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变形态论文_赵露,姜文雯,张馨,刘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病变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磁共振,形态,肠系膜,急腹症,疾病。

病变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赵露,姜文雯,张馨,刘慧[1](2019)在《结核性脑膜炎MRI脑膜病变形态和信号特点及颅内继发性改变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TBM)磁共振成像(MRI)脑膜病变形态、信号的特点及颅内继发性改变的发生情况。方法将本院126例TBM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MRI平扫与增强扫描检查,并且其MRI影像表现与42例肺癌脑膜转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126例TBM患者中,MRI平扫阳性115例(91.27%),包括脑膜中重度增厚91例,轻度增厚24例;阴性11例(8.73%),脑沟、脑池及脑室未见狭窄,并无明显异常信号,MRI增强扫描出现病变处脑沟、脑池内面线状强化高信号。MRI增强扫描均为阳性。脑血管受累54例(42.86%),脑积水81例(64.29%),脑神经受累33例(26.19%)。TBM与肺癌脑膜转移患者均存在脑膜增厚的表现,同时出现不均匀或均匀稍长或等T_1、T_2信号,MRI增强扫描病变脑膜出现强化,结节具有环形、均匀强化的表现。结论 TBM患者MRI影像特点多表现在大脑基底池脑膜增厚,脑膜结节在T_2加权像存在低信号;MRI增强扫描结节有分隔状与环形强化等表现,同时出现继发性改变如脑内前循环血管炎、脑积水及脑梗死等,其对TBM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MRI增强扫描对TBM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脑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汤喆,白静,薛令合,杨学东,王蔚然[2](2018)在《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观察的重度钙化病变形态特点对支架膨胀不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观察的重度钙化病变预处理后斑块形态学特点,对支架膨胀不良的影响。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切割球囊成形术的重度钙化病变患者9例。对9个相关缺血病变均于旋磨联合切割预处理和支架置入后行OCT检查,记录最小管腔面积、钙化弧度、钙化长度、钙化厚度、钙化组织表面组织厚度、钙化环断裂、钙化小结、支架置入后支架面积、支架膨胀率、贴壁情况以及组织脱垂情况。2 mm为一病变节段,共收集148个病变节段,其中105个钙化节段。分析影响支架膨胀不良,贴壁不良的因素以及钙化环断裂的相关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小管腔面积是支架膨胀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OR 1.870,95%CI 1.021~3.425),而钙化环断裂是支架膨胀不良的保护因素(OR 0.160,95%CI 0.050~0.516)。钙化弧度是影响支架贴壁不良的主要预测因素(OR 1.006,95%CI1.001~1.011)。钙化表面组织厚度(OR0.000, 95%CI0.000~0.001)以及钙化弧度(OR 1.008, 95%CI1.002~1.015)是钙化环断裂的主要预测因素。在105例钙化节段中,按钙化表面组织厚度分组,厚度≤0.1mm钙化节段组47个和厚度> 0.1mm钙化节段组58个。厚度≤0.1mm钙化节段组中,钙化断裂的比例(76.6%)明显高于厚度> 0.1 mm钙化节段组(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重度钙化病变预处理后,钙化环断裂以及管腔面积的增加,可能有助于支架良好膨胀。有较大钙化弧度、表面组织薄的钙化环,经过旋磨联合切割预处理,易于出现钙化环的断裂。(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李传贵,邹殿俊,朱晓龙,杨飞,耿鹤群[3](2017)在《胸部CT平扫联合灌注成像在中央型肺癌患者肺部病变形态观察及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胸部CT平扫联合灌注成像在中央型肺癌患者肺部病变形态观察及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80例确诊的肺癌患者于放疗前及放疗后进行胸部CT平扫联合灌注扫描,测量相应参数值比较肺癌治疗前后的灌注参数变化及肺癌胸部CT表现。结果:放疗后两组患者BF和BV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两组患者P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CT平扫联合灌注成像对中央型肺癌患者肺部病变的形态变化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有利于早期的诊断和分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刊》期刊2017年07期)

陈锦云,陈文直,王智彪,唐良萏,彭松[4](2013)在《子宫腺肌病病变形态对超声消融耐受性及安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子宫腺肌病病变形态对超声消融耐受性及常见并发症的影响,为合理选择适应证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镇静镇痛下超声消融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237例,进行疼痛语言评价量表评分,监测治疗后副反应及并发症,分析子宫腺肌病病变形态、位置及大小与副反应及并发症的相关关系。结果 99.8%(236/237)的患者可以耐受超声消融治疗过程,95.8%的患者术中疼痛感觉为轻-中度,评分小于4分。副反应发生率为:下腹部疼痛87.3%;阴道血性分泌物27.4%;骶尾部、臀部痛10.5%;下肢麻木与疼痛5.1%;恶心、呕吐1.7%;乏力1.7%。并发症发生率4.2%(10/237),其中皮肤毒性发生率0.8%(2例),均为SIR-B级;神经毒性(下肢痛)发生率1.3%(3例)。腺肌病病变位于子宫后壁较前壁发生骶尾部、臀部痛的风险增加10.9倍;阴道血性分泌物发生的风险增加7.0倍;弥漫性病变较局限性病变发生下肢麻木及疼痛的风险增加8.6倍;后位子宫致骶尾部、臀部痛风险增加2.8倍;腺肌病病变大小与骶尾部痛、下腹痛、下肢麻木及疼痛、阴道血性分泌物的发生均相关。结论镇静镇痛下超声消融子宫腺肌病患者耐受性好、副反应轻、并发症少。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对安全性有一定影响,临床筛选病例及治疗时应予以考虑。(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期刊2013年12期)

符建明,程亮[5](2012)在《肠系膜病变形态在急腹症病因诊断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SCT检查常见几种肠系膜病变形态在急腹症病因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诊断明确、临床资料完整的急腹症病例的CT图像,从炎症、缺血、外伤性血肿、早期肠系膜扭转及肿瘤浸润转移等方面分析肠系膜病变形态。结果:82例急腹症患者经MSCT检查,充分显示肠系膜病变形态,对病变性质的提示,与手术病理及临床后续检查治疗相符的80例,不符的2例。结论:对于急腹症患者,MSCT扫描显示的肠系膜病变形态,对于肠系膜炎症、肠系膜缺血、肠系膜血肿、早期肠系膜粘连扭转、肠系膜肿瘤浸润转移等病变有明确的鉴别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期刊2012年22期)

罗海燕,黎清华,李庆军,欧新锋,尹尚红[6](2012)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尿微量白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形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comm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58例,检测CIMT和晨尿白蛋白与肌酐浓度比值(urinary albumin-to-creatintine ratio,UACR)。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将患者分为单纯狭窄组和复杂狭窄组,比较两组CIMT和UACR。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应变量(Y),而以患者年龄(X1)、总胆固醇(X2)、叁酰甘油(X3)、高密度脂蛋白(X4)、低密度脂蛋白(X5)、UACR(X6)及CIMT(X7)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复杂狭窄组CIMT[(1.06±0.27)mm vs.(0.92±0.19)mm,P<0.05]及晨UACR[0.69±0.36 vs.0.52±0.33,P<0.05]明显高于单纯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与UACR之间存在线性关系(Y=8.493-3.537X4+1.036 X6,F=4.851,P=0.037)。结论CIMT及尿微量白蛋白升高与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形态有一定关系。(本文来源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曾国平,罗初凡[7](2012)在《血浆脂联素及尿酸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形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浆脂联素及尿酸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形态的关系和它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316例,检测血脂联素水平(APN)和血尿酸(UA),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和有无复杂狭窄进行分析。结果:有复杂狭窄组APN较无复杂狭窄组降低,而UA则较无复杂狭窄组者明显增高(均有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与APN和尿酸水平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结论:低脂联素水平及高尿酸与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形态有一定程度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8期)

万卫平,高欣,赵殿辉,陶晓峰,刘仕远[8](2010)在《乳腺病变形态和动态增强特征的1.5T磁共振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磁共振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瘤的MRI表现和增强动力学特征。方法 114例正常体检和怀疑乳腺病变者分别行1.5TMRI和(或)CR钼靶检查,其中65例患者在MRI检查后一月内行活检或手术治疗,得到117个有相应病理结果的乳腺肿块。观察分析良恶性病灶的形态学及动态造影剂强化MRI特征,并与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相关。结果 (1)良恶性肿瘤的诸项形态学特征相差非常显着(P<0.01),29例浸润性导管癌中,9例在MRI增强早期呈环形强化;(2)浸润性乳腺癌的第一分钟强化率>75%,而良性肿瘤的第一分钟强化率<50%,二者相差显着(P<0.05);(3)浸润性乳腺癌总体呈流出型强化曲线倾向,而良性肿瘤和良性病变总体呈线型强化曲线倾向,二者相差显着(P<0.05)。结论 (1)MRI可显示乳腺正常解剖和异常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增强动力学特征,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2)MRI是目前检出和诊断浸润性导管癌最敏感的方法,增强早期环形强化是浸润性导管癌的特征性表现;(3)MRI对病变内的微钙化显示及诊断欠佳,须与乳腺钼靶等检查和临床病史相结合。(本文来源于《上海医学影像》期刊2010年02期)

龚晓莉,朱汉东[9](2008)在《中高龄老年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患者的临床及病变形态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高龄老年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病变形态特点。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狭窄程度≥50%)的患者152例,依据年龄分为A组(年龄≤60岁)和B组(年龄≥70岁),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及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形态特点。结果:B组合并高血压者较A组合并高血压病明显增多;左主干狭窄部位在开口部较A组少;溃疡病变、钙化病变多;左主干+叁支病变多;建议药物治疗比A组患者多。结论:中高龄老年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患者预后极差,行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一部分患者只能行药物治疗,少数患者可行介入治疗。(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22期)

杨光辉,罗玉梅,张社兵,万新红,郭洪波[10](2007)在《炎症及冠脉病变形态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炎症与斑块稳定性间的关系。方法:分析316例冠心病(CHD)患者冠脉造影(CAG)资料,根据斑块形态分为无病变组、Ⅰ型病变组、Ⅱ型病变组和Ⅲ型病变组。分别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析比较不同斑块形态组间IL-6和hs-CRP水平,及CHD临床分型与斑块形态间的关系。结果:Ⅱ型病变组血清IL-6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Ⅰ型和Ⅲ型病变组(P<0.00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Ⅱ型病变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组。结论:不稳定型斑块患者体内炎症反应较稳定型斑块患者重,炎症的严重程度及斑块的形态影响冠脉斑块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实践杂志》期刊2007年07期)

病变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观察的重度钙化病变预处理后斑块形态学特点,对支架膨胀不良的影响。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切割球囊成形术的重度钙化病变患者9例。对9个相关缺血病变均于旋磨联合切割预处理和支架置入后行OCT检查,记录最小管腔面积、钙化弧度、钙化长度、钙化厚度、钙化组织表面组织厚度、钙化环断裂、钙化小结、支架置入后支架面积、支架膨胀率、贴壁情况以及组织脱垂情况。2 mm为一病变节段,共收集148个病变节段,其中105个钙化节段。分析影响支架膨胀不良,贴壁不良的因素以及钙化环断裂的相关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小管腔面积是支架膨胀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OR 1.870,95%CI 1.021~3.425),而钙化环断裂是支架膨胀不良的保护因素(OR 0.160,95%CI 0.050~0.516)。钙化弧度是影响支架贴壁不良的主要预测因素(OR 1.006,95%CI1.001~1.011)。钙化表面组织厚度(OR0.000, 95%CI0.000~0.001)以及钙化弧度(OR 1.008, 95%CI1.002~1.015)是钙化环断裂的主要预测因素。在105例钙化节段中,按钙化表面组织厚度分组,厚度≤0.1mm钙化节段组47个和厚度> 0.1mm钙化节段组58个。厚度≤0.1mm钙化节段组中,钙化断裂的比例(76.6%)明显高于厚度> 0.1 mm钙化节段组(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重度钙化病变预处理后,钙化环断裂以及管腔面积的增加,可能有助于支架良好膨胀。有较大钙化弧度、表面组织薄的钙化环,经过旋磨联合切割预处理,易于出现钙化环的断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病变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赵露,姜文雯,张馨,刘慧.结核性脑膜炎MRI脑膜病变形态和信号特点及颅内继发性改变特征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

[2].汤喆,白静,薛令合,杨学东,王蔚然.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观察的重度钙化病变形态特点对支架膨胀不良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8

[3].李传贵,邹殿俊,朱晓龙,杨飞,耿鹤群.胸部CT平扫联合灌注成像在中央型肺癌患者肺部病变形态观察及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7

[4].陈锦云,陈文直,王智彪,唐良萏,彭松.子宫腺肌病病变形态对超声消融耐受性及安全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

[5].符建明,程亮.肠系膜病变形态在急腹症病因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

[6].罗海燕,黎清华,李庆军,欧新锋,尹尚红.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尿微量白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形态的关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2

[7].曾国平,罗初凡.血浆脂联素及尿酸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形态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12

[8].万卫平,高欣,赵殿辉,陶晓峰,刘仕远.乳腺病变形态和动态增强特征的1.5T磁共振评价[J].上海医学影像.2010

[9].龚晓莉,朱汉东.中高龄老年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患者的临床及病变形态特点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8

[10].杨光辉,罗玉梅,张社兵,万新红,郭洪波.炎症及冠脉病变形态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

论文知识图

对主动脉根部病变泡沫细胞形态的影...登革病毒在C6/36细胞上的病变形支气管镜直视下病变形态及穿刺部...良性A比与恶性从G病变形态的比...支气管镜直视下病变形态及穿刺部...女,60岁,右肺下叶背段曲菌球,类...

标签:;  ;  ;  ;  ;  ;  ;  

病变形态论文_赵露,姜文雯,张馨,刘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