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张安平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浯溪镇二中426100

问题是智慧的迷宫,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正是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极大发挥的体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探究质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学习其实也应是一个主动求索的过程。一个不会发现问题的人,也就无从提出问题,他的学习就必然摆脱不了被动的局面。一个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成功的课堂,没有学生质疑的课堂就是没有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那么怎样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呢?下面是本人的一点浅显认识,仅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环境,激起学生提问兴趣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好的环境往往能激起人某一情感。学习环境也是如此,学生在安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才有自信,畅所欲言,大胆提出问题。如何诱导学生大胆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的高效课堂中做好引路人了,我的做法是对不敢在多人或生人前面提问的同学,激励其个别提问,对在课堂上提问由于心情紧张说不清楚的学生,可让其在课外补回,对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让其把问题写成书面形式。学生提的问题,我都加以爱护,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课前引导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感知,完成了自主学习部分,对课文越熟悉,就越能发现问题。“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致力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学生阅读和观察力强了,好奇心也就来了,好奇心越强,就越要多问。这样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激活学生思维,导其自主探究,在探究中提出疑问。古代思想家朱熹曰:“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使之学习和探索活动贯穿怀疑精神,怀疑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条件和途径。

二、授生以渔,教学生提问方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课堂提问也应如此,课堂中老师设计的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只能被动思考学习,不能真正体现自主高效课堂。如果老师教会学生设置问题的方法,一人一面,全班同学提出的问题就会包罗万象,涵盖面、点肯定比老师的广,而且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探究,兴趣肯定比老师的强。如何引导学生提问方法呢?

1.直接寻找内容上的“矛盾”之处

如《孔乙己》“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句话中的“大约”和“的确”同时用在一起,这不是矛盾吗?这不是病句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用呢?学生根据矛盾提出问题,进一步探讨得出:说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因为在当时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他的身份和地位肯定会被社会淘汰与淹没,他不劳动,无法养活自己,而且还被打断了腿,肯定会死。而说他大约死了,是因为事隔多年,无从考证,也没人真正知道他的真实情况,所以鲁迅说大约。所以,不矛盾。如此这样发现这些问题,进而思考、分析这些问题,就能领会课文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2.推敲文章的内部结构

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本文用它做题目,是不是另有含义?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爱”“爱是不是太阳”,这是不是重复?作者又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再如杜甫《望岳》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没有“望”字,却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发现这个问题,进而思考就能对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动机有深刻的理解。

3.研究文章的细微处

鲁迅的《雪》中,同样的雪,同样是水蒸气凝华而成,而作者为何把江南的雪写得“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细细品味,加以比较区别你就会发现江南的雪是一种温润、宁静的美,但还需要朔方的雪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情感。

4.变换角度找问题

如《列夫·托尔斯泰》,有人说一张粗陋的面孔,一双并不秀美的眼睛,作者却花大量的笔墨、浓墨重彩地去表现它们,作者有意丑陋了一代文豪?但从另一角度看,它却暗含了对托尔斯泰生平、思想、创作的全景并揭示这一世界文豪超凡的一切。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最后一课”,这是不是重复?作者又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

5.要善于无疑而问

如果前面讲的是有疑而问,那么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还需无疑而问。对于一些明白如话的文章,例如科学说明文《奇妙的克隆》,我们在认识“克隆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是否也能想想,克隆会不会引起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怎样处置好与克隆的关系。

此外,教师还要因材施教,力求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设法让他们多做、多想、多说。这样,使学生由不敢、不会提问题变成善于提出问题。通过解疑析疑,既能熟悉和深刻地理解课文,又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思辨能力,这在语文学习中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标签:;  ;  ;  

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