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亲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亲子亲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亲子亲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亲子,儿童,孤独,父母,安全感,情绪,心理。

亲子亲合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刘小琪,边玉芳[1](2019)在《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儿童孤独感:亲子亲合的中介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个体一生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孤独感都可能发生,但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受到周围人的冷漠、孤立时,更易产生孤独感,因此儿童青少年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儿童会因孤独感的发生而体验到不可控的痛苦,持久的孤独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正常发展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童年期是形成儿童"终身情绪倾向"的最佳时期,而此时父母分别担任着重要的情绪教育者角色,共同影响着孩子情绪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本研究就从情绪教养视角分别探究父母两方的元情绪理念与儿童孤独感之间关系,并进一步验证亲子亲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父母元情绪理念量表(PMEPS)、儿童孤独感量表(CLS)和亲子亲合问卷(FACES II),对北京市1724名叁年级儿童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母亲情绪教导理念与儿童孤独感显着负相关,与母子亲合显着正相关;母亲的情绪摒弃、情绪不干涉和情绪紊乱理念与儿童孤独感显着正相关,与母子亲合均显着负相关。(2)父亲情绪教导理念与儿童孤独感显着负相关,与父子亲合显着正相关;父亲的情绪摒弃、情绪不干涉和情绪紊乱理念与儿童孤独感显着正相关,与父子亲合均显着负相关。(3)母子亲合在母亲情绪教导、情绪紊乱理念与儿童孤独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母亲情绪不干涉、情绪紊乱理念与儿童孤独感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4)父子亲合在父亲四项元情绪理念与儿童孤独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父亲元情绪理念均不直接作用于孤独感,而是通过父子亲合起间接作用。结果表明,虽然母亲在情绪教养上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但父母双方都可以通过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合关系,从而降低子女痛苦的孤独体验。(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邝娅,谭千保[2](2019)在《父母参与和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亲子亲合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父母参与和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亲子亲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对4所流动儿童较集中的学校共53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的父母参与(总分)、母亲参与、亲社会行为得分显着低于非流动儿童(t=-3.30,-2.65,-2.19;P<0.05)。男女生报告的父亲参与、父子亲和、亲社会行为得分存在显着的差异(t=1.98,2.08,-2.53;P<0.05),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年级差异显着(F=4.59,P<0.05)。流动儿童父母参与、亲社会行为与亲子亲合两两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r=0.12~0.35,P<0.05),亲子亲合在父母参与和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8.63%。结论:父母参与可以通过亲子亲和对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谌丁艳,周丽,黄园园,李晓恒[3](2019)在《深圳市中学生亲子亲合现状及其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深圳市中学生亲子亲合现状,探讨手机依赖与亲子亲合的关系,为开展相关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深圳市初中和高中各5所学校的3 99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机依赖与亲子亲合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中学生父子亲合平均得分为(34.34±9.67)分,母子亲合平均得分为(38.14±8.35)分。无论初中还是高中阶段,母子亲合得分均高于父子亲合得分(t值分别为12.07,14.41,P值均<0.01)。相关分析显示,父子亲合、母子亲合得分均与手机依赖得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0,-0.17,P值均<0.01),亲子亲合得分越低,手机依赖得分越高。结论家庭在中学生手机依赖防控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加强亲子亲合、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可能有助于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减少手机成瘾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09期)

潘凌艳[4](2019)在《从亲子亲合视角看亲子关系的情感联结——对福州市“美好家庭建设”调研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是构建和谐美好家庭的重要支撑。本文结合福州市一项家庭建设调研数据,从亲子亲合的视角分析亲子关系的现状及特点,指出福州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支持及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都有所欠缺,提出父母在亲子互动中的积极教养行为与主动建构;在亲子情感交流中的积极表达、理解接纳与温暖支持是实现亲子亲合的有效方法。建议大力提升家长特别是母亲的教养水平与情绪管理能力,才能有效促进亲子间的情感联结,从而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秦陈荣[5](2019)在《亲子亲合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涌入,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长期的留守所带来的亲子分离,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凸显,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趋势短时间无法逆转,以及留守这一现象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身心影响将对留守儿童今后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有关留守儿童的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留守儿童外显行为方面的研究,而对于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的关注度较低,同时现有文献缺乏亲子关系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研究,缺乏直接将亲子亲合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结合起来的文献,因此分析家庭中亲子亲合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对缓解留守儿童孤独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金堂县六所小学773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重点分析亲子亲合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研究表明,母子亲合中母子沟通频率、母子亲密度、父子亲合中父子沟通频率、父子亲密度与留守儿童孤独感呈负相关关系。同时,通过对比母子亲合与父子亲合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分析发现,亲子亲合中母子亲密度比父子亲密度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作用更大,母子亲密度更有利于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亲子亲合中父子沟通频率比母子沟通频率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作用更大,父子沟通频率更有利于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通过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强化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支持作用、增强亲子间情感沟通功能、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政策支持力度等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期刊2019-04-01)

张庆华,张蕾,李姗泽,王智,邵景进[6](2019)在《亲子亲合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抑郁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相互作用模型的理论框架下,为系统探讨留守儿童亲子亲合对其孤独感和抑郁发展的影响,采用亲子亲合问卷、儿童孤独感量表和儿童抑郁量表对556名农村小学四年级留守儿童进行为期12个月的追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四年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抑郁等在一年间存在着显着减少的发展趋势;而亲子亲合水平出现显着增加的趋势。(2)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亲子亲合与孤独感和抑郁呈互为因果关系。即亲子亲合可以负向预测一年后的孤独感和抑郁状况,而孤独感和抑郁也可以预测一年后的亲子亲合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9年03期)

林昕潞[7](2018)在《华侨留守儿童亲子亲合、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现状及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的发展问题一直是被人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研究显示,孤独感是留守儿童具有代表性的情绪体验,亲子关系不良会显着提高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同时又有研究表明,拥有高质量友谊的留守儿童有更少的孤独感。为此,本研究以华侨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儿童孤独感与亲子亲合、友谊质量的现状,并探究叁者之间的关系,为有效干预提供实证支持。本研究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文献梳理和访谈法,提出叁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第二部分主要采用问卷法,以探究华侨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亲子亲合和友谊质量的现状及叁者之间的关系;第叁部分是结合研究结果,辅以访谈,就华侨留守儿童孤独感的问题,提出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解决策略。研究对象来自浙江省某两所小学的3-6年级儿童,总人数为512人,包括308位非华侨留守儿童和204位华侨留守儿童。采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和Amos分析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华侨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友谊质量同非华侨留守儿童相比,差异并不显着;但亲子亲合显着差于非华侨留守儿童。2.华侨留守儿童中:男孩的孤独感显着高于女孩;由隔代抚养的儿童的孤独感显着高于其他抚养方式的儿童;留守时间不同亲子亲合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留守10年以上的儿童的亲子亲合和母子亲合都显着低于留守1-3年(含)和3-5年(含)的儿童;女孩的友谊质量总分、帮助与指导、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解决策略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男孩;冲突与背叛维度得分在抚养方式上有显着差异;肯定与关心维度在家庭经济和留守时间上都存在显着差异;留守10年以上的儿童在冲突解决策略维度上的得分显着低于3-5年(含)的儿童。3.亲子亲合对友谊质量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亲子亲合与友谊质量对孤独感都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4.友谊质量在亲子亲合和孤独感的关系中起完全。(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8-12-14)

张永欣,周宗奎,丁倩,魏华[8](2018)在《班级同学关系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自尊和亲子亲合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问卷法对169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自尊在班级同学关系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中介过程是否受到亲子亲合(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的调节。结果发现:(1)控制性别和年龄之后,班级同学关系对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2)班级同学关系不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还可以通过自尊间接预测外化问题行为;(3)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均在班级同学关系与自尊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4)父子亲合而非母子亲合能够调节班级同学关系对外化问题行为的直接影响。总之,班级同学关系通过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且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进一步对该过程起到不同的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8年06期)

郭钟惠[9](2018)在《中学生父母冲突、情绪不安全感、亲子亲合、心理适应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学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个体自尊心高度发展,心理的发展的一系列不平衡状态容易导致个体的一系列心理适应问题。有大量的研究揭示了大部分子女会经历父母冲突,这些冲突同样会导致子女的心理适应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理论用以解释父母冲突对子女造成影响的原因,但是将情绪安全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依据情绪安全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将情绪不安全感和亲子亲合两个变量引入父母冲突对子女心理适应影响的研究中,进一步解释父母冲突对子女造成影响的原因及作用机制,为预防和干预父母冲突及减少父母冲突对子女的影响提供参考。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河南省濮阳市选择两所初中及一所高中,对840名中学生施测,收回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71.4%。分别采用了父母冲突特征量表,亲子亲合问卷,父母关系安全感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调查了中学生的父母冲突水平、父子亲合水平、母子亲合水平、情绪不安全感情况及心理适应情况。运用spss22.0与mplus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测量工具的信效度较好。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父母冲突、情绪不安全感、亲子亲合(母子亲合、父子亲合),心理适应的量表信效度较好,适用于本次研究。(2)父母冲突在年级上的差别显着,即高中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程度高于初中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3)中学生的情绪不安全感在年级和家庭所在地、家庭月收入方面差异显着。(4)中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在性别,年级方面差异显着。(5)中学生父子亲合程度在年级及家庭月收入方面差异显着,中学生的母子亲合程度在性别、独生与否、年级、家庭月收入方面存在显着差异。(6)父母冲突,情绪不安全感,心理适应问题呈显着正相关,亲子亲合与情绪不安全感呈显着正相关。(7)中学生父母冲突程度可以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8)中学生父母冲突、情绪不安全感、心理适应叁者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拟合良好,说明情绪不安全感在中学生父母冲突和心理适应问题之间起到中介作用。(9)母子亲合调节了父母冲突、情绪不安全感、心理适应叁者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的前半段路径,并且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拟合良好。父子亲合在父母冲突、情绪不安全感、心理适应叁者之间的中介效应中并未起到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李纬[10](2018)在《不同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亲子亲合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曾经历着父母陪伴的缺失,本文旨在探讨早期留守经历是否给其心理安全感、亲子亲合带来影响,并探究它们的关系。本文采用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在对相关文献资料整理的基础上,采用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心理安全感量表(SQ)和亲子亲合量表对1100名来自四川省几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得到821份有效问卷,其中有留守经历大学生426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395名。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和亲子亲合上的总体概况,其次考察了两个变量在人口学、有无留守经历和不同留守经历的差别,通过个案访谈探讨该群体心理安全感、亲子亲合的潜在影响因素,最后分析心理安全感和亲子亲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得分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但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在亲子亲合得分上存在显着差异。(2)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在人口学等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大叁年级的人际安全感最低。其亲子亲合水平在人口学等变量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3)留守经历类型上,监护人文化程度和教养方式、开始和结束留守年龄阶段、留守期间亲子联系频率影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和亲子亲合水平。(4)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亲子亲合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09。(5)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亲子亲合能解释心理安全感的11.7%。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教育建议:(1)对处于留守状态的留守儿童,家庭合理选择监护人,增加亲子沟通与团聚频率,学校开展集体活动,社区提供物质与精神支持。(2)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学校开展人际交往、考试焦虑等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活动等,重视大叁年级人际安全感,个人正视早期留守经历,家庭主张民主型教养方式,社会减少对留守群体的偏见。(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亲子亲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父母参与和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亲子亲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对4所流动儿童较集中的学校共53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的父母参与(总分)、母亲参与、亲社会行为得分显着低于非流动儿童(t=-3.30,-2.65,-2.19;P<0.05)。男女生报告的父亲参与、父子亲和、亲社会行为得分存在显着的差异(t=1.98,2.08,-2.53;P<0.05),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年级差异显着(F=4.59,P<0.05)。流动儿童父母参与、亲社会行为与亲子亲合两两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r=0.12~0.35,P<0.05),亲子亲合在父母参与和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8.63%。结论:父母参与可以通过亲子亲和对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亲子亲合论文参考文献

[1].刘小琪,边玉芳.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儿童孤独感:亲子亲合的中介效应[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邝娅,谭千保.父母参与和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亲子亲合的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

[3].谌丁艳,周丽,黄园园,李晓恒.深圳市中学生亲子亲合现状及其与手机依赖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9

[4].潘凌艳.从亲子亲合视角看亲子关系的情感联结——对福州市“美好家庭建设”调研的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5].秦陈荣.亲子亲合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9

[6].张庆华,张蕾,李姗泽,王智,邵景进.亲子亲合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抑郁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9

[7].林昕潞.华侨留守儿童亲子亲合、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现状及关系[D].浙江理工大学.2018

[8].张永欣,周宗奎,丁倩,魏华.班级同学关系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自尊和亲子亲合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

[9].郭钟惠.中学生父母冲突、情绪不安全感、亲子亲合、心理适应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10].李纬.不同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亲子亲合的关系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  ;  ;  ;  

亲子亲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