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明(江苏省新沂市铁路医院江苏新沂221400)
【摘要】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行概述。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疗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6-0212-02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一旦形成,多为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是日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统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约占欧洲47个国家10亿人口中的5%[1]。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组于2003年首次报道了我国人群慢性心衰的流行病学结果[2],我国35~74岁成年人中约有400万心衰患者。因此,防治心衰正在成为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广泛的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为了促进研究的不断深入,弘扬中医的特色和优势,现将近年有关本病的中医药研究作以概述。
1、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心衰之病名首见于宋•赵佶编《圣济总录•心脏门》,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为中医“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病证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是气虚阳微,血滞水停,病位以心为主,并涉及肺、肾、脾、肝等其他脏腑,证属本虚标实。虽近年来中医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趋于一致,但仍然各有侧重,如黄平东[3]从病名、证候、病机、辩证论治等方面较系统地回顾中医古籍中与心力衰竭相关的论述,认为心衰的病机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阳虚(心气虚加重)。宋耀鸿[4]认为心力衰竭发病多为各种原发病直接或间损伤心体(阴),进而影响“心主血”的功能,病理发展始则多为气阴两虚,心营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且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邓铁涛[5]指出:心衰的发展与五脏相关,以心为本,他脏为标。其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严夏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由于心病迁延日久,或先天不足、外邪入侵、情志内伤及年老体衰等造成心之气血阴阳受损,脏腑功能失调,血脉通行受阻,水湿、痰湿、瘀血等浊邪内生,在其病变过程中均离不开脏腑气机运行障碍、气机升降失常这一基本病机变化[6]。
2、证型研究
目前各家对慢性心力衰竭证候分型不大一致,但大多数临床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分为七型:心气虚、气阴两亏、心肾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痰饮阻肺、阴竭阳脱。刘革命等[8]发现各中医证型中从心气阳虚、气虚血瘀、心肾阳虚、阳虚水泛到心阳虚脱各组血浆NO、TNF-α含量呈依次升高趋势,组间差异显著。严萍等[9]测定60例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示血浆BNP水平为563.00pg/mL±6.40pg/mL,心阳虚证为443.97pg/mL高于心气虚证的44.47pg/mL,且随着心功能分级的递增BNP水平呈上升趋势,左室射血分数呈下降趋势。
3、中医药治疗研究
3.1中医治疗方法
3.1.1补益心气法贺福田[10]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慢性心衰35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3425积分及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者。
3.1.2益气养阴法刘建民等[11]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45例,方用自拟宁心汤,药用生地、元参、天冬、麦冬、人参、黄连、栀子、茯苓、柏子仁、枣仁、远志、丹参、当归、桔梗、炙甘草,改善心衰症状总有效率为84.4%,并有可能改善心衰病人的心室重构。
3.2治疗用药
单药研究葶苈子:葶苈子治疗顽固性心衰主要是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它具有强心甙和利尿作用,可增加心脏输出量、减慢心率、增加心输出量、扩张血管、降低静脉压。黄芪:黄芪中的皂甙通过抑制心肌细胞Na+—K+—ATP酶而引起与洋地黄类药物相似的作用,黄芪甙能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室构型和射血功能,改善心肌营养,降低心肌耗氧量,稳定细胞膜,从而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黄芪还有扩张血管和利尿降压的作用,有利于减轻心脏负担,消除心衰患者的水肿[12]。丹参:丹参能防止和减轻缺氧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对缺氧心肌有保护作用。能增加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加,扩张血管,由于血管扩张和肺血管阻力降低,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同时肾动脉血流量也增加,尿量增多,使心衰纠正[13]。
4、结语及展望
近年中医治疗心衰的报道较多,对改善心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极大丰富了心衰的治疗手段,提高了疗效。但目前的研究尚存在研究分散、样本量小,经验报道多、可重复性差,缺乏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许多经验难以推广,与中医辨证论治相关性不足等问题。由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研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研究复杂,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和趋势看,今后若能据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特色,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合作,采用统一的观测标准,组织长期随机、对照、双盲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取得中医药治疗心衰的循证医学证据,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ClelandJGF,KhandA,ClarkA.Theheartfailureepidemic:exactlyhowbigisit.EurHeartJ,2001,22(8):623-626.
[2]顾东风,黄广勇,何江,等代表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组.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6.
[3]黄平东.中医古籍对心力衰竭的论述探要[J].中医药学刊,2003,21(4):392-393
[4]宋耀鸿.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药治法探讨[J].江苏中医药,2003,24(10):4-5
[5]尹克春,吴焕林.邓铁涛治疗心力衰竭经验介绍[J].江苏中医药.2002,23(7):9-10
[6]陈洁真,严夏,李俊.严夏用升清降浊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医研究,2006,19(1):60-61
[7]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5
[8]刘革命,熊尚全,马成富.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浆NO及TNF-α含量的关系[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2):71-72.
[9]严萍,黄飞翔,林求诚,等.脑钠素与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5):380-381.
[10]陈兆善,董耀荣,胡婉英.强心合剂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胞凋亡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9(518-520).
[11]刘建民,张忠群,闫振界.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182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02,17(3):20-21.
[12]汪晓鸿,李绍敏.肾强心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及对运动耐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6):52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