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控制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社会,理论,校园,中学生,少年犯,犯罪预防,流动人口。
社会控制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孙晨晓[1](2019)在《社会控制理论视域下流动人口犯罪之原因与预防》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人口犯罪近年来一直是犯罪学界关注的重点,它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是影响社会治安治理的关键因素。在社会控制理论视角下,从社会联系的四个关键因素依附、奉献、参与及信念出发,寻找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流动人口犯罪的方案,如加强社会公平性建设和社会保障建设、开展流动人口职业规划和职业培训、帮助流动人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更好预防流动人口犯罪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19年第10卷 总第10卷)——上海市法学会社会治理研究会文集》期刊2019-09-01)
鲁云鹏,李维安[2](2019)在《基于社会控制理论视角下的我国社会组织治理转型的路径与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借助关键事件法对我国社会组织已经历的治理转型路径,以及现阶段的转型特征、方向与方式进行系统分析。主要结论有:我国社会组织治理转型的整体路径呈倒"U"字型,并将较规范地依照该路径发展,不存在跨越式前进;当前我国社会组织正处于相机型治理阶段,显现出渐进性、模糊性以及二元性的特征;而以完善的高阶实体法律作为主要的自为控制工具,是实现现阶段治理转型,迈向社会型治理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管理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王雪姗[3](2019)在《庞德的社会控制理论——综合中的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庞德的理论是在历史法学派历史发展的观点、分析法学派法律逻辑分析的方法、哲理法学派对价值问题的探讨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社会控制理论即通过综合运用经验、理性和权威的手段,以实现囊括利益、权利和理想社会图景的目标,既具有实用主义又具有相对主义,既坚持功利主义又调和了道德因素,既实现了法律稳定与变化的动静平衡、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线性时间平衡,又实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空间平衡。(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可可[4](2018)在《社会控制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大学生隐藏着不同程度的网络越轨行为,具体表现为网络偏激行为网络欺骗行为、网络侵犯行为、网络色情行为、网络不良信息行为。网络越轨行为对大学生群体影响颇深,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网络越轨行为最为典型的是网络欺骗行为和网络偏激行为。基于社会控制理论,本研究从意志、情感、判断方面为控制和纠正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提出对策。(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涂雪瑞,金诚,郭光芝[5](2018)在《社会控制理论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对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展开实证调查。以温州地区为例,验证特拉维斯·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在解释青少年犯罪领域的作用,即青少年犯罪与依恋、信念、参与、奉献四大要素的联系。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与其家庭环境、个人价值观、心理认知存在密切相关性,故应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着手,完善社会流动体系,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和干预,推动法律法规建设,力求事前预防、事中保护、事后追责多管齐下,为社会关注青少年犯罪预防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江苏警官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亮,徐睿[6](2018)在《社会控制理论视角下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控制理论的本土化价值丰富了我国青少年遵守社会规范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自觉遵守和维护职业规范。综合对社会控制理论的思考以及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在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思政工作、课堂教学等的具体实践,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路径的构建需要注重公安院校大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家庭、大学生同学间的情感联系,加强榜样、模范人物的具体化示范与引领,日常教育活动的丰富性与积极参与引导,强化职业价值观的全程引领。(本文来源于《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玲,张兵娟,王涵[7](2018)在《社会控制理论视角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选用西部103所中学学生质量监测数据,以赫希社会控制理论为分析框架,运用回归及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分析社会控制四要素对中学生欺凌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控制各变量对欺凌行为影响显着。其中,学校依恋、奉献、信念和同伴依恋对欺凌行为有显着负相影响,参与、家庭依恋和老师依恋对欺凌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由此提出,预防校园欺凌学校要"管""育"结合,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要重视德育教育,引领学生思想价值方向;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范学生实践参与。同时,关注学生与父母、同学、老师、学校的依恋联结,以此,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从而抑制学生的欺凌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化教育》期刊2018年08期)
陈黎明[8](2018)在《校园欺凌:内涵、困境及出路——基于社会控制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校园欺凌事件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也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害。家庭教育缺失,忽略情感支持;主流同伴疏离,越轨同伴支持;学校监管不力,教师惩戒权缺失;法律制度缺失,缺乏惩戒依据是引发欺凌问题的现实困境。可以借鉴社会控制理论来探寻校园欺凌的解决路径:唤醒亲子依恋,增强情感支持;发挥同辈群体作用,提升主体归属感;强化学校干预管理,有效预防欺凌行为;积极完善立法惩戒,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本文来源于《北京印刷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丁敏[9](2018)在《少年犯社区矫正之系统化——以社会控制理论为指导》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控制理论对少年犯社区矫正体系的启示意义重大,美国实现了少年社区矫正实践与该理论的完美契合。我国少年犯社区矫正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以社会控制理论为指导实现系统化,具体应从目标要素、主体要素、内容要素和评价要素四方面进行。(本文来源于《江苏警官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兵娟[10](2018)在《中学生校园欺凌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一度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讨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发现、干预和制止欺凌、暴力行为”。基于此背景,本研究用西部某省103所学校学生质量监测数据,探究中学生实施欺凌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从赫希社会控制理论视角出发,根据社会控制四要素依恋、奉献、参与、信念,构建学生欺凌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据此提出研究假设,并作了如下探究:首先,对8所预调研学校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分析结果验证了学生欺凌量表和社会控制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再根据理论界定测量模型,对103所学校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问卷的结构效度。最终形成校园欺凌5维度:肢体欺凌、社交排斥、言语欺凌、财物破坏和网络欺凌,社会控制7变量:家庭依恋、同伴依恋、老师依恋、学校依恋、奉献、参与和信念和3个控制变量:家庭经济、阅读素养、性别的问卷结构。然后,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探究X市学生校园欺凌现状,得出:X市校园欺凌普遍存在,欺凌行为发生率为50.57%;男生欺凌行为发生率为58%高于女生44.61%,且存在显着差异;言语欺凌(43.73%)是发生率最高的欺凌形式。再用相关分析探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之后运用回归分析建立欺凌行为、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关系模型,探究结果显示:控制家庭经济、阅读素养和性别变量之后,老师依恋对欺凌行为影响不显着,家庭依恋、同伴依恋、学校依恋、奉献、参与和信念对欺凌行为具有显着预测作用,可预测校园欺凌行为13.07%的变异量。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构建了社会控制-校园欺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控制变量对欺凌行为的影响显着,作用由大到小依次是:学校依恋(-0.146)、奉献(-.130)、信念(-.110)、参与(.110)、家庭依恋(.086)、同伴依恋(-.066)、老师依恋(0.057)。说明高学校依恋、高教育奉献、高社会道德信念、较低的课外实践活动参与、较低的家庭依恋、高同伴依恋、低教师依恋,可降低学生欺凌行为。研究假设得以验证。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预防校园欺凌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联合,增强学生与父母、同学、老师、学校和社会的依恋联结;加强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为达成对未来成功的期盼而增加教育奉献;政府牵头,整合社会资源,落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参与活动探究过程中增进师生及同伴间的情感交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熏陶,开展德育教育,引领学生思想价值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6)
社会控制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借助关键事件法对我国社会组织已经历的治理转型路径,以及现阶段的转型特征、方向与方式进行系统分析。主要结论有:我国社会组织治理转型的整体路径呈倒"U"字型,并将较规范地依照该路径发展,不存在跨越式前进;当前我国社会组织正处于相机型治理阶段,显现出渐进性、模糊性以及二元性的特征;而以完善的高阶实体法律作为主要的自为控制工具,是实现现阶段治理转型,迈向社会型治理的关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控制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晨晓.社会控制理论视域下流动人口犯罪之原因与预防[C].《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19年第10卷总第10卷)——上海市法学会社会治理研究会文集.2019
[2].鲁云鹏,李维安.基于社会控制理论视角下的我国社会组织治理转型的路径与特征分析[J].管理评论.2019
[3].王雪姗.庞德的社会控制理论——综合中的平衡[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张可可.社会控制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
[5].涂雪瑞,金诚,郭光芝.社会控制理论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调查分析[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8
[6].王亮,徐睿.社会控制理论视角下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探析[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
[7].李玲,张兵娟,王涵.社会控制理论视角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
[8].陈黎明.校园欺凌:内涵、困境及出路——基于社会控制理论的视角[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
[9].丁敏.少年犯社区矫正之系统化——以社会控制理论为指导[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8
[10].张兵娟.中学生校园欺凌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