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太平洋论文_胡睿坤,边志刚,刘子洲,刘聪,翟方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带太平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太平洋,盐度,热带,副热带,厄尔尼诺,赤道,秦岭。

热带太平洋论文文献综述

胡睿坤,边志刚,刘子洲,刘聪,翟方国[1](2020)在《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盐度的年代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副热带模态水(Subtropical Mode Water; STMW)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全球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北太平洋STMW核心层盐度(Core Layer Salinity; CLS)的年代际变化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CLS存在显着的年代际变化,其空间分布则与背景流场分布特征有关。侵蚀区CLS滞后生成区CLS约1~2年,这主要是海流平流输运引起的。生成区内,STMW的季节循环一般可分为生成期(12—4月)、隔离期(5—6月)和侵蚀期(7—11月),生成期混合层盐度(Mixed Layer Salinity; MLS)决定着隔离期和侵蚀期的CLS,而MLS年代际变化则主要由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存在负相关性的海表面淡水通量的变化引起。(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20年02期)

李扬,陈权亮,蔡宏珂,汪正林[2](2019)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太平洋海温长期趋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太平洋对全球的气候有重要作用。然而,关于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太平洋海温长期趋势的研究,迄今为止仍有争议。本文利用多套海表温度资料和次表层海温资料,基于无参的趋势估计方法(Theil-Sen趋势),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长期趋势及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长期趋势。多套资料的结果均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太平洋冷舌区为长期冷趋势,而冷舌区之外的热带太平洋区域为长期暖趋势,即似La Ni?a(La Ni?alike)海温长期趋势。此海温长期趋势是由热带太平洋冷舌模态所引起。当冷舌模态为正位相时,对应热带太平洋冷舌区为冷海温异常,而冷舌区之外的热带太平洋为暖海温异常。冷舌模态时间序列主要为长期趋势,而造成冷舌模态长期趋势的机制是全球变暖强迫下的海洋动力反馈过程。赤道太平洋的表层和次表层海温似La Ni?a型的长期趋势,是冷舌模态在表层海温和次表层海温上的不同体现。(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张磊,田永青,潘爱军,陈航宇,周喜武[3](2019)在《热带中东太平洋海域10°N断面水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实测温盐数据等资料,利用水团的浓度混合分析等方法,揭示了热带中东太平洋海域10°N断面的水团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东部赤道–热带水团、北太平洋中央水团、加利福尼亚流系水团、南太平洋中央水团、太平洋亚北极水团和太平洋深层水团。分析发现,受热带辐合带影响,9°~10°N海域常年持续的正风应力旋度诱发上升流出现,北太平洋中央水团、加利福尼亚流系水团、南太平洋中央水团和太平洋亚北极水团4个通风潜沉水团经向运动至该纬度带时被抽吸至次表层和中层,并散布在不同深度。以往研究仅指出上述4个水团在海表通风形成后将潜沉并向赤道方向运动,本研究进一步阐明了4个水团潜沉后向热带海域运动的动力机制及其在热带中东太平洋10°N断面的散布深度。研究成果揭示了热带中东太平洋水团与北太平洋副热带、亚极地和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中上层水团间的循环过程,对认识北太平洋高–中–低纬度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再分配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茹,李海艳,孟雷[4](2019)在《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区域和副热带逆流区域中尺度涡能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科研工作者对黑潮延伸体区域和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域的中尺度现象进行过不同的研究,但对两区域中尺度涡进行统一比较分析的工作较少。因此,本文利用11年的卫星高度计海表面高度异常资料分别对这两个区域的中尺度现象特征及其能量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两区域的气旋涡与反气旋涡在分布、振幅、能量和寿命上均存在差异;进一步的动能谱分析和能量串级讨论发现:两区域的动能谱密度虽均集中在2×10~(-3)~4×10~(-3)周/km的波数域上,但黑潮延伸体区域大部分涡旋信号分布在经向上,而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域主要分布在纬向上,这可能与两区域中尺度涡能量来源的不同有关。由于两区域在2×10~(-3)~3×10~(-3)周/km的波数域上动能转移项以负值为主,这说明两区域在此波数域上均存在能量源,并且发生能量逆向串级。(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佳琪,李英[5](2019)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变性过程中的风及降水分布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CMA/STI)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美国飓风联合警报中心(JTWC)最佳路径资料、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全球多平台热带气旋风场资料(MTCSWA)和CMORPH降水资料、日本卫星云顶黑体辐射温度(TBB)资料等,分析1987~2016年30年间西北太平洋228个变性热带气旋(ETTC)的活动规律、风与降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ETTC年均7.6个,除1~2月,各月均有分布,峰值在9月。约90.4%的ETTC变性位置在30°N以北,仅约9.6%在30°N以南较低纬度,且多发生于春夏和秋冬交替季节。(2)TC(热带气旋)变性通常发生在其转向后,半数以上移速加快,大多数中心气压升高或维持,仅10.5%降低。(3)变性过程中ETTC近中心最大风速减小,最大风速半径增大,内核趋于松散。其34节风圈半径北侧明显大于南侧,风场结构非对称性增强。(4)ETTC强风和强降水呈显着非对称性分布,其强风区主要出现在ETTC中心东侧,即路径右后方;强降水区主要出现在北侧,且变性后在东北象限向外扩张。(5)较强的环境水平风垂直切变(VWS)是影响ETTC风及降水分布的重要因子。强降水主要出现在顺风切方向及其左侧,强风(去除TC移速时)出现在切变左侧。(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周群,魏立新[6](2019)在《两类ENSO与IOD对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及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NCEP逐月再分析资料、HadISST海温数据集等,本文研究了1951-2018年期间两类ENSO型与IOD事件对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变化和热带气旋生成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无论IOD发生与否,相较于东太平洋增暖年,中太平洋增暖年季风槽偏强、偏北,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偏多,生成位置偏北。IOD联合发生对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影响不大,但季风槽位置均明显东伸,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的大尺度环流因子随之向东偏移,造成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东。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东太平洋增暖(中太平洋增暖)独立发生年赤道东(中)太平洋的暖海温激发了强(弱)的上升运动,相应地,热带西太平洋的下沉支位置偏强(偏弱),不利于(有利于)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的发展,季风槽偏弱(偏强);Hadley环流的异常上升气流位置偏南(偏北),其北侧的下沉气流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明显偏南(偏北),不利于(有利于)季风槽的向北推进。两类ENSO与IOD联合发生时,赤道太平洋的暖海温异常显着加强并向东扩展,异常的Walker环流的上升支有所东移,赤道地区西风异常加强并东扩,使得季风槽位置更加偏东。(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学会2019海洋学术(国际)双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5)

李轶斐,孙永明,陈燕珍,牛福新,李希彬[7](2019)在《西太平洋暖池SST对北太平洋副热带无风带位置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9年8月至2018年8月的卫星实测资料,从最大相关的空间位置分布和对应的滞后时间出发,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区海表面温度对北太平洋副热带无风带纬度位置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暖池(0°~20°N,110°~150°E)海表面温度与北太平洋副热带无风带纬度位置呈正相位相关,相关的超前时间大约为3个月。研究推测,在年际尺度上的影响过程为:厄尔尼诺发生时,西太平洋暖池的海面降温,其上层对流活动减弱,因而由此地上升的局地Hadley环流携带的潜热减少,导致转化的动能减少,北向运动时路径缩短,其下沉支(即北太平洋副热带无风带)发生南移。拉尼娜发生时,伴随的现象相反。(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学会2019海洋学术(国际)双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5)

梁健,任宏利,陈权亮[8](2019)在《太阳总辐照度对热带中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变化的可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分析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年代际变化对太阳辐射响应,利用SST资料、20世纪再分析资料和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所提供的太阳总辐照度(TSI)数据,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对TSI对热带太平洋SST年代际变化的可能影响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热带中太平洋SST存在与TSI类似的准11年周期变化信号,TSI与SST以及其他海气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关系。SST异常在滞后于TSI信号1~3年时的正相关达到最强,证实了热带中太平洋海表温度可能存在对TSI信号的滞后响应。进一步分析表明,由TSI所直接引起的海表净短波辐射变化可能是热带中太平洋SST在年代际尺度上变化的直接原因。海表温度的年代际异常可以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引起表层纬向风的变化,并反过来增强SST的年代际变化信号。TSI正位相引起的SST正异常可促使对流层温度上升、空气中的水汽增加、上升运动加强等相应变化,进而使得总云量增加,因此滞后2~3年后可能会由于云-辐射反馈而引起进入海洋净短波辐射量的减少。(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殷田园,殷淑燕,李富民[9](2019)在《秦岭南北区域夏季极端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0—2016年秦岭南北地区47个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与同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数据,统计分析了秦岭南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指数与副高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各极端降水指数与面积指数、强度指数总体成正相关;与西伸脊点总体上成负相关,但会出现一些异常年份和负相关年份;而各极端降水指数与脊线位置的关系呈现正负相关交替的现象。年代际分析和M-K检验表明,副高指数、极端降水指数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增强、增大的突变。②把秦岭南北划分为4个区域后,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当面积指数、强度指数偏大,脊线位置偏南,西伸脊点偏西,秦岭以北、秦岭以南和汉水流域中部趋于干旱,汉水流域东西部和巴巫谷地极端降水偏多;反之,相反。这样的极端降水格局应是秦岭等山脉对副高在气候上的响应结果。③秦岭南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偏多年与面积指数偏大、强度指数偏强、脊线位置偏南、西伸脊点偏西相联系,反之,相反。副高西伸可能是秦岭南北地区极端降水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张梦珂,金大超[10](2019)在《2015年夏季东亚和南亚降水异常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呈现南北反位相的空间分布,河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同期印度中部地区降水负异常,上述叁个区域2015年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绝对值极大值均超过55%。东亚和南亚地区2015年夏季降水异常的形成机理主要是由于该年夏季处于El Niňo事件的发展位相,菲律宾群岛及邻近区域反气旋环流异常,江淮地区至日本列岛气旋式环流异常,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异常场和整层水汽异常输送场亦存在相一致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负位相的EAP(East Asian-Pacific)/PJ(Pacific-Japan)型遥相关,有利于河套地区降水偏少和长江流域降水偏多。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热带地区Walker环流负异常,热带西太平洋地区上空受异常下沉气流控制,热带印度洋区域对流层盛行东风异常,减弱了印度夏季风,并造成了印度中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少。另一方面,印度上空对流层低层受异常反气旋控制,该异常反气旋北侧的西风异常沿着青藏高原南麓向东运动,增强了与EAP/PJ型遥相关相联系的异常水汽输送,有利于维持和增强河套地区降水负异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正异常。(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热带太平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热带太平洋对全球的气候有重要作用。然而,关于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太平洋海温长期趋势的研究,迄今为止仍有争议。本文利用多套海表温度资料和次表层海温资料,基于无参的趋势估计方法(Theil-Sen趋势),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长期趋势及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长期趋势。多套资料的结果均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太平洋冷舌区为长期冷趋势,而冷舌区之外的热带太平洋区域为长期暖趋势,即似La Ni?a(La Ni?alike)海温长期趋势。此海温长期趋势是由热带太平洋冷舌模态所引起。当冷舌模态为正位相时,对应热带太平洋冷舌区为冷海温异常,而冷舌区之外的热带太平洋为暖海温异常。冷舌模态时间序列主要为长期趋势,而造成冷舌模态长期趋势的机制是全球变暖强迫下的海洋动力反馈过程。赤道太平洋的表层和次表层海温似La Ni?a型的长期趋势,是冷舌模态在表层海温和次表层海温上的不同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带太平洋论文参考文献

[1].胡睿坤,边志刚,刘子洲,刘聪,翟方国.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盐度的年代际变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

[2].李扬,陈权亮,蔡宏珂,汪正林.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太平洋海温长期趋势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

[3].张磊,田永青,潘爱军,陈航宇,周喜武.热带中东太平洋海域10°N断面水团分析[J].海洋学报.2019

[4].王茹,李海艳,孟雷.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区域和副热带逆流区域中尺度涡能量特征研究[J].海洋学报.2019

[5].王佳琪,李英.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变性过程中的风及降水分布变化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19

[6].周群,魏立新.两类ENSO与IOD对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及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C].中国海洋学会2019海洋学术(国际)双年会论文集.2019

[7].李轶斐,孙永明,陈燕珍,牛福新,李希彬.西太平洋暖池SST对北太平洋副热带无风带位置变化的影响[C].中国海洋学会2019海洋学术(国际)双年会论文集.2019

[8].梁健,任宏利,陈权亮.太阳总辐照度对热带中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变化的可能影响[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9

[9].殷田园,殷淑燕,李富民.秦岭南北区域夏季极端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J].干旱区研究.2019

[10].张梦珂,金大超.2015年夏季东亚和南亚降水异常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及机理[J].大气科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年全球热带气旋路径分布,不...欧亚大陆春季积雪面积逐年演变情况冬半年期间的850hPa振荡动能距平分布...:非线性作用敏感性实验模拟的夏季温...:5-12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引起的降...平均状态下热带太平洋表层和内...

标签:;  ;  ;  ;  ;  ;  ;  

热带太平洋论文_胡睿坤,边志刚,刘子洲,刘聪,翟方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