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浅淋巴结肿大诊断中的应用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浅淋巴结肿大诊断中的应用

一、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璟雯,唐荣,刘强,吴清[1](2021)在《高频超声在浅表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高频超声及其图像特征在浅表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9年6月~2021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106例浅表淋巴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高频超声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将患者根据病理诊断良恶性结果进行分组,比较良性组(n=45)、恶性组(n=61)患者高频超声图像特征差异,包括:淋巴结长径(L)/短径(S)、血管化评分(VS)、淋巴结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流速(Vmin)、阻力指数(RI)。比较高频超声与病理检查结果差异,使用ROC曲线分析高频超声评估浅表淋巴结病变的价值。结果良性组、恶性组患者淋巴结L/S<2、VS、淋巴结Vmax、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超声诊断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准确率为85.85%,敏感度为90.16%,特异性为80.00%,阳性预测值为85.94%,阴性预测值为85.71%。ROC曲线结果显示,淋巴结Vmax、RI诊断价值均较高(P<0.05)。结论高频超声评估浅表淋巴结病变的价值较高,可区分良恶性浅表淋巴结病变。

祝改革[2](2021)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肿大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肿大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或住院部收治的100例浅表肿大淋巴结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疾病类型分为良性组(n=45)及恶性组(n=55),受检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经比较,良性组的Vmax及Vmin与恶化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恶性化组的RI及PI显着高于良性组(p<0.05);良性肿大淋巴结形态呈椭圆形、长条形或圆形,边界光滑且规整,炎性反应增生,淋巴结内部回声强,皮质回声呈狭窄型,内部回声为中回声或低回声,门髓质部血流丰富,呈规则的树枝型,恶性肿大淋巴结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及融合,边界粗糙且锐利,门髓质部消失或髓质部强回声均缩小,呈线状或回声减弱,不均匀,内部回声无或低回声,血管增粗或杂乱无章。结论:针对浅表肿大淋巴结病变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能有效鉴别疾病的良恶性程度,可作为诊断淋巴结的首选方式,为穿刺活检提供支持与依据。

温洁馨[3](2021)在《基于三维超声的婴幼儿血管瘤诊疗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三维超声在浅表婴幼儿血管瘤最佳治疗时机和治疗方式选择中的初步探索研究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定量测量婴幼儿血管瘤病灶治疗前后各项参数的特征及变化情况,探索该病最佳治疗时机及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2月-2021年2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85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满足纳入标准,除外排除标准,所有患儿治疗前均接受三维超声检查,记录病灶治疗前的临床特征及三维超声参数(体积、VI、FI、VFI值)。其中50例接受进一步治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20例)、局部注射博来霉素+曲安奈德治疗(30例)。每次复诊时(间隔4-6周)均进行三维超声检查,记录各项参数及疗效评估情况,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不同年龄段患儿病灶的三维参数特征:随年龄的增长,病灶的平均体积V和血流参数VI、VFI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4-6月龄组观察到最大值,FI随年龄的变化不明显。(2)疗效评估:经首次局部注射治疗,疗效I级者9例(30%),达到II、III、IV级疗效的患儿分别占46.7%、13.3%、10%。治疗第2次后,疗效I级者下降至6.7%,达到II、III、IV级占比上升。口服普萘洛尔的患儿治疗1个月后,亦有30%(6例)的患儿评为I级疗效,46.7%为II级,25%可达到III级,10%可达IV级;连续用药2个月后,I级疗效的患儿下降至15%(3例),II级的占比上升至50%,III、IV级的总占比保持不变。(3)不同疗效等级病灶初始三维参数的差异性分析:局部注射治疗的患儿中,I级疗效的患儿与III、IV级的患儿相比其病灶的VI、FI、VFI值都有更高的趋势(P分别为0.017、0.44、0.036);尚未发现和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反应性相关的三维参数。结论:三维超声可以准确测量病灶体积,全面地反映病灶内部血供情况,在IH治疗时间和方式的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的长期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部分 基于U-net的婴幼儿血管瘤三维超声图像自动分割模型研究目的:建立一个基于三维超声图像的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病灶自动分割系统,实现对病灶的快速、有效分割,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并显着减少图像后期处理时间,为后续通过深度学习预测IH治疗疗效奠定基础。方法:采用U-net模型对IH的三维超声图像进行自动分割,并引入Res Net34对U-net进行改进。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0月间我院就诊的64名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的430张声像图,随机分成训练集344张,测试集86张,由2名具有3年超声诊断经验的医师手动勾画病灶。采用相似性系数(Dice Coefficient)和交并比(Intersection-over-Union,IOU)作为病灶分割结果的定量评估指标。结果:原始U-net模型和改良后的Res Net34+U-net模型对IH超声图像的自动分割结果都与超声医师手动勾画的结果有着较高的相似度,两者的Dice值分别为0.729、0.7887,IOU值分别为0.7524、0.8135。讨论:本研究首次将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病灶自动分割算法应用于婴幼儿血管瘤三维超声图像的分割中,并取得了尚可的分割效果。建立的Res Net34+U-net模型进一步提升了U-net的分割性能,获得了更好的分割结果。

菲鲁拉·甫合提[4](2021)在《儿童颈部淋巴结肿大病因分析及恶性风险评估的超声分级诊断的初步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儿童不同年龄段淋巴结疾病构成,进一步探讨良恶性病因所致颈部淋巴结(Cervical lymph node,CLN)肿大超声声像图特点,并采用超声分级诊断预测儿童颈部肿大淋巴结恶性风险价值,旨在为儿童CLN疾病诊断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434例儿童(年龄≤14岁)患儿434个淋巴结(lymph node,LN)的临床、病理及超声检查资料,按年龄分为幼儿期组、学龄前期组、学龄期组及青春期组,分析各组的病因构成情况;良恶性病因所致CLN肿大超声声像图特点评价,颈部肿大淋巴结超声分级诊断在儿童中应用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及约登指数。运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比较分级诊断标准与4项常规超声指标(L/S、门髓质回声、血流类型、内部回声)的恶性风险预测能力。结果: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病、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罗道病、淋巴瘤、白血病累及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均以学龄前期最为多见,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以学龄期患儿多见,结核以青春期患儿多见。儿童良性CLN声像图以L/S≥2(70.7%,224/317),门髓质回声宽大、居中(65.6%,208/317),内部回声均匀(76.3%,242/317),中央门型血流(83%,263/317)为主。L/S<2(59.6%,65/109),门髓质回声失正常(62.4%,68/109),内部回声异常(66.9%,73/109),混合型及周边型血流为主(47,7%,52/109)稍多见则是儿童恶性CNL的特征。颈部肿大LN分级诊断中,以3、4级为恶性LN,1、2级为良性LN,其敏感度、特异度、AUC及约登指数分别为77.60%、88.99%、0.833、0.666。Logistics回归分析鉴别LN良恶性的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分级诊断标准、血流类型、内部回声、门髓质回声、L/S。结论:不同年龄段患儿颈部肿大淋巴结的疾病构成比存在差异;良性与恶性CLN间L/S、门髓质回声、内部回声以及血流类型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超声分级诊断标准在儿童群体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付健,王桂英,覃佳宏[5](2020)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鉴别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准确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鉴别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准确性研究。方法:设置2019年3月—2020年3月为研究区间,以我院此间100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病理诊断结果为确诊金标准,对患者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鉴别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准确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鉴别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患者的诊断正确率、患者特异性、敏感性。结果:研究数据显示,通过超声诊断在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当中的应用,良性患者的诊断正确率为94.23%(49/52),恶性患者的诊断正确率为95.83%(46/48);总诊断正确率为95.00%(95/100)。良性患者的特异性为81.63%(40/49),恶性患者的特异性为91.30%(42/46);总概率为86.31%(82/95);良性患者的敏感性为91.83%(45/49);恶性患者的敏感性为95.65%(44/46);总概率为93.68%(89/95)。结论:由此可见,在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诊断过程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其鉴别准确率较高,敏感性与特异性较强,能够准确的对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进行分辨,进而为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陈东彦[6](2020)在《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喉癌及下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扫描,分析是否存在肿瘤淋巴结转移,并与颈部强化CT、颈部触诊、术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研究,判断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鉴别诊断喉癌、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9年3月1日-2020年1月30日间在我院耳鼻咽喉科接受颈淋巴结清扫手术的73例(96侧)喉癌及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前行颈部触诊、彩色多普勒超声、颈部强化CT扫描的检查结果。双侧颈部淋巴结进行分区触诊,记录淋巴结分区、活动度、硬度、大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部淋巴结的长短轴长度、形状、回声、皮质状态、皮髓质分界情况、淋巴门结构,血流等资料;颈部强化CT观察淋巴结长短轴长度、形状、回声、内部强化及边缘强化等数据。采用三种检查方法分别对颈淋巴结进行定性诊断,以术后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对上述各项检查方法的准确数据,采用卡方检验、Fisher’s精确检验、McNemar检验、Kappa一致性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3例(96侧)患者中,男性71人,女性2人,年龄40-88岁,平均年龄61.8±10.0岁,其中喉癌26人,下咽癌47人。所有患者均无远处转移病灶,为 M0 期,喉癌患者Tis 期 0%(0/26 例),T1 期 11.5%(3/26 例),T2 期 26.9%(7/26例),T3期50%(13/26例),T4期11.5%(3/26例);N分期喉癌患者NO期42.3%,N1期26.9%,N2期30.8%;下咽癌患者Tis期4.3%,T1期10.6%,T2期 34.0%,T3 期 44.7%,T4 期 6.4%,N0 期 29.8%,N1 期 17.0%,N2 期 53.2%。以术后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经统计分析,就喉癌、下咽癌总体而言,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0.7%(49/54),特异度为85.7%(36/42),假阳性率为14.3%,假阴性率为9.3%(见表3.3.1)。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良好,无统计学差异(Kappa=0.767,P<0.001)。超声诊断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8.2%(15/17),特异度为91.3%(21/23),假阳性率为11.8%,假阴性率为8.7%;超声诊断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1.9%(34/37),特异度为78.9%(15/19),假阳性率为21.1%,假阴性率为8.1%。就喉癌下咽癌总体而言,颈部强化CT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1.1%(43/53),特异度为63.4%(26/41),假阳性率为36.6%,假阴性率为18.9%(见表3.4.1)。敏感度分析:超声检查(90.7%)高于强化CT(8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4);特异度分析:超声检查(85.7%)显着高于(P=0.022<0.05)强化CT(63.4%)。颈部触诊检查在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的敏感度为59.3%(32/54),特异度为95.2%(40/42),假阳性率为4.8%,假阴性率为40.7%。超声检查敏感度显着高于颈部触诊(P<0.001),但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结论: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喉癌、下咽癌的颈部转移淋巴结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与病理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对喉癌、下咽癌患者肿瘤分期的判断、手术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其无创、.便携、可重复等优点,可作为喉癌下咽癌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3.对比于强化CT扫描,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喉癌和下咽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异度显着高于强化CT。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强化CT扫描的作用,使患者免于创伤及辐射,减少花费,节约医疗资源。

穆佳丽[7](2020)在《超声多模态定量评价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期疗效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将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治疗前与中期治疗后(四周期化疗后)的超声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并将超声参数与PET-CT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各超声参数对中期疗效的评估效能,寻找能够有效评估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期疗效的超声参数。方法:选取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前明确病理分型,在治疗前及四周期化疗后分别两次行常规超声(包含二维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超微血管显像及PET-CT检查,前后两次记录同一目标淋巴结的以下参数:二维灰阶超声测得最大径(L),彩多普勒超声测得阻力指数(RI),超声造影后绘制时间-强度曲线,记录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rea),超微血管显像测得血管指数(VI),PET-CT测得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四周期化疗后临床评估中期疗效,分别依据疗效评估结果及病理分型分为缓解组(OR)与未缓解组(NR)、侵袭性淋巴瘤(包含侵袭性淋巴瘤与高度侵袭性淋巴瘤)与惰性淋巴瘤,将OR与NR组上述超声参数进行组内前后对比,比较治疗前后超声参数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OR组与NR组治疗前后超声参数变化值及变化百分比,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两组间哪些参数具有统计学差异,选取有差异的指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并确定最佳临界值,分析各参数的评估效能;将侵袭性淋巴瘤与惰性淋巴瘤治疗前后的超声参数进行组间对比,将两组的超声参数变化百分比分别与PET-CT参数SUVmax变化百分比(△SUVmax%)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Person’s相关分析,分组讨论各超声参数变化百分比与△SUVmax%的相关性。结果:1、OR组治疗后淋巴结最大径(L)显着缩小(P<0.05),NR组治疗前后L无明显差异。OR组治疗前后TPP、PI、Area、V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PI、Area、VI均呈下降趋势,TPP呈增大趋势,治疗前后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R组TPP、PI、Area、VI在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变化趋势亦同OR组,PI、Area、VI呈下降趋势,TPP呈上升趋势,治疗前后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OR与NR两组△PI、△Area、△VI、△PI%、△Area%、△V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R组治疗前后PI、Area、VI的变化较NR组更显着,两组间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ROC曲线显示△PI%、△VI%为评估治疗效果的较好指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5、0.802,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5.77%、37.8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4%、81.8%;83.9%,72.7%。4、侵袭性淋巴瘤中,△PI%与△SUVmax%呈高度正相关(r=0.802;p=0.000),△Area%、△VI%与△SUVmax%呈中度正相关(r=0.407,0.513;p=0.002,0.000),余参数与△SUVmax%无相关性;惰性淋巴瘤中,各参数与△SUVmax%均无相关性。结论:1、CEUS、SMI能够提供多个评估非霍奇金淋巴结中期疗效的半定量参数,其中△PI%与△VI%是评估疗效的较好指标,超声参数变化百分比的评估效能优于同一参数变化值的评估效能。2、侵袭性淋巴瘤中,多个超声参数变化程度与PET-CT中SUVmax变化程度中-高度正相关;惰性淋巴瘤中,通过超声参数的变化程度来预测SUVmax变化程度的价值较低。

梁奎[8](2020)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对颈部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结鉴别诊断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Two-dimensional shear wave elastography,2D-SWE)对颈部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01例患者共145个颈部肿大淋巴结行常规超声及2D-SWE检查,观察及测量内容包括:淋巴结内部回声、淋巴门髓质、纵横比,血流类型,最大硬度值(Qbox Emax)、平均硬度值(Qbox Emean)、硬度值标准差(Qbox SD);按照手术或细针穿刺病理及追踪随访结果分为反应性增生组、淋巴结结核组、淋巴瘤组、转移性淋巴结组,通过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诊断价值较高的参数并绘制ROC曲线确定诊断界值。结果:各参数中淋巴结的内部回声、血流类型及Qbox Emax在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结间显示出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淋巴瘤、淋巴结结核、转移性淋巴结的硬度值均高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P均<0.001)且逐级增高,两两比较显示,鉴别淋巴瘤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Qbox Emax界值为30kpa(P<0.001),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83、78.57%、67.92%,鉴别淋巴结结核和淋巴瘤的Qbox Emax界值为47.53kpa(P<0.001),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56、71.43%、91.30%,转移性淋巴结硬度值稍高于淋巴结结核,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此界值并分析相关原因后作出以下推论:当Qbox Emax≤30kpa,为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可能性大;当30kpa<Qbox Emax≤47.53kpa,为淋巴瘤或慢性淋巴结炎可能性大,当Qbox Emax>47.53kpa,为淋巴结结核或转移性淋巴结可能性大。结论:2D-SWE参数Qbox Emax可较好地反映颈部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结间的硬度值差异,并且多数淋巴结的硬度值分布于一定的区间内,因此Qbox Emax可作为颈部淋巴结超声鉴别诊断的重要补充指标。

吴多钢,刘永华,马雪宁,刘晓新[9](2020)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浅表结核性淋巴结的诊断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浅表结核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为颈部浅表结核性淋巴结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39例(185枚)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淋巴结病理检查情况,将淋巴结病变分为结核性淋巴结、反应性淋巴结、恶性转移淋巴结,比较三种淋巴结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流分型,计算不同阻力指数(RI)判断淋巴结病变性质与最终诊断的符合率。结果:结核性淋巴结、反应性淋巴结的纵横比(L/S)高于转移性淋巴结,血流最大速度(Vmax)、RI低于转移性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淋巴结的淋巴结门型、无血流信号血流分型占比高于反应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其边缘型、混合血流型占比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对结核性淋巴结、反应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符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动力学有助于辨别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血流分型有助于结核性淋巴结与反应性淋巴结的区分,综合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流分型,能够为颈部浅表结核性淋巴结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李亚洲[10](2019)在《多模态超声在三种浅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颈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瘤三种浅表淋巴结疾病的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的特征,并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0例颈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00例颈部淋巴结结核、43例颈部淋巴瘤的一般资料及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记录淋巴结的部位、数目,每例病例均选取1枚较大淋巴结测值分析,记录淋巴结的位置、纵径、横径、纵横比、形态、边界(包膜)、淋巴门、内部回声、钙化、坏死液化、淋巴结周围软组织炎性改变等情况,并记录淋巴结内部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从三组病例中分别选取40枚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45枚淋巴结结核(非液化或少液化类型)、8枚淋巴瘤的淋巴结进行了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记录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应变率比值(其中淋巴瘤7枚)以及弹性图20%蓝色部分占淋巴结面积比值(HRDLEV20%);对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颈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组(KFD组)与颈部淋巴结结核组(TL组)、淋巴瘤组(ML组)比较:KFD组的发病年龄最小、病灶纵横经最小、纵横比最大;KFD组多数淋巴结形态规则(98.0%)、边界光整(81.0%)、淋巴门存在(中心型44.0%、偏移型26.0%),周围软组织炎性改变出现率高(73.0%),与其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内部回声多不均匀(75.0%),但KFD组钙化(4.0%)、坏死液化(4.0%)出现率较低,与T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化出现率低于ML组(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KFD组淋巴结内部血流分型70.0%为Ⅰ型(淋巴门型),显着多于TL组与ML组,Ⅲ型(边缘型,4.0%)与Ⅴ型(无血流型,2.0%)显着低于T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分级(采用Adler法)内部血流KFD组以Ⅲ级(40.0%)、Ⅳ级(52.0%)为主,其余少见,与TL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L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检查KFD组在应变率比值法(ESR)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成像评分法、弹性图20%蓝色部分占淋巴结面积法(HRDLEV20%)KFD组硬度小于TL组(非液化或少液化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FD组与ML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具有一定的超声影像特征: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KFD与TL、ML的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在弹性评分法、弹性图20%蓝色部分占淋巴结面积(HRDLEV20%)法KFD组硬度均小于TL组(非液化或少液化类型)(P<0.05),有鉴别诊断价值,ESR法无显着差异;KFD组与ML组、TL组与ML组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频超声在浅表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高频超声表现及病理结果
    2.2 高频超声图像特征比较
    2.3 高频超声与病理检查结果
    2.4 淋巴结Vmax、RI在浅表淋巴结病变中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2)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肿大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参数诊断结果比较
    2.2 良性与恶性肿大淋巴结的超声表现
3 讨论

(3)基于三维超声的婴幼儿血管瘤诊疗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三维超声在浅表婴幼儿血管瘤最佳治疗时机和治疗方式选择中的初步探索研究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基于U-net的婴幼儿血管瘤三维超声图像自动分割模型研究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章综述 三维超声在常见浅表组织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重要学术会议目录

(4)儿童颈部淋巴结肿大病因分析及恶性风险评估的超声分级诊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仪器及检查方法
        1.4 观察指标
    2 方法
        2.1 一般资料介绍
        2.2 超声图像分析及赋分
        2.3 分组及疾病构成比分析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病因结果
        1.1 儿童颈部淋巴结疾病构成比
        1.2 不同年龄段儿童颈部LN肿大的病因
    2 良、恶性淋巴结疾病声像图特征
    3 儿童颈部肿大LN的超声分级诊断效果
讨论
    1 儿童颈部淋巴结病变构成比的特点
    2 良、恶性疾病的声像图特点
    3 超声分级诊断标准在儿童群体中初步应用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在儿童浅表淋巴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鉴别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准确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的鉴别诊断正确率比较
    2.2 对比患者特异性和敏感性
3 分析讨论

(6)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喉癌及下咽癌诊断的研究进展
        1.2.1 电子喉镜及成像技术
        1.2.1.1 窄带成像
        1.2.1.2 动态成像
        1.2.2 CT扫描
        1.2.2.1 双能计算机断层扫描(DECT)
        1.2.2.2 CT灌注技术
        1.2.3 磁共振成像
        1.2.4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
        1.2.5 超声检查
        1.2.5.1 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
        1.2.5.2 三维超声
        1.2.5.3 超声造影
        1.2.5.4 超声弹性成像
        1.2.5.5 超声引导下穿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检查仪器、方法与标准化
        2.3.1 颈部触诊方法
        2.3.2 超声检查仪器及方法
        2.3.3 CT检查仪器及方法
        2.3.4 病理检查
        2.3.5 标准化
    2.4 喉癌及下咽癌TNM分期及颈部触诊和影像学诊断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一般特点
    3.2 触诊在诊断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有效率分析
    3.3 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在诊断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有效率分析
    3.4 CT扫描在诊断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性
    3.5 颈部触诊、超声检查与CT扫描诊断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析
    3.6 颈部触诊、超声检查与CT扫描诊断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特异度分析
    3.7 超声检查诊断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病理报告的一致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颈部转移淋巴结的特点及超声表现
    4.2 喉癌和下咽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
    4.3 影像学诊断喉癌及下咽癌的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局限性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5.2.1 本研究的局限性
        5.2.2 今后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超声多模态定量评价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期疗效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及方法
        1.2.1 常规超声
        1.2.2 超声造影
        1.2.3 超微血管显像
        1.2.4 PET-CT
    1.3 参数记录方法与研究设计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临床病理特征
    2.2 OR与NR组组内、组间比较各超声参数
        2.2.1 淋巴结最大径的组内、组间比较
        2.2.2 CDFI、CEUS、SMI相关参数的组内、组间比较
    2.3 诊断指标分析
    2.4 不同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超声参数与PET-CT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讨论
    3.1 超声造影与超微血管显像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评价中的优势
    3.2 超声定量参数评估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期疗效的应用价值
    3.3 侵袭性淋巴瘤、惰性淋巴瘤超声参数与PET-CT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超声定量分析在淋巴瘤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对颈部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结鉴别诊断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处理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弹性成像在浅表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浅表结核性淋巴结的诊断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流分型。
        1.3.2 诊断符合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
    2.2 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
    2.3三组患者血流分型比较
    2.4 三组患者诊断符合率比较
3 讨论

(10)多模态超声在三种浅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2.1 仪器
        2.2 检查方法
        2.3 评价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和二维灰阶超声表现
    2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3 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讨论
    1 淋巴结的功能与疾病
    2 超声技术对颈部淋巴结的诊断应用
    3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的一般资料和二维灰阶超声(B-US)对比分析
    4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的彩色血流对比分析
    5 超声弹性成像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颈部淋巴结疾病的超声评估与诊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对照词表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频超声在浅表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 欧阳璟雯,唐荣,刘强,吴清.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04)
  • [2]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肿大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J]. 祝改革. 黑龙江中医药, 2021(03)
  • [3]基于三维超声的婴幼儿血管瘤诊疗决策研究[D]. 温洁馨.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儿童颈部淋巴结肿大病因分析及恶性风险评估的超声分级诊断的初步应用[D]. 菲鲁拉·甫合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10)
  • [5]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鉴别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准确性研究[J]. 付健,王桂英,覃佳宏.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20)
  • [6]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相关研究[D]. 陈东彦. 山东大学, 2020(10)
  • [7]超声多模态定量评价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期疗效的初步研究[D]. 穆佳丽.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对颈部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结鉴别诊断初步研究[D]. 梁奎.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2)
  • [9]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浅表结核性淋巴结的诊断应用分析[J]. 吴多钢,刘永华,马雪宁,刘晓新. 甘肃医药, 2020(01)
  • [10]多模态超声在三种浅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D]. 李亚洲.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浅淋巴结肿大诊断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