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构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震旦,力场,沁水,盆地,巴东,南华,扬子。
古构造论文文献综述
吴玉,张松,黄铮,王凤岗,李静贤[1](2019)在《桂西北南丹-荔波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来自古构造应力场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桂西北南丹-荔波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锡多金属矿床富集地,近年来油气勘探显示该区亦具有极大的海相页岩气成藏潜力。因此,深入探讨和认识该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演化是成矿规律研究和页岩气勘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南丹-荔波地区广泛发育的褶皱、共轭节理和断层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观测的基础上,利用迭加褶皱、共轭节理分析以及断层滑动矢量等方法,反演了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变化。构造解析表明,该区中、新生代共经历了四期构造应力场的交替和演化,分别为NNE-SSW向挤压、NW-SE向挤压、NEE-SWW向伸展和近E-W向挤压。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推测NNE-SSW向挤压应力场的形成可能与印支期华南大陆南北边缘与印支/华北板块碰撞闭合有关; NW-SE向挤压应力场和NEE-SWW向伸展应力场可能分别对应于燕山早期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的俯冲消减以及燕山晚期发生的弧后伸展作用;近E-W向挤压应力场可能形成于喜山期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所产生远程效应的构造背景之下。(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9年05期)
高健翁,林逸,张长厚,丁照月,侯丽玉[2](2019)在《基于断层滑动数据反演的燕山中西段晚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对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应力状态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燕山中西段晚中生代岩体中的116个观测点中共采集到2 321组断层和破裂面滑动数据,利用Tensor软件进行古构造应力状态反演。将反演结果与区域构造变形及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相结合,发现研究区在侏罗纪末—白垩纪初以来存在5期可识别的构造应力场:(1)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近N—S向挤压应力场(D1,148~127 Ma);(2)早白垩世NW—SE向挤压应力场(D2,143~127 Ma);(3)垂向挤压主导的多向水平伸展应力场(D3,120~110 Ma);(4)NE—SW向挤压(D4);(5) E—W向挤压的应力场(D5)。D1和D2可能分别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消减关闭作用的远程构造效应,以及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下的俯冲作用有关,且这两大构造系统在该时期可能同时作用于燕山地区。D3期应力场可能反映源自壳下深部地幔活动引起的垂向挤压动力作用。D4、D5期应力场相对较弱,其动力学背景尚待今后研究进一步分析。本区古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期间,主要的伸展作用并不完全符合西太平洋板块后撤主导的被动伸展裂谷模型,而是表现为深部地幔活动引起的垂向挤压作用主导的水平方向多向伸展。(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何松林,张小兵[3](2019)在《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T_7~4不整合面古构造演变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后,抬升剥蚀严重。剖析盆内地层的抬升剥蚀程度,重建盆内地层的古构造演变过程,对研究盆地隆坳格局迁移、油气分布聚集关系、油气成藏的控制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在厘定塔北地区T_7~4不整合面的基础上,采用完善后的趋势厚度法和"同层多期"的思路,计算了塔北地区中下奥陶统顶面(T_7~4不整合面)在各个主要构造期的剥蚀量;在恢复剥蚀量的基础上,利用标志层-厚度分析法,恢复了T_7~4不整合面在各个主要构造期的古构造;通过分析T_7~4不整合面古构造演变史,探讨了T_7~4不整合面的地形格局迁移,明确了T_7~4不整合面演变过程与油气运聚成藏关系。(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9年04期)
陈治[4](2019)在《黔中地区古构造环境对洋水矿区磷矿层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黔中地区古构造环境对洋水矿区磷矿层的控制作用,经过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探究,产生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应用了古构造还原模型等方式,模拟还原了古地貌,从而对水下古隆起的控矿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该文针对黔中地区古构造环境对洋水矿区磷矿层的控制作用进一步探究,对矿区地质概况、黔中地区古构造环境详细分析。(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设计》期刊2019年02期)
李亚男[5](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部晚叁迭世沉积物源分析及其古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上叁迭统延长组是全盆地最重要的油气资源储存层位,其沉积边界的确定对于油气的勘探和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石沟驿和磁窑堡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中部,该地区物源属性的确立对于盆地西缘沉积边界的恢复以及盆地西缘油气储层的准确预测均意义重大。前人对盆地西缘物源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贺兰山地区,而盆地西缘中部地区缺乏系统的物源研究工作。本论文在对磁窑堡、石沟驿晚叁迭世延长组进行野外露头观测以及样品采集的基础上,利用岩石薄片、重矿物、古水流、阴极发光、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等多种现代高精度测试方法,对盆地西缘磁窑堡、石沟驿地区的物源来源展开了研究,同时本文尝试通过将贺兰山延长组与盆地西缘磁窑堡、石沟驿地区延长组锆石年龄进行对比,以便探讨盆地西缘中部地区与贺兰山地区是否具有相同的沉积物源区。重矿物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部晚叁迭世早期组合为石榴子石+绿帘石+磁铁矿,中期为赤褐铁矿+石榴子石+钛铁矿,母岩区早期为岩浆岩和变质,中期为沉积岩和变质岩。古水流分析表明研究区古流向以自西北向南东和自西向东方向为主。岩石薄片观察表明砂岩样品中岩屑以火山岩岩屑和变质岩岩屑为主。通过将贺兰山延长组、盆地西缘延长组样品进行LA-ICP-MS U-Pb测年分析,得到晚古生代(300Ma)、早元古代(1900Ma)和新太古代(2500Ma)叁个年龄峰值。将测试结果与周边构造单元的锆石年龄分布进行对比,结合古水流、重矿物、岩石薄片观察等测试手段,得出晚叁迭世研究区的物源区有3个方向,分别为阿拉善地区岩浆岩及前寒武纪变质岩、孔兹岩带的变质岩和巴彦浩特地区前中生代沉积岩。其中晚叁迭世前期,阿拉善地区与孔兹岩带为研究区的主要物源区,巴彦浩特地区虽然隆起,但为一隆起斜坡区,剥蚀不强烈,对研究区物源供给不足,为次要物源区;中期受周缘构造运动的挤压,巴彦浩特地区隆升剥蚀强烈,为研究区提供大量碎屑物源,为研究区主要物源区,而阿拉善地块和孔兹岩带对研究区的物缘控制减弱,变为研究区的次级物源区。研究区与贺兰山的重矿物组合是极为相似的,且从贺兰山汝箕沟至西缘中部,重矿物中稳定矿物所占比重逐步上升,不稳定矿物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同时结合石沟驿地区北西-南东向的古水流方向,我们判定晚叁迭世“银川古隆起”并不存在,贺兰山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也未分隔,贺兰山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5-01)
刘畅,王翔,赵长虎,尹帅[6](2019)在《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致密砂岩古构造应力场模拟及裂缝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沁水盆地南部地区山西组为例,系统研究了煤系致密砂岩的裂缝发育特征,并对其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对裂缝发育区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组致密砂岩中发育不同级序的裂缝,主要为构造缝,其含量大于90%。构造缝主要为张性缝、剪切缝及挤压缝;非构造缝主要为溶蚀缝。目的层致密砂岩的裂缝充填类型主要为未充填及半充填,裂缝的有效性好。利用叁维有限元法对山西组Ⅱ砂组进行了精细地质建模及古构造应力场模拟,恢复了目的层在喜马拉雅期最大一幕挤压应力环境下的古地应力场。考虑到目的层主要发育张性缝和剪切缝,同时还含少量挤压缝,构建了综合破裂率参数来定量预测裂缝的发育程度,预测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吻合较好。该方法可以实现复杂构造区致密气储层裂缝甜点的有效预测。(本文来源于《石油物探》期刊2019年02期)
文雯[7](2018)在《古构造恢复对安岳须家河组气藏控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岳地区须家河组碎屑岩岩性致密,生产资料显示气藏储层段与构造、裂缝关系密切,古地貌对裂缝、储层发育有重要控制作用,恢复该地区古地貌并研究古地貌对气藏的控制作用有助于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本论文在研究古地貌恢复方法的基础上,分析钻井、测井、地震资料等,最终选用印模法恢复了须家河组古地貌。研究表明,古地貌地形较高的斜坡带是勘探的有利区域,储层物性好、气井产量大,坳陷区是不太理想的区域。(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1地质勘探)》期刊2018-11-14)
张林,夏钦禹,张满郎,罗瑞兰,俞霁晨[8](2018)在《四川盆地川中地区新元古代古构造格局及对储层分布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震旦系灯影组气藏是世界上地质时代最古老气藏之一,自1964年发现威远震旦系大气田后,近半个世纪后在川中的高石1井在获高产工业气流以来,现已发现高磨地区的震旦系灯影组近万亿方储量规模。基于岩心、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及地震等多种资料,进行断层、裂缝的识别及级别划分,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及岩石力学实验及流体包裹体测试划分断层及裂缝的期次,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及数值模拟分析断层、裂缝的形成机制,评价裂缝的有效性及落实有利储渗体分布区。结果表明:在剖面上震旦纪-古生界划分为叁套层系,下层为前震旦纪的裂谷体系,为垒堑式断裂样式;中层为下古生代伸展-走滑体系,为负花状、阶梯状断裂样式;上层为上古生代坳陷体系,为隆坳样式。前震旦纪的早期裂谷体系在震旦纪局部张扭,在四川中西部形成绵竹—长宁克拉通内裂陷,控制四川盆地中西部的斜坡相-台缘相-局限台地相沉积格局。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位于裂陷槽东侧的台地边缘,在灯二和灯四期发育台地边缘丘滩体沉积。川中高磨地区台缘带在早期张扭构造活动下,形成南北向主断裂控制台缘相带的南北向展布,同时受东西向沟槽分割,丘滩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灯影期末桐湾二幕、叁幕运动,整体抬升剥蚀,该期古地貌格局对灯影组剥蚀、溶蚀改造作用影响很大,是形成有利储集体的关键因素。灯影组有利储层主要受沉积微相、古岩溶及裂缝叁种因素控制,其中沉积微相、古岩溶提供发育孔洞基础,断裂及裂缝系统改善储集物性,提高单井产能。灯影期微古地貌控制藻灰泥丘、颗粒滩的分布,为同沉积岩溶发育和后期表生溶蚀提供基础。震旦系顶部不整合伴生的表生岩溶作用,控制了以蜂窝状溶孔和溶洞体系为主的表生岩溶型储层的发育和分布。(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马千里,柴嵘,杨江海,杜远生,戴贤铎[9](2018)在《中扬子北缘巴东组地层时代约束及古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华北板块的汇聚碰撞和秦岭造山带的隆升等过程影响并结束了华南板块长久的海相演化历史。中扬子北缘的中晚叁迭世巴东组地层是这一海陆交互期的重要物质记录。由于巴东组中上部的生物化石记录相对不足,本组的划分沿革和地质年代归属争议不断。本文报道的新发现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两河口镇巴东组2段中上部的3件火山凝灰岩样品,其中的锆石分别给出了250.6±3.4Ma,245.9±5.9Ma和237.5±3.1Ma年龄数据,代表了该时期扬子北缘存在多期火山活动,推测其可能与华南板块的俯冲有关。结合生物地层记录认为巴东组的地层时代应跨越中晚叁迭世。巴东组的岩相学研究表明,中叁迭世晚期秭归盆地开始进入周缘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崔海峰,刘江丽,田雷,刘军,张年春[10](2018)在《塔西南坳陷震旦纪末古构造格局及其油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西昆仑露头资料、塔里木盆地内钻穿寒武系钻井信息和地震剖面特征,研究了盆地震旦系纪末的古构造格局,分析了震旦纪末古构造格局与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分布的关系,明确了塔西南坳陷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分布特征。研究认为,震旦纪末巴楚—塔中地区存在近东西向展布的古隆起,隆起之上水体较浅,为一套潮坪相沉积,玉尔吐斯组没有沉积或相变,隆起南北两侧的坳陷内玉尔吐斯组有沉积。塔西南坳陷玉尔吐斯组分布在南华纪—震旦纪裂谷或加里东早期正断层形成的洼槽内,主要从昆仑山前中段北东向延伸至麦盖提斜坡区,规模较大。近期坳陷中段罗斯2井在奥陶系蓬莱坝组获得重大油气发现,间接证实了深层寒武系丰富的油气源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勘探》期刊2018年04期)
古构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燕山中西段晚中生代岩体中的116个观测点中共采集到2 321组断层和破裂面滑动数据,利用Tensor软件进行古构造应力状态反演。将反演结果与区域构造变形及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相结合,发现研究区在侏罗纪末—白垩纪初以来存在5期可识别的构造应力场:(1)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近N—S向挤压应力场(D1,148~127 Ma);(2)早白垩世NW—SE向挤压应力场(D2,143~127 Ma);(3)垂向挤压主导的多向水平伸展应力场(D3,120~110 Ma);(4)NE—SW向挤压(D4);(5) E—W向挤压的应力场(D5)。D1和D2可能分别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消减关闭作用的远程构造效应,以及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下的俯冲作用有关,且这两大构造系统在该时期可能同时作用于燕山地区。D3期应力场可能反映源自壳下深部地幔活动引起的垂向挤压动力作用。D4、D5期应力场相对较弱,其动力学背景尚待今后研究进一步分析。本区古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期间,主要的伸展作用并不完全符合西太平洋板块后撤主导的被动伸展裂谷模型,而是表现为深部地幔活动引起的垂向挤压作用主导的水平方向多向伸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构造论文参考文献
[1].吴玉,张松,黄铮,王凤岗,李静贤.桂西北南丹-荔波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来自古构造应力场的证据[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9
[2].高健翁,林逸,张长厚,丁照月,侯丽玉.基于断层滑动数据反演的燕山中西段晚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对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应力状态的启示[J].现代地质.2019
[3].何松林,张小兵.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T_7~4不整合面古构造演变过程[J].断块油气田.2019
[4].陈治.黔中地区古构造环境对洋水矿区磷矿层的控制作用[J].有色金属设计.2019
[5].李亚男.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部晚叁迭世沉积物源分析及其古构造意义[D].西北大学.2019
[6].刘畅,王翔,赵长虎,尹帅.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致密砂岩古构造应力场模拟及裂缝预测[J].石油物探.2019
[7].文雯.古构造恢复对安岳须家河组气藏控制作用研究[C].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1地质勘探).2018
[8].张林,夏钦禹,张满郎,罗瑞兰,俞霁晨.四川盆地川中地区新元古代古构造格局及对储层分布影响[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9].马千里,柴嵘,杨江海,杜远生,戴贤铎.中扬子北缘巴东组地层时代约束及古构造意义[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10].崔海峰,刘江丽,田雷,刘军,张年春.塔西南坳陷震旦纪末古构造格局及其油气意义[J].中国石油勘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