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从化市第七中学生物学科510900
摘要: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在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下,审视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关键词:生物课堂问题设计
《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生物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中学生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有待重新认识,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具体探索。
一、充分挖掘教材进行问题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笔者通过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机理论探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围绕教学内容共同讨论、评价、互补、修正。这样的问题设计自然流畅,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问题的逐步讨论分析,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就会由肤浅到深刻、由模糊到清晰。特别是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探究过程中的生物思想和采用的多种思维方式,这种体验和实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一种资源和财富。
二、通过实验进行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生物实验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引导与支持,实验、模型、图表中蕴藏着深刻的生物道理。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验与思维同步并进的原则,这也是生物学科的特点与优势。
教学过程是以生物实验为载体展开,以问题为线索分析原理,实验观察能为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精巧的问题设计能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空间,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而理性的思维又能为实验观察把握正确的方向。案例中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都处于积极状态,有效地将观察、分析、讲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的生物知识转化和飞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研究方向,使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学生对生物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求知的欲望,才有探寻生物学科奥秘的动力,才能勤于思考。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学与实际生活有点脱离,学生感受不到生物学习中鲜活的一面,从而失去本应该从生物学习中获得的乐趣。久而久之,就会对生物课堂望而生畏,长期处在一种无兴趣、无求知欲望的应付式学习状态之中,生物学习便成为了学生的负担。深思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的一点是切断了培养学生兴趣的源头——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才是生物学习之魂,是生物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四、利用故事情境进行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生物思维
案例1:免疫
在学习“免疫”时,教师讲解关于名医华佗的小故事:相传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在吴国建业行医时,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大哭,走近一看才发现,病人背部生了个疥疮,疮口不断流出脓水,病人全身发热,生命垂危。华佗让大家将泪水收集,用其清洗患者的疮口,并将泪液和几位中药混在一起,贴敷在病人的患处。过了一段时间,这位生命垂危的病人竟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生活中我们常发现动物在身体受伤时会不断用沾满唾液的舌头舔舐伤口,不久伤口就愈合了。那么,人的泪液和动物的唾液中含有什么特殊的物质呢?
案例2:探究动物的“生态平衡关系”
在引导学生探究动物的“生态平衡关系”时,教师给全班学生讲了如下故事:许多年前,在西南部的山里有很多鹿,它们的数量一直变化不大。山里还有狼,从城里来的某些人曾经目睹狼群咬倒了鹿群里的两只小鹿。人们非常震惊,结果发动了一场灭狼运动。使人们惊奇的是,在灭狼以后的几年里,鹿的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却反而减少了。既然狼是鹿的天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上述案例中,通过借助故事情境来设计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主动尝试探索生物知识的乐趣。由于问题不仅具有知识性更富有趣味性,学生的思维可以变得很活跃,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在生物学科中,像这样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直观丰富的素材还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如能适时引进,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肖哨兵华同旭《课堂教学新模式》.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2,P389-397。
[3]《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