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质多态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态性,蛋白质,缺血性,基因,蛋白,苷酸,折迭。
蛋白质多态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睿[1](2018)在《牦牛乳蛋白的多态性与牦牛乳蛋白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牦牛乳蛋白的多态性以及特性进行全面论述,并就乳蛋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对牦牛乳蛋白进行全面了解,为牦牛奶的利用与推广打下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8年13期)
郭璐[2](2016)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敏感性与PI3K/Akt通路基因多态性及癌组织差异表达蛋白质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是局部晚期宫颈鳞癌治疗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宫颈鳞癌(squamous cervical cancer,SCC)细胞对NAC的敏感性是SCC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PI3K/Akt信号通路中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本研究以接受铂类药物为基础NAC的宫颈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比较PI3K/Akt通路中基因多态性及癌组织差异表达蛋白质与宫颈鳞癌NAC敏感性的关系,以期预测NAC疗效相关的PI3K/Akt通路中基因多态性位点及蛋白标志物。方法:1.选取FIGO(the Clinical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临床分期为IB2-IIB接受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NAC治疗至少两个疗程的SCC患者259例,化疗结束后15天,根据WHO实体瘤近期疗效评定标准判定患者化疗疗效,其中NAC有效组168例,NAC无效组91例。提取患者化疗前全血基因组DNA并利用高通量Sequenom MassARRAY SNP基因型技术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中PIK3CA、Akt1、Akt2和PTEN基因中17个tagSNP的基因型,分析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分布与NAC敏感性的关联。2.选取FIGO临床分期为IB-IIA接受顺铂联合紫杉醇化疗至少两个疗程的SCC患者10例,根据WHO实体瘤近期疗效评定标准,将患者分为NAC有效组和无效组,每组各5例。分别提取NAC有效组与NAC无效组中癌组织样本的总蛋白,双向凝胶电泳方法获得两组样本差异表达蛋白质图谱,使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软件比较分析图谱中差异蛋白点,运用MALDI-TOF-MS质谱鉴定表达差异蛋白质。使用String在线软件分析预测差异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通过David在线软件对差异蛋白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选取ImageMaster 2D Platinum软件分析中差异表达倍数高的3个蛋白质,进行Western blot验证。结果:1.在局部晚期scc患者中,pik3ca基因rs3729679位点ag基因型携带者比aa基因型携带者化疗耐药风险明显增高(p=0.022)。rs12494623位点中携带tc基因型患者比cc基因型携带者容易发生nac耐药(p=0.018)。akt1基因中rs2498786位点cg基因型携带者比gg基因型携带者nac敏感性高(p=0.036)。akt2基因中的rs10416620和rs62107593位点g等位基因(p=0.037)及rs34716810位点a等位基因(p=0.037)可显着降低scc患者nac耐药风险。并且发现akt2基因中rs892120位点g等位基因与scc患者nac敏感性增高有潜在关联(p=0.045)。抑癌基因ptenrs17431184位点cc基因型携带者呈现降低nac耐药的趋势(p=0.061)。进一步根据铂类药物不同分层分析后发现,在以顺铂为基础的nac化疗方案中pik3ca基因rs3729679位点(p=0.010)和rs12494623位点(p=0.008)与scc患者nac低敏感具有显着相关性。单倍型分析发现,akt1基因中ggcc单倍型是scc患者化疗耐药的危险单倍型(p=0.018)。akt2基因中低频单倍型ggggag有保护作用,使scc患者发生耐药的风险降低(p=0.043)。2.获得了清晰、重复性好的nac有效组和nac无效组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通过imagemaster2dplatinum软件比较分析,发现两组中显着差异表达蛋白点共有72个(差异倍数在1.5倍以上,p<0.05)。其中与nac有效组相比,nac无效组中有37个蛋白表达上调,35个蛋白表达下调。选取其中差异表达倍数较高且图像清晰的12个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在nac无效组中7种蛋白质tryptasebeta-2、stathmin1、annexina1、14-3-3σ、scaa2、hsp27和hsp70表达上调;5种蛋白质分别为guaninenucleotide-bindingproteinsubunitbeta-2-like1、albumin、poteankyrindomainfamilymembere、capg和pkm2蛋白表达下调。将这12个差异蛋白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蛋白主要参与蛋白质磷酸化、乙酰化修饰和细胞凋亡的功能调节。westernblot验证差异表达倍数显着的3个蛋白质,其表达差异情况与双向电泳检测结果一致:hsp70和stathmin1在nac无效组中表达高于nac有效组,而pkm2在nac无效组中低表达。结论:1.在局部晚期宫颈鳞癌患者中,pi3k/akt信号通路中pik3ca、akt1和akt2基因多态性与scc患者nac敏感性相关。rs3729679、rs12494623、rs2498786、rs10416620、rs62107593及rs34716810位点可成为预测宫颈鳞癌nac疗效的潜在分子指标。2.在顺铂为基础的nac疗效不同的局部晚期scc患者中,hsp70、stathmin1、guaninenucleotide-bindingproteinsubunitbeta-2-like1、pkm2和tryptasebeta-2可能通过蛋白磷酸化和乙酰化修饰与annexina1、hsp27及14-3-3σ共同作用参与抑制细胞凋亡,影响宫颈鳞癌细胞对顺铂为基础的NAC敏感性。差异表达较为显着的蛋白质Hsp70、PKM2和Stathmin1有可能成为临床预测SCC患者NAC疗效的蛋白标志物。(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03-01)
卢夏茹[3](2015)在《普通野生稻种子贮藏蛋白质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在我国是第一大粮食作物,我国有65%左右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稻米的营养品质、食味以及多用途稻米开发的关注日益增加,其中作为主要营养成分的种子贮藏蛋白质对营养品质、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和食味品质的影响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水稻的种子蛋白质含量在禾谷类作物中属于低值,从蛋白质含量方面说,可改良的余地很大。但是,与其它作物相比,水稻种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较均衡,赖氨酸、苏氨酸等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且稻米蛋白质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属优质蛋白。所以,在利用生物技术改良水稻蛋白质品质过程中很少能找到更好的外源基因。野生稻是天然的基因库,保存了栽培稻不具有的或已消失的许多优良性状和有利基因。尽管野生稻对病虫害的抗性、对各种逆境的耐受性以及胞质雄性不育等性状,已广泛应用于现代栽培稻的育种改良,对于野生稻稻米的品质、食品加工性能和生理功能性方面的研究还很少。野生稻稻米具有米粒细长,无腹白,玻璃质,米粒坚硬不易破碎,且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较高等许多优良品质。利用野生稻资源培育优质专用稻品种将是水稻品质育种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积累水稻品质改良与稻米多样化育种的基础材料,本研究对部分野生稻种子贮藏蛋白质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以24个野生稻居群和栽培稻9311作为试验材料,对野生稻种子贮藏蛋白质的组成,特别是最有营养价值的谷蛋白组分的亚基组成,通过SDS-PAGE、 IEF-PAGE等电聚焦、还原与非还原电泳、双向电泳等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找到与栽培稻不同的控制稻米优良品质的相关蛋白质或基因,分析这些基因的功能和存在的作用机制,为水稻品质改良及培育新的优良品种提供基础材料和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野生稻的种子贮藏蛋白质,特别是谷蛋白的亚基在含量、组成和结构上都有丰富的变异。一些野生稻之间或野生稻与栽培稻之间,其蛋白质亚基组成虽然十分相似,但亚基的积累量却有显着差异。研究表明,在野生稻种质资源中,存在含有较多营养价值更好的B型谷蛋白(GluB)以及含有栽培稻中不含有的特异性蛋白质的野生稻种类。(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5-05-01)
杨斌盛,名洁,宋珍[4](2014)在《蛋白质多态解折迭行为与稳定性Ⅱ:酶的多态解折迭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结构基元模型,进一步假设,由n个结构基元组成的蛋白酶,其活性中心由na(na?n)个结构基元组成,酶活性仅与组成活性中心的结构基元相关.由此,推导出适合于蛋白酶解折迭研究的变性曲线、解折迭结构基元平均自由能、物种分布等表达式.本文以盐酸胍诱导的卵清溶菌酶解折迭为例,通过荧光方法测定的溶菌酶解折迭曲线,得出卵清溶菌酶由2个结构基元组成,结构基元平均自由能<?G0element(H2O)>为48.47 kJ/mol.物种分布表明,酶活性随盐酸胍浓度的变化仅仅反映的是结构基元1(?-片结构域)的解折迭,而结构基元2(?-螺旋结构域)的解折迭反映在3.8~5.0 mol/L盐酸胍浓度范围内.结构基元模型既可描述蛋白酶多态解折迭的谱学行为,又可解释蛋白酶活性的两态性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4年04期)
樊琪[5](2014)在《CRYAA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白内障是世界首位致盲性眼病。目前,其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但手术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进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和临床意义。αA晶状体蛋白(alpha A crystallin, CRYAA)是晶状体内主要蛋白质之一,对维持晶状体的透明性具有重要作用。它的分子伴侣功能可以防止晶状体内蛋白质变性,保护细胞免受外界环境损伤的刺激、抵抗各种因素导致的细胞凋亡。因此,本研究围绕αA晶状体蛋白,一方面从DNA水平探讨CRYAA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 ARC)的关系,分析晶状体内CRYAA表达量差异的原因;另一方面从蛋白质水平鉴定CRYAA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以及其形成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在ARC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第一部分CRYAA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易感性的关系研究目的晶状体中CRYAA的表达量在ARC患者和对照者中存在差异,而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影响基因表达的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探讨CRYAA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易感性的关系。方法(1)观察CRYAA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ARC的相关性:研究共纳入243例ARC患者(核性白内障>C2NO3P2)和1348例正常对照者(核性白内障<C2NO2P2)。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5ml,提取基因组DNA, PCR扩增CRYAA基因启动子-1--1000区域,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鉴定CRYAA启动子区SNP位点。通过SHEsis在线分析平台分析ARC组和对照组在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上的分布差异,并通过Haplotype分析观察SNP位点之间的协同作用关系。(2)检测SNP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合成CRYAA启动子-1--1000区域的DNA序列,将其克隆至pGL3-Basic质粒载体,形成pGL3-Basic-CRYAA载体;根据CRYAA基因启动子区域鉴定结果,使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rs7278468的SNP位点突变质粒pGL3-Basic-rs7278468载体,转染至293T细胞,进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启动子效率。结果CRYAA启动子-1--1000区域共鉴定到6个SNP位点:rs3761381, rs3761382, rs79545821, rs13053109, rs7278468和rs117396767。在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上,只有rs7278468位点在ARC组和对照组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次要等位基因出现频率大于ARC组;在基因型频率分布上,6个SNP位点在ARC组和对照组之间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Haplotype分析结果显示:个体出现C-C-G-G-T-C分型是ARC发病的危险因素(P=0.027,OR=1.258),而出现T-C-A-G-G-C是ARC的保护性因素(P=0.038,OR=0.736)。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SNP位点rs7278468次要等位基因的出现增强了启动子效率,进而细胞内CRYAA表达量上升。结论CRYAA基因启动子区SNP是个体ARC发病风险差异的遗传学基础。单个位点的SNP影响CRYAA的蛋白质表达量。多个SNP位点间的协同作用则对ARC发生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Haplotype分型C-C-G-G-T-C是其危险因素,而Haplotype分型T-C-A-G-G-C是其保护性因素。第二部分CRYAA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的作用研究目的CRYAA分子伴侣功能的本质是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蛋白芯片的方法鉴定与CRYAA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析其蛋白质网络在ARC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方法 (1)相互作用蛋白质的鉴定:使用含有人类蛋白质组17225个蛋白质的HuProt蛋白芯片鉴定蛋白质相互作用。根据CRYAA的1-173个氨基酸合成CRYAA蛋白质,将4ng/μl的CRYAA与蛋白芯片共同孵育1.5小时(对照组给予PBST溶液),其后分别给予CRYAA一抗(1:1000)和IgG-Cy3标记的二抗(1:200)各孵育1小时。使用Axon GenePix 4000B芯片扫描仪检测阳性信号,读取芯片上每点F532和B532数值,并根据公式计算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 SNR): SNR=MeanF532-MeanB532/SDB532。选择SNR≥1.2作为筛选CRYAA相互作用蛋白质的标准。对鉴定到SNR≥1.2的蛋白质,通过Gene Ontology和DAVID网站进行蛋白质生物学功能分析,通过string和KEGG蛋白质组学网络分析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建立CRYAA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CRYAA参与的影响ARC发生发展的生物学进程。(2)选取数个蛋白芯片鉴定到的CRYAA相互作用蛋白质进行细胞内验证:合成CRYAA基因编码区DNA序列,克隆至p3xFlag-CMV-7.1 质粒载体,形成 p3xFlag-CMV-CRYAA质粒载体。将p3xFlag-CMV-CRYAA载体转染至293T细胞,使细胞内表达带有Flag标签的CRYAA。转染24小时后,将全蛋白裂解液与抗Flag的M2 beads共同孵育,从而免疫共沉淀CRYAA与其相互作用蛋白质形成的复合物,经Western blot鉴定此复合物中与CRYAA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结果对照组共有343个蛋白质信号强度高于CRYAA组,其中127个蛋白质SNR≥1.2。8个CRYAA相互作用蛋白质SNR≥3.0:造血细胞特异性Lyn底物蛋白1 (hematopoietic cell-specific Lyn substrate 1, HCLS1)、Kelch样蛋白6(Kelch domain containin 6, KLHDC6)、肌营养蛋白δ(sarcoglycan delta, SGCD)、KIAA1706蛋白(KIAA1706 protein, KIAA1706)、5’-叁磷酸尿苷转移酶(RNA guanylyltransferase and 5'-phosphatase, RNGTT)、10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57 (chromosome 10 open reading frame 57, C10orf57),9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52 (chromosome 9 open reading frame 52, C9orf52)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plasminogen activator, urokinase receptor, PLAUR)。通过Gene Ontology 和 DAVID网站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CRYAA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涉及多种功能类别:磷酸化蛋白(Phosphoprotein)、选择性剪切(Alternative splicing)、DNA结合蛋白(DNA binding)、细胞周期(Cell cycle)、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线粒体(Mitochondrion)、凋亡(Apoptosis)、蛋白水解(Proteolysis)、细胞对压力的反应(Cellular response to stress)、DNA损伤修复(DNA repair)、自体吞噬(Autophagy)等。选取细胞骨架蛋白质HCLS1、MAPK信号通路蛋白MAPKBP1、MORG1和热休克蛋白HSPB1进行验证,结果显示CRYAA在细胞内与这些蛋白质形成复合物,即通过与这些蛋白质相互作用从而行使其在不同生物学进程中的功能。结论CRYAA与多种蛋白质相互作用从而参与众多生物学功能和进程,维持晶状体的透明性:通过骨架蛋白维持细胞膜稳定,如HCLS1;通过细胞周期蛋白质维持晶状体上皮细胞活力;通过应激反应蛋白质降低氧化损伤的伤害:如HSPB1;通过凋亡通路(MAPK.P13K/AKt信号通路)及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质抑制细胞凋亡,如MAPKBP1和MORGl;通过泛素化-蛋白酶体及自体吞噬系统促进蛋白质的降解。(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4-04-01)
徐芝龙[6](2014)在《蛋白质Z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逐渐跨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急性血栓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我国老年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是复杂的,其作用机制包括血管因素、凝血、抗凝以及纤溶功能异常等。探讨血栓形成的发病病理过程,对诊断和治疗临床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蛋白质Z(proteinZ,PZ)是维生素K依赖的血浆蛋白,为蛋白质Z依赖性蛋白酶抑制剂(ProteinZ-dependent protease inhibitor,ZPI)抑制凝血因子Xa的辅因子,PZ能提高ZPI抑制凝血因子Xa的活性,在出血及血栓性疾病中发挥双向调节作用。最近国外有少量的文献报道,血浆PZ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风险相关,但研究结果不一。本研究首次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分析血浆PZ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的预测、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目的:1.探讨血浆PZ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意义。2.探讨PZ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3.揭示血浆PZ水平与其启动子A-13G和内含子F中G79A两种基因多态之间的相关性。4.填补中国人群在PZ水平及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中的空白。方法:第一部分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Z血浆变化完成收集AIS患者、健康对照组的血液样品后,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PZ水平。实验分2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组(初发组和再发组)、正常对照组。严格按照PZ ELISA试剂盒说明书完成实验过程。完成统计分析,探讨AIS患者血浆PZ水平变化。第二部分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Z基因多态性实验分2组:AIS组、正常对照组。每个血液样品收集完成后,用盐析法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对基因组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并利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结合基因测序技术,检测PZ启动子A-13G及其内含子F中G79A两种基因多态性。第叁部分分析PZ血浆水平与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PZ血浆水平比较采用t检验统计;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算各组中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PZ血浆水平与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表示;PZ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AIS风险预测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的可信区间(CI)来表示。结果:第一部分AIS患者血浆PZ水平变化1. AIS组的血浆PZ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2. AIS再发组PZ水平明显低于初发组(P<0.01)。第二部分PZ启动子A-13G及内含子G79A基因多态性分布1. AIS组PZ基因内含子F中G79A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 AIS组PZ基因内含子F中G79A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 AIS组G79A位点与对照组的基因型AA型(29.0%vs34.0%)、AG型(50.1%vs54.1%)、GG型20.9%vs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AIS组A-13G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AG型、GG型、AA型)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5.对照组PZ启动子A-13G的G等位基因频率显着高于欧洲白种人群(60.7%vs13.1%),PZ内含子F中G79A的A等位基因频率显着高于欧洲白种人群(61.1%vs40.7%)。第叁部分PZ血浆水平与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1. AIS组PZ内含子F中G79A中AA基因型的PZ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 AIS组PZ内含子F中G79A中GG基因型的PZ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 AIS组PZ启动子A-13G各基因型的PZ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4. AIS与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这些危险因子明显相关(P<0.01)。结论:1.血浆PZ水平与AIS相关,表明PZ的缺乏可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存在的一个危险因素。2. PZ启动子A-13G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与AIS无相关性,显示PZ基因多态性A-13G位点可能不参与AIS疾病的发生、发展。3. PZ基因G79A位点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的频率与AIS呈负相关,表明AIS患者PZ基因内含子G79A位点存在G→A突变。4. PZ基因G79A位点基因型AA、GA、GG中的AA基因型的血浆PZ水平与AIS负相关,提示AA基因型的PZ水平可能在血栓性疾病中通过表达下调方式,从而降低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反映AA基因型可作为AIS患者的保护因子。5. PZ基因突变存在种族差异,中国珠叁角地区汉族人群突变率显着高于欧洲白种人群。6. AIS与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这些危险因子明显相关,改变这些危险因子,能够降低AIS的发病率和再发率。(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院》期刊2014-03-20)
徐芝龙,潘学谊,迟作华,郭煜,关则兵[7](2014)在《蛋白质Z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蛋白质Z(PZ)基因多态性在广东珠叁角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结合基因测序技术,对502例AIS和482例健康老人的PZ基因启动子A-13G位点基因型及其内含子F中G79A位点基因型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首次发现珠叁角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PZ启动子A-13G和PZ内含子F中G79A两种基因多态性。PZ启动子A-13G基因型中AA型、AG型、GG型分别为15.9%、52.7%和31.4%;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2.4%和57.6%。PZ内含子F中G79A位点基因型AA型、AG型、GG型分别为31.5%、52.0%、16.5%;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7.5%和42.5%。AIS组PZ基因内含子F中G79A位点A、G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1%∶61.1%,45.9%∶38.9%,均P<0.05),且基因型与对照组比较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Z基因内含子F中G79A位点G→A突变,即A等位基因对中国珠叁角地区汉族人群AIS的发生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喻海燕,宋晓峰[8](2014)在《蛋白质泛素化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机体内,有一系列的酶对蛋白质进行翻译后修饰,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功能,其中泛素化修饰就是一种很重要的修饰,其贯穿着几乎所有的细胞活动,包括蛋白质降解、DNA修复、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免疫防御、转录。本文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的蛋白质泛素化位点的研究,并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概述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泛素化位点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4年02期)
喻海燕[9](2014)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影响蛋白质泛素化修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泛素化作为真核细胞内重要的调控机制,是蛋白质重要的翻译后修饰方式之一,其参与了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过程以及细胞增生与分化等多种细胞生理过程。在泛素化过程中,泛素只能与一种特定的赖氨酸残基共价结合(泛素化修饰位点),才能标记到底物蛋白上。若泛素化修饰位点丢失,将使泛素化修饰不能正常进行,导致其所参与的生物过程调控异常,进而引发相应的疾病。泛素化位点处发生非同义单核苷酸突变,是造成泛素化修饰位点丢失的最直接原因,对研究相关疾病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中我们对非同义单核苷酸突变造成蛋白质泛素化修饰位点变化进行了生物信息学研究。首先收集确定人类泛素化修饰位点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数据集。将收集得到的所有经过实验鉴定的人类蛋白质泛素化修饰位点,进行去冗余处理后映射到人类基因组中,与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进行匹配,找出所有会发生非同义单核苷酸突变的泛素化修饰位点所在的底物蛋白,来构成本文分析研究的数据集,共得到非同义单核苷酸突变造成泛素化修饰位点变化的744条蛋白质及对应的870个位点。其次,从序列、结构以及GO分析等方面对SNP引起泛素化位点变化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数据集中的蛋白质主要倾向于富集于细胞质,并且这些蛋白质的分子功能大部分都是关于酶的活性;在Pathway富集分析中,发现数据集中的蛋白质参与了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见这些蛋白质的功能的重要性。在对位点进行分析时,发现泛素化修饰位点所处的二级结构多为α-螺旋,突变后的氨基酸残基主要倾向于亲水氨基酸,并且突变后位点倾向于暴露在表面。为了阐述单核苷酸突变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还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蛋白质SOX9突变前后的蛋白质叁维结构模型进行动力学模拟,分析RMSD值,发现该位点的突变造成了该位点RMSD值变高,并且所处的整个功能域的RMSD值也相对增加了。这说明该位点突变后造成蛋白质结构变得不稳定。最后,构建了人类蛋白翻译后Lys修饰位点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数据库ModLysSNP。赖氨酸残基所涉及的翻译后修饰除了泛素化外还有有乙酰化、甲基化、SUMO化,并且同一个赖氨酸可能涉及一种以上的翻译后修饰,其作用十分重要。该数据库提供了一个友好的交互界面,以实现对数据库中人类蛋白质翻译后Lys修饰位点的单核苷酸突变数据进行检索、浏览、更新和下载,为以后研究者进行Lys修饰突变与相应疾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4-02-01)
裘越,张佐阳,叶雷,谢虚实,张妍[10](2013)在《STARD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蛋白质表达与胃癌风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STARD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汉族人群胃癌易感性关系,探讨STARD3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方法采用Sequenom基因分型仪对安徽地区311例胃癌患者及425例正常对照组血样STARD3 rs9972882、rs881844、rs11869286和rs1877031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法对其中243例胃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的STARD3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STARD3基因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在胃癌和对照组之间分布差异无显着性。单倍型分析提示STARD3单倍型CCCT连锁影响胃癌易感性(P=0.043,OR=0.805,95%CI=0.643~0.992)。临床病理资料分层分析显示STARD3 rs1877031杂合子TC更多见于胃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P=0.021,OR=2.882,95%CI=1.173~7.084)。免疫组化结果发现胃癌组织STARD3表达与患者性别、饮酒、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STARD3可能与中国人群胃癌的发生、分化程度及组织学形态相关。(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3年11期)
蛋白质多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是局部晚期宫颈鳞癌治疗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宫颈鳞癌(squamous cervical cancer,SCC)细胞对NAC的敏感性是SCC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PI3K/Akt信号通路中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本研究以接受铂类药物为基础NAC的宫颈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比较PI3K/Akt通路中基因多态性及癌组织差异表达蛋白质与宫颈鳞癌NAC敏感性的关系,以期预测NAC疗效相关的PI3K/Akt通路中基因多态性位点及蛋白标志物。方法:1.选取FIGO(the Clinical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临床分期为IB2-IIB接受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NAC治疗至少两个疗程的SCC患者259例,化疗结束后15天,根据WHO实体瘤近期疗效评定标准判定患者化疗疗效,其中NAC有效组168例,NAC无效组91例。提取患者化疗前全血基因组DNA并利用高通量Sequenom MassARRAY SNP基因型技术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中PIK3CA、Akt1、Akt2和PTEN基因中17个tagSNP的基因型,分析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分布与NAC敏感性的关联。2.选取FIGO临床分期为IB-IIA接受顺铂联合紫杉醇化疗至少两个疗程的SCC患者10例,根据WHO实体瘤近期疗效评定标准,将患者分为NAC有效组和无效组,每组各5例。分别提取NAC有效组与NAC无效组中癌组织样本的总蛋白,双向凝胶电泳方法获得两组样本差异表达蛋白质图谱,使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软件比较分析图谱中差异蛋白点,运用MALDI-TOF-MS质谱鉴定表达差异蛋白质。使用String在线软件分析预测差异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通过David在线软件对差异蛋白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选取ImageMaster 2D Platinum软件分析中差异表达倍数高的3个蛋白质,进行Western blot验证。结果:1.在局部晚期scc患者中,pik3ca基因rs3729679位点ag基因型携带者比aa基因型携带者化疗耐药风险明显增高(p=0.022)。rs12494623位点中携带tc基因型患者比cc基因型携带者容易发生nac耐药(p=0.018)。akt1基因中rs2498786位点cg基因型携带者比gg基因型携带者nac敏感性高(p=0.036)。akt2基因中的rs10416620和rs62107593位点g等位基因(p=0.037)及rs34716810位点a等位基因(p=0.037)可显着降低scc患者nac耐药风险。并且发现akt2基因中rs892120位点g等位基因与scc患者nac敏感性增高有潜在关联(p=0.045)。抑癌基因ptenrs17431184位点cc基因型携带者呈现降低nac耐药的趋势(p=0.061)。进一步根据铂类药物不同分层分析后发现,在以顺铂为基础的nac化疗方案中pik3ca基因rs3729679位点(p=0.010)和rs12494623位点(p=0.008)与scc患者nac低敏感具有显着相关性。单倍型分析发现,akt1基因中ggcc单倍型是scc患者化疗耐药的危险单倍型(p=0.018)。akt2基因中低频单倍型ggggag有保护作用,使scc患者发生耐药的风险降低(p=0.043)。2.获得了清晰、重复性好的nac有效组和nac无效组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通过imagemaster2dplatinum软件比较分析,发现两组中显着差异表达蛋白点共有72个(差异倍数在1.5倍以上,p<0.05)。其中与nac有效组相比,nac无效组中有37个蛋白表达上调,35个蛋白表达下调。选取其中差异表达倍数较高且图像清晰的12个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在nac无效组中7种蛋白质tryptasebeta-2、stathmin1、annexina1、14-3-3σ、scaa2、hsp27和hsp70表达上调;5种蛋白质分别为guaninenucleotide-bindingproteinsubunitbeta-2-like1、albumin、poteankyrindomainfamilymembere、capg和pkm2蛋白表达下调。将这12个差异蛋白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蛋白主要参与蛋白质磷酸化、乙酰化修饰和细胞凋亡的功能调节。westernblot验证差异表达倍数显着的3个蛋白质,其表达差异情况与双向电泳检测结果一致:hsp70和stathmin1在nac无效组中表达高于nac有效组,而pkm2在nac无效组中低表达。结论:1.在局部晚期宫颈鳞癌患者中,pi3k/akt信号通路中pik3ca、akt1和akt2基因多态性与scc患者nac敏感性相关。rs3729679、rs12494623、rs2498786、rs10416620、rs62107593及rs34716810位点可成为预测宫颈鳞癌nac疗效的潜在分子指标。2.在顺铂为基础的nac疗效不同的局部晚期scc患者中,hsp70、stathmin1、guaninenucleotide-bindingproteinsubunitbeta-2-like1、pkm2和tryptasebeta-2可能通过蛋白磷酸化和乙酰化修饰与annexina1、hsp27及14-3-3σ共同作用参与抑制细胞凋亡,影响宫颈鳞癌细胞对顺铂为基础的NAC敏感性。差异表达较为显着的蛋白质Hsp70、PKM2和Stathmin1有可能成为临床预测SCC患者NAC疗效的蛋白标志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质多态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睿.牦牛乳蛋白的多态性与牦牛乳蛋白质特性[J].现代食品.2018
[2].郭璐.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敏感性与PI3K/Akt通路基因多态性及癌组织差异表达蛋白质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6
[3].卢夏茹.普通野生稻种子贮藏蛋白质多态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5
[4].杨斌盛,名洁,宋珍.蛋白质多态解折迭行为与稳定性Ⅱ:酶的多态解折迭行为[J].中国科学:化学.2014
[5].樊琪.CRYAA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
[6].徐芝龙.蛋白质Z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4
[7].徐芝龙,潘学谊,迟作华,郭煜,关则兵.蛋白质Z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
[8].喻海燕,宋晓峰.蛋白质泛素化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4
[9].喻海燕.单核苷酸多态性影响蛋白质泛素化修饰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10].裘越,张佐阳,叶雷,谢虚实,张妍.STARD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蛋白质表达与胃癌风险性[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