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公教论文-莫幼政

师公教论文-莫幼政

导读:本文包含了师公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壮族,师公,开山扫路,文化内涵

师公教论文文献综述

莫幼政[1](2018)在《马山县白山镇壮族师公教“开山扫路”仪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西马山县白山镇壮族师公为亡者举行"开山扫路"仪式为考察分析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揭示壮族灵魂归宗的路线图、壮族的洁净观念、壮族民众对生命终结的态度等文化内涵。"开山扫路"仪式在壮族地区具有劝善、保护环境、传承民族文化、团结壮族民众等社会功能。(本文来源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梁庭望[2](2014)在《从壮族师公教看民间宗教的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师公教在壮族乡间广泛存在,它有心理抚慰功能,宣扬孝道功能,道德说教功能,社会和谐功能等,这可能是中国民间宗教功能的共性,这种蕴藏在民间的力量,我们应当引导和利用。(本文来源于《宗教与民族》期刊2014年00期)

梁庭望[3](2014)在《从壮族师公教看民间宗教的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师公教在壮族乡间广泛存在,它有心理抚慰功能,宣扬孝道功能,道德说教功能,社会和谐功能等,这可能是中国民间宗教功能的共性,这种蕴藏在民间的力量,我们应当引导和利用。(本文来源于《宗教与民族(第九辑)》期刊2014-12-01)

莫幼政[4](2011)在《壮族师公教神灵关系探析——以经书抄本《夫子请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师公教有明显的多神崇拜特征。祖师神叁元真君虽有被尊为至上神的倾向,但众多神灵仍处于游离和分散的状态,没有被纳入一个严密的神灵体系中,神与神之间显现出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壮族师公教众神平等的根源在于历史上壮族长期处于分散而居、部落林立、酋帅众多的社会状态。(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莫幼政[5](2011)在《壮族师公教因果报应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师公教因果报应思想整合和发展了佛道两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以及道教的天道承负观念,成为反映壮族社会生活、民众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伦理观念,在当代壮族社会中起到弘扬传统美德、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等作用。(本文来源于《河池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覃延佳[6](2010)在《微观视角与纵横向度下的桂中壮族师公教研究——以广西上林县西燕镇为释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意从微观视角入手,通过更为深入的访谈,希冀从师公本身寻求更多的文化信息,进而联系地域社会中师公文化的纵横向度,对壮族民间师公教进行实践性的思考。不仅将对师公个体进行调查所得的信息置于壮族师公文化整体中加以考量,还希图勾连壮族村落社会中的民间宗教文化系统。以此为基础,尝试提出一些研究实践中的方法论取向问题。(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0年04期)

莫幼政[7](2010)在《略论壮族师公教经书的价值——以广西马山县白山镇新汉村国兴屯师公教经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师公教经书内容丰富,蕴涵了壮族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国家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诸多文化因素,沉积着壮族民众质朴而深邃的思考。挖掘壮族师公教经书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全面抢救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黄羽[8](2010)在《壮族师公教“打醮”仪式考察及音乐类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师公教仪式音乐的类型划分,一直存在着"局内人"(师公)和"局外人"(师公教音乐的研究者)的不同定位,从而在师公教仪式音乐类型划分上,形成出自于师公们的"局内说"和出自研究者们的"局外说"两种观念。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不同角度,梳理仪式中的音乐类型,对仪式中的音声内容所携带的体裁分类因素进行探讨,这既是在音乐本体范围内对师公仪式音乐进行横向比较的前提,同时也是对仪式音乐进行文化阐释的必要前提。(本文来源于《歌海》期刊2010年01期)

莫幼政[9](2009)在《壮族么教与壮族师公教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么教和壮族师公教都是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本文通过神、主神、经书、法事仪式、法器、神职人员、教义和教规八个方面的比较,认为么教和师公教在本质上是壮族两种不同的民间宗教。(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莫幼政[10](2009)在《壮族师公教经书中的儒家文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师公教是在传统越巫信仰基础上吸收儒、道、佛、傩等外来宗教发展而成的民间宗教。儒家文化在壮族地区的传播大约有两千年之久。在这两千年的接触、交流与碰撞中,壮族师公教吸收与借鉴了大量的儒家文化来充实和丰富自己。壮族师公教中的儒家文化集中表现于壮族师公教经书之中。大致说来,师经中的儒家文化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孝观念、婚姻观念、仁观念、天命观念和忠观念。师经中的儒家文化在壮族社会生活中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对壮族的历史与现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师公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壮族师公教在壮族乡间广泛存在,它有心理抚慰功能,宣扬孝道功能,道德说教功能,社会和谐功能等,这可能是中国民间宗教功能的共性,这种蕴藏在民间的力量,我们应当引导和利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师公教论文参考文献

[1].莫幼政.马山县白山镇壮族师公教“开山扫路”仪式分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2].梁庭望.从壮族师公教看民间宗教的功能[J].宗教与民族.2014

[3].梁庭望.从壮族师公教看民间宗教的功能[C].宗教与民族(第九辑).2014

[4].莫幼政.壮族师公教神灵关系探析——以经书抄本《夫子请客》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5].莫幼政.壮族师公教因果报应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J].河池学院学报.2011

[6].覃延佳.微观视角与纵横向度下的桂中壮族师公教研究——以广西上林县西燕镇为释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0

[7].莫幼政.略论壮族师公教经书的价值——以广西马山县白山镇新汉村国兴屯师公教经书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8].黄羽.壮族师公教“打醮”仪式考察及音乐类型分析[J].歌海.2010

[9].莫幼政.壮族么教与壮族师公教的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9

[10].莫幼政.壮族师公教经书中的儒家文化探析[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标签:;  ;  ;  ;  

师公教论文-莫幼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