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地人才引进政策的本质是利用地方财政为外来人才提供利好待遇,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守住公平底线?对此,应通过优化制度设计、营造适宜人才成长的“生态系统”,构建社会评价监督机制,以更好发挥人才引进政策的作用,引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人才引进 公共利益 本地群体 不公平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人口红利逐渐削减、城市发展不均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国各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为吸引汇聚人才各出奇招。地方政府出台的人才引进政策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份政策,比如放宽落户资格、购房资格;另一类是资助政策,比如发放购房、租房、生活补贴及创业补贴等。这些为引进人才提供的利好待遇,反映了地方政府求贤若渴谋求发展的迫切愿望,但在给引进人才以特殊待遇的同时,需要守住公平底线。
厘清政府与引进人才的关系,发挥人才作用引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政府和引进人才之间可视为一种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关系,引进人才享受了地方政府提供的利好待遇,也应承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才智的义务。地方政府人才引进的流程可以归纳为: 地方政府制定并发布人才引进政策,符合人才引进政策条件要求的人才通过与当地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在当地创业投资、落户等行为的实施,获取地方政府在人才引进政策中所承诺的利好待遇。将此流程与民法中合同的缔结过程进行类比,地方政府人才引进政策中的条件要求以及承诺的利好待遇类似于合同法上的“要约邀请”,而人才对于政策的响应可以视为对地方政府发出的“要约”,地方政府对于人才进一步的审核办理回应可以类比为“承诺”。此时引进人才与地方政府之间即形成了权利义务关系,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有引导和使用引进人才的权利,也需要承担为引进人才提供利好待遇的义务。
人才引进政策的落脚点在于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引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引进政策中的优惠与福利待遇的直接受惠者为引进人才个人及其雇佣单位,但优惠与福利待遇的供给方一般却是地方财政,而非用人单位。人才引进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基础在于其公益性,即虽然人才引进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为个人及个别用人单位,但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即通过人才引进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人口总量、提升人口素质以带动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于该地区之社会公众。所以,制定政策之前,应明确引进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目的。
人才引进政策中存在单纯唯学历论、加大社会分配差距等问题
各地人才引进政策中普遍存在单纯唯学历论的问题。目前各地人才引进政策通常把学历作为人才识别的主要标准,固然以学历为衡量标准简单易操作,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但是各地的产业政策、城市定位不同,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也不同。不考虑当地产业政策、城市定位,单纯从学历上来定义和设定的人才门槛、人才识别标准显然无法精准匹配城市对人才的需求。如前文所述,人才引进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基础在于其公益性,如果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引进的人才与城市需求不匹配,那么引进人才就不能为城市发展助力,人才引进政策公益性目的也就无从谈起。缺少了公益性支撑,动用地方财政为引进人才提供优惠及福利待遇,对于本地群体而言就是一种不公平。
人才引进政策存在加剧社会分配差距的风险。“不患寡而患不均。”由于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引进人才在资源获得、发展机会方面优于本地群体,本地群体会由此产生一定的落差感,甚至还会产生一种由于没有获得相应资源、机会的“损失感”。诸如,可能会造成高收入者可以“优惠买房”,而中低收入的普通劳动者却要“原价购房”的不公平现象。另外,如果引进人才与单位内部员工薪资待遇差距过大,会引起单位同事之间的相互攀比,甚至引起内讧,反而不利于大家静下心来搞研究、谋发展。如何消除人才引进政策带给当地居民、职工的“不公平感”,防止其加剧社会分配的差距,这是人才引进政策中应该考虑到的问题。
优化人才引进制度设计、营造人才成长的“生态系统”、完善社会评价监督机制,守住人才引进公平底线
人才引进应着重营造利于人才成长的“生态系统”。人才引进应秉持以普惠性措施为主,以特殊待遇为辅的原则。地方政府不仅要重视人才引进,更要重视人文制度环境的优化,要注重城市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以优秀的人文制度环境来吸引人才而不仅仅是以利好待遇吸引人才。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要搭筑舒适的、充满希望的“巢”来吸引自由灵活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凤”,与其仅仅给引进人才补助补贴,不如在为引进人才提供最佳的“生态系统”上下功夫,改善城市人文制度环境不仅可以吸引外来人才,本地群体也能分享到好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引进人才与本地群体之间的差别对待,也降低了政策的负面影响。
在某些发达国家,水果大约有90%以上、蔬菜约有70%是经运输后进入销售环节。近年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果蔬运输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优化人才引进的制度设计。一是摒弃单纯唯学历论的导向,应结合科研能力、实际水平等标准综合制定引进政策。二是优待内容应以身份政策为主,以资助政策为辅。人才引进政策应当以身份政策为主,以资助政策为辅,更加关注引进人才与本地群体在资格准入等身份方面的平等待遇,构建友好的人文制度环境,尽可能使引进人才与本地群体具有同等发展资格,而不应一味地以物质和资金奖励吸引。三是应注重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引进人才与用人单位是人才引进政策的直接受益者,用人单位要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人才与岗位的适配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政府可以在信息匹配、供需匹配、平台搭建等方面发力。地方政府与用人单位相辅相成、各司其职,共同促进人才引进政策的科学制定及有效实施。四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人才属于资源的一种,人才的配置也应由市场来决定,引进人才的运作应主要由市场来完成,以政府为辅。市场能够对人才引进前后的经济核算作出准确调适,进而促使形成相对公平科学的人才引进及使用机制。
按照托架加固施工图的要求,结合实际尺寸,制作新托架。所有钢材按规定提供材质单及合格证,角钢之间双面焊接确保焊接牢固。
完善社会评价监督机制,构建引进人才退出机制。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搭建顺畅的沟通渠道与平台以保障社会公众可以动态地、全程地参与、监督人才引进政策制定、实施,使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施行更加顺畅、有效。人才引进政策保障本地群体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有助于督促地方政府在“公众供给、个别受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确保人才引进符合公共利益目的。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信息公开、意见征求、举办听证会等适当的方式和程序搭建顺畅的沟通渠道与平台,用人单位、本地群体可以通过建言献策、公众监督等方式积极参与。同时,构建引进人才的退出机制,设置引进人才的试用考核期,坚决淘汰不适用者。使真正为当地经济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得到应有的优越待遇,而让那些鱼目混珠之辈遭到淘汰。
但是虽然eFAST方案具有不错的诊断准确性和比较理想的效果,在我国进行推广仍旧存在一些困难和阻碍,比如对医师的培训和相关操作的规范制度还没有完整建立起来,我科在近期尝试开展急诊医师的床边超声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通过授课,讲座和专业人员亲身示范等方式增强医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为eFAST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综上,在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公平性问题,要通过优化制度设计守住公平底线。只有这样,才能持久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真正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①张克克:《当前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19年第2期。
②赵忠君、邹丽娜:《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以十大热门城市为例》,《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③宋巧:《人才引进政策的瓶颈与破解》,《人力资源管理》, 2017年第7期。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陈楠 美编/杨玲玲
标签:人才引进论文; 政策论文; 引进人才论文; 人才论文; 地方政府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人才学论文; 世界各国人才调查及其研究论文; 《人民论坛》2019年第30期论文; 山东大学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