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伞齿轮加热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螺伞齿轮渗碳后全自动感应加热设备,包括,外壳体、支撑底座、左变压装置、右变压装置、左导电板、右导电板、左感应加热圈、右感应加热圈、支撑板、加热器壳体,其中,支撑底座设置于外壳体底部位置且与外壳体相连接,所述的加热器壳体设置于支撑底座上且与支撑底座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左变压装置、右变压装置对称的设置于加热器壳体两侧位置且与支撑底座相连接,利用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目前螺伞齿轮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方法为渗碳淬火,渗碳后再整体加热淬火,一般采用气体保护炉加热,能耗较高、结构工艺复杂、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不适应单件小批量产品的生产,不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的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螺伞齿轮渗碳后全自动感应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支撑底座、左变压装置、右变压装置、左导电板、右导电板、左感应加热圈、右感应加热圈、支撑板、加热器壳体,其中,支撑底座设置于外壳体底部位置且与外壳体相连接,所述的加热器壳体设置于支撑底座上且与支撑底座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左变压装置、右变压装置对称的设置于加热器壳体两侧位置且与支撑底座相连接,所述的支撑板设置于加热器壳体内部位置且与加热器壳体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左感应加热圈及右感应加热圈设置于支撑板上且与支撑板相连接,所述的左变压装置通过左导电板与支撑板上的左感应加热圈相连接,所述的右变压装置通过右导电板与支撑板上的右感应加热圈相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螺伞齿轮渗碳后全自动感应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支撑底座、左变压装置、右变压装置、左导电板、右导电板、左感应加热圈、右感应加热圈、支撑板、加热器壳体,其中,支撑底座设置于外壳体底部位置且与外壳体相连接,所述的加热器壳体设置于支撑底座上且与支撑底座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左变压装置、右变压装置对称的设置于加热器壳体两侧位置且与支撑底座相连接,所述的支撑板设置于加热器壳体内部位置且与加热器壳体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左感应加热圈及右感应加热圈设置于支撑板上且与支撑板相连接,所述的左变压装置通过左导电板与支撑板上的左感应加热圈相连接,所述的右变压装置通过右导电板与支撑板上的右感应加热圈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伞齿轮渗碳后全自动感应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变压装置包括,右支撑座、右步进电机、右支撑架、右丝杠、右滑块、右丝杠螺母、右底座、右滑轨、右变压器壳体滑道、右变压器壳体及右负载匹配器,其中,右支撑架设置于右支撑座上且与右支撑座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右步进电机设置于右支撑架右侧端部位置且与右支撑架相连接,所述的右丝杠设置于右步进电机上且与右步进电机相连接,所述的右丝杠螺母设置于右丝杠上且与右丝杠通过螺纹相连接,所述的右滑块设置于右丝杠螺母上且与右丝杠螺母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右底座设置于右滑块上且与右滑块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右滑轨设置于右底座上且与右底座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右变压器壳体底部设置有右变压器壳体滑道,所述的右滑轨设置于右变压器壳体滑道内且与右变压器壳体滑道滑动相连接,所述的右负载匹配器设置于右变压器壳体内且与右变压器壳体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伞齿轮渗碳后全自动感应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器壳体上设置有控制器,所述的控制器与加热器壳体固定相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伞齿轮加热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螺伞齿轮渗碳后全自动感应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螺旋锥齿轮的齿形是圆弧形状,有螺旋角,且齿面外形呈锥状,由于螺旋锥齿轮的齿面外形很像伞故又叫螺旋伞齿轮、弧齿伞齿轮、弧齿锥齿轮、圆弧锥齿轮等。螺旋锥齿轮传动效率高,传动比稳定,圆弧重叠系数大,承载能力高,传动平稳,工作可靠,结构紧凑,节能省料,节省空间,耐磨损,寿命长,噪音小。在各种机械传动中,以螺旋伞齿轮的传动效率为最高,对各类传动尤其是大功率传动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传递同等扭矩时需要的传动件传动副最省空间,比皮带、链传动所需的空间尺寸小;螺旋伞齿轮传动比永久稳定,传动比稳定往往是各类机械设备的传动中对传动性能的基本要求;螺旋伞齿轮工作可靠,寿命长。
目前螺伞齿轮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方法为渗碳淬火,渗碳后再整体加热淬火,一般采用气体保护炉加热,能耗较高、结构工艺复杂、设备灵活度低、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不适应单件小批量产品的生产,不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螺伞齿轮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方法为渗碳淬火,渗碳后再整体加热淬火,一般采用气体保护炉加热,能耗较高、结构工艺复杂、设备灵活度低、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不适应单件小批量产品的生产,不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伞齿轮渗碳后全自动感应加热设备,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螺伞齿轮渗碳后全自动感应加热设备,包括,外壳体、支撑底座、左变压装置、右变压装置、左导电板、右导电板、左感应加热圈、右感应加热圈、支撑板、加热器壳体,其中,支撑底座设置于外壳体底部位置且与外壳体相连接,所述的加热器壳体设置于支撑底座上且与支撑底座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左变压装置、右变压装置对称的设置于加热器壳体两侧位置且与支撑底座相连接,所述的支撑板设置于加热器壳体内部位置且与加热器壳体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左感应加热圈及右感应加热圈设置于支撑板上且与支撑板相连接,所述的左变压装置通过左导电板与支撑板上的左感应加热圈相连接,所述的右变压装置通过右导电板与支撑板上的右感应加热圈相连接;
所述的左变压装置包括,左支撑座、左步进电机、左支撑架、左丝杠、左滑块、左丝杠螺母、左底座、左滑轨、左变压器壳体滑道、左变压器壳体及左负载匹配器,其中,左支撑架设置于左支撑座上且与左支撑座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左步进电机设置于左支撑架左侧端部位置且与左支撑架相连接,所述的左丝杠设置于左步进电机上且与左步进电机相连接,所述的左丝杠螺母设置于左丝杠上且与左丝杠通过螺纹相连接,所述的左滑块设置于左丝杠螺母上且与左丝杠螺母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左底座设置于左滑块上且与左滑块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左滑轨设置于左底座上且与左底座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左变压器壳体底部设置有左变压器壳体滑道,所述的左滑轨设置于左变压器壳体滑道内且与左变压器壳体滑道滑动相连接,所述的左负载匹配器设置于左变压器壳体内且与左变压器壳体相连接;
所述的右变压装置包括,右支撑座、右步进电机、右支撑架、右丝杠、右滑块、右丝杠螺母、右底座、右滑轨、右变压器壳体滑道、右变压器壳体及右负载匹配器,其中,右支撑架设置于右支撑座上且与右支撑座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右步进电机设置于右支撑架右侧端部位置且与右支撑架相连接,所述的右丝杠设置于右步进电机上且与右步进电机相连接,所述的右丝杠螺母设置于右丝杠上且与右丝杠通过螺纹相连接,所述的右滑块设置于右丝杠螺母上且与右丝杠螺母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右底座设置于右滑块上且与右滑块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右滑轨设置于右底座上且与右底座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右变压器壳体底部设置有右变压器壳体滑道,所述的右滑轨设置于右变压器壳体滑道内且与右变压器壳体滑道滑动相连接,所述的右负载匹配器设置于右变压器壳体内且与右变压器壳体相连接;
所述的加热器壳体上设置有控制器,所述的控制器与加热器壳体固定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科学,生产加工工艺简单方便,利用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目前螺伞齿轮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方法为渗碳淬火,渗碳后再整体加热淬火,一般采用气体保护炉加热,能耗较高、结构工艺复杂、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不适应单件小批量产品的生产,不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的问题,而且,本实用新型操作使用方便,能满足螺伞齿轮的小批量热处理要求,满足了企业的生产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左变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右变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1-外壳体、2-支撑底座、3-左变压装置、4-右变压装置、5-左导电板、6-右导电板、7-左感应加热圈、8-右感应加热圈、9-支撑板、10-加热器壳体、11-左支撑座、12-左步进电机、13-左支撑架、14-左丝杠、15-左滑块、16-左丝杠螺母、17-左底座、18-左滑轨、19-左变压器壳体滑道、20-左变压器壳体、21-左负载匹配器、22-右支撑座、23-右步进电机、24-右支撑架、25-右丝杠、26-右滑块、27-右丝杠螺母、28-右底座、29-右滑轨、30-右变压器壳体滑道、31-右变压器壳体、32-右负载匹配器、33-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例1:下面结合附图1、附图2及附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为了解决目前螺伞齿轮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方法为渗碳淬火,渗碳后再整体加热淬火,一般采用气体保护炉加热,能耗较高、结构工艺复杂、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不适应单件小批量产品的生产,不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伞齿轮渗碳后全自动感应加热设备,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螺伞齿轮渗碳后全自动感应加热设备,包括,外壳体1、支撑底座2、左变压装置3、右变压装置4、左导电板5、右导电板6、左感应加热圈7、右感应加热圈8、支撑板9、加热器壳体10,其中,支撑底座2设置于外壳体1底部位置且与外壳体1相连接,所述的加热器壳体10设置于支撑底座2上且与支撑底座2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左变压装置3、右变压装置4对称的设置于加热器壳体10两侧位置且与支撑底座2相连接,所述的支撑板9设置于加热器壳体10内部位置且与加热器壳体10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左感应加热圈7及右感应加热圈8设置于支撑板9上且与支撑板9相连接,所述的左变压装置3通过左导电板5与支撑板9上的左感应加热圈7相连接,所述的右变压装置4通过右导电板6与支撑板9上的右感应加热圈8相连接;
所述的左变压装置包括,左支撑座11、左步进电机12、左支撑架13、左丝杠14、左滑块15、左丝杠螺母16、左底座17、左滑轨18、左变压器壳体滑道19、左变压器壳体20及左负载匹配器21,其中,左支撑架13设置于左支撑座11上且与左支撑座11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左步进电机12设置于左支撑架13左侧端部位置且与左支撑架13相连接,所述的左丝杠14设置于左步进电机12上且与左步进电机12相连接,所述的左丝杠螺母16设置于左丝杠14上且与左丝杠14通过螺纹相连接,所述的左滑块15设置于左丝杠螺母16上且与左丝杠螺母16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左底座17设置于左滑块15上且与左滑块15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左滑轨18设置于左底座17上且与左底座17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左变压器壳体20底部设置有左变压器壳体滑道19,所述的左滑轨18设置于左变压器壳体滑道19内且与左变压器壳体滑道19滑动相连接,所述的左负载匹配器21设置于左变压器壳体20内且与左变压器壳体20相连接;
所述的右变压装置包括,右支撑座22、右步进电机23、右支撑架24、右丝杠25、右滑块26、右丝杠螺母27、右底座28、右滑轨29、右变压器壳体滑道30、右变压器壳体31及右负载匹配器32,其中,右支撑架24设置于右支撑座22上且与右支撑座22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右步进电机23设置于右支撑架24右侧端部位置且与右支撑架24相连接,所述的右丝杠25设置于右步进电机23上且与右步进电机23相连接,所述的右丝杠螺母27设置于右丝杠25上且与右丝杠25通过螺纹相连接,所述的右滑块26设置于右丝杠螺母27上且与右丝杠螺母27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右底座28设置于右滑块26上且与右滑块26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右滑轨29设置于右底座28上且与右底座28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右变压器壳体31底部设置有右变压器壳体滑道30,所述的右滑轨29设置于右变压器壳体滑道30内且与右变压器壳体滑道30滑动相连接,所述的右负载匹配器32设置于右变压器壳体31内且与右变压器壳体31相连接;
所述的加热器壳体10上设置有控制器33,所述的控制器33与加热器壳体10固定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工作时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为:首先将待加热处理的螺伞齿轮放在加热器壳体10内的支撑板上,此时,控制器33向左步进电机12及右步进电机23发出工作指令,此时,左步进电机12开始工作并带动左丝杠14旋转,左丝杠14带动设置于其上的左丝杠螺母16在其上向右侧方向移动,左丝杠螺母16带动左滑块15移动,左滑块15带动设置于其上的左底座17移动,左底座17带动左变压器壳体20向右移动,左变压器壳体20带动左导电板5及左感应加热圈7向右移动,与此同时,右步进电机23开始工作并带动右丝杠25旋转,右丝杠25带动设置于其上的右丝杠螺母27在其上向左侧方向移动,右丝杠螺母27带动右滑块26移动,右滑块26带动设置于其上的右底座28移动,右底座28带动右变压器壳体31向左移动,右变压器壳体31带动右导电板6及右感应加热圈8向左移动,当左感应加热圈7及右感应加热圈8移动到位后,在控制器33的控制下开始对支撑板9上的待加热处理的螺伞齿轮进行加热处理,当上述加热过程完成后,控制器33向左步进电机12及右步进电机23发出工作复位指令。利用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目前螺伞齿轮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方法为渗碳淬火,渗碳后再整体加热淬火,一般采用气体保护炉加热,能耗较高、结构工艺复杂、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不适应单件小批量产品的生产,不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的问题,而且,本实用新型操作使用方便,通过步进电机的带动,设备整体灵活度高,操作使用方便,能满足螺伞齿轮的小批量热处理要求,满足了企业的生产使用要求。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由于感应加热原理属于现有已知的技术,因此,感应加热原理及变压器设备具体结构不在详细介绍,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3626.4
申请日:2019-01-0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1(河南)
授权编号:CN209472781U
授权时间:20191008
主分类号:H05B 6/02
专利分类号:H05B6/02;H05B6/44;H05B6/10;H05B6/06
范畴分类:39D;35F;
申请人:洛阳三恒感应加热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洛阳三恒感应加热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71000 河南省洛阳市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徐家营工业园
发明人:王志鹏;王盛军
第一发明人:王志鹏
当前权利人:洛阳三恒感应加热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