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涌口水闸论文-余结德

大涌口水闸论文-余结德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涌口水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珠联围海堤,方案研究

大涌口水闸论文文献综述

余结德[1](2019)在《中珠联围海堤(马角至大涌口水闸段)加固工程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珠联围海堤位于广东省珠江叁角洲的南部,包括中山段和珠海段两部分。珠海段海堤长22.26km,已于2011年6月完成了达标加固。中山段海堤原堤线长11.72km,其中大涌口水闸至珠海交界段海堤堤线长2.3km,正在进行达标加固设计,并将于近期施工;马角至大涌口水闸段海堤现状堤线长8.888km,目前正在进行可研论证。本文就中珠联围海堤(马角至大涌口水闸段)加固工程方案进行研究,并浅谈做好该工程建设管理的一些认识。(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9年03期)

鲁永华,李淼,穆全平,包第啸[2](2017)在《中山市大涌口水闸设计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山市大涌口水闸是一座集防潮、防咸、排洪,结合供水(生活、工业、农业)为一体的水利工程,重点介绍了工程建设面临的各种难题及针对性采取的各种技术方案。(本文来源于《海河水利》期刊2017年01期)

赖有生,陈秋根[3](2008)在《中山已经度过咸潮影响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3月23日,我市最南部的大涌口水闸测得无咸潮记录,至此,我市今年首日出现全市所有咸潮测站无咸潮。这也标志着我市已经度过咸潮影响期。 据了解,继2007年10月1日大涌口水闸测咸点测到短时咸潮信息以来,至2008年3月23日大涌口(本文来源于《中山日报》期刊2008-03-25)

何敬标[4](2007)在《大涌口水闸重建工程总体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涌口水闸重建工程位于中珠联围干堤上,是一座集防潮、防咸、排洪、供水为一体的大(1)型水利工程。该工程属重建工程,工程区地基为深厚淤泥层,为解决建筑物基础承载力不足、沉降及水平位移问题,水闸基础设计采用灌注桩基,引堤基础采用了土工织物的处理方式,较好地解决了相关问题,这对同类工程的设计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07年05期)

赵伟,夏升权[5](2007)在《中珠联围固若金汤》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涌口水闸是中珠联围干堤上的一道屏障,它位于坦洲镇境内磨刀门下游出海口,是一座集防潮、防咸、排洪和供水为一体的水利工程。受益区为中山坦洲、叁乡两镇及珠海南屏、前山、湾仔等镇,捍卫着共45万人口及万亩良田、国道干线、重要建筑物的安全。旧大涌口水(本文来源于《中山日报》期刊2007-03-27)

赵伟,蔡妃娜,吴杰祥,邓锦平[6](2007)在《老水闸换新颜固若金汤》一文中研究指出坦洲大涌口水闸位于磨刀门下游出海口,捍卫着坦洲、叁乡以及珠海的前山、南屏、湾仔的安全。但自建成后已运行40多年,水闸整体沉降大,地板破裂,地基稳定性满足不了现实要求。2000年,经专业机构安全鉴定,被定为叁至四类水闸,存在严重安全隐患。2002年,李伟健(本文来源于《中山日报》期刊2007-01-21)

张艳霞[7](2007)在《大涌口水闸重建工程施工导流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涌口水闸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南端、西江磨刀门水道左岸入海口附近,距坦洲镇约12km,是中珠联围干堤上一座集防潮、防咸、排涝、供水为一体的水利工程。中珠联围为I级堤防,大涌口水闸等级为I等大型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1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临时建筑物(本文来源于《治淮》期刊2007年01期)

陆水琼[8](2006)在《浅谈土工格栅在大涌口水闸围堰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土工格栅在大涌口水闸中的应用,并对施工中注意的事项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广东水利水电》期刊2006年03期)

叶玉珍[9](2004)在《大涌口水闸设计及基础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涌口水闸位于广东省中山市,是一座具有泄洪、挡潮、供水等综合功能的大型水闸,其最大过流能力为1774m~3/s。该水闸座落于约40m厚的淤泥层上。由于闸下土层为软弱淤泥层,硬土层位置较深,且淤泥较厚、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浅层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工程的要求,建闸条件很差,基础处理问题是该闸在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为提高闸基承载力,解决闸室的抗滑稳定及过大沉降等问题,本文在通过对水闸的工程布置及建筑物设计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经多方案比选,最后选定灌注桩方案为该水闸的基础处理方案。针对灌注桩方案,对不同的布置形式进行了优化和调整,选定了经济合理的布桩方案。灌注桩方案的主要问题是桩体的变位问题。对于这一关键技术问题,用材料力学法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选定方案的桩体变位在规范允许范围内。为了确保工程安全运用,用叁维有限元法对推荐方案的桩体变形进行了复核计算,其结论与材料力学法比较接近,证明灌注桩处理方案的可行性。目前,大涌口水闸基础处理工程已竣工,经测试,桩体的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软弱基础处理问题不仅存在于大涌口水闸,在我国广东及其它沿海地区也极为普遍,本文的研究成果在工程设计中的成功运用,为其它存在类似问题的水工建筑物设计提供了依据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4-11-01)

大涌口水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山市大涌口水闸是一座集防潮、防咸、排洪,结合供水(生活、工业、农业)为一体的水利工程,重点介绍了工程建设面临的各种难题及针对性采取的各种技术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涌口水闸论文参考文献

[1].余结德.中珠联围海堤(马角至大涌口水闸段)加固工程方案研究[J].低碳世界.2019

[2].鲁永华,李淼,穆全平,包第啸.中山市大涌口水闸设计综述[J].海河水利.2017

[3].赖有生,陈秋根.中山已经度过咸潮影响期[N].中山日报.2008

[4].何敬标.大涌口水闸重建工程总体设计[J].西部探矿工程.2007

[5].赵伟,夏升权.中珠联围固若金汤[N].中山日报.2007

[6].赵伟,蔡妃娜,吴杰祥,邓锦平.老水闸换新颜固若金汤[N].中山日报.2007

[7].张艳霞.大涌口水闸重建工程施工导流技术分析[J].治淮.2007

[8].陆水琼.浅谈土工格栅在大涌口水闸围堰中的应用[J].广东水利水电.2006

[9].叶玉珍.大涌口水闸设计及基础变形分析[D].天津大学.2004

标签:;  ;  

大涌口水闸论文-余结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