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浊流沉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浊流,南海,盆地,西非,刚果,水合物,磁学。
浊流沉积论文文献综述
Henry,W.Posamentier,Venkatarathnam,Kolla,刘化清[1](2019)在《深水浊流沉积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水浊积岩通常发育在风暴浪基面以下、几十米至数千米的水体深度范围内。当沉积中心位于或接近陆架边缘时,浊流沉积系统往往最为活跃,而且通常与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期的低位体系域有关。深水沉积事件可细分为低位域早期和低位域晚期。低位域早期以规模不断增大和更频繁的流体(浊流)事件为特征;而低位域晚期则以规模逐渐变小且频率降低的流体(浊流)事件为特征。因此,在低位域早期,流体流量不断增大,水道以侵蚀并逐渐变深为主,仅能残存较少的沉积物。随后,在低位域晚期,流体流量逐渐变小,因而水道内的沉积填充物可以得以保存。浊流体系通常发育3个特征迥异的区域:区域1对应浊流体系的近端(上游),以支流峡谷为特征;区域2为浊流体系的中间部分,以单一补给水道复合体系为特征,因浊流水体的高度比补给水道高,因而常常发育天然堤沉积;区域3为浊流体系的远端,以频繁的决口、砂质溢岸以及水道充填为特征,从地貌学上可以将其描述为末端扇,从沉积过程来看,可将其称为前缘分散体系。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来看,低位域沉积常常夹持于富泥的远端高位域和海侵体系域沉积之间。低位域早期—晚期沉积序列往往是以富砂的区域3末端扇沉积被区域2水道—天然堤沉积所覆盖为特征。(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井双,李前裕[2](2018)在《南海中央海盆更新世以来浊流沉积层的有孔虫记录及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IODP349航次U1433站岩芯上部0~300m更新世沉积物样品中的有孔虫,目的是寻找深水海盆钙质沉积的证据并探讨其古环境意义。该站位于南海西南次海盆残留扩张脊,水深4 379m。沉积物主要由泥质、砂质及钙质软泥层组成,具明显的深海浊流沉积特征。结合古生物、古地磁和颜色反射率的年龄框架指标,确定本段岩芯年龄为0-2.23Ma,包含氧同位素MIS 1-85期。结果显示,有孔虫丰度变化很大,个体普遍较小、分选好,持续分布差,属典型的远端浊流沉积。不同沉积层之间相对应的有孔虫特征(如丰度和保存情况)不对称,可识别17个浊积层组,标志超冰期尺度的浊流活动大事件。浊积物的源区,主要为南海西北部河流以及南部的巽他陆架和婆罗洲-巴拉望岛以及周围岛礁,而南海东北部和西部陆源区也可能有所供给。远端物源的证据是更新世浊积物含渐新世-中新世浮游有孔虫属种,这些老地层多见于南海北部和东南部陆坡。因此我们推测,U1433站的更新世浊流沉积物,主要来自周边地区,部分原产于北部陆坡,可能以与现代相似的涡流方式被搬运至西南次海盆。(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姜辉[3](2018)在《浅析浊流沉积动力学与油气勘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油气勘探实践表明,浊流沉积往往形成规模惊人的储量。利用前人流体动力学和沉积水槽实验研究成果,该文从悬浮过程、流变学构型、沉积响应等方面展开探索,构建出浊流本体的动力侵蚀带、前部调节带、沉积卸载带、后部调节带、动力平衡带五个动力变形部分,各部分的不均一沉降和流变通常沿下倾方向呈"沉积-侵蚀-沉积"涌浪式前进,在深水高压背景下为烃类流体运聚指向的低势能单元,易形成规模巨大的有利储盖组合,大大扩展了深海(湖)领域油气勘探空间。(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8年06期)
姜衡[4](2018)在《神狐海域含水合物浊流沉积体差异性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利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神狐海域采集的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及相关的岩心粒度资料,聚焦神狐海域峡谷群脊部和峡谷群下游段-嘴部的浊积体,开展了含水合物浊流沉积体的特征识别和精细刻画工作。利用宏观地震反射资料,在GMGS01区块和GMGS03区块识别出似海底反射(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s,BSR)之上存在2套特征不同的沉积单元,GMGS01区块BSR之上,下部单元1为薄层杂乱透镜状强振幅反射单元,上部单元2为厚层连续中-强振幅,具有波状起伏特征的反射单元;GMGS03区块BSR之上,下部单元1为薄层透镜状杂乱的强振幅反射单元,上部单元2为厚层连续与海底近似平行的中-弱振幅反射单元。利用岩心粒度资料以及沉积过程综合分析,确定GMGS03区块沉积物粒度较GMGS01区块略粗,在微观粒度C-M图中识别出两区块含水合物层段的样品均表现出与C=M基线近似平行的特征,与地震反射特征及沉积过程分析相结合,得出下部薄层杂乱透镜状的强振幅反射单元1对应于粒度C-M图中含水合物层段的样品,解释为含水合物浊流沉积体,并证明了浊流沉积体与水合物产出具有一定的耦合关联。通过对两区块含水合物站位数据的综合分析,识别出叁种类型的浊积体,(1)GMGS01区块的浊积体与水道相关,水道侵蚀下伏地层,使沉积物沿陆坡坡降方向搬运,在峡谷脊部再次沉积下来称为细粒浊积体,(2)受海底峡谷对先前地层的破坏和改造,被侵蚀的沉积物沿峡谷轴部方向搬运,在峡谷中下游段-嘴部沉积下来称限制型浊积体,(3)位于峡谷嘴部不再受峡谷地形的影响和限制称为浊积朵叶体。初步划分出神狐钻探区不同类型含水合物浊流沉积体的分布范围,探讨了该区域水合物的成藏机制与赋存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周杨锐,朱友生,周松望,刘剑涛,王世龙[5](2018)在《南海北部东沙隆起西侧陆坡坡折处浊流沉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南海北部上陆坡东沙隆起西侧海域海底稳定性,对A和B两个岩芯进行了AMS14C测年、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分析、粉色红拟抱球虫Globigerinoides ruber鉴定、粒度分析等工作。综合研究表明,A、B岩芯分别发育了距今920 ka BP、960 ka BP以来的更新世、全新世地层。A岩芯3.3~14.08 m层位地层发生了倒转,这与3.3m、6.12~6.18 m发育的两个浊积层有关。在71.5~71.63 m(冰期370 ka BP左右)也发育一浊积层。B岩芯在9.2 m、25.2~28.6 m等层位发育了浊积层。同样位于陆坡坡折,水深较大的A岩芯,由于滑坡导致的浊流活动略强一些。(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高红灿,郑荣才,肖斌,刘云,郑玲[6](2017)在《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滑塌-浊流沉积特征——以达49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厘清白音查干凹陷达49井附近下白垩统腾格尔组下段发育的地层厚度异常体的空间形态、形成机制、形成条件、物质来源等,以利于白音查干凹陷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综合运用地层对比、地震反射、钻井岩心和测井数据等资料,主要对其空间发育、沉积构造、结构组分和测井曲线等沉积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层厚度异常体主要是由其中的薄层粉—细砂岩迭加造成,在空间上呈透镜状,并与达尔其辫状河叁角洲前缘相连接;滑塌砂体中大量发育包卷变形层理及呈拉长状和撕裂状等不规则塑性变形泥砾,其砂体底部冲刷面发育;浊积砂体中大量发育正粒序层理及液化砂岩脉构造,其砂体底部槽模和重荷模较发育。进一步推测白音查干凹陷达49井附近下白垩统腾格尔组下段发育的地层厚度异常体主要为达尔其辫状河叁角洲前缘砂体在地震作用触发下发生滑塌,并随着滑塌块体在重力搬运过程中水体的不断加入而逐步转变为浊流沉积;滑塌-浊流沉积形成的前提条件为地形坡度大和具一定的外界触发机制,必要条件为深水滞水环境(形成于湖侵期)和充沛的物源。该滑塌-浊流不发育固定的补给水道,运移距离短,所形成的浊积体规模小、厚度薄,且呈较孤立的透镜状和舌状等,但其数量多、分布广,且靠近烃源岩,只要其具一定的累计厚度,则易于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富集带。(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钟广法,王嘹亮,匡增桂,郭依群[7](2016)在《深海超临界浊流沉积底形研究进展:南海实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流是佛劳德数大于1的高速流体。水槽模拟实验证实,随着佛劳德数增加,超临界流可以在底床上依次塑造出逆行沙丘、流槽和冲坑(chutes and pools)及周期阶坎(cyclic steps)等沉积底形(bedforms)。传统的沉积学教科书认为,超临界流沉积底形在地层记录中很难保存下来,因而对这些底形基本上没有进行系统的介绍。事实上,作为超临界流沉积重要鉴别标志之一的后积层理(backset bedding),早在100(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9-23)
李波,王艳,钟和贤,张江勇,李顺[8](2016)在《花东海盆浊流沉积的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取自台湾以东花东海盆GX168孔的浊流沉积物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揭示其沉积学和岩石磁学特征,分析其物源和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剖面上共识别出12层浊流沉积物,其分布存在规律,下部350~700cm共发育11层浊流沉积物,而0~350cm仅出现1层浊流沉积物.浊流沉积物粒径明显较背景沉积物粗,石英、长石含量更高,底部与下伏背景沉积呈突变接触,顶部与上覆背景沉积呈渐变接触,内部发育典型的正粒序韵律结构.浊流沉积物和背景沉积物具有相似的磁学特征,两者均以磁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类型,且磁铁矿颗粒均以准单畴和多畴颗粒为主.同时,两者也存在一定差异,浊流沉积物中磁铁矿较背景沉积物更为富集,磁化率和饱和等温剩磁更强,磁铁矿粒径更粗,这与浊流沉积物原始沉积区更靠近物源区有关.花东海盆浊流沉积形成的诱发机制可能是末次冰期以来频发的海平面波动造成陆坡之上沉积物重力失稳,导致陆坡沉积物向海盆搬运.(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李利阳[9](2015)在《浊流沉积研究的新进展:鲍马序列、海底扇的重新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总结前人对浊流沉积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前人对浊流与浊积岩、浊流沉积与浊流相模式的对应关系之间的认识,并对鲍马序列进行重新审视。在海底扇研究过程中,鲍马序列已经不能充分反映浊流沉积的全过程。鲍马序列所反应的沉积模式其实是由碎屑流、浊流、底流等多种形式流体组合和改造后的结果,海底扇沉积模式不能笼统归结为浊流沉积作用的结果。在完善重力流、底流等沉积作用的同时,建立一个与沉积作用相互联系的深海沉积系统,以对深海研究提供更好地指导和预测。(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5年04期)
黄彦庆,高君,张文彪[10](2015)在《下刚果盆地浊流沉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浊积岩具有优越的油气储集条件,是西非深水区最重要的储集类型。目前,西非深水区域已获得的商业发现基本属于浊积砂岩油气藏。通过对浊积岩岩性、岩相特征,浊积岩体构型特征的综合分析,结合地震属性和沉积旋回性的变化,将西非深水区浊流沉积分为过路不沉积水道(包括建设型和侵蚀型),受限水道复合体,弱受限水道复合体和朵叶体等类型。不同类型浊积岩储层特征不同,油气勘探意义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24)
浊流沉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研究IODP349航次U1433站岩芯上部0~300m更新世沉积物样品中的有孔虫,目的是寻找深水海盆钙质沉积的证据并探讨其古环境意义。该站位于南海西南次海盆残留扩张脊,水深4 379m。沉积物主要由泥质、砂质及钙质软泥层组成,具明显的深海浊流沉积特征。结合古生物、古地磁和颜色反射率的年龄框架指标,确定本段岩芯年龄为0-2.23Ma,包含氧同位素MIS 1-85期。结果显示,有孔虫丰度变化很大,个体普遍较小、分选好,持续分布差,属典型的远端浊流沉积。不同沉积层之间相对应的有孔虫特征(如丰度和保存情况)不对称,可识别17个浊积层组,标志超冰期尺度的浊流活动大事件。浊积物的源区,主要为南海西北部河流以及南部的巽他陆架和婆罗洲-巴拉望岛以及周围岛礁,而南海东北部和西部陆源区也可能有所供给。远端物源的证据是更新世浊积物含渐新世-中新世浮游有孔虫属种,这些老地层多见于南海北部和东南部陆坡。因此我们推测,U1433站的更新世浊流沉积物,主要来自周边地区,部分原产于北部陆坡,可能以与现代相似的涡流方式被搬运至西南次海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浊流沉积论文参考文献
[1].Henry,W.Posamentier,Venkatarathnam,Kolla,刘化清.深水浊流沉积综述[J].沉积学报.2019
[2].陈井双,李前裕.南海中央海盆更新世以来浊流沉积层的有孔虫记录及古环境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8
[3].姜辉.浅析浊流沉积动力学与油气勘探[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8
[4].姜衡.神狐海域含水合物浊流沉积体差异性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5].周杨锐,朱友生,周松望,刘剑涛,王世龙.南海北部东沙隆起西侧陆坡坡折处浊流沉积[J].海洋科学.2018
[6].高红灿,郑荣才,肖斌,刘云,郑玲.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滑塌-浊流沉积特征——以达49井为例[J].石油学报.2017
[7].钟广法,王嘹亮,匡增桂,郭依群.深海超临界浊流沉积底形研究进展:南海实例[C].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8].李波,王艳,钟和贤,张江勇,李顺.花东海盆浊流沉积的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16
[9].李利阳.浊流沉积研究的新进展:鲍马序列、海底扇的重新审视[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5
[10].黄彦庆,高君,张文彪.下刚果盆地浊流沉积特征[C].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