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燃烧器领域内的一种多通道混合燃料燃烧器,该种多通道混合燃料燃烧器包括燃烧器本体,燃烧器本体的中心设有点火器通道,点火器通道的外周由内向外依次共轴套设有内风管、燃料管和外风管,内风管的进风端连接有内风入口管,燃料管的进风端连接有风煤入口管和天然气入口管,外风管的进风端连接有外风入口管,内风入口管与内风机的出口连接,外风入口管与外风机的出口连接,内风入口管、风煤入口管、天然气入口管和外风入口管内分别设置有风速风量传感器和电磁阀,各风速风量传感器和电磁阀均连接控制器。该种多通道混合燃料燃烧器可以自动控制各通道的进风量,实现最佳能率输出,同时可以实现多种燃料混合燃烧。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多通道混合燃料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器本体,所述燃烧器本体的中心设有点火器通道,所述点火器通道的外周由内向外依次共轴套设有内风管、燃料管和外风管,所述点火器通道的入口端连接有点火器入口管,所述内风管的进风端连接有内风入口管,所述燃料管的进风端连接有风煤入口管和天然气入口管,所述外风管的进风端连接有外风入口管,所述内风入口管与内风机的出口连接,所述外风入口管与外风机的出口连接,所述内风入口管、风煤入口管、天然气入口管和外风入口管内分别设置有风速风量传感器和电磁阀,所述风速风量传感器设置于电磁阀内侧,各风速风量传感器和电磁阀均连接控制器。
设计方案
1.一种多通道混合燃料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器本体,所述燃烧器本体的中心设有点火器通道,所述点火器通道的外周由内向外依次共轴套设有内风管、燃料管和外风管,所述点火器通道的入口端连接有点火器入口管,所述内风管的进风端连接有内风入口管,所述燃料管的进风端连接有风煤入口管和天然气入口管,所述外风管的进风端连接有外风入口管,所述内风入口管与内风机的出口连接,所述外风入口管与外风机的出口连接,所述内风入口管、风煤入口管、天然气入口管和外风入口管内分别设置有风速风量传感器和电磁阀,所述风速风量传感器设置于电磁阀内侧,各风速风量传感器和电磁阀均连接控制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通道混合燃料燃烧器,其特征在于:风煤入口管和天然气入口管与燃料管的进风端连接处设置有混合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通道混合燃料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风入口管的入口与所述外风入口管的入口之间跨接有内外风连通管,所述内外风连通管上安装有内外风隔断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通道混合燃料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磁阀为电动碟阀。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通道混合燃料燃烧器。
背景技术
随着水泥工业规模的快速扩大以及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水泥厂回转窑越来越多地采用多通道燃烧器。现有的多通道燃烧器包括燃烧器本体,燃烧器本体的中心设有点火器通道,点火器通道的外周由内向外依次共轴套设有中心风管、内风管、风煤管和外风管,中心风管的出风端安装中心轴流蜂窝式喷嘴,内风管的出风端安装有可变螺距旋流器,风煤管的出风端安装有煤风喷嘴,外风管的出风端安装有低阻力外轴流风喷嘴;点火器通道的入口端连接有点火器入口管,内风管的进风端连接有内风入口管,内风入口管通过支风管与中心风管的入口连通,风煤管的进风端连接有风煤入口管,外风管的进风端连接有外风入口管,内风入口管与外风入口管连接在同一根总进风管上,由一台风机供风。
传统结构的不足之处在于:⑴由于内风和外风由同一台风机及同一根总进风管供风,在单独调节外风阀门开度时,外风通道的截面积发生变化使总进风管出口的风压风速也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内风通道内的风压风速;反之,在单独调节内风阀门开度时,会影响外风通道内的风压风速。不但使燃烧器的调节变得繁琐,而且两者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均衡点,使内风和外风同时处于最佳状态。⑵由于调节相互影响,大大降低了燃烧器可调节的范围,对煤粉变化的适应性差。⑶当风机出现故障时,将导致总进风管停止供风,从而导致燃烧器停产,造成较大的误工损失。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实用新型,申请号为CN201420532767.4,名称一种多通道低氮燃烧器。
尽管现有技术中解决了内风、外风调节相互影响的问题,但是人工调节误差较大,费时费力,同时单一风煤管的设置在燃烧时需要消耗大量煤燃料,不利于节能减排。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自动控制的多通道混合燃料燃烧器。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多通道混合燃料燃烧器,采用的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通道混合燃料燃烧器,包括燃烧器本体,所述燃烧器本体的中心设有点火器通道,所述点火器通道的外周由内向外依次共轴套设有内风管、燃料管和外风管,所述点火器通道的入口端连接有点火器入口管,所述内风管的进风端连接有内风入口管,所述燃料管的进风端连接有风煤入口管和天然气入口管,所述外风管的进风端连接有外风入口管,所述内风入口管与内风机的出口连接,所述外风入口管与外风机的出口连接,所述内风入口管、风煤入口管、天然气入口管和外风入口管内分别设置有风速风量传感器和电磁阀,所述风速风量传感器设置于电磁阀内侧,各风速风量传感器和电磁阀均连接控制器。内风管和外风管分别连接有风机,可独立调节内风管或外风管风压与风量,两者互不影响,内风入口管、风煤入口管和天然气入口管和外风入口管均由控制器根据风速风量传感器反馈的数据通过控制电磁阀来调节风压与风量,实现自动实时控制,减少人力成本,其中风煤和天然气的混合比可由控制器调控,达到最佳燃烧效果。
风煤入口管和天然气入口管与燃料管的进风端连接处设置有混合腔。风煤和天然气在进入燃料管前先在混合腔内进行初步混合,避免燃料管内风煤和天然气形成分层。
所述内风入口管的入口与所述外风入口管的入口之间跨接有内外风连通管,所述内外风连通管上安装有内外风隔断阀。正常工作时,内外风隔断阀关闭,内风和外风相互独立;当内风机或外风机中某一台出现故障时,打开内外风隔断阀,由另一台无故障的风机同时向内风管和外风管送风,可维持正常生产,避免燃烧器停止工作。
所述的电磁阀为电动碟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自动控制各通道的进风量,实现最佳能率输出,同时可以实现多种燃料混合燃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
其中,1燃烧器本体,2点火器通道,21点火器入口管,3内风管,31内风入口管,32内风机,4燃料管,41风煤入口管,42天然气入口管,43混合腔,51外风入口管,52外风机,6风速风量传感器,7电动碟阀,8内外风连通管,81内外风隔断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外周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2所示,一种多通道混合燃料燃烧器,包括燃烧器本体1,燃烧器本体的中心设有点火器通道2,点火器通道的外周由内向外依次共轴套设有内风管3、燃料管4和外风管,点火器通道的入口端连接有点火器入口管21,内风管的进风端连接有内风入口管31,燃料管的进风端连接有风煤入口管41和天然气入口管42,风煤入口管和天然气入口管与燃料管的进风端连接处设置有混合腔43,外风管的进风端连接有外风入口管51,内风入口管与内风机32的出口连接,外风入口管与外风机52的出口连接,内风入口管、风煤入口管、天然气入口管和外风入口管内分别设置有风速风量传感器6和电动碟阀7,风速风量传感器设置于电动碟阀内侧,各风速风量传感器和电动碟阀均连接控制器,内风入口管的入口与外风入口管的入口之间跨接有内外风连通管8,内外风连通管上安装有内外风隔断阀81。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6828.7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622763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F23D 1/00
专利分类号:F23D1/00;F23N1/02
范畴分类:35B;
申请人:扬州市银焰机械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扬州市银焰机械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25000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产业园银焰路9号
发明人:韦维;刘斌;胡明月
第一发明人:韦维
当前权利人:扬州市银焰机械有限公司
代理人:谢东
代理机构:32315
代理机构编号:扬州润中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