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氧论文-胡泉旭,王先彦,孟先强,刘全玉,鹿化煜

碳酸盐氧论文-胡泉旭,王先彦,孟先强,刘全玉,鹿化煜

导读:本文包含了碳酸盐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次生碳酸盐,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古气候

碳酸盐氧论文文献综述

胡泉旭,王先彦,孟先强,刘全玉,鹿化煜[1](2018)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次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的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碳酸盐,其中次生碳酸盐记录了成壤时期的气候和环境,可以用来重建古气候.测试了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青藏高原东北部乐都、中国东北和新疆巴音布鲁克黄土中次生碳酸盐的δ~(18)O值,结果显示高原东北部这两个时期的δ~(18)O值分别为-1.38‰和-5.58‰,比该地区现代季风气候条件下次生碳酸盐δ~(18)O理论值分别高5.74‰和1.54‰.温度的差异不足以导致次生碳酸盐δ~(18)O值如此幅度的变化.同时,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乐都地区黄土中次生碳酸盐的δ~(18)O值比同时期黄土高原和东北地区等东亚季风区明显偏正约2.0‰~6.2‰,但其与新疆等西风区次生碳酸盐的δ~(18)O相近.这些不同时期黄土中次生碳酸盐的δ~(18)O值的分布特征及空间差异,可能反映东亚夏季风夹带的水汽可能不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降水最重要的来源,而西风降水和(或)局部水汽蒸发循环对该地区的降水可能有重要贡献.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次生碳酸盐的δ~(18)O值从末次盛冰期到全新世早期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气候由干冷向暖湿转变、有效湿度增加而导致的.有限的数据表明不同气候带(青藏高原东北部、东亚季风区和西风带)的黄土中次生碳酸盐氧同位素存在明显差异,它所代表的气候意义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胡泉旭[2](2018)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末次盛冰期以来黄土碳酸盐氧同位素与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碳酸盐,其中次生碳酸盐记录了成壤时期的气候和环境,特别是当时的水汽信息,可以用来重建古气候。本文测试了青藏高原东北部乐都剖面、东北地区叁把火剖面和新疆巴音布鲁克盆地天鹅湖剖面末次盛冰期以来的黄土沉积中的碳酸盐含量及次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对其代表的气候意义进行了探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乐都、东北地区和新疆的巴音布鲁克盆地的末次盛冰期以来的黄土沉积中含有比较丰富的碳酸盐。其中,新疆样品的全岩组分中的碳酸盐含量最多,乐都样品次之,东北样品最少。碳酸盐含量的变化可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降水量变化。青藏高原东北部碳酸盐含量的变化,揭示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降水由少变多,气候由干旱向湿润的变化。通过分粒级实验的方法提取了这叁个剖面黄土样品中<2 μm的颗粒组分(含次生碳酸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特征显示<2μm组分中的碳酸盐矿物主要为方解石,而基本不含白云石,表明其中的碳酸盐组分绝大部分为土壤次生成因。黄土中<2 μm碳酸盐矿物与原生白云石的δ13C及δ180特征明显不同,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黄土中<2μm 碳酸盐矿物不是原生碎屑碳酸盐,而是土壤次生成因。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青藏高原东北部乐都地区黄土中次生碳酸盐的δ180值分别为-1.38‰和-5.58‰,比该地区现代季风气候条件下次生碳酸盐δ180理论值分别高5.74‰和1.54‰。温度的差异不足以导致次生碳酸盐δ18O值如此幅度的变化。同时,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乐都地区黄土中次生碳酸盐的δ180值比同时期黄土高原和东北地区等东亚季风区明显偏正约2.0‰-6.2‰,但其与新疆等西风区次生碳酸盐的δ18O相近。这些不同时期黄土中次生碳酸盐的δ18O值的分布特征及空间差异,可能反映东亚夏季风夹带的水汽不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降水的直接来源,相反,西风降水和(或)局部水汽蒸发循环对该地区的降水可能有重要贡献。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次生碳酸盐的δ180值从末次盛冰期到全新世早期逐渐降低,这可能是气候由干冷向暖湿转变、有效湿度增加的原因。不同气候带(青藏高原东北部、东亚季风区和西风带)的黄土中次生碳酸盐氧同位素存在明显差异,它所代表的气候意义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25)

李林林,吴朝东,范昌福[3](2015)在《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新生代碳酸盐氧同位素古海拔恢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前言及地质背景地形、地貌特征是区域演化的直观表征,古地形地貌特征的恢复对于指示区域地质演化过程,重建区域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地学研究中,不同学者尝试通过古植物叶片化石、玄武岩气孔、地壳均衡理论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古海拔信息进行恢复。近年的研究中,以Rowley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通过大量现代降水同位素特征的观测和同位素分馏理论的分析发现,大气降水中氢、氧同位素随海拔的变化显示明显的分馏,因此可以通过大气降水的同位素信息实现对高程的定量计算。而自生碳酸盐(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一)——专题31青藏高原周缘的构造变形与深部动力学过程、专题32青藏高原及周边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33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及其响应》期刊2015-10-10)

曾承[4](2015)在《湖泊化学碳酸盐与生物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差异的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生物碳酸盐形成于湖水底层,化学碳酸盐形成于湖水表层;处于湖积物同一层位的两种成因类型的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δ18O)差异可能反映了二者形成时的环境差异,如湖泊不同深度的水温差异、碳酸盐质生物如介形类小生境水体δ18O值、两种成因碳酸盐形成的时间先后、湖泊表层水体蒸发情况等。在进行碳酸盐δ18O环境意义分析时,应分开测试生物碳酸盐和化学碳酸盐δ18O。(本文来源于《盐湖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朱正杰,陈敬安,曾艳[5](2014)在《草海地区过去500年来古温度重建:来自沉积物纤维素结合碳酸盐氧同位素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连续流同位素质谱仪测定了草海沉积物柱芯碳酸盐和纤维素氧同位素比值.依据纤维素和湖水氧同位素之间稳定的分馏值定量恢复了历史时期草海湖水氧同位素组成,在此基础上结合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运用Craig方程恢复了草海地区过去500年来古温度变化历史.结果表明恢复的1950年以来的温度变化与草海地区获得的气温记录(年平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草海地区在过去500年存在四个明显的冷期:1540~1570 AD,1670~1715 AD,1780~1870 AD及1900~1930 AD,其中前叁个冷期发生在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小冰期时段.重建的四个冷期与邻近地区泥炭、冰芯、树轮、历史文献及湖泊沉积记录的冷期基本一致,特别是与西南地区红原泥炭纤维素氧同位素记录的温度变化曲线相吻合;恢复的草海地区过去500年古温度变化曲线与印度夏季风变化及太阳活动强度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1670~1715 AD和1780~1870 AD冷期分别对应于Maunder和Dalton太阳活动极小期.这些结果表明纤维素氧同位素结合碳酸盐氧同位素是一种有效的古温度指示剂,同时也为现代小冰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存在提供了直接证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崔琳琳,王旭[6](2012)在《GasBench Ⅱ/IRMS测定碳酸盐氧同位素:酸分馏系数差异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GasBenchⅡ/IRMS在不同温度下测定了碳酸盐标准物质与地质样品的δ~(18)O值,并计算了它们在各温度下的酸分馏系数(α_T~*)。结果表明,它们的α_T~*各不相同。NBS18、GBW4405和NBS19的α_T~*有一定差别且均随δ~(18)O值升高而降低。经NBS19单点校正的泥灰岩、石笋和蜗牛壳体的δ~(18)O_(VPDB)值随温度增加而升高(幅度为0.17‰~0.50‰),而磷灰石和牙釉质的δ~(18)O_(VPDB)值随温度增加而降低(幅度为0.87‰~1.06‰)。虽然泥灰岩、石笋和蜗牛壳体样品的α_T~*值有一定差别,但基本处于叁种标准的α_T~*分布范围之内,叁点校正可以使这些样品在各温度下得到较为一致的δ~(18)O_(VPDB)值,标准偏差总体在±0.1‰以内。而磷灰石和牙釉质样品的α_T~*值明显低于叁个碳酸盐标准物质,叁点校正也无法使它们在各温度下获得一致的δ~(18)O_(VPDB)值(偏差可达1‰),由此,对于该类样品应该采用合适的牙釉质样品作为标准进行校正。(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曾承[7](2011)在《青海湖介壳与无机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差异的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湖Q14B沉积物柱芯560~415 cm(约14.0~10.5 ka B.P.)段,介壳1δ8O高于无机碳酸盐1δ8O可能反映了此时青海湖表层水温高于底层水温;介壳1δ8O与无机碳酸盐1δ8O之间的较小差值可能揭示了此时青海湖水位很浅,气候干冷;介壳1δ8O变幅大于无机碳酸盐1δ8O变幅,则可能源于此时青海湖水位大幅度波动导致的底层水温变幅超过表层,以及无机碳酸盐1δ8O测自全碳酸盐所致。在利用湖泊碳酸盐1δ8O进行气候及环境变化研究时,有必要分别测试不同种属介形虫及不同无机碳酸盐矿物的同位素值。(本文来源于《盐湖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张家武,王君兰,郭小燕,李双,何晶[8](2010)在《博斯腾湖全新世岩芯沉积物碳酸盐氧同位素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风影响区全新世气候变化逐渐受到重视。但目前该区高精度定年和气候意义明确的代用指标仍然缺乏。利用西风影响区新疆博斯腾湖BST04H钻孔岩芯沉积物全新世自生碳酸盐(细颗粒沉淀碳酸盐和介形虫壳体)氧同位素,结合该区降水同位素分布特征和流域水文状况,分析该区湖泊沉积物碳酸盐氧同位素的气候意义,并与湖泊不同位置钻孔碳酸盐氧同位素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博斯腾湖深水区沉积物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主要反映了区域的降水(入流)/蒸发比,并保留了入流水体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信息。全新世自8100cal.aB.P.以来,氧同位素呈现出在波动中逐渐偏正的长期变化趋势,中全新世以后波动幅度加大,其间氧同位素值偏负的波动并不完全指示有效湿度增加,而是入湖水体同位素变化,并与湖泊的水文状况有关。这种波动在湖泊西部距离入湖河口位置较近的钻孔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不同位置钻孔同位素变化有很好的对应性,但不同位置相同时段内的波动幅度不一样。实际研究中应充分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指标的意义,防止仅依靠某一个位置的指标将这种局地波动信息解释成代表大范围区域的气候或环境信息。(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0年06期)

曾承,王臣旗[9](2009)在《湖泊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环境记录研究:(二)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前人提出的湖泊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δ18OC)多种环境解释模型作了评述,指出了各种模型存在的局限性。提出在利用δ18OC变化进行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时,需注意气温对湖泊δ18OC的影响机制,湖水不同深度层的水温差异对化学沉积和介壳碳酸盐δ18O的影响,δ18OC和湖泊水位、降水δ18O、湖水盐度的关系,碎屑和自生碳酸盐矿物的分离,湖泊不同碳酸盐矿物间δ18O差值的确定,单矿物同位素组成的测试,不同前处理方法对δ18OC测定的影响,以及碳酸盐沉积时的不平衡效应等问题。(本文来源于《盐湖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曾承,王臣旗[10](2009)在《湖泊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环境记录研究:(一)环境解释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δ18OC)在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方面的应用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成果令人瞩目,保存在各类湖泊沉积物柱芯中的δ18OC记录揭示了湖泊水温乃至汇水区域气温,湖泊不同水深处的水温差异、湖泊水位、降水δ18O、冰川融水δ18O、湖水盐度等重要的气候和环境信息。对前人通过研究来自不同类型湖泊、具不同曲线形态的δ18OC记录提出的多种环境解释模型进行了归纳。(本文来源于《盐湖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碳酸盐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土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碳酸盐,其中次生碳酸盐记录了成壤时期的气候和环境,特别是当时的水汽信息,可以用来重建古气候。本文测试了青藏高原东北部乐都剖面、东北地区叁把火剖面和新疆巴音布鲁克盆地天鹅湖剖面末次盛冰期以来的黄土沉积中的碳酸盐含量及次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对其代表的气候意义进行了探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乐都、东北地区和新疆的巴音布鲁克盆地的末次盛冰期以来的黄土沉积中含有比较丰富的碳酸盐。其中,新疆样品的全岩组分中的碳酸盐含量最多,乐都样品次之,东北样品最少。碳酸盐含量的变化可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降水量变化。青藏高原东北部碳酸盐含量的变化,揭示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降水由少变多,气候由干旱向湿润的变化。通过分粒级实验的方法提取了这叁个剖面黄土样品中<2 μm的颗粒组分(含次生碳酸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特征显示<2μm组分中的碳酸盐矿物主要为方解石,而基本不含白云石,表明其中的碳酸盐组分绝大部分为土壤次生成因。黄土中<2 μm碳酸盐矿物与原生白云石的δ13C及δ180特征明显不同,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黄土中<2μm 碳酸盐矿物不是原生碎屑碳酸盐,而是土壤次生成因。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青藏高原东北部乐都地区黄土中次生碳酸盐的δ180值分别为-1.38‰和-5.58‰,比该地区现代季风气候条件下次生碳酸盐δ180理论值分别高5.74‰和1.54‰。温度的差异不足以导致次生碳酸盐δ18O值如此幅度的变化。同时,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乐都地区黄土中次生碳酸盐的δ180值比同时期黄土高原和东北地区等东亚季风区明显偏正约2.0‰-6.2‰,但其与新疆等西风区次生碳酸盐的δ18O相近。这些不同时期黄土中次生碳酸盐的δ18O值的分布特征及空间差异,可能反映东亚夏季风夹带的水汽不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降水的直接来源,相反,西风降水和(或)局部水汽蒸发循环对该地区的降水可能有重要贡献。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次生碳酸盐的δ180值从末次盛冰期到全新世早期逐渐降低,这可能是气候由干冷向暖湿转变、有效湿度增加的原因。不同气候带(青藏高原东北部、东亚季风区和西风带)的黄土中次生碳酸盐氧同位素存在明显差异,它所代表的气候意义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酸盐氧论文参考文献

[1].胡泉旭,王先彦,孟先强,刘全玉,鹿化煜.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次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的古气候意义[J].地球科学.2018

[2].胡泉旭.青藏高原东北部末次盛冰期以来黄土碳酸盐氧同位素与气候变化[D].南京大学.2018

[3].李林林,吴朝东,范昌福.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新生代碳酸盐氧同位素古海拔恢复研究[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一)——专题31青藏高原周缘的构造变形与深部动力学过程、专题32青藏高原及周边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33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及其响应.2015

[4].曾承.湖泊化学碳酸盐与生物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差异的环境意义[J].盐湖研究.2015

[5].朱正杰,陈敬安,曾艳.草海地区过去500年来古温度重建:来自沉积物纤维素结合碳酸盐氧同位素的证据[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

[6].崔琳琳,王旭.GasBenchⅡ/IRMS测定碳酸盐氧同位素:酸分馏系数差异的讨论[J].地球环境学报.2012

[7].曾承.青海湖介壳与无机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差异的环境意义[J].盐湖研究.2011

[8].张家武,王君兰,郭小燕,李双,何晶.博斯腾湖全新世岩芯沉积物碳酸盐氧同位素气候意义[J].第四纪研究.2010

[9].曾承,王臣旗.湖泊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环境记录研究:(二)问题[J].盐湖研究.2009

[10].曾承,王臣旗.湖泊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环境记录研究:(一)环境解释模型[J].盐湖研究.2009

标签:;  ;  ;  ;  

碳酸盐氧论文-胡泉旭,王先彦,孟先强,刘全玉,鹿化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