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新是国脉所系,要实现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而创新人才培养则是方向所在,教育应当重点关注如何激发和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而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离不开文化环境这一重要因素,文化创新是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推动剂,加强儒家文化创新建设,应采用树立鼓励创造创新策略,有效促进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
关键词:创造力;儒家文化;青少年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发展各类创新教育”[1]。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根本突破点是尽快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而其中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才、增强青少年创造力无疑将是关注的重点。
一、儒家文化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共同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社会环境,它对培养形成青少年的创造力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和利用文化对青少年创造力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各种文化纷纷呈现各领风骚,其中影响至今也是最大的文化是儒家文化,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成长的环境,青少年的成长过程长期浸润在儒家文化的环境中,探讨儒家文化对青少年创造力如何产生影响具有必要性。
(一)儒家文化的特征
儒家文化主要是指的是生活在文化圈中的人民在生活生产中所遵循的潜移默化的规则,其主要特征是:第一,在世界观层面上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二,在思维层面上主张开放包容,在共存中求发展;第三,在国家层面上强调“修身齐家平天下”,家国一体;第四,在价值观层面上强调“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避免冲突,种族宽容,宗教和谐”[2]。儒家文化的社会等级观念强烈、注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3]。
(二)儒家文化对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影响
人的创造力的心理根源离不开文化[4]。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元素,在思维方式上强调经世致用,与时共进,集各家所长发展和创新。不在于为人先,而强调凡事有依据,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5]。
1.教育观
另外,根据BIG网站信息,印度尼西亚早在2013年之前,就意识到了多规合一的重要性,执行了“一张图”政策,计划到2019年底全面实现“一张图”的标准化目标。该政策从基础图、林业用图、空间规划图等方面对1∶50 000地图首先进行多规合一,以服务于土地出让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这一工作比我国大部分省区开展得都早。在印度尼西亚,这项工作的直接负责人是印度尼西亚总统和副总统,相关部委的部长、各省的省长、相关市的市长等直接领导人参与,这一点也是我国在开展这类工作时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由国家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考试程序,实施统一集中的教育管理,教师没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只是教育内容的传授者,学生也缺少了自主创新、自由展示创造力的空间。同时,由于学校的课程是集中化、刚性的集中课程,学校和教师都没有自由的空间,教师为适应高强度的标准化考试环境,只教授应试知识和技巧,没有进一步对知识进行加工整合,学生只是从众多的选项中找到符合标准的选项,这样最终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2.教师观
激发和营造社会和学校对于青少年创造性的鼓励氛围,在鼓励创新、允许试错的新文化语境下,需要优化创新人才培养评价策略。学校教育以考试为指挥棒会忽视创新创造,可以在标准化的考试中加大个性化的比例,从社会和学校的导向上引导青少年创新创造的意识,鼓励青少年成为创新人才。把社会激励和学校激励相结合,在社会上整体氛围鼓励创造、允许试错,在学校教育方面也要力图构建鼓励创造的文化。
4.价值观
儒家教育强调教育,注重标准化考试。由于重视教育,儒家的家校联系比西方更加紧密,家长更加支持学校工作,参与学校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提高接受教育的水平提供必要条件。但其不利的一面主要在于好学校好老师资源的稀缺,导致青少年进入好学校、得到好老师的过程存在激烈的竞争,这会给青少年施加过度的情绪,如压力、抑郁、焦虑等。特别是单一的标准化考试压力的传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机制,阻碍了青少年创造潜力的发展。有研究表明,限制选择、过度压力下的青少年,存在需求不能满足以及得不到及时奖励的问题,那么,他们的内在动机和创造力表现会受到打压和破坏,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动力不足。只有当青少年存在强烈的学习动力时,他们才会对学习任务更有兴趣,才会投入更多的激情,其创新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因此,儒家教育重视的标准化考试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成为阻碍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不利因素。激烈的竞争使得学校的教育目的不再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帮助学生通过考试,这样手段就变成了目的;标准化考试系统还使得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始终注重和过分强调记忆、重复,最终形成了悖论——重视教育变成了压制和限制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日复一日的标准化考试重压下,青少年为求得高分,只会对整齐划一的课本知识死记硬背,从而缺少甚至慢慢丧失了独立的思维能力,更难以开发自我的独创性,久而久之,他们不会给自己设立任务,只会机械地重复和完成别人提交的任务。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养殖,小龙虾普遍生长到50g以上,自8月份就开始捕捞上市,采用虾笼、地笼、围网等方法,捕大留小。在少量补充投饵的情况下今年产出100~150kg商品虾。每只小龙虾可繁殖200只左右的幼虾,存活100只左右。纯利润可达两千五百元左右/亩。2~3年后,即使不投放种虾,亩产也可达100kg以上。
3.家庭观
儒家家庭有着比西方更强的凝聚力,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支持以及日常起居,可以促进青少年的思维创新。父母对子女未来和成长一般均有家庭期望,这样会促进个体创造性欲望的激发,给予个体创新的动力。父母支持青少年的家庭作业,与学校间的配合紧密,重视勤奋、努力和坚持,为青少年实现创造梦想指明了努力方向。然而,由于强调孝道和顺从,也会导致青少年接受长辈的思维,抑制了自我的发展需求和创造性思维。因此自主空间较少,而且由于不允许与家长有分歧和犯错误,这也会导致青少年因循守旧,因为只有分歧与错误才会促使青少年进行自我探索,也是开始走向创造道路的起点。如果将孝道延伸到对国家的忠诚和服从、对社会的一味迎合,不批判不质疑,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会对个体创新创造产生严重障碍,不利于创新意识与创造潜能的开发。
全球现在面临较为严重的水危机,一方面水资源越来越稀缺导致水供给总量不足,另一方面水供给和水需求在地理和时空上存在不匹配,全球气候变化和不断竞争的水消费更是加剧了这一危机。各国在应对水危机的过程中,不再过分依赖技术工程手段,而是更加注重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在政府所采取的水资源管理策略中,市场机制逐渐成为政府管理水资源的重要手段,其中水权交易市场更是被政府寄予厚望。
为应对外语教学和国际化办学需要,我国中医药高校也不断派送外语教师到国外学习进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中医药高校外语类教师具有出国学习经历的人数占外语教师总数的20%以上,且这种比例将逐年提高,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的样本和数据支撑。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中医药高校外语教师在国外至少有半年学习经历且已经回国的访问学者;在研究内容或论文框架上首先梳理了国内外跨文化能力相关的研究文献,对当前国内外三种较具影响力的跨文化能力模式(或指标体系)进行了简要分析,在借鉴“冰山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中医药高校访学归国外语教师跨文化能力的指标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则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以确定具体指标要素的构成。
儒家价值观最重要的特点是重群体轻个体。儒家思想强调集体和谐和国家根本利益,排斥追求自由的价值观,缺乏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在儒家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社会只强调一致性,忽视了个性需要和表现。在集体主义价值观至上的原则指引下,群众通常不会采取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动,只会听从权威和偶像的摆布。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青少年也只能亦步亦趋,或者沉默不语,倾向于妥协和避免冲突。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性就会随之降低,而且由于不鼓励独立和冲突,害怕与众不同,也会抑制创造力的发展。
二、青少年创造力培养需要创新文化
(一)激发和营造社会和学校对于青少年创造性的鼓励氛围
尊师重道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基,可以成为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保障。教师权威发挥得越完全,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越强。同时,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较强的科学技能和独特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会至为深远,但是同时它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一旦学生在思维上屈服于教师或者其他的权威,学生就会失去独立思考和独立创造的潜能。
(二)教师培养路径创新
教师培养的路径创新是指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教育教师,应该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创新创造的引导着、研究者和实践者。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教师不是权威,教师也可以犯错,这样就在教学实践中打破了自我设限的权威,积极营造自由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探索学术领域,把自我学习、深度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创造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小气候。
(三)家庭环境
由于儒家文化对于家庭的重视,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细胞,对于青少年创造的影响不言而喻,家长应当摆脱唯我独尊的一套,放下架子,平等对待家庭成员,积极营造非权威的家庭,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有助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的土壤,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家长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家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回避家长的责任。积极鼓励孩子独立探索,促使孩子主动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并敢于动手勤于实践的能力和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学会独立、质疑和探究,提升孩子个体创造的乐趣。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个性,把如何让孩子的创造潜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作为家庭教育努力的方向。
(四)创新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化到个人价值观的创新,可以直接推动学生的发展,从而在内在上推动青少年创造力。只有当学生在个人价值观中追求创造力的发展时,创造潜能才能够得到激发。只有在青少年的价值观中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时,青少年才会有力地促进社会共同体价值观的强化,从而为整个社会创新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化创新是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推动剂,加强儒家文化创新建设,应采用树立鼓励创造创新策略,以各种方式方法,积极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
1.2.2 调查方法 每家单位选取2~3名护士担任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后开展调查,调查前先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本调查的目的,取得同意后发放问卷,问卷现场检查并回收。共发放29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0份,有效回收率为94.92%。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 28号)_政府信息公开专栏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2] 顾明远.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J] .比较教育研究,2000,(4):1-4.
[3] 梁志明.试论中国与儒家国家文化交流的特点与趋势[J] .东南亚研究,2009,(2):7-63.
[4] Hofstede G,Bond M H.The Confucius connection:From cultural roots to economic growth[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88,(24):21.
[5] 张武升,肖庆顺.论文化与创造力培养[J] .教育研究,2018,(10):13-19.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0-0101-02
收稿日期:2019-06-11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1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资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18ZD036)
作者简介:鲍明晖(1969-),男,湖北武汉人,教授,硕士,从事文化、法律研究。
[责任编辑 张宇霞]
标签:青少年论文; 创造力论文; 教师论文; 儒家论文; 文化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20期论文; 湖北省教育厅201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资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18ZD036)论文;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