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速度论文_刘振宇,周俊,吴慧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颗粒速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速度,颗粒,筒仓,模型,图像,周围神经,尾矿。

颗粒速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振宇,周俊,吴慧英[1](2019)在《速度滑移条件下气体-微颗粒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构建了气体-微颗粒两相流动数值计算模型,采用考虑速度滑移的拖曳力系数关联式以研究微颗粒表面动量非平衡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速度滑移、斯托克斯数(St)对微颗粒在受限空间中运动轨迹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速度滑移对颗粒运动轨迹影响明显,其运动过程明显滞后于常规颗粒运动;St较小时,颗粒能及时响应流场变化,可较好地跟随流体运动,随St增大,颗粒运动受自身惯性影响愈加明显。(本文来源于《热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俎青,徐炳欣[2](2019)在《木丹颗粒联合前列地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下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使用木丹颗粒联合前列地尔对患者下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48例,单一组采用常规治疗+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qd),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给予木丹颗粒(7 g,tid)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TSS)症状评分(肢体麻木、灼烧感、疼痛、感觉异常)、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胫神经)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联合组肢体麻木、灼烧感、疼痛及感觉异常评分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联合组腓总神经、胫神经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木丹颗粒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有效改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提高下肢神经传导速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合理用药探索》期刊2019年10期)

周骛,邵星翔,陈本珽,蔡小舒[3](2019)在《基于轨迹图像灰度分布的颗粒速度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单帧长曝光成像法形成的颗粒轨迹灰度值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灰度值分布的颗粒速度测量方法,即对轨迹长轴一端的像素相对灰度值ΔG沿轴向x进行线性拟合,可获得拟合斜率-Pk/v,其中常数k由标定实验预先获得,从而可计算出颗粒速度。基于成像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对该方法的速度测量误差进行了分析,并与前期工作中采用的直接二值化方法结合Regionprops函数或Radon变换测速的误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基于图像灰度分布的方法可将测速误差减小5%~25%。(本文来源于《能源研究与信息》期刊2019年03期)

符瑜,肖红,夏建新[4](2019)在《长条状粗颗粒在垂直管路中最小输送速度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陆地金属资源的日益枯竭,深海矿产资源已经成为各国的重要战略目标。在深海采矿过程中,海底锰结核的形状除了圆球状,还有长条状等,颗粒形状对固液两相流管道输送特性具有很大影响。基于固液两相流垂直管道提升输送试验系统,探究不同工况下长条状颗粒在垂直上升流中最小输送速度的变化规律及特性,并得到了长条状群体颗粒最小输送速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长条状颗粒在垂直管道中上升过程中,颗粒中心轴与输送方向趋向于垂直,使颗粒在管道截面的投影面积最大化;长条状单颗粒的最小输送速度随着颗粒长径比增大而减小;在不同长径比工况下,随着管段颗粒平均浓度减小,长条状群体颗粒的最小输送速度均增大,且随着长径比增大,群最小输送速度减小。(本文来源于《海洋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周益娴[5](2019)在《基于连续数值模拟的筒仓卸载过程中颗粒物压强及其速度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基于局部本构理论的连续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出口在底部和侧面的颗粒物在类叁维矩形容器内的卸载现象.重点是容器厚度W和出口高度D对颗粒物压强与速度的影响.受力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均表明,距离出口较近区域的颗粒物压强与W及D呈现如下相关性:当D/W足够小时,压强只与D相关;当D/W足够大时,压强只与W相关.且出口在底部和侧面时均有上述结果.模拟结果还显示,当出口在底部时,对于模拟中所有D/W值,出口中心处法向速度只和D相关;当出口在侧面时,颗粒物出口中心处法向速度则与压强变化规律一致.由此可见,出口处的压强并不控制颗粒物的出口法向速度.另外,与出口在侧面相比,出口在底部时,造成流量相关性规律改变的D/W临界值较大,一般实际情况无法满足,因此出口中心处法向速度只与D相关,始终满足Beverloo定律.(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侯贺子,李翠平,王少勇,颜丙恒[6](2019)在《尾矿浓密中泥层沉降速度变化及颗粒沉降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开展全尾矿絮凝沉降宏观实验,研究不同料浆质量分数、絮凝剂单耗下的尾矿静态絮凝沉降特征,分析泥层沉降速度变化趋势;基于沉降阶段与泥层沉降速度的对应关系,得到全尾砂絮凝沉降速度规律曲线;开展不同沉降区域尾矿颗粒微观实验,使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观测尾矿絮凝沉降样品,分析不同沉降区域的尾矿颗粒粒径分布状况,探究不同粒径尾矿颗粒的沉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沉降颗粒分布存在差异,伴随不同沉降区域的形成、过渡和消失,全尾砂絮凝沉降速度规律曲线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自由沉降前段、自由沉降末段、干涉沉降前段、干涉沉降末段和压密段;沉降速度与颗粒粒径密切相关,粒径82.0μm以上颗粒不发生絮凝,以颗粒形式沉降到底部,粒径26.5~82.0μm颗粒难以发生絮凝,粒径10.0~26.5μm颗粒不易絮凝,粒径10.0μm以下颗粒易絮凝并以絮团形式沉降。(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刘璐璐[7](2019)在《速度和浓度变化状态下悬浮颗粒与铅离子耦合迁移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悬浮颗粒对重金属离子迁移特性的影响研究在金属矿产的冶炼、垃圾填埋场、城市废水的处理以及农药和化肥的施用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土柱试验,研究在改变渗流速度和注入浓度下,饱和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硅粉)、铅离子及其耦合迁移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改变渗流速度和硅粉注入浓度下,饱和多孔介质中单一硅粉的迁移特性,开展了 3种粒径的硅粉在4种渗流速度变化、2种硅粉注入浓度变化下的穿透试验,结果表明:当改变渗流速度时,流出液中硅粉的浓度同时发生变化。随着渗流速度增加,流出液中硅粉浓度增加的幅度减小,峰值浓度所对应的孔隙体积越小,不同粒径间硅粉峰值浓度差越大,不同浓度间峰值浓度差越大。当改变硅粉注入浓度时,流出液中硅粉的浓度滞后发生变化。当增加硅粉浓度时,在流出液中小粒径的硅粉浓度增幅减小,大粒径的硅粉浓度增幅增加。当减少硅粉注入浓度时,流出液中硅粉浓度减少的幅度减小。而且硅粉粒径越大,流出液中硅粉浓度越大,注入浓度越大,渗流速度对硅粉迁移的影响越大。不同粒径的硅粉颗粒浓度发生变化和再次达到峰值所对应的孔隙体积基本相同。(2)研究改变渗流速度和铅离子注入浓度下,饱和多孔介质中单一铅离子的迁移特性,开展了 2种渗流速度变化和2种铅离子注入浓度变化下的穿透试验,结果表明:渗流速度的大小不影响流出液中铅离子的浓度和峰值浓度对应的孔隙体积。当注入的铅离子浓度增加时,流出液中的铅离子浓度增加,峰值浓度对应的孔隙体积保持不变。(3)研究改变渗流速度和铅离子注入浓度下,饱和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与铅离子耦合迁移特性,开展了硅粉与铅离子混合液在2种渗流速度变化、2种铅离子浓度变化、3种硅粉粒径、2种硅粉浓度下的穿透试验,结果表明:耦合迁移过程中铅离子的存在会抑制小粒径硅粉的迁移,但是加速硅粉的迁移。当硅粉浓度较大时,随着铅离子浓度的增加,渗流速度较小时,流出液中硅粉浓度降幅减小,渗流速度较大时,流出液中硅粉浓度降幅增大;当硅粉浓度较小时,随着铅离子浓度的增加,流出液中硅粉浓度降幅减小。耦合迁移过程中硅粉的存在会促进低浓度铅离子的迁移,渗流速度越大,促进的效果越明显。但是会抑制高浓度铅离子的迁移,渗流速度越大,抑制的效果越不明显。随着硅粉粒径的增大,当硅粉的浓度较小时,流出液中铅离子的峰值浓度减小,当硅粉浓度较大时,流出液中铅离子峰值浓度增加。当硅粉粒径较小,硅粉浓度越大,流出液中铅离子浓度越小,改变渗流速度和铅离子注入浓度对铅离子迁移影响越小。而硅粉粒径较大时,硅粉浓度越大,流出液中铅离子浓度也越大,改变渗流速度和铅离子注入浓度对铅离子迁移影响越大。铅离子的迁移滞后与硅粉的迁移。(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01)

邵峰,俞梦莹,蒋美林,尚悦,杨明[8](2019)在《搅拌速度对黄芪颗粒醇沉沉淀分形维数及醇沉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搅拌速度对黄芪颗粒醇沉沉淀分形维数及醇沉效果的影响,探讨醇沉沉淀分形维数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黄芪颗粒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理论,测定醇沉沉淀分形维数;分别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重量分析法,获取不同搅拌速度对应的醇沉上清液澄清率、滤饼含水率、固体去除率及黄芪甲苷保留率;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考察分形维数与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提高搅拌速度,可使沉淀物形态更加密实,上清液澄清率、滤饼含水率及固体去除率均降低,黄芪甲苷保留率增加。醇沉沉淀分形维数与上清液澄清率、滤饼含水率及固体去除率呈显着负相关(P<0.05,P<0.01,P<0.05),与黄芪甲苷保留率呈显着正相关(P<0.05)。结论:醇沉沉淀分形维数与上清液澄清率、滤饼含水率、黄芪甲苷保留率之间具有一定的量化关系,可作为醇沉效果评价指标,用于黄芪颗粒醇沉工艺评价。(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9年03期)

边京,赵凤静,范怡平,卢春喜[9](2018)在《逆流变径耦合催化裂化提升管进料段内固含率及颗粒速度的径向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优化现有的油、剂逆流接触催化裂化提升管进料段结构,将进料喷嘴倾斜向下与内径变化相耦合。通过大型冷模实验装置,考察了在逆流变径耦合催化裂化提升管进料段不同轴向高度,固含率和颗粒速度的径向分布及操作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并分别与前人所用的同径结构内的分布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对应的油、剂逆流接触催化裂化提升管进料段同径结构相比,变径结构进料段内,射流控制区域范围约缩短45.2%,且变径结构进料段内局部固含率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油、剂两相均匀混合。在实验操作范围内,提高预提升气速和适当提高进料喷嘴气速可使催化剂颗粒在径向分布更加均匀。(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8年06期)

李景海,刘清霞,翟国亮,蔡九茂,张文正[10](2018)在《基于颗粒流理论的微灌砂滤层反冲洗过程砂粒速度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砂颗粒流在石英砂滤层反冲洗流场中的速度分布,对滤层流化状态的稳定性和反冲洗效果起决定性作用。为了对滤层反冲洗过程砂颗粒的速度场进行分析,并确定最佳反冲洗速度,该文以厚度为400 mm,粒径范围为1.0~1.18 mm的石英砂滤层为研究对象,基于颗粒流运动理论,采用Eulerian-Eulerian模型对滤层反冲洗过程砂粒的速度场进行3维动态模拟。为了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作者开展了室内模型试验,并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滤层膨胀高度的最大模拟误差为9.8%,能够控制在10%以内,说明数值模拟结果是可信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反冲洗流化倍数为1.3、1.5、1.7和1.9时,滤层高度分别为15、25和35 cm 3个横截面上,在不同的反冲洗时间,砂粒的轴向速度沿横坐标的分布规律。根据砂粒在3个横截面上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判断砂滤层是否达到完全流化;根据砂粒在3个横截面上运动趋势是否一致,砂粒的上升区是否保持稳定,判断滤层流化状态是否稳定。结果显示,当反冲洗流化倍数不小于1.7时,滤层才能达到稳定的流化状态,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反冲洗效果,并得出滤层最佳反冲洗流化倍数为1.7。研究结论为砂过滤器的反冲洗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为反冲洗性能参数的确定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2期)

颗粒速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使用木丹颗粒联合前列地尔对患者下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48例,单一组采用常规治疗+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qd),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给予木丹颗粒(7 g,tid)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TSS)症状评分(肢体麻木、灼烧感、疼痛、感觉异常)、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胫神经)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联合组肢体麻木、灼烧感、疼痛及感觉异常评分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联合组腓总神经、胫神经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木丹颗粒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有效改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提高下肢神经传导速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颗粒速度论文参考文献

[1].刘振宇,周俊,吴慧英.速度滑移条件下气体-微颗粒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19

[2].俎青,徐炳欣.木丹颗粒联合前列地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下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9

[3].周骛,邵星翔,陈本珽,蔡小舒.基于轨迹图像灰度分布的颗粒速度测量[J].能源研究与信息.2019

[4].符瑜,肖红,夏建新.长条状粗颗粒在垂直管路中最小输送速度试验研究[J].海洋工程.2019

[5].周益娴.基于连续数值模拟的筒仓卸载过程中颗粒物压强及其速度场分析[J].物理学报.2019

[6].侯贺子,李翠平,王少勇,颜丙恒.尾矿浓密中泥层沉降速度变化及颗粒沉降特性[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刘璐璐.速度和浓度变化状态下悬浮颗粒与铅离子耦合迁移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8].邵峰,俞梦莹,蒋美林,尚悦,杨明.搅拌速度对黄芪颗粒醇沉沉淀分形维数及醇沉效果的影响[J].中药材.2019

[9].边京,赵凤静,范怡平,卢春喜.逆流变径耦合催化裂化提升管进料段内固含率及颗粒速度的径向分布[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8

[10].李景海,刘清霞,翟国亮,蔡九茂,张文正.基于颗粒流理论的微灌砂滤层反冲洗过程砂粒速度场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颗粒被夹带出炉膛的几率和780试样中Al3Ti颗粒尺寸分布型流道示意图颗粒在流道中速度曲线4-24 区域 3 流场涡量图伞罩型除尘器计算区域Figure6.1Compu...

标签:;  ;  ;  ;  ;  ;  ;  

颗粒速度论文_刘振宇,周俊,吴慧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