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人民医院45675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绿色通道急救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实验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实验对象为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护理程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按照护理程序予以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GCS评分以及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GCS评分以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护理程序予以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可有效降低死亡率,缩短急诊室停留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程序;重型颅脑损伤;绿色通道;急救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损伤类型,多是由于交通事故所致,且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仅次于四肢骨折发病率,多数患者还会伴有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现象,发病较急且病情进展较快,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以及护理措施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次研究主要对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绿色通道急救护理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实验对象为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护理程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区间24~55岁,平均年龄(39.5±8.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区间25~56岁,平均年龄(40.5±8.5)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上述研究资料发现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研究资料一致性较好。
1.2方法
1.2.1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急诊科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到现场进行急救处理。
1.2.2观察组按照护理程序予以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2.1院外急救
急诊科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了解患者的具体状况,并让急救小组快速赶往现场,观察患者有无意识障碍以及瞳孔的情况,之后监测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等生命体征,观察是否存在合并伤,然后在救护车上进行急救护理。连接心电图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做好呼吸道护理,针对昏迷患者将其呼吸道内分泌物以及血块及时清除,并给予患者吸氧;针对头痛剧烈的患者需及时给予降颅压以及脱水治疗。之后建立静脉通道,若患者的血压急剧下降,出现呼吸不规律现象时需立即补充血容量,维持有效的血循环,避免休克[2]。
1.2.2.2院内急救
将患者送至医院后对其进行检查,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护理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气道维护以及管理、胸外心脏按压等护理。通过对患者的伤情进行评估来给予患者针对性的伤情处理、呼吸支持、检查、转运以及循环支持等护理措施,可通过药物维持循环,通过固定骨折部位以及进行止血包扎进行伤情处理[3]。
1.3疗效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GCS评分以及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2.2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1例死亡患者,死亡率为3.3%(1/30);对照组6例死亡患者,死亡率为20.0%(6/3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²=4.043,P<0.05。
3.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全身其他部位也会发生损伤,导致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临床对外科损伤的救治不断优化,通过建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可有效缩短救治时间,使得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可有效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GCS评分以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原因分析为:急诊科护理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迅速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快速赶往现场进行救治,达到现场后立即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给予患者止血包扎、呼吸道处理以及预防脑疝等急救措施,使得患者的病情迅速稳定,有助于缩短受伤至救治时间,可保证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有效的检查以及急救处理,进而有效缩短受伤至手术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另外,绿色通道急救护理的实行遵循先入院检查、后补办手续的原则,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患者在急诊室停留时间以及各项抢救时间,使患者得到有效救治,降低GCS评分的同时还可降低死亡率,有助于改善预后[4]。
综上所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护理程序予以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可有效降低死亡率,缩短急诊室停留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秦丽丽.急救绿色通道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7):123-124.
[2]刘雁平,黄美笑,杨艳青,等.重型颅脑复合伤院前救护及绿色通道护理配合[J].吉林医学,2015,36(12):2660-2661.
[3]刘萍.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绿色通道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28(7):113.
[4]袁丽娟,褚小丽,黄淑华,等.快捷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7):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