对比自紧过程中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的不同及其原因;(2)对考虑膛线及镀层加工的身管进行自紧仿真,分析内膛加工对自紧残余应力的影响,此外对不同自紧加工次序进行仿真,研究不同自紧加工次序对身管残余应力的影响;(3)通过分析身管使用过程中的温度-膛内压力耦合的冲击载荷,对身管最大膛压面处进行冲击载荷数值模拟,分析身管在单发及连发时不同位置的应力状态及残余应力变化规律;(4)通过扩展有限元方法对自紧身管内钢铬交界面预制不同裂纹的情况进行仿真,分析裂纹的J积分变化规律以及自紧度对裂纹J积分的影响,并对裂纹对自紧残余应力的影响及裂纹扩展趋势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3-29)
裴金顶,李远哲,张智诠,于广春,贾宇飞[4](2018)在《基于互感式位移传感器的小口径火炮内径测量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火炮身管内径测量属于深孔盲探测量技术领域,是火炮内膛质量检测维护的必要技术手段;通过分析当前各种火炮身管内径检测技术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互感式位移传感器的火炮内径测量技术,应用计算机控制可实时显示测量结果,实现小口径线膛火炮内径的精确测量;在某型步战车火炮内径测量的应用中表明,该系统测量精度高、便携易操作、经济耐用,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火炮身管内径的测量。(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8年10期)
赵一鸣[5](2018)在《小口径火炮膛线尺寸自动化测量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膛线是火炮的灵魂,它赋予了弹头旋转的能力,大大提升了火炮射程及准确度。在使用过程中,膛线中的阳线会发生严重磨损,影响火炮的射击性能,磨损量到达一定程度,火炮身管就会报废。因此,如何实现对膛线阳线尺寸的精准、快速、自动化测量,对于确定膛线磨损程度,以保证火炮射击准确度以及准确预估剩余使用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现有37mm口径火炮身管膛线检测使用长杆内径千分表,测量速度慢、重复性差,无法满足自动化、便捷化需求。针对此问题,本文基于激光叁角法和视觉检测原理,设计了一种小口径火炮膛线尺寸自动化测量系统。该系统由拥有一定定心能力及尺寸自适应能力,能在火炮内膛中稳定运动的爬行机器人搭载光电测量探头构成,探头中的小型高分辨率相机采集身管各轴向位置由环形光照亮的内膛截面图像,通过上位机相机标定、图像预处理、膛线轮廓中心线提取、阳线数据提取及拟合等算法,计算出膛线阳线尺寸,配合激光位移传感器输出轴向位置信息,实现了对身管内膛各轴向位置阳线尺寸的自动化、便捷化测量。该测量系统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小型化,成本低廉,测量速度快,拥有功能丰富、直观形象的人机交互界面,可实现膛线阳线尺寸的自动化、便捷化检测,且阳线多点数据的拟合相较于两点测量的长杆内径千分表可以更加科学得评价阳线磨损程度,实验证明该测量系统在36mm至40mm的量程下示值重复性小于12um,示值误差小于30um,满足相关技术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丁传俊[6](2017)在《小口径火炮关键零件及自动机性能退化建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来说,自动炮从列装到退役通常都要经历一系列不同的性能退化过程。如果能够在自动炮性能退化过程中监测到火炮性能退化的状态,那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并组织维修工作,从而防止武器装备发生异常失效,实现装备的使用效益最大化。自动炮性能退化建模和评估正是基于这一设想而提出的一种主动维护技术,它侧重于装备全寿命周期中性能退化程度的度量,与现有故障诊断技术在理念上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研究和发展自动炮性能退化建模和评估技术,实现装备的主动维护模式,对于提高装备的利用率、避免因装备失效而引起的灾难性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某小口径自动炮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导致火炮自动机性能退化的多种因素,深入开展装备性能退化评估框架下的部件和火炮自动机性能退化建模方法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针对当前身管有限元模型构造方法过于繁琐的问题,研究身管有限元模型、磨损身管有限元模型的参数化、高精度生成方法。基于参数化建模的思想,提出分片拼接法用于构造身管的几何模型及其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更为快捷、通用的直接编写法用于生成身管的有限元模型;基于内膛尺寸的实测数据,提出节点偏移法用于生成任意磨损程度的内膛有限元模型,并建立多个磨损程度不同的身管有限元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其次,针对当前弹丸与身管耦合过程分析假设过多、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计及弹带挤进过程热生成和材料热物性的耦合计算方法并研究磨损身管的耦合过程。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弹带挤进过程及其膛内运动过程中的热力耦合效应,确定挤进过程中相关物理参数、材料参数与温度的关系,建立弹带挤进过程及其膛内运动过程的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针对经典内弹道模型中设置次要功系数为定值而导致弹丸与身管耦合过程计算不准确的问题,提出次要功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弹丸拔弹力对弹带挤进过程及弹丸膛内过程的影响;提出计算磨损内膛体积扩大量的方法,通过搭建磨损身管的弹丸与身管耦合仿真模型,进一步分析内膛磨损后弹丸运动特性和内弹道性能退化特性。然后,针对目前尚无精确多股簧损伤和退化模型的问题,构造多股簧损伤和退化的非线性模型,并研究模型参数的高效率、高精度辨识算法。基于多股簧的静态、动态实验结果,提出计及冲击端速度的广义修正归一化Bouc-Wen模型(广义BW模型);提出带噪声统计估计器的自适应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adaptive unscented Kalman filter algorithm,AUKF)用于辨识多股簧的响应模型参数,并分析量测噪声级别对AUKF稳定性的影响;对自动炮的两类(共计4根)多股簧进行了 6000次的冲击实验,分析多股簧性能退化后非线性响应模型参数的变化特性,提出多股簧性能退化的定义并建立拨弹板簧和复进簧的性能退化模型;针对AUKF在多股簧损伤模型参数辨识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改进反向差分进化算法(weighted opposition-based learning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WODE),并使用数值方法证明其有效性;分析多股簧性能退化后的非典型损伤特性,提出损伤量的分离办法;除了使用基于Bouc-Wen-Baber-Noori(BWBN)模型的Slip-Lock损伤单元外,提出构造非典型迟滞模型的一般性办法,构造两个多股簧损伤单元模型并采用WODE对其进行参数识别。最后,建立导气式自动机性能退化模型,研究自动机性能退化过程。基于气体动力学理论和热力学理论,分析导气式自动机内弹道与导气装置的耦合过程,建立考虑身管和导气室热量散失的一维准定常气体运动模型和自动机多刚体模型,分析不同弹簧响应模型对自动机传动框速度、位移和理论射速的影响;基于多股簧性能退化模型,研究多股簧性能退化对自动机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阐述内弹道、导气装置和多股簧等子程序的组织方式,提出含弹丸与身管耦合过程的自动机刚柔耦合仿真模型;进行计算并验证其准确性后,分析内弹道性能退化对导气式自动机运动性能的影响;将多股簧性能退化模型和内弹道性能退化模型结合起来,研究多退化因素下火炮自动机的运动性能退化过程,获得自动机理论射速的退化规律。当前研究成果对弹丸与身管耦合计算、火炮自动机的设计分析和故障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其关键技术与研究思路也可以为其他装备的性能评估和寿命预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7-09-01)
刘鹏,王雨时,闻泉,张志彪[7](2017)在《小口径火炮弹头触发引信机械零件质量散布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找出引信机械零件质量散布特性规律,从而提高引信产品工程设计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小口径航炮弹头触发引信和高炮弹头触发引信为样本,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获得了其机械零件质量散布特性。这两种引信零件质量总的散布特性规律相近;约有半数品种的零件质量散布服从正态分布或Weibull分布;还有约50%的零件种类不服从典型分布;结构维数越多,零件的质量散布越大;无表面处理的零件质量散布较大;平均尺寸精度等级对零件散布特性影响不明显,每降低一个等级,零件质量散布约增大0.5%。(本文来源于《探测与控制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徐达,韩保红,程兆刚,赫万恒[8](2016)在《小口径火炮发射药自动定量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靶场小口径火炮试验弹药品种多,精度高,但国内仍处于人工手动定量方式,为提高定量精度和速度,研究常见的容积式定量技术、称重式定量技术和组合式定量技术,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并借鉴食品、医疗等行业的定量技术,应用到兵工发射药定量技术上来。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推测未来小口径火炮发射药高精度自动定量技术的研究是基于动态称量,向智能化、集成化、全自动化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六卷)》期刊2016-08-06)
张博文,李海涛,耿修堂[9](2015)在《小口径火炮无人化作战方案初步设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无人化作战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发展趋势,火炮无人化是当前众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小口径火炮是现代陆军防空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一定的地面正面冲突作战能力,基于小口径火炮的作战系统是一种多学科集成的新型作战系统。提出了几种典型环境下小口径火炮无人化作战方案设想,针对设想方案梳理出需要重点解决的几项关键技术,对小口径火炮无人化发展研究思路进行初步的探讨、总结并给出初步结论。(本文来源于《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高骁波,杨臻,朱明一,原永亮,李永振[10](2015)在《小口径火炮快速补弹装置的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口径火炮能否具备持续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补弹装置的补弹速度,因此设计了一种快速补弹装置。该补弹装置采用无链补弹方式,能够实现对小口径火炮的快速、连续补弹和自动化处理卡弹问题,且补弹数量不受限制,可有效提高小口径火炮的持续作战能力。利用CATIA建立补弹装置叁维模型,并利用ADAMS对补弹装置进行动力学分析。分析得出,该补弹装置能够实现快速、连续补弹和有效处理卡弹问题,且整个过程中炮弹不会变形和损毁。该补弹装置原理可行,为小口径火炮补弹装置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小口径火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转管炮抽壳力变化影响自动机运行的现状,以及炮管组反转会造成发射后药筒再进膛的现象.使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抽壳力,对不同膛压下的抽壳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发射后药筒再进膛的状况.结果表明,药筒受到膛压时药筒根部的不贴膛段将使药筒材料受损;在抽壳初始时,药筒受到的是推力;药筒再进膛时药筒根部会发生大变形产生凸起,从而造成最大的进膛阻力,导致药筒再进膛受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口径火炮论文参考文献
[1].杨立强,代仁文,纪福轩.小口径火炮有效射程仿真分析[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9
[2].程斌,王惠源,刘宾,任冬冬,杨硕.小口径火炮抽壳及药筒再进膛有限元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梁兴旺.小口径火炮自紧身管应力状态分析[D].中北大学.2019
[4].裴金顶,李远哲,张智诠,于广春,贾宇飞.基于互感式位移传感器的小口径火炮内径测量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8
[5].赵一鸣.小口径火炮膛线尺寸自动化测量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6].丁传俊.小口径火炮关键零件及自动机性能退化建模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7].刘鹏,王雨时,闻泉,张志彪.小口径火炮弹头触发引信机械零件质量散布特性[J].探测与控制学报.2017
[8].徐达,韩保红,程兆刚,赫万恒.小口径火炮发射药自动定量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C].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六卷).2016
[9].张博文,李海涛,耿修堂.小口径火炮无人化作战方案初步设想[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15
[10].高骁波,杨臻,朱明一,原永亮,李永振.小口径火炮快速补弹装置的动力学分析[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