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纵隔淋巴结核诊断意义

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纵隔淋巴结核诊断意义

李雯白洪忠王新举纪俊雨王文秀(河北省胸科医院放射科河北石家庄050041)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1-0037-02

CT在纵隔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已经有目共睹,随着CT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诞生使得纵隔疾病的影像诊断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连续横切影像构成的三维空间,使纵隔内结构及病灶部位一目了然,借助CT薄层图像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为淋巴结病变的定性提供了诊断依据。尤其增强扫描对纵隔疾病的诊断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纵隔淋巴结核平扫与增强,标准层厚与薄层CT图像信息量的对比,阐述16层螺旋CT在纵隔淋巴结核诊断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对纵隔淋巴结核影像表现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05-2008年期间确诊纵隔淋巴结结核病例44例,男21例,女23例,年龄2-73岁,平均年龄25.75±6.53岁,中位年龄21.50岁。均经病理证实或经抗痨治疗随访1年以上,病变淋巴结显著缩小或钙化为标准。

1.2方法

1.2.1扫描方法

使用GELightSpeed16层螺旋CT。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条件:120kv、160mAs,准直器宽度16×1.25mm、螺距1.375∶1,分别重建两组数据:Ⅰ组为常规10mm层厚,10mm层间距,重建方式为软组织重建标准;Ⅱ组1.25mm层厚、1.25mm层距,重建方式同上。增强扫描应用对比剂碘海醇溶液,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扫描及重建参数同平扫。

1.2.2图像分析方法

所有CT图像均经放射科2位医生分别阅片、对淋巴结肿大部位,大小,密度,边缘等影像特点进行描述,最终共同回顾分析,并进行数据采集。淋巴结分区根据美国AJCC-UICC(美国癌症协会—国际抗癌联盟)1996年制定的淋巴结分区国际标准,1组:最上纵隔组;2组:上气管旁;3组:血管前气管后组;4组:下气管旁组;5组:主肺动脉窗;6组:主动脉旁;7组:气管隆突下;8组:食管旁组;9:肺韧带旁;10-14分别为肺内组淋巴结。

1.3统计方法

将两组数据不同参数分别应用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的统计学方法检验,设定α=0.05水准。

2结果

2.1纵隔淋巴结结核好发部位:全部44例病例中:4区淋巴结肿大41例,7区淋巴肿33例,2区淋巴结肿大25例,3区23例,5区、6区及10区淋巴结肿大均为8例。其中累及两个以上分区者36例,合并肺结核33例。

2.2平扫常规层厚与1.25mm薄层图像信息对比:纵隔淋巴结核平扫影像表现主要有淋巴结肿大,边缘不清或清晰,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有低密度液化坏死,点状、环形或不规则钙化。合并纵隔炎时可有纵隔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对于上述影像表现10mm标准层厚显示与1.25mm层厚显示有所不同

常规10mm层厚与薄层1.25mm层厚在淋巴结的密度,特别是淋巴结中心低密度坏死区,细小的钙化及淋巴结中心脂肪密度的显示有所差异,配对X2检验淋巴结显示密度不均匀的差异结果X2=19.86,P<0.05并且1.25mm层厚明显优于标准层厚。对淋巴结中心低密度坏死区显示统计结果X2=19.53P<0.05;对于细小钙化的显示,X2=6.125P<0.05;淋巴结中心脂肪密度的显示X2=11.26P<0.05均有明显差异,并且1.25mm薄层显示明显优于标准10mm层厚显示。两组数据对于淋巴结边缘及纵隔脂肪内结缔组织密度增高的显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3增强扫描数据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除一名2岁男性,其余43例均行CT增强扫描,其影像表现为淋巴结呈明显不均匀厚壁和(或)薄壁环形强化,部分淋巴结融合,淋巴结中心坏死区可见分隔。其中18例患者可见淋巴结破溃,引起纵隔炎,主要表现为薄壁环形强化环结构不完整,并见纵隔脂肪间隙内条索状结缔组织强化。其淋巴结核增强扫描10mm层厚与1.25mm层厚影像表现对照

对于纵隔淋巴结核增强扫描影像中,淋巴结不均匀强化的显示以及厚壁环形强化和薄壁环形强化,淋巴结融合等情况,10mm层厚与1.25mm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于淋巴结坏死区内分隔和对淋巴结破溃引起纵隔炎的影像表现,两种显示参数有明显不同,经配对X2检验结果分别为淋巴结内分隔显示的卡方检验X2=9.33,淋巴结破溃X2=5.5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显示阳性率1.25mm薄层明显优于10mm常规层厚。

3讨论

淋巴结核作为纵隔淋巴结肿大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需要与淋巴瘤,结节病,淋巴结转移瘤和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等疾病鉴别。淋巴结核的主要特点:

3.1好发年龄及部位本病好发于中、青年[1],其好发部位多累及气管周围,尤以上纵隔气管旁组淋巴结多见,其次为气管隆突下7区,并且常累及多组淋巴结。本组研究与殷泽富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仿。16层螺旋CT在发现淋巴结数目及部位方面与双层螺旋CT无差异。

3.2影像特点纵隔肿大淋巴结的表现与病理改变相一致[3],为边缘清晰或者不清晰,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显示特征性薄壁或者厚壁环形强化[2],当淋巴结坏死破溃时可表现为薄壁环形强化壁结构不完整,纵隔脂肪间隙结缔组织条索状增强。本组研究16层螺旋CT反映淋巴结结核影像特点的主要优势集中在对病变细节的显示上,平扫可发现更多常规CT无法显示的淋巴结中心坏死,细小的钙化及脂肪密度等良性淋巴肿的特点,增强扫描更能显示出淋巴结强化细节,特别是在坏死区中心的强化分隔以及薄壁淋巴结破溃的显示上其优势更为凸显。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CT设备与技术的更新变革,从最初的轴位断层成像,经历了单层、双层螺旋CT直至今天16层螺旋CT的应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断层成像向容积成像的飞跃。特别是16层螺旋CT具有较快的扫描速度和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对于纵隔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了新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潘纪戍,张国桢,蔡祖龙等.胸部CT鉴别诊断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315;317.

[2]ImJG,SongKS,kangHs,etal,MediastinaltuberctLymphadenitis:CTmanifestations,Radiology,1,164;165.

[3]李雯.23例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分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年3月3卷三期.

标签:;  ;  ;  

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纵隔淋巴结核诊断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