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属论文_张力凡,吴过

导读:本文包含了芦荟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芦荟,结构,核型,有效成分,植物,杂交育种,食品。

芦荟属论文文献综述

张力凡,吴过[1](2019)在《四种芦荟属植物叶片结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显微技术对华芦荟、库拉索芦荟、木立芦荟、多叶芦荟4种芦荟属植物的叶片结构进行解剖结构学研究,分析芦荟属植物水分传导和营养代谢结构的特点。发现4种芦荟的叶片表面蜡层的厚薄、气孔的分布和密度都有明显差异;内部结构体现在叶肉细胞的形状、叶绿体的数量变化和输导组织的发达程度不同。不同的结构也体现出同属不同种植物不同生境条件的差异。(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23期)

韩洁,黄琼林,吴文如,马新业,杨锦芬[2](2016)在《基于DNA条形码的芦荟属6种植物的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出适合芦荟属6种植物的DNA条形码序列。方法采用试剂盒法提取芦荟属6个品种基原植物的18份样本基因组DNA,应用通用引物扩增其核基因ITS2序列和叶绿体psbA-trnH、rbcL、matK基因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采用Sequencher 4.1.4软件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应用MEGA 5.0软件分析不同候选序列的特征,计算物种的种内、种间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比较其种内、种间变异的大小,评估序列的条形码间距(barcoding gap),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共获得72条序列,ITS2、psbA-trnH、rbcL、matK基因序列各18条,测序成功率均为100%。比对后序列长度为255~723 bp,GC量范围为30.6%~68.2%。psbA-trnH基因序列的最大种内遗传距离均小于最小种间遗传距离,有明显的barcoding gap,ITS2、rbcL、matK序列的种内变异和种间变异有一些重迭,没有明显的barcoding gap。基于psbA-trnH序列的发育树能将芦荟属6个品种完全区分,而其他3个序列在区分这些芦荟属品种时存在模糊鉴定。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准确鉴别芦荟属植物,psbA-trnH序列可以作为鉴别芦荟属植物的优选序列。(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6年11期)

李玲玲[3](2015)在《芦荟属内生真菌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芦荟内生真菌的潜在应用价值,介绍了芦荟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和抑菌活性,并提出了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时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芦荟内生真菌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叶胜明[4](2012)在《芦荟属植物叶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芦荟叶片的结构、化学成分、功效、应用性研空四个方面来阐述芦荟的研究进展。芦荟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蒽醌类及其衍生物等,其主要的功效包括美容、保健、抑菌、降血脂、抗肿瘤等,目前芦荟开发出来的产品可分为叁大类,分别是保健食品类、药品类和化妆品类。(本文来源于《皖西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唐夏[5](2007)在《普通食品中添加芦荟属违法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时下,芦荟这种具有天然保健功能的古老植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各种含有芦荟成分的保健食品以及芦荟酸奶、芦荟果粒爽等食品也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商场和超市中。   营养专家对此现象表示了强烈的担忧,警告人们不是所有的芦荟都可以食用,即使是“可食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消费者报》期刊2007-03-02)

铁军,金山,白海艳[6](2006)在《芦荟属(Aloe L.)植物有性杂交试验的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用芦荟属(Aloe L.)植物元江芦荟(A.yuanjiangensis Xiong,Zheng et Liu)和皂质芦荟[A.saponaria(Ait.) Haw.]为亲本进行了种间远缘有性杂交试验,获得了19株F1代实生苗。对F1代实生苗的外部形态特征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F1代出现了明显的分离,并产生了兼有父母本优良特征的中间类型10株,占52.63%,达到育种目标的有8株,占 42.11%。旨在探索芦荟属植物杂交育种的方法与途径,培育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的芦荟新品种,丰富我国的芦荟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长治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姚春所,杨庆云,吕亮,高博,王月华[7](2006)在《芦荟属植物和关木通中β-分泌酶抑制剂的发现及其初步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具有抗老年痴呆作用的芦荟属植物和关木通中的β-分泌酶抑制剂及其构效关系。方法以β-分泌酶为活性指标,利用活性追踪的方法,结合LC—UV和LC—MS等快速分离鉴定技术,分离鉴定芦荟属植物和关木通中的β-分泌酶抑制剂,通过化学合成和活性筛选,研究活性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结果从库拉索芦荟的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从关木通的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从木立芦荟和高尚芦荟中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其中3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结论通过进行抗β-分泌酶活性筛选,确定色原酮苯丙烯酸酯苷类化合物为库拉索芦荟的主要有效成分。苯丙烯酸及其酯苷类化合物为关木通的主要有效成分。初步的构效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苯丙烯酸片段对色原酮苷类成分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从芦荟属植物和关木通中发现具有β-分泌酶抑制作用的天然产物,以及色原酮苷类化合物和苯丙烯酸酯苷类化合物具有β-分泌酶抑制作用,国内外至今未见文献报道。(本文来源于《“以岭医药杯”第八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6-04-01)

胡正海,廖海民,沈宗根,李景原[8](2005)在《芦荟属植物含芦荟素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及植物化学技术,研究了芦荟属AloeL.植物茎、叶的结构与芦荟素类物质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维管束内的大型薄壁细胞为芦荟素的主要贮存结构。其来源于原形成层,属特化的韧皮部大型薄壁细胞。芦荟素在叶的同化组织细胞的质体中合成,通过质外体途径转运到维管束鞘细胞,由其胞间连丝运送到大型薄壁细胞内贮存。该属植物叶内维管束的密度、大型薄壁细胞的大小和同化组织的厚度与芦荟素含量呈正相关。同一植物中芦荟素的含量为幼叶>成熟叶>衰老叶,叶片顶部>中部>基部,并与其维管束的密度呈正相关。研究结果澄清了有关芦荟中含芦荟素结构的一些争议。(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郑苗,余兴生,李勇,吴鸿,张寿洲[9](2005)在《芦荟属14种2变种植物的核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芦荟属14种2变种植物的核型,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种类的体细胞染色体基数均为x=7,二倍体,由4对长染色体和3对短染色体组成。根据S tebb ins(1971)的核型分类标准,A loe aff in is B erger等3种芦荟的核型为“3B”型,A loe g racilif lora G roenew a ld等3种芦荟的核型为“4B”型,A.m itrif orm isM ill等3种2变种芦荟的核型为“3C”型,A.sap onaria(A it.)H aw等5种芦荟的核型为“4C”型。其中有6种1变种芦荟的核型为首次报道。另外,还对芦荟的系统分类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武汉植物学研究》期刊2005年06期)

铁军,金山,白海艳,刘瑞祥,吴志萍[10](2005)在《芦荟属植物种间杂交及其F_1代POD同工酶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芦荟属植物元江芦荟和皂质芦荟为亲本进行远缘有性杂交试验。正交对3株103朵小花进行授粉,获得7枚果实,平均结实率为6.80%;反交对2株88朵小花授粉,获得5枚果实,平均结实率为5.88%。获得了19株F1代实生苗,并对亲本和F1代实生苗以及库拉索芦荟、华芦荟等5种芦荟属植物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5种芦荟种间的POD同工酶酶谱具有较高的相似程度,同时各种又具有各自的特征酶带,很容易区分。特别是F1代实生苗的酶谱与父母本的酶谱有显着不同的酶带,证明产生了新的中间类型。(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05年05期)

芦荟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筛选出适合芦荟属6种植物的DNA条形码序列。方法采用试剂盒法提取芦荟属6个品种基原植物的18份样本基因组DNA,应用通用引物扩增其核基因ITS2序列和叶绿体psbA-trnH、rbcL、matK基因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采用Sequencher 4.1.4软件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应用MEGA 5.0软件分析不同候选序列的特征,计算物种的种内、种间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比较其种内、种间变异的大小,评估序列的条形码间距(barcoding gap),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共获得72条序列,ITS2、psbA-trnH、rbcL、matK基因序列各18条,测序成功率均为100%。比对后序列长度为255~723 bp,GC量范围为30.6%~68.2%。psbA-trnH基因序列的最大种内遗传距离均小于最小种间遗传距离,有明显的barcoding gap,ITS2、rbcL、matK序列的种内变异和种间变异有一些重迭,没有明显的barcoding gap。基于psbA-trnH序列的发育树能将芦荟属6个品种完全区分,而其他3个序列在区分这些芦荟属品种时存在模糊鉴定。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准确鉴别芦荟属植物,psbA-trnH序列可以作为鉴别芦荟属植物的优选序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芦荟属论文参考文献

[1].张力凡,吴过.四种芦荟属植物叶片结构对比研究[J].现代园艺.2019

[2].韩洁,黄琼林,吴文如,马新业,杨锦芬.基于DNA条形码的芦荟属6种植物的分子鉴定[J].中草药.2016

[3].李玲玲.芦荟属内生真菌研究进展[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4].叶胜明.芦荟属植物叶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J].皖西学院学报.2012

[5].唐夏.普通食品中添加芦荟属违法行为[N].中国消费者报.2007

[6].铁军,金山,白海艳.芦荟属(AloeL.)植物有性杂交试验的研究初报[J].长治学院学报.2006

[7].姚春所,杨庆云,吕亮,高博,王月华.芦荟属植物和关木通中β-分泌酶抑制剂的发现及其初步构效关系研究[C].“以岭医药杯”第八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2006

[8].胡正海,廖海民,沈宗根,李景原.芦荟属植物含芦荟素结构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

[9].郑苗,余兴生,李勇,吴鸿,张寿洲.芦荟属14种2变种植物的核型分析[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

[10].铁军,金山,白海艳,刘瑞祥,吴志萍.芦荟属植物种间杂交及其F_1代POD同工酶鉴定[J].广西植物.2005

论文知识图

14种2变种芦荟属植物的核型芦荟属植物叶横切面中华芦荟3种芦荟属植物叶表皮及角质层横...14种2变种芦荟属植物的染色体形...14种2变种芦荟属植物的染色体形...

标签:;  ;  ;  ;  ;  ;  ;  

芦荟属论文_张力凡,吴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