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帅子: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陕北——吴起论文

袁帅子: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陕北——吴起论文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中央红军长征落脚吴起的原因,简述抵达吴起的经过以及在吴起的主要活动,分析作为红军长征落脚点,对吴起产生的重大影响,借以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

关键词:中央红军;长征;落脚;吴起;影响

因为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失败,不得不做出战略转移的决定,进行了震惊中外的万里长征。红军长征是我党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一直都是是中外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而吴起镇这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也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来重点分析整个阶段过程当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红军队伍是如何克服艰难险阻,面对着诸多的生死考验却还能最终笑着走向胜利的重点。

一、落脚吴起镇

(一)选择落脚吴起

现在的吴起镇,是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城关镇,是全县的经济政治交通和文化中心,相传因在战国时期的魏国大将吴起曾经在此地屯兵驻守而得名。在1935年10月,也就是在这里,由毛泽东带领的中央红军突破重重阻力最终来到这里[1]。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央红军的最终落脚点选择在吴起镇,并最终被时间证明终点选择正确,这和当时的红军处境以及整个吴起镇的地理环境是密切相关的[2]。

3)模拟结果显示:标准段距离盾构井50 m内的冠梁轴力呈受拉状态,四个工况下第一道标准段内支撑轴力均大于第一道盾构井内支撑轴力.

1.红军长征的处境

当时红军长征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面对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的革命前景并不明晰,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被国民党重兵包围,进行战略的转移已经是势在必行。然而当时对于长征最终的落脚点究竟选择在什么地方也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目的。红军的最初计划是走到湘西北地区,希望和贺龙的二、六军团会合。但是红军的长征计划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掌握,蒋介石下令在湘西一带借助天险埋下重兵。中共为了保存后期革命有生力量的角度考虑,放弃了原有的会师计划,开始向贵州地区进发,并打算在这一带建立红色政权。可是由于当时的政权建设条件还不成熟,后来让蒋介石看出来了,就继续往西,想在云贵川交界处开辟新根据地,到了那里后条件不成熟,于是继续朝着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地区进发,最终将中央苏区建设的大方向定在大陆的北方,考虑到可以更加快速方便地接受苏联的援助,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毛泽东行军至甘肃哈达铺时在邮局发现一些旧报纸,发现陕北地区还有一个红军的集中地,所以就将最终的会师地点定在陕北。这也是出于战略安全的考虑,才将最终的会师地点定在离敌人的兵力较弱的大陆腹地地区,延安市吴起镇,这个终点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当时红军的处境所决定的。

当时的陕北地区虽然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但是作为战略后方的地理位置却非常优越。首先,陕北位于北方,更加接近苏联,一旦国民党政府切断陕北地区的相关供应还可以借助苏联的力量在北部获得足够的战略支撑。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主要驻扎在大城市附近,对于农村地区和边境特别是北部边境地区的则是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地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共在此处落脚提供了非常大的优势。由于陕北吴起镇附近处于我国的黄土高原上,周围主要是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大城市分布,也就是说国民党的兵力在此处并不是非常集中,所以中共的政权就可以非常方便和长期地进驻到这里。

2.落脚吴起的原因

1.抵达前的筹划

(二)抵达吴起前后

陕北地区本身就有红军驻扎,当时的刘志丹和徐海东在这里和敌人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周旋,这也给中央红军的迁入,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物质和军事方面的基础,当时在陕北的红军有将近2万人,部队规模还是比较可观的,对于进一步保护中央红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也正是由于该地的人烟比较稀少,土地的开发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好,在陕北地区还有一些部队生活最为基本的条件的存在,同时这里因为之前有红军进行长时间的驻扎,所以当地的民众基础是比较好的,但是在这之中也产生了一些误会,当时红军来到此地并不是像现在影视作品中的那样群众都是敲锣打鼓夹道欢迎。事实是在红军到达的下午,老百姓看到这支衣衫褴褛的军队后曾发出疑问,这支军队究竟是什么人,回答为“方军”。因为在南方,人们将“红”念成“方”陕北人当时不知道这支军队,以为是的“奉军”所以大都数都躲起来了,但是后来红军的身体力行和大力宣传,老百姓才打消顾虑,知道了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对于红军的支持也在很大程度上让陕北成为了最终中央红军的落脚点所在。虽然当时红军只有一个大的向北转移的方向,但是战略方向有过6次抉择,最终到陕北落脚。由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真正坚持北上的只留下不足8000人,不可能按照原来的计划在川陕甘大范围落脚。正是因为陕北地区的各种条件,最终成为了长征,这一响彻历史的伟大的战略转移,将最终的落脚点选择在了陕北这一片土地上[3]。

除此之外,吴起镇为了纪念战争的胜利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塔各一座。这一切的建设都对于吴起镇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其实不光是对于吴起镇的相关氛围建设有影响,对于整个文化的继承来看也是一种标志性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的建立给吴起镇带来了一大笔精神上的财富,成为了吴起镇代代相传的精神文化象征。

作为作战的必争之地,吴起镇是陕北最重要的军事基地。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对于吴起镇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吴起镇的知名度,对于整个吴起镇的而言是历史性的巨变。

二、落脚吴起的影响

(一)历史意义

中共中央在1935年1月15到17日这三天举办了一项重大的会议,地点在遵义,会议主题为政局扩大。会议的重心议题是关于第五次“围剿”的经验教训总结。会议首先是博古做总结性的讲话,他在讲话中对“左”倾思想进行维护。然后由周恩来对会议进行了副报告,他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战略军事指导错误的反思和批评,主动承担了自己应付的责任[4]。在遵义会议结束之后,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红军长征路线有了明确的方向,决定向北前进,由此长征正式开始。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在整个的战略转移过程中红军有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并有灵活的战术推进。在1935年9月17日,红军终于进入到了甘肃。紧接着18日抵达了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在此处聂荣臻看到了国名党的一张旧报纸,及时将报纸报告给了叶剑英司令,报纸上的内容大致是:“陕北的刘志丹部占领了六座县城,手下的正规军数量大约是五万人。”看到内容后的叶剑英想到了来自陕北的贾拓夫,贾拓夫对于报纸上的内容大为高兴说:“由于陕北地区生活艰苦,百姓们都迫切的希望能开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由于地势的优势,有利于和反动势力进行周旋”[5]。在陕北进行革命是十分有利的,不仅有坚实的民众基础,百姓的革命意识也十分强烈,最重要的是作战环境优势。根据贾拓夫对陕北作为革命地的汇报,中央做出了要以陕北为基地进行革命斗争。毛泽东也在会议中明确提到:“要到陕北去,哪里有刘志丹的红军部队”[6]。在同月的27日,中央政治局常为决定,陕北就是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重要根据地。在动员大会上,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要到抗日前线去,陕北就是我们的抗日前线,任何反革命都不能阻碍红军抗日”[2]。由贾拓夫做向导,一路为毛泽东同志对陕北进行了政治军事经济各个方面的现状介绍,为中央在陕北落脚后的后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同年的10月19日,红军抵达了陕北吴起镇,在那里看到了工农民主政府,至此中央红军的万里长征结束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吴起镇曾经作为长征的终点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之上,成为举世瞩目的战略要地,这对于吴起镇来说,不仅仅是历史上质的飞跃,更是吴起镇获得新生的契机,并不是所有的红军长征经过的城市或者地区可以获得这样的殊荣,这里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吴起镇的革命旧址群,这其中包括毛泽东旧居和张闻天旧居等,结合当时的陕北窑洞的建筑特色,也呈现出独特的陕北风情。

前一节中针对非均匀的衰减性无限介质,导出了空间自相关法和地震波干涉法的理论关系式。本节将基于上述结果来了解Prieto等(2009)中的算式。

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1]135,第一次明确使用政治文明这一概念。之后,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2416把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并对政治文明的实现途径和根本要求做了深入的阐述,把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

吴起镇借助如此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完全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可以更好传承长征精神。吴起镇是长征的终点,也是新世纪长征的起点。在这里,人们不仅仅可以充分的感受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还能设身处地的感受到这种革命的精神,能为到此地的每一个人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洗礼,这样做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同时也让吴起镇在目前的社会潮流中名气愈加响亮,吸引世界各地甚至全球各地的人们来此参观,为长征精神的发展和推广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

(二)现实意义

红军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所有战略转移的事件中,长征是时间最长,距离最长,意义最为重大的战略转移之一,在整个长征的过程中包括最后选择在吴起镇作为长征的最终落脚点,都完全符合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和革命的相关现状,而吴起镇作为红军长征最终的落脚点,其意义之重大可想而知,吴起镇从此由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开始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塞上明星,红军长征对于吴起镇整个地区的地区声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以规范性、适量性、可视性和通用性为原则,以不熟悉本地道路和周围路网结构的司机为设计对象,使参与者能正确、快速地捕获行车方向、所到目的地、行车距离等信息,并加强对司机的诱导作用。

可以说虽然仅仅是一个吴起镇,作为长征胜利结束的终点,这样的象征意义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和继承。如今,我国的各项改革发展事业进入到关键时期,如何在这样的关键的瓶颈时期打破历史上的民族发展惯性,真正做到社会的永续发展,就需要全民族始终保持一种长征的精神,永远不要忘记在那样的一个时代,我们的革命先烈是如何通过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最终成功到达陕北吴起,为整个中国革命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而如今在新常态下,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如何克服这些发展中的难题,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就需要全国上下重拾长征精神,将长征中的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永远跟党走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贯彻到现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来,以吴起镇作为整个长征精神的契合点所在,把这里打造成长征精神的传播和继承中心,让我们的子孙永远铭记这一段属于中国人的光辉历史,让更多的人学习到这种长征精神,让这种决定国家未来发展走向的精神有一个矗立在世界东方的地标,这也是吴起镇对于全国而言最为重大的影响所在,对于红色旅游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宋俭,孙康,丁俊萍.长征精神与毛泽东精神——兼论毛泽东精神的形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02).

[2]李冰梅,傅广华.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最终确定及其战略意义[J].长白学刊,2011(05).

[3]王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延安精神关系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

[4]刘亨让.李德“左”倾军事路线的危害及其形成根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03).

[5]王定毅.1934年中共中央为何首先要到陕北去.新湘评论,2016(02).

[6]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34.

[7]唐良树.中国红军长征精神与当代人的自我实现[J].宁夏党校学报,2007(01).

[8]熊启珍,瞿晓琳.论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0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9)03-0097-02

作者简介:袁帅子(1987-),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标签:;  ;  ;  ;  ;  ;  ;  ;  ;  ;  ;  ;  

袁帅子: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陕北——吴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