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体过饱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体,过饱和,系数,气泡,溢洪道,模型,传质。
气体过饱和论文文献综述
刘睿[1](2019)在《金沙江上游梯级联合泄洪对下游河段总溶解性气体过饱和累积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电工程建成运行后,泄水建筑物在泄水过程中,由于水头高、流速大,会形成强掺气水流。进入到水垫塘内时,由于压强的升高导致大量的气体溶解成为溶解气体,从而造成总溶解气体过饱和(Total dissolved gas,简称TDG)现象。本文通过对金沙江上游叶巴滩、拉哇及巴塘叁个梯级进行预测分析,研究梯级联合泄洪工况下对总溶解性气体过饱和的累积影响,同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减缓影响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中西部地区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暨四川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1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9-09-25)
杨传顺,吴湘香,杜开开,柳凌,茹辉军[2](2019)在《鲢早期发育对过饱和总溶解气体响应与仔鱼耐受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总溶解气体(简称TDG)饱和度对鱼类早期发育的影响,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为研究对象,对其受精卵与早期仔鱼进行不同TDG饱和度下的暴露试验。结果显示:不同TDG过饱和的情况会导致鲢受精卵在同一温度下的出膜时间、出膜率以及孵化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110%过饱和水中的受精卵出膜所需时间最短,(21±0.5)℃水温下达到出膜高峰期所需时间约为38.5 h,比对照组所需时间提早约3 h,且110%组出膜率(92.3%)与对照组(88.7%)比较有显着升高。胚后孵化表明,110%试验组孵化率显着低于其他组。进一步对日龄为15、25、35、45、120 d的鲢仔幼鱼在不同TDG饱和度水体中的耐受性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日龄越小的幼苗,对过饱和水的耐受性相对更高,15 d的幼苗死亡率仅为0.9%~2.5%,而日龄120 d的幼鱼死亡率高达86%~100%。而同一批幼苗对不同的过饱和水体的耐受性基本是随着饱和度升高,其耐受性随之下降。(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9年01期)
宋明江,刘亚,龚全,刘晓庆,陈叶雨[3](2018)在《总溶解气体过饱和对达氏鲟急性致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TDG)过饱和对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耐受性的影响,选取达氏鲟幼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浓度的TDG过饱和水体急性暴露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达氏鲟受TDG过饱和水体胁迫后,生理异常现象和气泡病症状较明显,表现出对TDG过饱和水体的低耐受性。在饱和度为125%、130%、135%和140%的TDG过饱和水体浓度下半致死时间分别为4.4、2.54、2.36和2.23 h,达氏鲟死亡率随暴露时间和TDG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8年05期)
杨传顺[4](2018)在《总溶解气体过饱和对鲢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坝泄流会导致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简称TDG)过饱和,给下游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的生存造成威胁。因此大坝泄水导致的水中气体过饱和问题成为目前生态环境研究者和保护者关注的重点,且成为评价水域环境生态风险的问题之一。国外开展气体过饱和研究时间较早,在气体过饱和发生机理、影响水体过饱和的因素、减缓和降低水中溶解气体过饱和的措施、气体过饱和对鱼类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国内研究开始的时间相对晚一些,主要集中于原型观测、发生机理探究、鱼类的耐受性、回避行为及水体气体过饱和情况下对鱼类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等,对鱼类的早期发育及血气影响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将以鲢受精卵、早期仔幼鱼和一龄鲢为研究对象,利用过饱和水体发生装置,生成实验所需要的饱和度,研究不同饱和度的水体对鲢受精卵、仔幼鱼以及血气的影响,旨在评价受精卵、仔幼鱼受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简称TDG)过饱和水体的影响程度和其血液生理变化,丰富气体过饱和对鱼类影响的研究资料,同时也为受危害鱼类生态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意义。本文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的TDG过饱和会导致鲢受精卵在同一温度下的出膜时间和出膜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最显着的是110%过饱和水中的受精卵,其出膜所需时间最短,21±0.5℃水温下达到出膜高峰期所需时间约为38.5h,此时比对照组所需时间提早约3h,但出膜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升高(p<0.05),110%组的为92.3%,对照组为88.7%。同一温度下,总溶解性气体过饱和水体对鲢受精卵的发育速度和畸形率没有明显的影响,且不会使受精卵得气泡病。2.进一步进行胚后孵化观察,发现无论试验组还是对照组都经历了5天左右的胚后发育,发育时间和发育速度均无明显差异,统计胚后发育的幼苗死亡数表明110%试验组的幼苗死亡率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比较显着增加(p<0.05),最终结果导致其孵化率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对照组的最后存活率为97.8%,而试验组110%最后存活率为71.5%。但试验组120%、130%和140%的最后存活率均高于试验组110%,且随着过饱和浓度增加,存活率会稍微升高。试验组120%、130%和140%的存活率分别为92.4%、93.4%和93.9%,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各试验组幼苗的死亡主要集中在出膜后第2到第3天,110%试验组在出膜第2天的平均死亡率为13.6%,第3天的平均死亡率为13.7%,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3.对生长时间为15d、25d、35d、45d、120d的鲢仔幼鱼在不同TDG饱和度水体中的耐受性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生长时间越短的幼苗,对过饱和水的耐受性越高,96h的死亡率显示,生长15d的幼苗死亡率仅为0.9%-2.5%,而生长120d的鱼种死亡率高达86%-100%。而同一种幼苗对不同浓度的过饱和水的耐受性基本是随着浓度升高,其耐受性随之下降。4.对暴露于气体过饱和水体中4h的鲢血气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的鲢血液p H均低于对照组,且重度暴露组与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细胞外液碱余(Base excess in extracellular fluid,细胞外液BE或BEecf)、实际碳酸氢盐(actual bicarbonate,AB)和二氧化碳总量(total CO2,TCO2)的水平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且重度暴露组与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二氧化碳分压(pappenheimer CO2,p CO2)和氧分压(pappenheimer O2,p O2)均高于对照组,p CO2水平重度暴露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O2)随着TDG升高而降低,重度暴露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和中度暴露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鲢在过饱和水体中发生了酸中毒现象。(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5-01)
朱才荣,鲁锋[5](2018)在《高坝泄流总溶解气体过饱和问题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坝泄流会导致下游水体总溶解气体过饱和,鱼类长期处于此环境易患气泡病甚至死亡,因此有必要开展高坝下游总溶解气体过饱和研究。本文从高坝泄流溶解气体过饱和影响因素、对鱼类影响、饱和度预测模型及消减措施等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并针对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不足提出了建议,旨在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水利》期刊2018年02期)
王琳,冯镜洁,李然[6](2017)在《鱼道内过饱和总溶解气体释放规律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梯级电站的建成运行,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TDG)过饱和对鱼类的不利影响受到广泛关注。TDG过饱和水流在库区内的释放速度十分缓慢,上游梯级泄水的不利影响通常会持续到下一梯级坝前。鱼道是恢复河流连通性的重要手段,也是鱼类可能集中分布的区域,TDG过饱和的库区水体作为补给来源可能对通过鱼道的鱼类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以自主设计的鱼道型式作为试验水槽,设计开展了不同流量条件下的过饱和TDG输移释放过程试验研究,并根据试验条件开展数值模拟计算,反算得到各条件下的释放系数。结果表明水深是影响过饱和TDG释放的重要因素,过饱和TDG的释放系数随着水深的增大而减小,释放系数与流速、紊动动能、紊动动能耗散率间单因子关系不显着。另外,鱼道复杂的挡板结构使水流流程增长,增加了过饱和TDG释放时间,与无挡板的顺直水槽相比,鱼道内过饱和TDG的释放速度显着提高。该研究为探讨过饱和TDG对过鱼通道内鱼类的不利影响的预测提供参考,同时复杂结构促进过饱和TDG释放的成果也为减缓TDG过饱和不利影响的措施研究提供新思路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杜开开[7](2017)在《水体中过饱和溶解气体释放因素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高坝泄流而引起的的总溶解气体过饱和问题及其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影响在我国日益突出,且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水域环境生态风险之一。虽然人们在气体过饱和的发生机理及气体过饱和的预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目前尚未找到一种可以快速降低水体中溶解气体过饱和及减少对鱼类等水生生物危害的方法。本文基于气液间的传质理论及双膜理论,从溶解气体饱和度、水深和水体紊动叁个方面探究溶解气体释放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今后寻找快速降低过饱和溶解气体的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水体中总溶解气体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这叁种气体均属于微溶或者难溶于水的物质。且这叁种气体在水体中溶解和扩散的机理基本是一致的。本文选择了较易检测的溶解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水体中溶解气体释放因素的研究。首先研究了初始溶氧饱和度对水体溶氧释放的影响,在初始水温在18.30±0.20℃和室温条件下,对溶氧饱和度设置了170.60%、150.35%、131.65%、111.45%四个梯度,每隔2h用水质溶氧仪测定水体溶氧饱和度值,静置释放48h。然后针对水深对过饱和度溶氧释放的影响,分别在溶氧饱和度为168.00%、153.00%、130.50%、110.00%的水体中设置了24cm、48cm、72cm叁个深度梯度,除了探究深度对溶氧释放的影响外,同时想探究溶氧饱和度和水深之间是否对溶氧释放具有相互作用。最后基于水体紊动对气液界面传质速率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潜水泵排水的方式对溶氧过饱和水体产生紊动,并从不同水泵个数、不同功率的水泵、水泵的方式及水泵排水的方向等四个方面开展一系列实验,来寻求过饱和溶氧释放与水体紊动强度、紊动源分布及紊动方向等条件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水体中的溶氧饱和度会对溶解氧的释放产生一定的影响。在170.60%、150.35%、131.65%、111.45%等四个梯度实验中,溶氧饱和度为170.60%的水体在48h内溶氧饱和度降低的幅度和降低速率均为最大,分别为34.20%和0.71%/h;溶氧饱和度111.45%的水体在48h内溶氧饱和度降低的幅度和降低速率均为最小,分别为8.55%和0.18%/h,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将四组数据的ln(Do%(t)-Do%eq)与时间t线性拟合,不同饱和度下的溶氧释放系数分别为0.013、0.015、0.017、0.025,且拟合系数R~2均在0.92以上。表明溶氧释放系数与溶氧初始饱和度之间无显着差异。水深对水体中的溶氧饱和度有一定影响。溶氧饱和度为168.00%的水体,水深为24cm、48cm和72cm时,在48h内溶氧饱和度的降幅分别为54.78%、43.59%和35.52%;且溶氧饱和度下降率分别为1.14%/h、0.91%/h和0.74%/h;不同深度间存在较大的差异(p<0.05)。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溶氧饱和度下降速率及释放系数与水深成反比关系。其他叁个溶氧饱和度梯度下的水体在不同水深下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各溶氧饱和度下,释放系数在水深24cm与水深72cm的比值分别为2.23、2.16、2.55和2.22;释放系数在水深48cm与水深72cm的比值分别为1.39、1.29、1.36和1.45,可见在不同的溶解氧饱和度下,同一深度下的溶氧释放系数差异较大,不同深度之间的溶氧释放系数比值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存在显着差异,说明溶氧饱和度和水深之间对溶氧的释放不存在相互作用。水泵排水产生的紊动对溶氧饱和度释放的影响很大。一定范围内,泵的个数越多、功率越大,水体的紊动强度越大,释放效果越好,但紊动强度对过饱和溶氧的释放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极限值;紊动源分布对溶氧释放无较大影响;紊动方向沿着气液传质方向溶氧效果最好。通过水体紊动对过饱和溶氧释放的探讨,可以在表观上了解紊动方式、强度对气液传质的影响。这对进一步缓解及解决过饱和溶氧及过饱和气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问题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7-05-16)
李康伟,刘建华,沈少波,杜建新,赤小浩[8](2016)在《钢液中过饱和溶解气体析出过程水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模型实验对钢液中过饱和溶解气体析出过程机理进行研究。通过高速摄像机、显微镜头以及图像处理软件直接监测气泡形核长大过程,分析前期和后期处理压力以及溶液深度等因素对气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减压处理过程中,单个或聚集成团的夹杂物可为过饱和溶解气体析出形成气泡提供异质形核核心,而且尺寸及位置分布不均;过饱和溶解气体析出时,气泡静止于夹杂物表面并以其为核心迅速长大,而且长大过程形状始终保持均匀球状;气泡浮选去除夹杂物时,前期处理压力对气泡生长有促进作用;后期处理压力对气泡生长有阻碍作用;溶液深度对气泡生长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2016年)全国炼钢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及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5-19)
刘燚,王乐乐,邹璇,胡中华,曾昭高[9](2015)在《风速对过饱和总溶解气体释放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不同风速下的过饱和总溶解气体(TDG)室内释放试验,研究风速对过饱和TDG释放过程的影响,并根据已有释放模型对释放系数进行估算,建立了过饱和TDG释放系数与风速的定量关系式。结果表明在8.5~9.5℃条件下,风速较小时,水体中过饱和TDG释放相当缓慢,随着风速的增大,过饱和TDG的释放速率显着增大;在无风工况下,TDG释放系数为0.005 42 h-1;当风速为1.08~11.33 m/s时,TDG释放系数为0.007 09~0.066 68 h-1;相对释放系数为1~12.303,拟合的相对释放系数与风速的定量关系式计算偏差在-11.76%~10.21%之间。(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2015年04期)
付小莉,沈超[10](2015)在《溢洪道挑流坎对消力池内过饱和气体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消力池中过饱和气体的浓度通常与包括溢洪道射流流态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有关。为了得到溢洪道射流流态与溢洪道结构之间的关系,在采用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分析各种溢洪道流态的基础上,基于气体向气泡界面和水体表面传质的机理,通过建立叁维两相流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溢洪道结构对消力池内饱和气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溢洪道挑流坎可大幅降低消力池中的过饱和气体浓度。(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气体过饱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不同总溶解气体(简称TDG)饱和度对鱼类早期发育的影响,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为研究对象,对其受精卵与早期仔鱼进行不同TDG饱和度下的暴露试验。结果显示:不同TDG过饱和的情况会导致鲢受精卵在同一温度下的出膜时间、出膜率以及孵化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110%过饱和水中的受精卵出膜所需时间最短,(21±0.5)℃水温下达到出膜高峰期所需时间约为38.5 h,比对照组所需时间提早约3 h,且110%组出膜率(92.3%)与对照组(88.7%)比较有显着升高。胚后孵化表明,110%试验组孵化率显着低于其他组。进一步对日龄为15、25、35、45、120 d的鲢仔幼鱼在不同TDG饱和度水体中的耐受性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日龄越小的幼苗,对过饱和水的耐受性相对更高,15 d的幼苗死亡率仅为0.9%~2.5%,而日龄120 d的幼鱼死亡率高达86%~100%。而同一批幼苗对不同的过饱和水体的耐受性基本是随着饱和度升高,其耐受性随之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体过饱和论文参考文献
[1].刘睿.金沙江上游梯级联合泄洪对下游河段总溶解性气体过饱和累积影响研究[C].第二届中西部地区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暨四川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1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9
[2].杨传顺,吴湘香,杜开开,柳凌,茹辉军.鲢早期发育对过饱和总溶解气体响应与仔鱼耐受性的研究[J].淡水渔业.2019
[3].宋明江,刘亚,龚全,刘晓庆,陈叶雨.总溶解气体过饱和对达氏鲟急性致死效应[J].淡水渔业.2018
[4].杨传顺.总溶解气体过饱和对鲢的影响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
[5].朱才荣,鲁锋.高坝泄流总溶解气体过饱和问题研究现状[J].四川水利.2018
[6].王琳,冯镜洁,李然.鱼道内过饱和总溶解气体释放规律的试验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7
[7].杜开开.水体中过饱和溶解气体释放因素探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
[8].李康伟,刘建华,沈少波,杜建新,赤小浩.钢液中过饱和溶解气体析出过程水模型研究[C].第十九届(2016年)全国炼钢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及论文摘要集.2016
[9].刘燚,王乐乐,邹璇,胡中华,曾昭高.风速对过饱和总溶解气体释放速率的影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5
[10].付小莉,沈超.溢洪道挑流坎对消力池内过饱和气体的影响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