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爱国(荆州市第五人民医院434000)
【摘要】目的观察生长抑素(14肽)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8年10月我院住院患者111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3例,常规给予奥美拉唑、止血药,垂体后叶素等治疗。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首先缓慢静脉推注0.25mg生长抑素(14肽)作为负荷剂量,而后立即以0.25mg/h持续静脉滴注。出血停止后,继续用药48~72h。结果治疗组止血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地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4例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停药后缓解。结论生长抑素(14肽)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较好的疗效,止血率高,减少了输血量,降低了死亡率。且由于生长抑素(14肽)较奥曲肽(8肽)与生长抑素受体(SSIRI-5)亲和力强,故止血效果优于常规剂量的奥曲肽。
【关键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生长抑素(14肽)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首次出血死亡率高达30%~50%,一般制酸、止血等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较差。我院自2006年2月—2008年10月间共收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11例,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6年2月—2008年10月我院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因呕血(或)黑便入院,均经胃镜证实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共111例,随机分成两组,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出血次数、出血量及原发病差异无显著性。
1.2治疗方法将111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观察组。对照组63例,常规使用奥美拉唑、止血药(止血敏、止血芳酸、立止血等)、垂体后叶素。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青岛国大生物制药股份公司生产的注射用生长抑素(14肽)。具体用法为:首先缓慢静脉推注0.25mg本品,作为负荷剂量,而后立即以0.25mg/h持续静脉滴注。当出血停止后,继续用药48~72h。两组病人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抗休克,输血及纠正酸碱及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等。治疗后胃管引出液无血或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压正常。血红蛋白不下降或上升;或大便潜血转阴等为有效。
1.3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2结果
治疗组止血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4例出现恶心、呕吐、腹胀,且停药后缓解。余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表1治疗效果比较例(%)
3讨论
肝硬化患者25%~30%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其他出血病因相比致死率高,约30%初次出血发作为致死性出血,约70%幸存者一年内可多次出血。首次出血一年内生存率约为32%~80%[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方法较多,包括: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内镜下治疗、药物治疗、放射介入治疗(TTPPS)、外科手术治疗等。但是由于受医疗设备及专业水平的限制,或患者不能耐受等原因,故几乎所有的急性出血患者首先接受到的仍然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诸多治疗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药物治疗在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方面有很大进展,尤其是生长抑素的应用,在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止血效果肯定,且不伴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短期内使用几乎无严重不良反应[2]。
临床上,应用奥曲肽(生长抑素8肽衍生物),但一般剂量奥曲肽还不足以结合应有的生长抑素受体[3]。而本组病例所用的生长抑素是人工合成的环状十四氨基酸肽,与天然生长抑素在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完全相同。生长抑素14肽与SSTR1~5亲和力是奥曲肽的2~1000多倍[4],故本组病例治疗组有效率96.9%,较双倍剂量奥曲肽89.4%[5]疗效还好。生长抑素14肽大大提高了止血效果,降低了死亡率。最近证实生长抑素(14肽)除具有减少胃肠道血流量,有利于止血外,同时具有抑酸作用,尚有促进血小板的凝集和血块收缩功能,胃肠道血流降低,也使得出血量明显减少,有利于永久性止血。
综上所述,生长抑素14肽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满意,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较奥曲肽(8肽)效果更好。同时副作用较小,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参考文献
[1]ShararaAI.RockeyDC.CastroesophagealVaricealHemorrhage.NEnglJMed,001,345(9);6692.
[2]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06.
[3]奥曲肽全国协作组.两种剂量奥曲肽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大出血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疗效观察.中华消化杂志,2005,25(1);37.
[4]邓敬兰.肿瘤生长抑素受休亚型的分布与表达.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1997,21(5/6);256—261.
[5]凌峰,朱炳良.双倍剂量奥曲肽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