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统山地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吊脚楼,山地建筑,依山傍水格局
传统山地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何昊宸[1](2018)在《关于传统吊脚楼对现代山地建筑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吊脚楼为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8年09期)
封中野桦[2](2018)在《从传统视觉特质出发的重庆山地建筑设计方法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特质的研究针对当前城市建设、建筑空间塑造的视觉问题展开的。城市空间形态中传统特色的丧失、空间形态均质化发展,城市空间视觉文化中对传统的误解(视觉符号的重复、泛符号化的运用、简单的视觉形象的套用)都会带来对空间特质与审美的降低。因此,城市美化运动、建筑立面上简单的风貌整治、各类“中式”符号的泛滥都带来了空间视觉研究视野上的反思。如何发挥地方建筑文化的一个点,已有的国内外设计师都在这个领域做出了很好的诠释,继承和发扬了自身文化的特质,空间审美上守护传统,而非简单地保护与复制前人创造。从空间视觉来进行研究。该篇文章正是基于传统视觉特质分析,探索建筑视觉创新设计方法的研究。以国内外案例研究切入,对国美象山校区,苏州博物馆等,一系列对传统元素进行视觉创新认同度较高的案例进行归类和分析,寻求其中利用传统建筑视觉特质的设计策略。并针对重庆当前建筑视觉特质现状的提出叁大固有问题,即“传统风貌简单复制粘贴”“地域性视觉美感缺失”“传统意象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问题以小见大,由此引发对山地建筑视觉特质的思考,并对其进行归纳与总结,譬如,以视觉的角度将传统巴渝山地建筑分为顶界面,中界面,底界面进行特质归纳,去探究特质的类型和规律,最后以笔者研究生在读期间负责的重庆长江村社区活动中心实践项目为例,从传统山地建筑的视觉特质运用的角度出发,提出“形态提取”“材料与工艺的互渗”“空间重塑”的设计策略,并针对该项目的形式,材料与工艺,空间叁大方面进行具体的设计方法阐述与总结。探究重庆传统意向的当代营建,不单单是为了复刻历史,营造在地性的视觉表现,更是为了当代建筑的艺术创造、城市规划等提供一种可以参考设计根据,是对过去建筑的视觉形态的地方性特质的一种发展和继承,其最终目的是以小见大,凝练城市建设、空间创作视觉创新的方向,探索重庆地方建筑文化发展的设计思路。(本文来源于《四川美术学院》期刊2018-02-28)
张振[3](2016)在《云南传统山地建筑第五立面的形式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山地的省份,加之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传统建筑形式。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筑用地越来与紧缺,这类资源遭到很大的破坏,“鬼村”层出不穷,造成严重的传统建筑资源损失。随着大量高层建筑和城市立体交通的出现,城市建筑第五立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一味追求建设速度,却忽略了建筑的特色和质量,“方盒子”平屋顶建筑布满城市各个角落,传统第五立面特色缺失。山地建筑第五立面依托山地地形的优势,可以结合地形布置建筑空间,山地建筑第五立面的功能更具多样性,既节约用地,又可以丰富山地城市景观;云南民族文化构成复杂,地理环境多变,自然资源丰富,这就为多彩的山地建筑第五立面发展提供了可能。这些珍贵的山地建筑第五立面资源可以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因此深入分析、总结研究区域内山地建筑第五立面的形式、材料功能及现代运用,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从山地的角度入手,在对云南山地建筑建筑及其第五立面发展演变过程梳理前提下,进一步对云南山地建筑第五立面的形式(第五立面基本类型、具有地域特色的山地建筑第五立面及第五立面组合手法)、材料(传统材料、现代材料)以及功能(实用功能、形象功能及第五立面装饰)总结分析,以期为今后传统山地建筑第五立面的保护更新以及现代运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5-01)
唐毅[4](2013)在《传统山地建筑的生态价值评析——以滇南彝族土掌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全球低碳经济视野下,生态建筑已然成为建筑设计的一种必然趋势。而如何将传统建筑的生态价值合理的发掘、改进并创新,然后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这更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的。通过对滇南彝族传统民居土掌房的生态价值分析和评价,总结出了土掌房的生态优势对现代山地建筑的借鉴意义,以此来为生态建筑设计提供设计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黎杞昌[5](2012)在《巴渝传统山地建筑形态分析与现代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渝地区多山地,传统的建筑大多顺应自然条件,依山而建,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和地方特色。如何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将这些特色彰显出来,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问题。1.1空间形态分析地形和气候因素是影响巴渝传统山地建筑的主导因素。巴渝传统山地建筑在考虑了地形因素外,还考虑了自然气候特点,结合山地地形将巴渝传统建筑错落分布,有利于良好通行系统的形成,有利于排水。巴渝传统山地建筑在与自然1.巴渝传统山地建筑形态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华建设》期刊2012年09期)
曹正伟,欧阳桦[6](2012)在《四川传统山地建筑的文化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传统山地建筑意指四川省内未涉及现代建筑技术的山地建筑。它基于山地地形,以穿斗式结构为典型,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特色鲜明的一脉。杂合与封闭的矛盾性架构,平民文化根基,更明确的实用主义原则,以及建筑美学中更深切的自然主义情结,是四川传统山地建筑的鲜明的文化特色,并使之在建筑学、史学、美学等诸学科中都表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2年02期)
许莹莹[7](2010)在《重庆传统山地建筑的艺术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艺术作为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结晶,在反映时代精神和地域特征两方面都有多样化的体现。要理解这些建筑艺术的语义差别,分析不同建筑语言以及由这些建筑语言映射出的不同的建筑文化传统,就需要运用一门恰当的研究方式来分析和探讨。而对建筑艺术形态的研究正是从建筑外在符号的角度分析,探讨建筑的本质特征,为人们理解建筑系统的表意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论文对于重庆传统山地建筑艺术形态的研究,从建筑的外在表现形式入手,以艺术形态的角度去研究重庆地区独特的建筑艺术特色,进而探讨传统山地建筑对重庆城市特色的影响。论文在具体的研究内容方面,从建筑的外部环境、自身艺术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出发对巴渝地区传统山地建筑形态做了归类和分析,总结出传统山地建筑艺术形态的基本特征,例如空间形态特征、单体和群体建筑艺术特征、建筑细部装饰艺术、外部表象等研究成果,利用重庆的地域性思想指导研究传统山地建筑的艺术表征。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出在现代功能、材料、建造技术等完全相异条件下的设计进化和变异,让大家认清那些成为建筑外在表现的手段如何进行延续城市文脉的山地建筑现代化设计和再创造,并由此提出结合地域性及文脉主义思想的建筑再创作的探索,以寻找重庆山地建筑回归本土文化的创作道路。研究重庆传统山地建筑的艺术形态不仅是延续重庆城市历史、地域文脉的需要,也是今后建筑艺术创作、城市设计、环境设计等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源泉。利用传统建筑的艺术形态是对地域特色的延续和传承,是在充分理解重庆建筑艺术形态内涵的前提下,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而进行的再创造,其核心是一种文脉的传承、艺术气质的延续。我们可以从传统建筑中所反映的浓厚的文化脉络和艺术形式中得到启示,并将得到的信息用于现代建筑设计和城市特色的营造中。(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0-04-01)
李茹冰[8](2003)在《传统山地建筑视觉造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山地建筑是人们在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下发展起来的一类建筑形式。这类建筑巧妙地利用山地地形来建造,在视觉造型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本文分析了传统山地建筑视觉造型特征,希望对山地建筑创作有所启发。(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03年02期)
王海松[9](1995)在《中国传统山地建筑形态初探(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山地建筑形态初探(下)王海松五、地表式传统山地建筑的形态地表式传统山地建筑在我国的分布最为广泛,其形态也极为丰富。不管气候的寒暖、降雨量的多寡、山地坡度的陡缓,地表式山地建筑都能适应。当然,根据各地地形、气候、材料和社会生活方式的不同,地表式...(本文来源于《时代建筑》期刊1995年02期)
王海松[10](1995)在《中国传统山地建筑形态初探(上)》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山地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把我国的传统山地建筑作了归类和分析,并试图通过对其形态成因、形态影响因素的阐述来理解传统山地建筑的形态,以期对我们现今的山地实践有所启迪。(本文来源于《时代建筑》期刊1995年01期)
传统山地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视觉特质的研究针对当前城市建设、建筑空间塑造的视觉问题展开的。城市空间形态中传统特色的丧失、空间形态均质化发展,城市空间视觉文化中对传统的误解(视觉符号的重复、泛符号化的运用、简单的视觉形象的套用)都会带来对空间特质与审美的降低。因此,城市美化运动、建筑立面上简单的风貌整治、各类“中式”符号的泛滥都带来了空间视觉研究视野上的反思。如何发挥地方建筑文化的一个点,已有的国内外设计师都在这个领域做出了很好的诠释,继承和发扬了自身文化的特质,空间审美上守护传统,而非简单地保护与复制前人创造。从空间视觉来进行研究。该篇文章正是基于传统视觉特质分析,探索建筑视觉创新设计方法的研究。以国内外案例研究切入,对国美象山校区,苏州博物馆等,一系列对传统元素进行视觉创新认同度较高的案例进行归类和分析,寻求其中利用传统建筑视觉特质的设计策略。并针对重庆当前建筑视觉特质现状的提出叁大固有问题,即“传统风貌简单复制粘贴”“地域性视觉美感缺失”“传统意象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问题以小见大,由此引发对山地建筑视觉特质的思考,并对其进行归纳与总结,譬如,以视觉的角度将传统巴渝山地建筑分为顶界面,中界面,底界面进行特质归纳,去探究特质的类型和规律,最后以笔者研究生在读期间负责的重庆长江村社区活动中心实践项目为例,从传统山地建筑的视觉特质运用的角度出发,提出“形态提取”“材料与工艺的互渗”“空间重塑”的设计策略,并针对该项目的形式,材料与工艺,空间叁大方面进行具体的设计方法阐述与总结。探究重庆传统意向的当代营建,不单单是为了复刻历史,营造在地性的视觉表现,更是为了当代建筑的艺术创造、城市规划等提供一种可以参考设计根据,是对过去建筑的视觉形态的地方性特质的一种发展和继承,其最终目的是以小见大,凝练城市建设、空间创作视觉创新的方向,探索重庆地方建筑文化发展的设计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统山地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何昊宸.关于传统吊脚楼对现代山地建筑的思考[J].居舍.2018
[2].封中野桦.从传统视觉特质出发的重庆山地建筑设计方法探索[D].四川美术学院.2018
[3].张振.云南传统山地建筑第五立面的形式与功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6
[4].唐毅.传统山地建筑的生态价值评析——以滇南彝族土掌房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黎杞昌.巴渝传统山地建筑形态分析与现代应用[J].中华建设.2012
[6].曹正伟,欧阳桦.四川传统山地建筑的文化特色[J].天府新论.2012
[7].许莹莹.重庆传统山地建筑的艺术形态研究[D].重庆大学.2010
[8].李茹冰.传统山地建筑视觉造型分析[J].重庆建筑.2003
[9].王海松.中国传统山地建筑形态初探(下)[J].时代建筑.1995
[10].王海松.中国传统山地建筑形态初探(上)[J].时代建筑.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