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市松江区华阳明代墓群发掘简报(论文文献综述)
何华社[1](2021)在《江南地区明墓出土瓷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崔艺[2](2021)在《大运河江南流域明墓出土服饰纹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莉[3](2021)在《明代江南服饰风尚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宋春会[4](2021)在《艺术考古视域下明代男袍考析与结构复原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有关服饰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类是以传统服饰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另一类是以少数民族服饰为载体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以沈从文为代表的老一辈研究学者主要聚集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体系及断代服饰文化体系的建构,研究的目的在于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研究的宽度。因清代历史遗存服饰较多且是距现代社会较近的一个朝代,学界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清代民国以来的传统服饰研究,研究内容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宽度。针对这种现象,目前学界的研究重点有意沿着清代往前推进,加之近年明代出土的一些墓葬及其服饰陆续面世并展出,为从艺术考古的视角进行有关明代服饰研究提供了一些实物支撑。明代服饰中男袍作为其中重要的服饰类别之一,目前学界少有关注和系统化的研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全面建构明代服饰文化体系,拓展明代服饰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代男袍的服饰形制与种类。以明代官方典籍、图像资料、服饰实物为基础,完成有关明代袍服的基础研究工作,主要从封建等级秩序、元蒙遗风、僧道服饰的世俗化三个方面梳理出有关明代男性袍服的服饰类型、使用范围和穿着场合。研究认为明代早期统治者既已建构一套完整的封建等级体系,历经明朝不同时期不断补充完善,官方规制下明代服饰基本延续了明代早期的服饰形制,具有一脉相承的传承性;元蒙遗风袍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袍服“曳撒”进行分析,提出了曳撒在明代的发展路径及形制变迁,认为明代实际并存断腰袍、褶子衣以及马面式曳撒三种形制,提起明代曳撒不应只知马面式而忽略另外两种形制,透过曳撒探究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服饰文化交流与融合。以道袍、鹤氅、直身、直裰为代表的僧道服饰摆脱既定的穿着人群和范围,走向世俗化之路,成为人人皆可穿的服饰类型。(2)明代男袍的纹样类别与文化内涵。本内容从封建等级秩序出发,将男袍中的服饰图案分为龙纹、赐服纹样、补服纹样以及其他纹样,在图像比较、文献记载、实物分析的综合考证下,分析了明代早期至中晚期龙纹的形制特征及发展演变,并发现明代赐服纹样由早期的笼统模糊至中晚期图案和色彩更加明确,同时补证分析了男袍中补子的缝缀形式、构图结构、等级标识以及越级僭越。除封建等级外,明代男袍中的植物图案多选取具有吉祥寓意的花卉纹、云纹、杂宝纹、吉字纹等,借以表达美好的精神寄托。通过明代袍服纹样的类别及其变化研究,揭示了服饰纹样具有装饰功能的同时,是彰显身份标识和表达内在情感的外化表达。(3)明代男袍的服饰面料与典型工艺。基于有关明代服饰的基础研究,依托现已出土的服饰实物及相关研究基础,从艺术考古的视角对明代男袍的面料种类、典型工艺以及装饰方法进行分析,提出明代袍料的五大主要类型及其面料特性和主要用途,补证了罗织物由繁入简的发展趋势。从织造与装饰技艺出发,发现明代妆花、缂丝工艺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织物中大量使用织金、银线、羽毛、孔雀羽等元素,并于明代中晚期创造了洒线绣、顾绣以及缂丝加绣的装饰方法,建构起有关明代男袍艺术特色的完整体系。(4)明代男袍的服饰结构分析与实物结构复原。明代男袍在中国服装史中具有典型的服饰结构,有很多典型的结构仅为明代所有,例如两侧有侧耳的袍服。通过对袍服结构进行剖析解读,发现明代袍服不管是直身袍还是断腰袍都存在扩大下摆的服饰共性,这一方面是对元蒙遗风的继承,另一方面也有不使内衣外露的礼仪功能。目前有关明代男性袍服的相关研究少有针对明代服饰的复原研究,主要是因为明代墓葬虽出土有较多明代服饰,但少有学者能近距离的观看、测量,且明代服饰距今几百余年,相关考古报告未能全面详近的进行记录,博物馆参观与实物总有一镜之隔,诸多限制条件为明代服饰复原提供难度。本文实施过程中能接触到部分明代服实物饰,可以近距离观看测量,获得明代袍服的一手资料,选择其中两件具有代表性的袍服类型进行结构复原,深感服饰复原的复杂性,提出复原应从现状出发,重在记录与传承。本课题旨在通过艺术考古的研究视角,运用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考古学、设计学等交叉学科的方法,结合理论研究与复原实践,在完成明代男袍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就其形制、图案、面料、艺术特色、文化内涵、时代特征等进行研究,建立起有关明代袍服的理论框架和艺术体系。
高旭[5](2020)在《元代玉器的特色及成因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元代是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时段,空前辽阔的疆域,复杂多样的族群,频繁的对外交流和开放的宗教文化政策等,造就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元代玉器即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本文以考古发现和断代明确的传世元代玉器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了元代玉器相关的考古资料和馆藏元代玉器资料,根据其功能进行分类整理,并列出典型器物加以重点叙述。其次在整体把握元代玉器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其材质、造型和工艺特色进行分析,以展现元代玉器的独特性。最后阐释了元代玉器特殊性的成因,大体概括为继承中原汉文化传统、辽金及蒙古本民族的草原文化基因、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和交融创新四部分,最后得出元代特色玉器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多元一体的时代文化这一结论。
段立强[6](2020)在《明代买地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买地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随葬明器。对明代买地券的研究,在推进研究明代的丧葬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现状、契约流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可有效补充纸质文献的不足。因此,本文以出土的明代买地券为研究对象,在坚持实证史学基础上,借鉴数理统计方法,系统梳理明代买地券的时空分布、形质、书写格式、券文内容以及类型,进而总结明代买地券的意义。首先,空间分布上,出土的明代买地券反映了该习俗在明代直辖地区均有流行,尤盛于四川、湖北、江苏、江西一带;时间上则涵及整个明代,且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成正比。形质与书写格式上,并未有统一要求,多受现世契约与碑刻样式的影响。买地券券文内容,主要包含葬主祭主、神只鬼魅及买地券仪式与功能。其中,依据券主身份,发现该习俗为明代各阶层所普遍接受;买地券中的神只多与道教有关的特征,以及券文中频繁出现的鬼魅,侧面反应了佛教、道教与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在明代已出现“合流”趋势。其次,明代买地券类型多样。包括:依据买地券书写模板的三种书籍为标准,可分为《地理新书》型、《茔原总录》型与《三元总录》型;依据券文所载立券时间,可分为入葬型与生圹型两类;依据文书数量划分为单券型与双券型;依据购地钱数划分的虚拟用钱型与现世用钱型以及依据墓主死亡方式划分的普通型与隐讳型。最后,明代买地券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民俗学、契约史、宗教史意义。明代买地券揭露了明中晚期世风日下的现状,也反映了明代民间的孝观认知,同时也是古人“事死如事生”思想的新解释和明代民间崇信风水现象的直接体现。明代买地券类型的流变,间接反映了现世契约的流变,此外,它还见证了宗教的稳定传承与发展。
宋阿倩[7](2019)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研究》文中提出陶甗作为一种陶质器具,功能上的独特优势使其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历史时期,成为我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先秦时期以来,随着社会复杂化程度逐步加深,陶甗的形态及功能不断变化,不同区域因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陶甗形态被选择性吸收和改造。本文以陶甗的形态作为主要的分类依据,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先秦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旨在构建陶甗发展演变的年代序列和区域特征,探究其形态与功能等方面所反映人群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对甗的研究背景进行简要介绍,梳理以往的研究简史及相关文献材料,指出此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所涉及的方法及思路,并对研究的时空范围进行界定。其次,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的相关材料进行整理,确定较为合理的分类标准,并进行类型学分析。通过研究可将陶甗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期六段。通过比较并结合测年数据,判断第一期的年代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至新石器晚期;第二期年代则为夏商时期;第三期主要为两周或稍晚时期。再次,在分期的基础上,根据形态特征及区域分布趋势将长江中下游地区陶甗划分为五个区域,即江汉平原地区、洞庭湖水系区、鄂东-皖南沿江地区、鄱阳湖水系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本文对区域内各文化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简要梳理,并将该区域陶甗与更大空间范围的陶甗进行对比,在历史大背景下探讨陶甗的起源及传布问题。最后,本文运用统计学、功能形态、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对陶甗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试图在使用功能方面对陶甗在区域内的流行进行解析。
陈丽媛[8](2019)在《《奁史·文墨门》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奁史》是清人王初桐纂述的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女性社会生活的类书。在这部类书中,包含了古代妇女的生养死葬、婚姻状况、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奁史·文墨门》为《奁史》其中一门,共六卷,分别从“学术”、“诗文”、“书法”、“绘画”、“笔墨纸砚”五部分收录与女性相关的史料,反映出古代女性所学习的典籍、技艺和所用工具等,对我们研究古代女子的社会生活有很大帮助。本文以《<奁史·文墨门>整理与研究》为题,以《奁史·文墨门》文献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其他文献以及传世的书画、考古资料等,对《奁史》记录的女性史料进行研究。对《奁史·文墨门》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精神层面的研究,主要有“学术”、“诗文”、“书法”、“绘画”四部分,通过对这四部分文献的梳理,可以了解古代女性的文学艺术生活;二是物质层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笔墨纸砚”部分,可以从女性的角度探究文房的特色,发现文房于女性“发声”的特殊意义。“学术”一词,古已有之。在中国古代,大到学习治国之术、小到体悟学问道理,都在“学术”之范畴。然而,女性在“学术”领域从来不是主角。在《奁史·文墨门》中,“学术”部分是对古代女性读书着述、学识学问等相关内容的综合性收录,罕见地保存了古代女性的“学术”状况,为我们纠正今人对古代女性“头发长,见识短”的狭隘认知、挖掘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学术”价值有着重要意义。在《奁史·文墨门》中,涉及的女性在“学术”方面的主要表现有:一、读书内容。二、着作。三、学术才干。通过对女性“学术”表现的分析概括,能够对我国古代女性的“学术”概况有一简单了解,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古代女性诗文、书画等的状况,为我们窥探女性在“文墨”中的独特贡献打下基础。在《奁史·文墨门》中,“诗文”是展现女性文才的重要部分。在“诗文”中,主要收录了关于女性诗文创作等相关史料,对女性诗文创作的内容、题材以及创作情感都有所涉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女性的诗文情感世界和创作诗文的背景。书法和绘画是一种抒发情感、表达自我的方式,对于女性来说,更是拓宽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渠道。《文墨门》收录了女性的书法和绘画的题材、内容等,可以从中体会到古代女性在书法和绘画上的造诣非凡,同时能够看出女性的书法绘画特点。《奁史·文墨门》最后一部分独特地收录了关于古代女性文房的相关内容,这部分的独特之处在于,在《文墨门》部分以物质文化的层面展现了许多与文房相关的女性史料,是我们挖掘古代女性在文房上独特审美与贡献的绝好材料。本部分以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为主,再加上一些关于“印”的记载。通过对原始文献的整理,可以更进一步发掘女性所用文房的形制、特点与文化内涵。总之,对传统社会女性精神领域的探索为我们考证女性在历史上的真实样貌有很大意义。对《奁史·文墨门》所涉及的女性生活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挖掘女性在古代文学艺术领域所作的贡献和努力。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笔者将点校、注释后的《奁史·文墨门》原文附于论文正文后,以便利用。
孙怡杰[9](2018)在《明代家族墓地的考古学研究》文中认为家族墓地对于研究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想变迁有着重要意义,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经正式发掘并发表的明代家族墓地资料数量较多,分布广泛,但是关于明代的家族墓地的综合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这些墓葬资料的梳理,以图建立起明代家族墓地的考古学框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界定了本文研究的对象和时间范畴,对以往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统计明代家族墓的主要考古发现,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创新点。第二章根据排葬方式、墓葬形制和地面遗存,对比分析明代家族墓地的区域和等级差异,大致分为6个区域:南京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地区、东南地区;墓主分为三个阶层:明初功臣家族、官绅家族和平民家族。第三章对明代家族墓出土的随葬品进行统计归纳。第四章相关问题分析,提出了明代家族墓的选址受墓主身份等级与地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将明代家族墓与汉代、北宋家族墓地进行比较研究,最后讨论了明代家族墓中的一些埋葬习俗。第五章结语部分归纳出本文的主要贡献,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明代家族墓的特征,并提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与难点。
胡宝芳[10](2018)在《浅谈上海古代银器》文中研究说明银器一般指以白银为原材料加工而成的典章文物或饰件、器皿。五六千年前,两河流域就开始使用银器。在我国,时代最早的银器,为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银鼻环、银耳环,距今约4000年[1]。商、周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草原地带、中原王朝区域、西南古蜀国、滇地区,均出现过大量各具特色的金银器。隋唐王朝建立,结束分割局面,形成统一帝国后,金银器的风格逐渐走向统
二、上海市松江区华阳明代墓群发掘简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松江区华阳明代墓群发掘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4)艺术考古视域下明代男袍考析与结构复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现状 |
1.1.1 国内研究现状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难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艺术考古学的概念界定 |
1.5.2 男袍的概念界定 |
1.5.3 复制与复原的概念界定 |
1.6 明代男袍发展的时代特征 |
1.6.1 中央集权的政治衰退 |
1.6.2 社会经济的深度发展 |
1.6.3 民间思想的自由活跃 |
第二章 明代男袍的形制与种类 |
2.1 服饰规章袍服 |
2.1.1 帝王至郡王冠服 |
2.1.2 长子至奉国中尉冠服 |
2.1.3 文武官冠服 |
2.1.4 儒士人员冠服 |
2.1.5 士庶阶层冠服 |
2.2 元蒙遗风袍服 |
2.2.1 辫线袍与贴里 |
2.2.2 曳撒 |
2.3 僧道世俗袍服 |
2.3.1 鹤氅 |
2.3.2 道袍 |
2.3.3 直身 |
2.3.4 直裰 |
2.4 内外穿着袍服 |
2.4.1 外袍的服饰特征 |
2.4.2 内袍的服饰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明代男袍的服饰纹样类别与文化内涵 |
3.1 身份标识的直观符号图案 |
3.1.1 龙纹 |
3.1.2 赐服动物纹样 |
3.1.3 补服动物纹样 |
3.1.4 其他动物纹样 |
3.2 吉祥寓意的情怀表达图案 |
3.2.1 植物花卉图案 |
3.2.2 云纹 |
3.2.3 杂宝纹 |
3.2.4 吉字纹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明代男袍的服饰面料与典型工艺 |
4.1 袍服面料的种类 |
4.1.1 纻丝 |
4.1.2 纱 |
4.1.3 罗 |
4.1.4 绢 |
4.1.5 绫 |
4.2 织造技艺 |
4.2.1 妆花工艺 |
4.2.2 缂丝工艺 |
4.2.3 织成袍料 |
4.3 装饰工艺 |
4.3.1 刺绣 |
4.3.2 镶绲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明代男袍的服饰结构分析与样本结构复原 |
5.1 明代男袍的服饰结构分析 |
5.1.1 直身袍的下摆形式与结构处理 |
5.1.2 断腰袍的下摆形式与结构处理 |
5.1.3 明代男袍下摆演变的原因分析 |
5.2 明代男袍中的褶裥和分割线 |
5.2.1 褶裥 |
5.2.2 分割线 |
5.3 明代男袍的实物标本分析 |
5.3.1 明四合如意云纹圆领宽袖直身袍样本分析与结构复原 |
5.3.2 明四合如意云纹圆领窄袖直身袍样本分析 |
5.3.3 明净面交领宽袖断腰袍样本分析与结构复原 |
5.3.4 明四合如意云纹交领宽袖直身袍样本分析 |
5.4 明代男袍结构复原分析与思考 |
5.4.1 节物尚用的节俭理念 |
5.4.2 平面结构中的立体空间 |
5.4.3 服饰复原的记录传承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明代男袍实物汇总表 |
附录C:《天水冰山录》藏圆领袍及服饰面料数量汇总 |
附录D:明代赐服汇总 |
附录E:定陵藏罗绢织物袍服汇总表 |
(5)元代玉器的特色及成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元代玉器的发现 |
(一)考古发现的元代玉器 |
(二)馆藏的典型元代玉器 |
二、元代玉器的类型 |
(一)礼制用玉 |
(二)宗教用玉 |
(三)陈设用玉 |
(四)装饰用玉 |
三、元代玉器的特色 |
(一)材质特色 |
(二)造型特色 |
(三)工艺特色 |
四、元代玉器的成因 |
(一)继承传统 |
(二)草原基因 |
(三)广泛吸收 |
(四)交融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明代买地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二)买地券名称界定 |
(三)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二章 明代买地券主要内容 |
一、买地券分布情况 |
(一)空间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二、买地券形质与书写格式 |
(一)形状材质 |
(二)书写格式 |
三、买地券券文内容 |
(一)葬主祭主 |
(二)神只鬼魅 |
(三)仪式功能 |
第三章 明代买地券类型特点 |
一、书籍所载样式分类 |
(一)《地理新书》型 |
(二)《茔原总录》型 |
(三)《三元总录》型 |
二、立券时间分类 |
(一)入葬型 |
(二)生圹型 |
三、立券数量分类 |
(一)单券型 |
(二)双券型 |
四、购地钱数分类 |
(一)虚拟用钱型 |
(二)现世用钱型 |
五、死亡方式分类 |
(一)普通型 |
(二)隐讳型 |
第四章 明代买地券的意义 |
一、社会意义 |
(一)揭露世风日下的现状 |
(二)体现民间孝观的认知 |
二、民俗意义 |
(一)体现事死如事生思想 |
(二)反映崇信风水的现象 |
三、契约意义 |
(一)研究民间契约新文本 |
(二)反应契约文本的流变 |
四、宗教意义 |
(一)见证宗教稳定的传承 |
(二)体现宗教融合的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概况 |
1.1.1 文献背景 |
1.1.2 研究概况 |
1.2 研究的时空范围 |
1.2.1 空间范围 |
1.2.2 时间范围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的类型学分析 |
2.1 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的发现 |
2.1.1 江汉平原地区 |
2.1.2 洞庭湖水系区 |
2.1.3 鄱阳湖水系区 |
2.1.4 鄂东-皖南沿江地区 |
2.1.5 长江三角洲地区 |
2.2 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的类型学分析 |
2.2.1 甲类陶甗 |
2.2.2 乙类陶甗 |
2.2.3 特殊形制陶甗 |
2.3 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的分期 |
2.3.1 陶甗的期段划分 |
2.3.2 陶甗的年代推断 |
第三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的空间分析 |
3.1 从类型特征看陶甗的分布 |
3.2 陶甗分区的确立 |
3.2.1 江汉平原地区 |
3.2.2 洞庭湖水系区 |
3.2.3 鄂东-皖南沿江地区 |
3.2.4 鄱阳湖水系区 |
3.2.5 长江三角洲地区 |
3.3 陶甗演进过程分析 |
3.3.1 起源及发展模式 |
3.3.2 传布动因 |
3.3.3 消亡因素 |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相关问题分析 |
4.1 陶甗出土背景及体量 |
4.2 出土器物组合及形态 |
4.3 相关器类的比较分析 |
4.3.1 陶甗与陶甑之间的关系 |
4.3.2 陶甗与铜甗之间的比较 |
4.4 陶甗使用功能探索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奁史·文墨门》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奁史·文墨门》所见女性学术 |
第一节 学术女性的身份 |
(一) 宫廷女性 |
(二) 名门之后、士人妻女 |
(三) 婢女 |
(四) 妓女 |
(五) 虚幻人物 |
第二节 女性的读书、着作与学术才干 |
(一) 女性读书种类与内容 |
(二) 女性着作 |
(三) 其他学术才干 |
小结 |
第二章 《奁史·文墨门》所见女性诗文 |
第一节 文学女性的身份 |
(一) 宫廷女性 |
(二) 名媛闺秀 |
(三) 姬妾妓女 |
(四) 女仙女鬼 |
第二节 诗文内容 |
(一) 诗词的内容 |
(二) 韵文的内容 |
(三) 女性诗文特点 |
小结 |
第三章 《奁史·文墨门》所见女性书法 |
第一节 女性书法家的身份 |
(一) 宫廷女性 |
(二) 女仙女鬼 |
(三) 妓女 |
第二节 女性书法的内容与特点 |
小结 |
第四章 《奁史·文墨门》所见女性绘画 |
第一节 女画家们的身份 |
(一) 妓女 |
(二) 姬侍妾侍 |
(三) 闺秀 |
(四) 宫廷女性 |
第二节 女性绘画的内容与特点 |
(一) 花鸟画 |
(二) 人物画 |
(三) 山水画 |
(四) 刺绣 |
小结 |
第五章 《奁史·文墨门》所见女性文房 |
第一节 文房四宝基本释义 |
第二节 文房形制与文化内涵 |
(一) 笔的形制与文化内涵 |
(二) 墨的形制与文化内涵 |
(三) 纸的形制与文化内涵 |
(四) 砚的形制与文化内涵 |
(五) 印的形制与文化内涵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凡例 |
附表一 |
附表二 |
附表三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明代家族墓地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考古发现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目的 |
第六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明代家族墓葬研究 |
第一节 排列方式 |
第二节 墓葬形制 |
第三节 等级差异和分区 |
第四节 地面遗存 |
第三章 明代家族墓地的随葬品研究 |
第一节 墓志 |
第二节 买地券 |
第三节 明器 |
第四节 实用器 |
第五节 特点分析 |
第四章 相关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明代家族墓地的选址 |
第二节 与前代家族墓的对比 |
第三节 明代葬俗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上海市松江区华阳明代墓群发掘简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江南地区明墓出土瓷器研究[D]. 何华社.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大运河江南流域明墓出土服饰纹样研究[D]. 崔艺. 江南大学, 2021
- [3]明代江南服饰风尚的研究[D]. 李莉. 江南大学, 2021
- [4]艺术考古视域下明代男袍考析与结构复原研究[D]. 宋春会. 江南大学, 2021(01)
- [5]元代玉器的特色及成因探析[D]. 高旭.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明代买地券研究[D]. 段立强.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7]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研究[D]. 宋阿倩. 西北大学, 2019(12)
- [8]《奁史·文墨门》整理与研究[D]. 陈丽媛.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明代家族墓地的考古学研究[D]. 孙怡杰. 南开大学, 2018(05)
- [10]浅谈上海古代银器[J]. 胡宝芳. 文物天地,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