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际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社会,差异,贴现率,机会成本,模型,资本,因素。
区际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隗斌贤,刘晓红[1](2019)在《大气污染的区际差异、影响因素与治理政策选择——基于长叁角与京津冀、珠叁角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6-2017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京津冀、长叁角、珠叁角叁大区域的大气污染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我国大气污染区域差距和季节差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叁大区域大气污染呈现"北高南低"的显着特征,京津冀大气污染最严重,长叁角次之,珠叁角大气污染最轻;全年数据分析表明,叁大区域PM_(2. 5)、PM_(10)、NO_2排放呈现"U"型曲线,即"冬高夏低"的显着特征;大气污染"北高南低"、"冬高夏低"的时空特征表明,冬季"逆温现象"、冬季采暖能耗,以及绿色植被是大气污染"区域差距"和"季节差距"的根本原因;叁大区域SO_2排放未呈现"时空变化"特点,全部达到国家二级质量标准,说明气象条件只是大气污染的"导火索",大气污染的"真凶"是污染源的排放。因此,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总量控制上减少污染源排放,是根治大气污染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琦,张志彬[2](2019)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测度及其区际差异——基于京津冀、长叁角、珠叁角城市群的经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构造了度量产业协同集聚度的EG指数和区位熵相对指数,分别从城市群和城市两个层面测度了2003-2016年京津冀、长叁角和珠叁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研究发现:叁个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状况既存在差异性又存在共性。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集聚度要高于另两个城市群,长叁角、珠叁角城市群内部产业分工比京津冀城市群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城市群形成了"中心-外围"的协同集聚模式,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制造业则主要围绕着中心城市外围集聚。(本文来源于《经济视角》期刊2019年04期)
陈迪红,孙福伟[3](2019)在《中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2007-2016年区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区养老金缺口出现以来,养老保险的区域均衡发展备受各界关注。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进出发,以2007-2016年31个地区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区域基尼系数等指标度量我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并运用FGLS实证模型探究养老保障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我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障水平整体偏低并存在区域差异,而提高政府对社保和就业的财政支出力度有助于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因此,应提高统筹层级并通过财政政策调节区域发展差异。(本文来源于《财经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3期)
陈红霞,吴姝雅[4](2018)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区际差异比较--基于地级市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地级市数据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区际差异,研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呈现"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点状集聚状态,集聚程度较高,且近十余年间自我强化。在空间集聚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对"地区属性"的偏好及其"区位选择性"主要表现为:相比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更集中于市辖区;在≥95%百分位的城市中呈现更集中的集聚状态,在向前5%高位次城市集聚的同时,在高位次城市之间呈现均衡扩散趋势;在75%~90%百分位区间的城市中所占比重增长较快,相应位次城市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承载空间。最后,通过东、中、西部叁大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特征的对比发现,东部集聚最为显着,西部次之,中部集聚程度最小。从集聚模式看,东部地区偏向位序规模分布模式、中部地区呈现均衡分布模式,而西部地区则为混合分布模式。(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刘金山,贺琛[5](2018)在《时间偏好的区际差异: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偏好在诸多经济问题上起着基础性作用,由众多行为个体所组成的社会整体时间偏好对资源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整体社会贴现率取值的确定上,对社会贴现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探讨及社会贴现率的区际差异分析亟需完善。数据表现与影响因素入手的区际差异分析为我国分地区采用差别社会贴现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数值参考,并为针对性调控我国社会贴现率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社会贴现率数值各异,且资本社会机会成本(SOC)、加权社会贴现率(SRTP-SOC)存在地域递减的分布特征;收入增长率、死亡率、消费边际效用弹性、消费增长率及市场利率均会对我国社会贴现率产生影响,且西部地区社会贴现率对居民消费特征及资本市场的变化反应更为敏感,东部地区社会贴现率长期均衡水平不受居民收入增长率及市场利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贺琛[6](2018)在《时间偏好的区际差异: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偏好在诸多经济问题上起着基础性作用,由众多行为个体所组成的社会整体时间偏好对资源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整体社会贴现率取值的确定上,对社会贴现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探讨及社会贴现率的区际差异分析亟需完善。文章测算及对比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近15年社会贴现率,并通过实证手段探讨了各可能因素对我国社会贴现率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东、中、西部区域差异。这不仅为我国分地区采用差别社会贴现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数值参考,也为针对性调控我国社会贴现率提供了新的思路。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社会贴现率实际数值偏高。社会时间偏好率(SRTP)、资本社会机会成本(SOC)与加权社会贴现率(SRTP-SOC)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我国SRTP地区均值水平呈基本波动维稳状态,SOC地区均值水平呈大致波动下降态势,SOC水平总体高于SRTP水平,但二者随时间呈互相收敛、靠拢状态;我国大部分地区SRTP历年平均水平低于SOC平均水平,且SRTP、SRTP-SOC的地区差异小于SOC。社会贴现率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中部省份SRTP水平居中,东、西部区域无明显按地域递增或递减等分布特征;SOC、SRTP-SOC水平大致按东、中、西部区域递减分布,且SRTP-SOC的地域分布特征较SOC更为明显。对我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区域社会贴现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则表明:长期内,收入增长率增加会抑制社会贴现率增长,死亡率、消费边际效用弹性、消费增长率及市场利率增加会促进社会贴现率增长;短期内,收入增长率的波动会抑制社会贴现率的波动,消费边际效用弹性、消费增长率以及市场利率的波动会加剧社会贴现率的波动,死亡率变化的影响不显着;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社会贴现率对居民消费特征及资本市场的变化反应更为敏感,且东部地区社会贴现率长期均衡水平不受居民收入增长率及市场利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30)
田文举,朱中军[7](2018)在《中国OFDI对碳排放影响的区际差异分析——基于城镇化门槛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2003—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OFDI对碳排放影响基于城镇化率的门槛模型,分别对全国范围、东、中、西部地区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发现:(1)无论是在全国范围还是在东、中、西部地区,OFDI对碳排放影响均存在基于城镇化率的双门槛效应。不同地区的门槛值存在差异,其中东部地区门槛值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小的是西部地区。(2)当低于第一个门槛值时,OFDI的增加会引起地区碳排放量升高;当处于第一和第二个门槛值之间时,OFDI的增加会抑制地区碳排放;当跨过第二个门槛值后,这种抑制作用会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张建伟,肖文杰,王冰雪,杜珊珊[8](2018)在《河南省产业转移的创新响应区际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产业转移的创新响应系数作为测度产业转移创新响应强度的变量指标,根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Nich)以及离差(Di)和比率(Gi)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产业转移创新响应强度的区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2007—2015年河南省产业转移的创新响应强度呈现不断增大的态势并呈现出阶段变化的特征。(2)河南省产业转移的创新响应强度从静态格局和动态变化上都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并根据各市的区域特点及产业转移的创新响应强度将河南省18个地市划分为强、较强、中等、较弱以及弱等5种区域类型;(3)创新能力、人才密集度、科技投入对产业转移的创新效应作用较大,技术市场需求和信息化作用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创新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王伟,冯羽,邓坤[9](2018)在《基于AHP-FCE模型的北京创新环境区际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由城市内的创新主体,如企业家、众创空间等,通过聚集创新要素,完成创新活动,以达到挖掘城市的创新潜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城市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其创新环境质量,具体通过区域内各类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体现。本文将众创空间视为一个城市的创新产物,通过抓取北京市已挂牌众创空间周围1千米范围内各类资源的POI数据,构建AHP-FCE模型,完成对北京市各行政区创新环境的评价工作。结果显示,各行政区创新环境质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海淀区作为创新活动的"先驱者"和"领头人",对整个城市的创新环境起到突出的促进与示范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18年02期)
汪昆,袁祥飞[10](2018)在《资源聚集、经济增长、土地供给与区际房价增长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突出的结构性问题,不同城市房市冷热不均,房价涨幅差异极大。本文以70个大中城市为研究对象,归纳整理出影响这些城市相对房价增长的资源集聚、经济增长和土地供给等方面的因素,通过OLS方法构建出区际房价增长差异影响因素的模型。实证检验表明,资源聚集与区际房价相对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与土地供给具有负相关关系,而经济增长对区域房价相对增长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物价》期刊2018年01期)
区际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构造了度量产业协同集聚度的EG指数和区位熵相对指数,分别从城市群和城市两个层面测度了2003-2016年京津冀、长叁角和珠叁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研究发现:叁个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状况既存在差异性又存在共性。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集聚度要高于另两个城市群,长叁角、珠叁角城市群内部产业分工比京津冀城市群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城市群形成了"中心-外围"的协同集聚模式,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制造业则主要围绕着中心城市外围集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际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隗斌贤,刘晓红.大气污染的区际差异、影响因素与治理政策选择——基于长叁角与京津冀、珠叁角的比较分析[J].科技通报.2019
[2].李琦,张志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测度及其区际差异——基于京津冀、长叁角、珠叁角城市群的经验分析[J].经济视角.2019
[3].陈迪红,孙福伟.中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2007-2016年区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
[4].陈红霞,吴姝雅.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区际差异比较--基于地级市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8
[5].刘金山,贺琛.时间偏好的区际差异: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8
[6].贺琛.时间偏好的区际差异: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D].暨南大学.2018
[7].田文举,朱中军.中国OFDI对碳排放影响的区际差异分析——基于城镇化门槛模型的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张建伟,肖文杰,王冰雪,杜珊珊.河南省产业转移的创新响应区际差异研究[J].创新科技.2018
[9].王伟,冯羽,邓坤.基于AHP-FCE模型的北京创新环境区际差异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8
[10].汪昆,袁祥飞.资源聚集、经济增长、土地供给与区际房价增长差异研究[J].中国物价.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