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锈性论文_刘文涛,康晓慧,程登发,孙京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慢锈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条锈病,小麦,叶锈病,抗性,锈菌,基因,白粉病。

慢锈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涛,康晓慧,程登发,孙京瑞[1](2010)在《219个小麦品种成株期慢锈性品种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几大小麦产区主栽品种中筛选出慢锈品种。[方法]用当前条锈菌优势小种接种孕穗期的小麦,计算各品种的潜育期、病情指数及千粒重损失率,从而推算出各品种的慢锈类型。[结果]219个参试品种中筛选出5个免疫品种、67个高度慢锈品种、66个中度慢锈品种、11个耐锈品种和70个感病品种。[结论]在主栽品种中感病类型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多纳入持久抗病种质,逐步淘汰感病种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16期)

王亚军,曹晓花,周江鸿,龚小平,王丽娟[2](2009)在《应用二穗短柄草基因组序列精细定位麦类作物慢锈性数量抗性基因(QTLs)》一文中研究指出锈病是麦类作物的重要病害,培育具有持久抗病性的品种是控制锈病为害的重要策略。慢锈性由于其一般没有小种专化性、抗性持久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麦类作物基因组较大,严重阻碍了慢锈性基因的发掘和利用。二穗短柄草的(2n=10,(本文来源于《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和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9-09-25)

梁根云,姬红丽,章振羽,魏会廷,康振生[3](2007)在《条锈菌侵染慢锈性小麦品种川麦107后的蛋白质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上研究小麦的慢条锈性机制,运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条锈菌侵染的2个小麦品种(川麦107和80-8)的对照和发病14 d叶片的差异表达蛋白,从2-D图谱上找到9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点P5是在接种并发病的川麦107中新诱导出的一个差异蛋白质。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获得6个蛋白质的肽指纹图谱(PMF),数据库搜索鉴定出2个蛋白质。这2个蛋白质是磷酸核酮糖激酶(Phosphoribulokinase,PRK)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DHAR)。(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赵环环[4](2004)在《小麦慢锈性抗性及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锈性抗性是一种由具有加性效应的微效基因控制的抗性,本项研究对部分中国小麦品种(系)的抗锈性机制和分子标记在抗白粉病基因定位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主要内容包括:小麦苗期抗叶锈性基因的推导、成株期慢叶锈性抗性的筛选、成株期慢叶锈性的抗性组分分析和遗传分析、不同成株期条锈抗性的表现,以及利用分子标记对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进行定位。主要结果如下: 对46个供试小麦品种(系)的苗期抗叶锈基因进行推导,结果表明9个供试小麦品种(系)推测不携带任何抗叶锈基因,9个品种(系)携带未知抗叶锈基因,其余28个供试小麦品种(系)中仅涉及到6个抗叶锈基因:Lr16,Lr26,Lr1,Lr10,Lr13,Lr14a;基因Lr26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方式分布在18个小麦品种中,占46个供试品种(系)的40%,说明我国小麦品种抗叶锈性的遗传背景非常狭窄。 采用严重度和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AUDPC)对小麦叶锈田间成株期慢锈性抗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14个小麦品种(系)携带慢锈性抗性,占供试小麦品种(系)的30%,说明供试小麦品种(系)中蕴藏着丰富的慢锈性资源。对其中3个小麦品种的慢叶锈性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品种Kunqiao#28的慢锈性表现为较低的产孢量,品种Chinghuang#3的慢锈性表现为较长的潜育期,品种Yehe的慢锈性表现为较小的孢子堆、较低的产孢量和较长的潜育期;结果说明不同品种的慢锈性表现不同。采用传统的遗传分析方法对品种Chinghuang#3和Kunqiao#28的分析表明,田间严重度分别受3对显性微效基因控制。 对不同生育阶段不同成株期抗条锈性的分析表明,携带慢锈性抗性的品种Weebill在温室和田间都表现慢锈性,病害发展速度缓慢,而抗性来自慢锈性基因Yr18和2-3个微效基因累加的Saar、Tukuru和Chapio,在温室和田间都表现出比Weebill更强的成株期抗性,说明通过慢锈性的累加可增强抗性。携带主效基因控制抗性的品种Chuanyu 12在温室成株期表现中度感病,但在田间表现抗病,其抗性表现比较复杂。研究结果表明成株期抗条锈性由苗期感病向成株期抗病的转换时期,对降低反应型的作用来说,在分蘖后期,对延长潜育期的作用来说,在拔节期。 对杂交组合“87-1~2/288//T906~2”12个F_3家系共2083个单株的遗传分析表明,抗病亲本288的白粉病抗性受显性单基因控制,我们将这个基因暂时命名为G288,位于普通小麦1A染色体上的SSR标记Xgwm164和另一个SSR标记Dp532表现多态性,与该抗白粉病基因G288连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04-05-01)

马青,王美楠,商鸿生,李振岐,强磊[5](2002)在《小麦慢锈性和高温抗锈性组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苗期控温条件下 ,对具有慢锈性和高温抗锈性的 15个小麦品种接种条锈菌后的潜伏期、产孢强度、孢子堆密度和孢子堆长度等 4个抗病性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慢锈品种和高温抗锈性品种在抗病性组分方面与感病品种不同。通过聚类分析 ,将其划分为 6类 :近免疫抗病、高温抗锈性、高度慢锈性、中度慢锈性、耐病性和感病性。根据聚类结果 ,分别建立了 6个判别函数 ,其经验品种回判符合率为 10 0 %。表明利用抗病性组分在苗期进行慢锈性和高温抗锈性鉴定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王保通,袁文焕,李高宝,金欣藻[6](1996)在《小堰6号小麦的慢锈性鉴定及菌丝在寄主体内的超微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年大田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小偃6号是一个典型的慢锈性品种,其慢锈性主要表现在潜育期长,严重度低和千粒重损失率低,该慢锈性无小种专化性.同时还首次从超微结构揭示了慢锈性的抗性机理是由于菌丝过早老化引起.菌丝老化表现在菌丝体内液泡增加、变大,菌丝顶端细胞壁加厚。(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1996年04期)

何家泌[7](1991)在《禾谷类慢锈性、慢粉性及其遗传研究(Ⅱ)》一文中研究指出禾谷类慢锈性、慢粉性及其在不同作物上的发现;慢锈性、慢粉性的组分及其评价;慢锈性、慢粉性的稳定性和影响因素;(以上内容已刊载于本刊1991年第4期)慢锈与小种专化抗性的关系及其综合作用小麦品种的慢秆锈特性和小种专化抗性的关系曾在田间和温室中被研究过.鉴定表明,慢秆锈和专化基因Sr5,6,7a,7b,8,9b,11,12,16和Tc无关.Ayers和Southern发现慢秆锈和Sr5、6、8、9b(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1991年05期)

何家泌[8](1991)在《禾谷类慢锈性、慢粉性及其遗传研究(Ⅰ)》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抗病品种防治禾谷类锈病、白粉病是一项经挤简便且有效的防治措施,但是由于病菌存在复杂的生理专化,具有小种专化抗性的品种,往往易于丧失抗性,这促使人们越来越注意研究寻找其他类型的抗病性,达到较持久地保持抗病性的稳定,从而在禾谷类作物上发现所谓慢缓性抗性—主要是慢锈性和慢粉性,它为在生产上减低病害损失提供了有利的前景.(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1991年04期)

D.J.Cox,R.D.Wilcoxson,郑晓莲[9](1988)在《Sr6基因与小麦慢锈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田间研究中,具有Sr6基因的小麦品系通常比那些没有这个基因的品系杆锈发展较慢。当温度在24℃波动时或多个毒性基因存在于杆锈菌群体中时,Sr6基因和其它微效基因结合控制慢锈性。估算遗传率,表明这种慢锈特性能够结合到育种的群体中去。寄主植株旗叶上杆锈菌扩展的组织观察表的,Sr6基因的最大作用是能阻止病菌在完成侵入后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国外农学.植物保护》期刊1988年04期)

孙月海,曾士迈[10](1987)在《小麦条锈病慢锈性品种病理组织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刘问林等于1985年植病学报15卷3期报道:在温室条件下用陕西蚂蚱麦等5个慢锈品种幼苗植株做了组织学观察,发现了细胞坏死现象,而感病对照燕大1817却不坏死。本文是在此基础上继续以田间和温室植株为材料,供试品种扩大到较多慢锈品种、垂抗品种和3个高感(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1987年04期)

慢锈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锈病是麦类作物的重要病害,培育具有持久抗病性的品种是控制锈病为害的重要策略。慢锈性由于其一般没有小种专化性、抗性持久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麦类作物基因组较大,严重阻碍了慢锈性基因的发掘和利用。二穗短柄草的(2n=1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慢锈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文涛,康晓慧,程登发,孙京瑞.219个小麦品种成株期慢锈性品种的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10

[2].王亚军,曹晓花,周江鸿,龚小平,王丽娟.应用二穗短柄草基因组序列精细定位麦类作物慢锈性数量抗性基因(QTLs)[C].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和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

[3].梁根云,姬红丽,章振羽,魏会廷,康振生.条锈菌侵染慢锈性小麦品种川麦107后的蛋白质组学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7

[4].赵环环.小麦慢锈性抗性及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定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5].马青,王美楠,商鸿生,李振岐,强磊.小麦慢锈性和高温抗锈性组分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6].王保通,袁文焕,李高宝,金欣藻.小堰6号小麦的慢锈性鉴定及菌丝在寄主体内的超微结构观察[J].西北植物学报.1996

[7].何家泌.禾谷类慢锈性、慢粉性及其遗传研究(Ⅱ)[J].麦类作物学报.1991

[8].何家泌.禾谷类慢锈性、慢粉性及其遗传研究(Ⅰ)[J].麦类作物学报.1991

[9].D.J.Cox,R.D.Wilcoxson,郑晓莲.Sr6基因与小麦慢锈性的关系[J].国外农学.植物保护.1988

[10].孙月海,曾士迈.小麦条锈病慢锈性品种病理组织学观察[J].植物病理学报.1987

论文知识图

一3植物被动抗病性和主动抗病性机制(仿...1 小麦品种慢锈性基因 csLV34 标...一14、4一15、4一16、4一17和4一18所示...一13部分样品Tubulin基因的qPcR扩增曲线年FDS分布图pH4~7时接种条锈菌以前的蛋白质点

标签:;  ;  ;  ;  ;  ;  ;  

慢锈性论文_刘文涛,康晓慧,程登发,孙京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