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涛:公安二袁“释庄”方法、特色及其他论文

赵海涛:公安二袁“释庄”方法、特色及其他论文

摘要:袁宏道与袁中道在“三教圆融”思想的统领下,采用“六经注我”的经典阐释方式,对《庄子》内七篇进行别具慧心的理解与发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思想与惟求自适的性情追求,奠定了他们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释庄”风格,也使得他们的“释庄”文字清新可读、别有韵味,但也较多地偏离了《庄子》文本的原意,呈现出“自为一庄”的思想特色。

关键词:袁宏道;袁中道;《庄子》;《广庄》;《导庄》;经典与阐释

袁宏道在《广庄》中,以“不恃情量”来解《庄子》的逍遥,以“无常”和“物本自齐”来阐释庄子的《齐物论》,以生之如戏、形去神在与即生无生来论述他的生命观,以无我除执论述《人间世》,以“觉明真常”释《庄子·德充符》中的“德”,最后论述了“天道自然”的治世论。袁中道在《导庄》中,以“破执、自在”解《庄子》的逍遥,以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解庄子的《齐物论》,以缘督来养生,以退藏来处世,并说善生善死才是真正的大宗师,除此之外,《导庄》还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佛教的因业轮回观和老子的“无为”思想。[1]通过对《广庄》和《导庄》的研读,可以发现,袁宏道与袁中道在“三教圆融”思想的统领下,采用“六经注我”的经典阐释方式,对《庄子》内七篇进行别具慧心的理解与发挥,可称得上是“自为一庄”。兄弟二人在“释庄”过程中,不是采用传统的注疏训诂体,而是在“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表达理念下进行义理阐发,从而达到“庄子注我”的目的,这和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是一致的。[2]在他们的“释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生死事大”的迫切关注。从他们的生平和文集之中,还可以发现,他们的学术和生活其实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

一、“《庄子》注我,自为一庄”的三教圆融观

有明一代是解庄注庄的繁盛期,很多文人和学者都对《庄子》有极大兴趣。明人解庄的方式很多,也很有特色,有以儒解庄者,有以佛解庄者,更多的是以三教互融的方式来解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解庄热潮,一方面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在那个“天塌地陷”的时代,传统的价值观念逐渐消解,人们冲破理欲之防,开始无所适从,精神上出现了一时的虚无和颓废。每当历史上出现这样的情况,《庄子》都会大受欢迎,明中后期也不例外。公安派是晚明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作为中坚力量的袁宏道与袁中道同样对《庄子》十分喜爱,在他们的“释庄”著作中,可以发现,他们同样秉持三教圆融的理念,在“六经注我”的经典阐释传统下,进行“《庄子》注我”——在对《庄子》别具慧心的阐释过程中,寄托自己的理想、思想和理念。通过“释庄”,他们表达并呈现了“自我”。也就是说,在对《庄子》内七篇的解读中,他们以“创造性”的阐释方式扩展了《庄子》的文义,使得《庄子》在此前的解读基础上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含义。这种“创造性”的阐释,是“文本”走向成为经典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只有经得起“阐释”与“检讨”的“文本”才有可能成为经典,也只有“经典”才能经得起不同时空、不同学人以不同方式进行的“各具特色”的“阐释”和“检讨”。二袁兄弟对《庄子》的阐释,既是他们的“研庄”心得,也是他们向经典的“献礼”与“致敬”。

二袁兄弟一方面在“三教圆融”思想的统领下阐释《庄子》,一方面也在阐释《庄子》的过程中表达了各自的“三教圆融”观,但相对来说,袁中道“释庄”的佛学色彩比袁宏道更为浓厚,有学者指出“中道解庄的方式是以华严为思想基底,并融合各宗理念的。其特色在于以华严三界唯心、事事无碍的圆融观为思想基底,以天台观法论离执,融合禅宗强调圆觉与悟性的理念,以明心见性,并截取三论宗的中观论述法、唯识宗的心所相应而生百法及华严宗的如来藏义等,谈诸法实相与生死流转,最后利用净土宗的修净观念补充修行功夫,以求往生佛土,乃至最后能诸越假之上,成万有之主,成就无余涅槃”[3],可见袁中道的佛学修养之高。实际上,袁宏道和袁中道的佛学造诣都相当高深。袁中道除《导庄》外,尚有《心律》一文,可说明其融汇佛教诸多宗派的修为。袁宏道的《西方合论》被收入《大藏经》,其本人也被认为是修行可嘉的佛教护法居士。深厚的佛学修养奠定了他们“以佛释庄”乃至“融汇庄佛”的根柢,“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思想使得他们在“释庄”过程中不拘一格、挥洒自如。

在《广庄》和《导庄》中,诸如“圣人……于众生相,无彼我见”、“是非之衡,衡于六根,六根所常,执为道理”、“尧无我故能因四岳,禹无我故能因江河,太伯无我故能因夷狄,迦文无我故能因人天三乘,菩萨诸根”、“蕉落心空,缘去识亡”、“圣人之于生也,无安排,无取必,无徼幸,任天而行,修身以俟,顺生之自然,而不与造化者忤,是故其下无伤生损性之事,而其上不肯为益生葆命之行。古之养生者,有三家:释曰无生,儒曰立命,道曰外其身而身存。既曰无生,即非养之所能生也。既非养之所能生,则不以不养而不生明矣。立命者,顺受其正”[4]、“人生三界之内,百苦交煎,号为愁海”[5]、“故在《庄》则曰‘齐物’,在《华严》则曰‘事事无碍’,其实无碍,即齐也。如此则天下之物皆齐矣。而以为不齐者,情使之也”、“累劫之迷,结而为情”、“三界之内,原为溷宅,人生其中,如粪中蛆,有何可恋,坚自爱惜?生老病死,日夜相缠。稍获如意,即增苦业。大猪见杀,得为津伯,反观猪身,秽恶可憎,感其杀身,衔珠相报。今之人身,何异于猪,而过为爱惜,知不如猪也”[5]这样的阐释是非常多的,可以看出二袁兄弟在注庄解庄时“圆融三教”的努力和志向,也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注释方式,才使得他们的注庄著作呈现出“自为一庄”的美学追求及思想呈现。

面对大学生创业融资如此艰难现实,广东大学生在创业融资过程中更需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在“互联网+”新时代的发展浪潮,融资方式也层出不穷,对于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又迈进了一步。

万历二十五年(1597),袁宏道游会稽兰亭,抚今追昔,感慨良多,遂作《兰亭记》一文。他认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于死生之际,感叹尤深”,并说“古今文士爱念光景,未尝不感叹于死生之际。故或登高临水,悲陵谷之不长;花晨月夕,嗟露电之易逝。虽当快心适志之时,常若有一段隐优埋伏胸中,世间功名富贵举不足以消其牢骚不平之气。于是卑者或纵情曲糵,极意声伎;高者或托为文章声歌,以求不朽;或究心仙佛与夫飞升坐化之术。其事不同,其贪生畏死之心一也。独庸夫俗子,耽心势利,不信眼前有死。而一种腐儒,为道理所锢,亦云:‘死即死耳,何畏之有!’此人者皆庸下之极,无足言者。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是年袁宏道29岁,已中进士5年,按理说恰是风华正茂之时,却已对生死问题有如此悲切的认识,可见他的早慧与敏感。

“既不妨饮酒,又不妨好色,又不妨参禅”,将世间享乐和出世解脱结合在一起,尽力打通俗谛与真谛之间的隔阂与边界,在对欲望的流连拥抱中成就大丈夫之事业,袁宏道对“此生成圣”的设想可谓“尽善尽美”。

这里,袁宏道认为佛家的“趋寂灭,乐悲舍,赞叹戒律,呵斥贪嗔”与儒、道、法等学说中的某些现象皆为“是非”之存在,虽然这里的“是非”多有“对待”“不齐”意。这可说明,诸多学说在二袁兄弟那里,都是一种可以使用的资源。这种“拿来主义”“一切皆为我所用”的思想观念,也是使得他们的注庄著作精彩纷呈的一个原因所在。

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情自适与文体、文风自适

二袁兄弟抱着“六经注我”的态度对《庄子》内七篇进行创造性的阐释,凡是有助力他们理解《庄子》的学说,都被他们拿来使用。他们不拘于某家学说,在阐释经典的过程之中,他们力求“自适”——包括注释经典时使用方法的自适以及注释经典时使用文体、文风的自适。二袁兄弟“注庄”之所以不采用一般意义上的训诂注疏体,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晚明学术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更是与他们的性情旨趣和文学观念有关。

翻检二袁兄弟文集,可以发现,“自由”与“自适”是他们一贯的人生追求和性情旨趣,“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不仅是他们的文学追求,更是他们的精神(思想)追求。袁宏道一生三仕三隐,多数时候在“出世(自由)/入世(拘束)”之间徘徊。袁中道之仕途较为坎坷不顺,直到四十六岁时(万历四十四年,即1616年)方才考中进士,他对做官应酬也无特别的兴趣。儒家“为国为民,兼济天下”的淑世情怀,虽然时常鼓动着二袁兄弟在时政上大展抱负,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并非想象中来的那么容易——很多时候,它只不过是儒生在困顿潦倒时聊以自慰的一腔热情和白纸空文。官场的黑暗、肮脏、无聊、庸俗及腐败,使袁宏道的政治理想饱受挫折,也是他多次选择退避归隐的原因。

二袁兄弟喜好自由,有着较为相近的人生追求和生活理念,尤其是对红尘中的“乐事”更是情有独钟。袁宏道曾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出世间五种“真乐”的可贵:

这种疏狂不羁、负气使性、放纵浪漫的“人生理想”颇有几分魏晋风流的韵味,二袁兄弟所梦想的生活样态庶几如此。

真乐有五,不可不知。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一快活也。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客满席,男女交舄,烛气熏天,珠翠委地,金钱不足,继以田土,二快活也。箧中藏万卷书,书皆珍异。宅畔置一馆,馆中约真正同心友十余人,人中立一识见极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为主,分曹部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儒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三快活也。千金买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游闲数人,泛家浮宅,不知老之将至,四快活也。然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地荡尽矣。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五快活也。士有此一者,生可无愧,死可不朽矣。若只幽闲无事,挨排度日,此最世间不紧要人,不可为训。古来圣贤,公孙朝穆、谢安、孙场辈皆信得此一着,此所以他一生受用。

二袁兄弟虽然心恋红尘,但仍旧不忘“学道”之事,可是“红尘”往往与“学道”多有扞格抵牾处,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到“不负如来不负卿”,袁宏道对此也有一番论述:

弟观世间学道有四种人:有玩世,有出世,有谐世,有适世。玩世者,子桑、伯子、原壤、庄周、列御寇、阮藉之徒是也。上下几千载,数人而已,已矣,不可复得矣。出世者,达磨、马祖、临济、德山之属皆是。其人一瞻一视,皆具锋刃,以狼毒之心,而行慈悲之事,行虽孤寂,志亦可取。谐世者,司寇以后一派措大,立定脚跟,讲道德仁义者是也。学问亦切近人情,但粘滞处多,不能迥脱蹊径之外,所以用世有余,超乘不足。独有适世一种其人,其人甚奇,然亦甚可恨。以为禅也,戒行不足;以为儒口,不道尧、舜、周、孔之学,身不行羞恶辞让之事,于业不擅一能,于世不堪一务,最天下不紧要人。虽于世无所忤违,而贤人君子则斥之惟恐不远矣。弟最喜此一种人,以为自适之极,心窃慕之。除此之外,有种浮泛不切,依凭古人之式样,取润贤圣之余沫,妄自尊大,欺己欺人,弟以为此乃孔门之优孟,衣冠之盗贼,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天地之间,无一物无是非者。天地,是非之城也……是故寄心于习,寄口于群,人嗔则嗔,人誉则誉者,凡夫之是非也。援古证今,勘圣校愚,叱凡誉雅者,文士之是非也。投身幽谷,趋清避浊,杰士之是非也。课名实,黜浮誉,上督责,罪虚诞,法家之是非也。祖述仁义,分别尧、桀,规思矩孟,馨王丑霸,儒生之是非也。恶盈善退,绝智弃圣,道家之是非也。趋寂灭,乐悲舍,赞叹戒律,呵斥贪嗔,释氏之是非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二袁兄弟不论是在“悟道解脱”的事业上还是“做人处世”的准则上,都是以“自适”“自由”为第一要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情追求和文学追求,决定了他们不会对某种文本使用训诂考证的注释方式,因为那样太繁琐、太无聊、太无趣也太受拘束。他们的性情,决定了他们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论是应用在学术上还是文学上,都会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格和特色。总之,“自适”与“自由”不仅是二袁兄弟的人生信仰,更是他们生活的主要乐趣和态度。

三、生死情切,力求解脱

对生死问题的关切和探究,是《广庄》和《导庄》的一大特色,证之以二袁文集,更可发现袁宏道和袁中道力求参透生死的迫切。“古今宗师,未有不言生死者”,尤其是佛道二教,更是对生死问题论述甚详,二袁兄弟学宗三教,再加上慧业文人的敏感天性,自然对生死问题格外关注。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袁宏道的《广庄》还是袁中道的《导庄》,都没有体现出他们对某一学说的信仰或宗奉(《导庄》的佛学色彩虽然甚为浓厚,但仍不能以之说明袁中道对佛教存有信仰),也没有体现出他们对某一学说的排斥或不满。比如袁宏道在《广庄·齐物论》中说:

苏共长期执政,由于权力过分集中,缺乏监督制约,在苏共内部逐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享有多方面特权:

变压器是电力建设传输控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建设控制因素,在其建设控制中需要对变压器油化验技术进行及时的分析,进而在变压器检验技术的应用控制中,能够将整体技术应用中的要点及影响因素处理好,为变压器的安全性应用提供保障。本文针对变压器油化验技术分析及影响分析,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及时的衡量出对应的技术应用分析,并且能够在明确技术化验影响的同时将对应的检验技术控制好,对于提升变压器油的化验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立功、立德、立言”是中国古人一生所汲汲的“三不朽”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三不朽”事业是延长个人精神生命的最佳途径,藉此个体得以超越有限的肉体生命而得以流传芳名、百世馨香。于二袁兄弟而言,“立言”是他们通向“不朽”的最佳门径。袁中道于《解脱集序》中记载了他和宏道在城南别业时的一段往事:“每至月明之夜,相对清言,间及生死,泫然欲涕,慷慨欷歔,坐而达旦。终不欲无所就,乃刻意艺文,计如俗所云不朽者。上自汉魏,下及三唐,随体模拟,无不立肖。自谓非其至者,不深好焉。”人生百年,倏忽而过,在二袁兄弟看来,最悲哀且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身没而名不彰”,所以他们立志通过“艺文”来成就其不朽事业——而他们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在世事变迁和生老病死面前,二袁兄弟感触颇深,因为比常人更容易感受到“无常”的存在,所以他们时常思索生死问题,乃至敬畏生死,把生死问题看得高于一切,他们出入佛道、出禅入净,最终都是为了寻得生命的解脱,以及无上的妙道。在他们心中,一段生死忧患,是始终存在的。他们总是想法设法去寻找一条可以通往彼岸及永生的渡船,对于彼岸和永生,他们几乎都没有过什么怀疑过,他们相信,此生之后就是来世,如果勤加“修炼”,那么此生过后他们就会达到永生的境界。

袁中道同样如此,在他的文集中,也多见其对生死问题的论述。袁中道多有“人生苦短”之感,这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及多病的磨难有关,在《导庄》中他就两次表达“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的认识。他说“人生大限之期,大约以六十岁为率。四十年内,奔波劳役,已极人世之苦;余二十年,略得闲静,少享无为自在之乐,也不空至阎浮提一次。纵令四十以后,求而得之,所享亦复几何。况生死无常,又有未必到六十者;又况求之而不得,益增其苦也”,正是认识到人生的悲苦,他才有志于通过修行而“离苦得乐”。他认为,修行是一件“急于救头”的事情,刻不容缓,这一方面是因为同侪的骤然离世使他触目惊心:“别后两日,王髯遂以一刹那赴阎君之召,酒席上遂少一赏鉴人矣,真为可叹!前月下江边,习习作雄吞状,人命脆薄如此,转令吾辈益怕死耳。”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已领略过世间滋味,对人生之诸多欲望不再有过多要求,而“生死大事”却需要提前着手:“行年四十余矣,世界滋味,已尽尝过,只是如此而已。况骨肉寿命,俱如槿华,恐生死到来,做手脚不迭。以此有志薰修,急于救头”。但是修行是一件清苦且长期之事,为此要放弃世间的诸多享乐,但中道为了“身后”之“乐”而甘愿斩断这尘世之诱惑:“况出世丈夫,前有清净胜妙之乐,持之则可得;后有铁床铜柱之苦,犯之则立至。何不猛将刚刀割此爱缘乎哉!”可见,彼岸世界的胜妙清净是袁中道用功修行的动力及目的所在。

四、学术和生活之间

从《广庄》和《导庄》中,不仅可以发现二袁兄弟的博学淹识,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宽广的世界观和超然的价值观,在文本中,他们不为物累,不为俗累,洒脱自在,独立独存,俨然学道有成之修士。然而若是参照兄弟二人的生平实际,便可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二袁兄弟有着更为多面的形象存在,也就是说,他们在学术中所树立(建立)的“形象”与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存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认为他们在“知”与“行”之间存有距离。

根据种子大小分为大、中、小三个粒级水平。用千粒法测得种子千粒质量,分别为:大粒3419±47 g·千粒-1;中粒2878±18g·千粒-1;小粒2056±41g·千粒-1。

统计全国恶性肿瘤发病例数,肺癌位居全国发病首位,每年发病约78.1万,其后依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肺癌是世界范围内男性新发病例、死亡病例最高的肿瘤,我国各地区男性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均排名第一,这可能与我国男性较高的吸烟率有关[1]。肺癌大体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非小细胞肺癌可分为腺癌、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3种主要的亚型,其中小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与吸烟关系密切。肺癌的发生发展与致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及基因组稳定性的丧失密不可分[2]。

上文指出,二袁兄弟生死情切,对生死问题多有探讨,并都对净土宗心存信仰,也就是说,他们对“身后世界”是“惶恐”且“惊惧”的,都认为通过修行来解脱人生之痛苦是必要且亟需的。虽然他们一直在讲“善生善死”“生之如戏”和“即生无生”的生死观,但是他们本人往往很难做到这样豁达自如,在生死面前,他们很多时候都是“宠辱皆惊”的。能讲能说是学术,做到做不到却是生活。学术和生活,及通过学术所建构的“自我”与生活中呈现的“自我”,在很多时候,往往存有一定程度上的距离和差别,也可以说是“脱节”或“分裂”。比如,二袁兄弟都向往一种不为俗累的“逍遥”人生,但是从他们的文集和人生经历中,却可发现,自始至终他们都有很强的用世之心,他们一直没有忘怀这个世间,更没有忘怀文人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或许这是传统中国文人难以逃脱的历史宿命和历史责任,“兼济天下”的博施厚爱理想即便在他们远处“江湖山林”之时也时常缠绕萦怀。

上文提到袁宏道曾经表达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既不妨饮酒,又不妨好色,又不妨参禅”,既能享受世间的诸多声色娱乐,又不妨在参禅悟道的修行中通往自在解脱或成圣成贤的彼岸,在“不戒”中成就“定慧”,在“火坑”中求得“清凉”,在“淤泥”中保持“圣洁”,这种生活方式恰是二袁兄弟所共同渴望的。袁宏道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如是说:“此后只愿得不生子短命妾数人足矣……唯有禅诵一事,近可以消遣时日,远可以乞果来生,不肖所以自励励足下者,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袁宏道所希冀的正是那种惬意而自适的生活:不为人累,不为家累,不为俗累,不为事累,不为物累,希望不离红尘而又能超越红尘,不断欲望而又能超越欲望。

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会议宣布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明确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确保金融安全与稳定发展。中共十九大又对金融领域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力地保证了金融系统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力地保证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力地保证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袁中道年少时更是纵情酒色,使气任侠。中年以后,他的身体开始出现一些不适的症状,虽然他时常告诫自己要节欲保身,可是,当那些享乐来临之时他却又不能拒之门外。久而久之,身体越来越差。后来,袁中道著《心律》以用来约束自己的纵情行为,提醒自己远离酒色。在《心律》中,袁中道自述往昔之事:“吾因少年纵酒色,致有血疾。每一发动,咽喉壅塞,脾胃胀满,胃中如有积石,夜不得眠,见痰中血,五内惊悸,自叹必死。追悔前事,恨不抽肠涤浣。及至疾愈,渐渐遗忘,纵情肆意,辄复如故。”可见即便生死在前,很多时候他还是不能很好的自我约束;虽然时常自我检点,但是,那些终究多是文字功夫,是当不得真的。袁中道如此,袁宏道也是如此。

例(1)是一个典型的双及物构式。动词“sent”本身是个右向动词,与构式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该语义值很容易被投射入整合空间与构式空间进行整合,从而在浮现结构中得到这样的解读:“Tom”将一个苹果递给了“Joe”;例(2)中的“bake”是属于“制作”类动词,它本身没有方向性。但在整合空间内,构式的右向信息使动词“bake”具有了方向性,并进而产生了右向性的解读:“Mary”烤制蛋糕,并试图将其送给她的弟弟;例(3)中的“borrow”是个左向性动词,和构式语义方向不符,所以例(3)不成立。

参考文献:

[1]赵海涛.袁中道《导庄》对《庄子》的阐释[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80-84.

[2]赵海涛.公安二袁“注庄”思想的基础[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1):107-112.

[3]龚玫瑾.袁中道《导庄》“以佛解庄”思想之研究[D].台北:国立屏东教育大学硕士论文, 2007.215.

[5](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205-810.

[6](明)袁中道著,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451-1002.

收稿日期:2019-01-02

作者简介:赵海涛( 1989-),男,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19)02-0076-(05)

DOI:10.19717/j.cnki.jjus.2019.02.019

(责任编辑 陈平生)

标签:;  ;  ;  ;  ;  ;  ;  ;  ;  ;  ;  ;  

赵海涛:公安二袁“释庄”方法、特色及其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