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游离脂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脂肪,细胞,干细胞,乳腺癌,畸形,血管,乳粉。
游离脂肪论文文献综述
李延华,王伟军,周倩茹,俞佳丽,楼锦雯[1](2018)在《乳基质组成成分对游离脂肪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区分了乳中游离脂肪的不同定义的基础上,阐述了乳中游离脂肪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以及乳组成成分(脂肪、蛋白质、乳糖、矿物质元素)对乳粉中游离脂肪形成的特定影响,旨在为乳制品的稳定性控制及乳粉的加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乳品工业》期刊2018年08期)
张俊慧,熊炳钧,邱娟娟,谭秋雯,张忆[2](2018)在《脂肪干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提高游离脂肪移植成活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及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对脂肪移植术后血管新生及脂肪成活的影响。方法取乳房切除术患者自愿捐赠的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s,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同时制备游离脂肪颗粒。取健康4~6周龄雄性裸鼠80只,随机分为4组(n=20),分别于裸鼠背部皮下注射1 m L脂肪颗粒+0.3 m L生理盐水(对照组)、1 m L脂肪颗粒+2×106个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0.3 m L生理盐水(ECs组)、1 m L脂肪颗粒+2×10!6个ADSCs+0.3 m L生理盐水(ADSCs组)、1 m L脂肪颗粒+1×10~6个HUVECs+1×10!6个ADSCs+0.3 m L生理盐水(ADSCs+ECs组)。注射后观察各组裸鼠存活情况,大体观察背部移植区色泽、形状。2、4、8、12周时背部移植区行超声影像学观察,取标本采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组织学观察移植脂肪大体结构变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新生情况。结果各组裸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移植后各时间点各组超声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移植脂肪内部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未见囊肿、钙化、实性占位等异常表现。移植后各时间点,ADSCs组及ADSCs+ECs组移植脂肪体积均高于ECs组及对照组(P<0.05);且8、12周时ADSCs组明显高于ADSCs+ECs组(P<0.05)。HE染色示移植后各组组织学形态变化趋势相似,但ADSCs组组织重塑速度快于其他各组。免疫荧光染色示随时间延长各组新生血管逐渐增加,各时间点ECs组、ADSCs组、ADSCs+ECs组微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4周时ADSCs组微血管密度高于ECs组及ADSCs+ECs组(P<0.05);8、12周时ADSCs组及ADSCs+ECs组高于ECs组(P<0.05),ADSCs组及ADSCs+EC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SCs可提高移植脂肪存活率,且该促进作用可能与促进血管新生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蔡俊荣[3](2018)在《游离脂肪移植中早期巨噬细胞浸润介导的炎症反应对移植物远期保留率影响的机制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脂肪移植是目前整形外科中进行组织填充、修复大体积软组织的首选。但是,对游离脂肪移植后组织内细胞的存活/再生机制仍然缺乏完整的认识。目前甚少有研究涉及炎症细胞在其中的作用。许多研究中都观察到在脂肪移植物中有大量单核巨噬细胞形成的“花冠样结构”,目前主要认为它与清除坏死脂肪相关,但具体的作用并没有深入研究。本研究将在小鼠游离脂肪移植模型中,摸索巨噬细胞在移植物的浸润情况,上下调移植物中的巨噬细胞的浸润水平,观察脂肪移植保留率的改变,以及移植物内血管化、干细胞募集和细胞外基质(ECM)重构的情况。方法1.上调及消除游离脂肪移植中的巨噬细胞对移植脂肪转归的影响使用小鼠自体脂肪移植模型,在移植后的一周内分别给予脂质体包裹的氯膦酸盐消除巨噬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上调巨噬细胞以及PBS作为对照。观察叁组移植物在不同时间点的保留率的差异以及各组移植物中的炎症水平、血管新生以及干细胞募集的情况,探讨巨噬细胞在游离脂肪移植中的作用。2.上调及消除游离脂肪移植中的巨噬细胞对移植脂肪ECM重构的影响使用小鼠自体脂肪移植模型,分别在移植后的早期和后期分别给予脂质体包裹的氯膦酸盐消除巨噬细胞,以及脂质体包裹的PBS。并通过平扫电镜、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分选以及qRT-PCR的技术评估各组移植物中的炎症水平、ECM胶原沉积情况、纤维化程度以及包膜厚度,探讨巨噬细胞对移植脂肪ECM重构的影响。3.使用集落刺激因子操控巨噬细胞及干细胞的水平促进脂肪移植的保留率使用小鼠自体脂肪移植模型,在移植后的一周内分别给与不同浓度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以及PBS。观察叁组移植物在不同时间点的保留率的差异,比较各组移植物中的炎症水平、血管新生以及干细胞募集的情况,探讨通过G-CSF操控巨噬细胞及干细胞的水平促进脂肪移植的保留率这一方法的可行性。结果1.在游离脂肪移植后的一周,巨噬细胞开始成为主导的炎症细胞,此时,以M1型巨噬细胞为主,高表达TNF-α以及VEGF等细胞因子。在第4周以后,移植脂肪中的M2型细胞开始成为主导炎症细胞,高表达TGF-β等抗炎因子。2.在游离脂肪移植早期,上调巨噬细胞后移植脂肪中的成血管因子表达明显上调,新生血管明显增加,而且募集到移植脂肪中的血源性干细胞更多,这些募集的干细胞还参与了移植脂肪中的脂肪组织的再生,所以,其远期保留率明显优于对照组。3.在游离脂肪移植早期,消除巨噬细胞可导致移植脂肪中的胶原分泌减弱,ECM重构延迟。而在移植后期消除巨噬细胞可缓解移植脂肪中的纤维化程度,减少包膜的厚度。4.高浓度的G-CSF会引起过高的炎症水平,引起移植脂肪的纤维化,抑制成脂,无法提高移植脂肪的远期保留率。低浓度的G-CSF可以提高脂肪移植中血源性干细胞的募集程度及血管化的程度,但不会引起延长的高炎症水平和纤维化,可以成功提高移植脂肪的远期保留率。结论巨噬细胞在游离脂肪移植中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早期巨噬细胞的浸润可以促进移植物中的血管新生,促进血源性干细胞的募集,并且刺激ECM的重构,后期巨噬细胞的浸润则会引起脂肪组织的纤维化并抑制成脂。低浓度的G-CSF加强干细胞的募集并促进血管化的程度,成功提高移植脂肪的远期保留率。而高浓度的G-CSF会引起过长的高炎症水平,引起移植脂肪的纤维化,无法提高移植脂肪的远期保留率。因此,巨噬细胞在脂肪移植中有着复杂的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8-03-14)
朱茗,薛剑,卢仕良,邱晶晶,廖清婷[4](2017)在《血管基质片段细胞促进游离脂肪移植后脂肪细胞再生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人脂肪组织新鲜分离的血管基质层细胞(stromal vasvular fraction cells,SVF)辅助脂肪移植,比较不同时间点的移植效果,观察移植后脂肪细胞再生的动态变化规律和机制。【方法】从临床抽脂患者获取脂肪组织,分离纯化后获得的SVF以1×10~6个/ml的比例与0.5 ml脂肪颗粒充分混合;以完全培养基的单纯脂肪颗粒为对照,两组随机注射移植于45只裸鼠背部皮下。分别于移植后1、4、7、14、30、60、90 d取材后检测:(1)大体学观察及存活率。(2)HE染色切片组织学观察;(3)免疫组化染色(S100,CD68,CD34)鉴定及系统软件分析新生脂肪细胞存活率。(4)PPARγ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1)SVF辅助脂肪移植组14 d后移植物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30 d后存活率为73%(对照组为66%),90 d后56%(对照组为47%),实验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织学观察:SVF实验组在移植后3 d后即在移植物表面发现新生血管,7 d内移植物中央出现密集新生血管的长入,新生血管周边伴随大量圆形核大居中的新生脂肪细胞,该细胞S100及CD34表达阳性,CD68表达阴性。移植后期(60~90 d),移植脂肪组织以脂肪小叶状组织结构实现再生,新生组织的人PPAR脂荧光原位杂交发现大部分新生脂肪细胞核及胞浆有点状绿色荧光表达,证实了该新生细胞是人源性的,少量细胞PPAR杂呈阴性表达,说明仍有少部分细胞可能由鼠的血源性间质细胞分化而来。对照组中移植物7 d后才逐渐出现新生血管长入,周围仅伴随少量的新生的脂肪细胞,移植后期,移植物中间质组织逐渐纤维化,脂肪细胞被间质组织分割成网格样结构,未发现大片的新生脂肪小叶状结构。SVF组新生脂肪细胞存活率于均高于对照组(P<0.05),SVF组不同天数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VF复合脂肪颗粒移植比单纯脂肪移植更能促进脂肪移植后的脂肪再生。SVF辅助脂肪移植后可能通过旁分泌机制促进移植物尽快地再血管化,并募集移植物内部的内源性间质干细胞及少量宿主血源性基质干细胞到达新生血管周围,定向成脂分化,促进脂肪组织的再生。(本文来源于《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7年10期)
刘法昱[5](2017)在《腹部游离脂肪在颌面部巨大肿瘤切除术后填塞死腔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颌面部巨大肿瘤切除术后会遗留死腔,同时缺损会导致面部凹陷畸形和感染,如何进行修复是困扰外科医生的重要问题。脂肪作者团队近叁年使用腹部游离脂肪进行修复,取得一定的效果,现进行报道如下,希望能够引起外科医生对这拥有100多年实践的技术的重新认识。研究方法:我们回顾了自2013年-2016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进行(本文来源于《2017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8-04)
赵越[6](2017)在《游离脂肪颗粒修补面部凹陷的治疗效果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颗粒修补面部凹陷的治疗效果以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例面部凹陷患者,观察游离脂肪颗粒注射修补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予以进一步研究了游离脂肪颗粒修补面部凹陷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接受手术治疗的8例面部凹陷患者中,其中有4例患者接受了 1次注射,3例患者接受了2次注射,1例患者接受了3次注射填充,所有的观察对象其面部凹陷情况在术后均有明显的改善。我们发现接受3次注射填充的患者其自体脂肪移植效果较其他患者的效果好,所以为实现较好的自体脂肪移植效果需要多次少量的脂肪颗粒的移植。以上所有的接受脂肪颗粒修补术的对象在3到6个月的随访期内均没有出现感染、硬结、囊肿及他相关的并发症,且所有接受手术的患者对治疗效果都满意。结论:1、游离脂肪颗粒注射填充可以作为治疗面部凹陷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可靠方法。2、由于移植的脂肪颗粒会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不同的吸收率,所以实现较好的自体脂肪移植效果一般需要多次手术;3、游离脂肪颗粒注射术操作简单有效、安全可行,经过系统培训后,该技术可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可以广泛推广;4、游离脂肪颗粒移植后组织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最终目的是助于移植颗粒的存活。5、很多因素可以影响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后的存活率包括合适的供区和受区的选择、脂肪颗粒的获取方法、麻醉药物的影响、获取的脂肪颗粒的纯化、注射操作技术的选择以及相关细胞因子及药物在脂肪移植中的作用等,为提高其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有效性,需要有效掌握这些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滨州医学院》期刊2017-03-10)
张欣[7](2017)在《腹部游离脂肪瓣填充术在乳房重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有很多种,乳腺癌是其中尤其常见的一种。从最新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截止到2015年中国一共有四百多万例癌症新发病例。这其中,乳腺癌在女性中尤为常见,可占女性的患癌总数的15%,但随着发病率的提高,相对应的诊治水平也不断提升。所以,随着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也不仅仅担心生存问题,更注重了术后的生活质量。以现阶段而言,治疗的主要手段仍然是手术。手术后会导致患者乳房的变形和缺失,会导致女性因失去其特有的外表特征,而出现心绪不宁、焦虑、不自信甚至出现自闭症忧郁症等精神障碍。随着社会各界对女性乳腺癌患者生活水平的关注,在临床上出现了更多的乳房重建术,来帮助提高术后女性的生存质量。本课题旨在探讨临床实践中去表皮的腹部游离脂肪瓣在乳房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收集了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共计一年时间当中的8例应用了腹部游离脂肪瓣进行乳房重建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从25到60岁之间不等,其中有6例是乳腺癌患者,另外2例均为乳腺良性肿瘤。8例患者术前依照常规均进行了乳腺彩超、乳腺钼靶及乳腺增强MRI检查来对病灶进行评估。对符合保乳条件的患者,应用基于DCE-MRI的乳腺计算机辅助诊断(CAD)技术对阴性切缘进行术前预判,且用粗针穿刺活检以明确肿物性质。完成以上术前评估后,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基本步骤为:1.进行术前测量画线并设计切口;2.实施肿物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3.取腹部游离脂肪瓣(autologous free dermal fat graft,FDFG)+去表皮;4.修剪腹部游离脂肪瓣;5.将腹部游离脂肪瓣填充至乳房缺损部位并缝合固定,放置引流管;6.缝合腹部切口。通过术后观察是否有并发症,患者对手术结果的看法及术后的调查随访来分析在乳房重建在临床实践中利用去表皮的腹部游离脂肪瓣填充术的效果。结果:该术式适用范围为:(1)小型乳房患者(亚裔女性居多)。(2)各种原因导致的切除范围较广的女性。(3)内象限及中央区有肿物的女性患者尤其适用。(4)广泛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这种乳房重建手术的方式术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切缘阳性率、局部复发和生存率未受影响,并发症的发生及复发的几率并未增加。该术式除了能达到治疗的目的,还能使术后的乳房形态不发生过大改变,双侧乳房可以做到基本对称,能够达到手术预期效果,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术式是一种并发症少,耗时少的手术方式。结论:应用腹部游离脂肪瓣进行乳房重建,具有较多优势。腹部组织量充足,能达到较高的美容效果,乳头位置正常、双乳保持良好的对称性,并且在较隐秘的位置取材,更符合大众的美学要求,还能对肥胖患者起到腹部微整形和优化的效果。因随访调查的时间还短,且样本量不够多,这种方法对乳腺癌治愈率的影响及术后长期的效果评价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统计,和更多的临床经验积累。(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7-02-01)
王子鸿,谢战杰[8](2016)在《脂肪干细胞的分化功能及对游离脂肪移植后组织修复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工程主要包括3大要素,生物材料、干细胞以及细胞因子~([1])。其中对干细胞的研究是现代医学研究的挑战。脂肪干细胞富含于人体体表的脂肪组织中,来源比较充足,通过吸脂术采集也很安全,且创伤小,在成脂分化方面也有突出优势,因此受到广泛关注~([2])。本文拟对脂肪干细胞的分化功能及对游离脂肪移植后组织修复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报道如下。1生物学特点研究表明,脂肪组织是一种含有复杂成分的组织,其中有90%为成熟的脂(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6年08期)
韩铮,谢惠华,黄超有[9](2016)在《游离脂肪移植修复乳腺癌保乳术后局部凹陷畸形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脂肪移植技术修复乳腺癌保乳手术后造成的乳房局部缺损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于本科接受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又接受脂肪移植修复局部凹陷畸形的4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只接受保乳手术未行修复手术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通过自体脂肪游离移植的方法,从患者腹部抽出脂肪组织经过处理后注射至患侧乳房的凹陷部位以达到填充的效果,试验组脂肪移植术后患者随访3个月~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率。结果:试验组通过第一次游离脂肪移植后对乳房外形满意者22例,占48.89%,第二次行游离脂肪移植后对乳房外形满意者17例,占37.78%,总体满意率86.67%;对照组对乳房外形满意者13例,总体满意率为23.63%,两组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脂肪移植技术效果可靠,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可用于修复乳腺癌术后乳房的局部凹陷缺损。(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6年18期)
张成书[10](2016)在《游离脂肪移植修复颜面部凹陷畸形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游离脂肪移植修复颜面部凹陷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 1 4年1月-20 1 5年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颜面部凹陷畸形患者3 0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游离脂肪移植修复治疗,分析修复效果。结果随访1年,患者移植区域无硬结、脂肪液化和脂肪栓塞等症状发生,28例患者修复后恢复良好,2例患者颜面部局部区域存在较浅凹陷,经二次注射后纠正。移植脂肪存活,面部外形明显改善,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对颜面部凹陷畸形患者采取游离脂肪移植修复治疗,效果显着,安全性高,可促进患者颜面部外形和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城乡企业卫生》期刊2016年06期)
游离脂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及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对脂肪移植术后血管新生及脂肪成活的影响。方法取乳房切除术患者自愿捐赠的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s,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同时制备游离脂肪颗粒。取健康4~6周龄雄性裸鼠80只,随机分为4组(n=20),分别于裸鼠背部皮下注射1 m L脂肪颗粒+0.3 m L生理盐水(对照组)、1 m L脂肪颗粒+2×106个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0.3 m L生理盐水(ECs组)、1 m L脂肪颗粒+2×10!6个ADSCs+0.3 m L生理盐水(ADSCs组)、1 m L脂肪颗粒+1×10~6个HUVECs+1×10!6个ADSCs+0.3 m L生理盐水(ADSCs+ECs组)。注射后观察各组裸鼠存活情况,大体观察背部移植区色泽、形状。2、4、8、12周时背部移植区行超声影像学观察,取标本采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组织学观察移植脂肪大体结构变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新生情况。结果各组裸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移植后各时间点各组超声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移植脂肪内部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未见囊肿、钙化、实性占位等异常表现。移植后各时间点,ADSCs组及ADSCs+ECs组移植脂肪体积均高于ECs组及对照组(P<0.05);且8、12周时ADSCs组明显高于ADSCs+ECs组(P<0.05)。HE染色示移植后各组组织学形态变化趋势相似,但ADSCs组组织重塑速度快于其他各组。免疫荧光染色示随时间延长各组新生血管逐渐增加,各时间点ECs组、ADSCs组、ADSCs+ECs组微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4周时ADSCs组微血管密度高于ECs组及ADSCs+ECs组(P<0.05);8、12周时ADSCs组及ADSCs+ECs组高于ECs组(P<0.05),ADSCs组及ADSCs+EC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SCs可提高移植脂肪存活率,且该促进作用可能与促进血管新生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游离脂肪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延华,王伟军,周倩茹,俞佳丽,楼锦雯.乳基质组成成分对游离脂肪形成的影响[J].中国乳品工业.2018
[2].张俊慧,熊炳钧,邱娟娟,谭秋雯,张忆.脂肪干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提高游离脂肪移植成活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8
[3].蔡俊荣.游离脂肪移植中早期巨噬细胞浸润介导的炎症反应对移植物远期保留率影响的机制探索[D].南方医科大学.2018
[4].朱茗,薛剑,卢仕良,邱晶晶,廖清婷.血管基质片段细胞促进游离脂肪移植后脂肪细胞再生的机制研究[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7
[5].刘法昱.腹部游离脂肪在颌面部巨大肿瘤切除术后填塞死腔的作用[C].2017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6].赵越.游离脂肪颗粒修补面部凹陷的治疗效果以及相关影响因素[D].滨州医学院.2017
[7].张欣.腹部游离脂肪瓣填充术在乳房重建中的应用[D].大连医科大学.2017
[8].王子鸿,谢战杰.脂肪干细胞的分化功能及对游离脂肪移植后组织修复的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16
[9].韩铮,谢惠华,黄超有.游离脂肪移植修复乳腺癌保乳术后局部凹陷畸形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
[10].张成书.游离脂肪移植修复颜面部凹陷畸形的临床观察[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6
论文知识图
![促进棕色脂肪的游离脂肪](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485428.nh0012&suffix=.jpg)
![单菌种发酵剂组酸鱼感官评定(NSO](/uploads/article/2020/01/03/059c9df67a0caad7987638f8.jpg)
![能够促进肥胖小鼠棕色脂肪β...](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485428.nh0030&suffix=.jpg)
![不同饲料组对仓鼠肝脏总胆固醇、游离...](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129780.nh0020&suffix=.jpg)
![腐鱼中游离脂肪胺色谱分离图](/uploads/article/2020/01/03/1a969aa8b9ed7b52aab6a5c7.jpg)
![土壤样品的游离脂肪胺色谱分离...](/uploads/article/2020/01/03/9758f131eda1879653461a1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