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下水补给系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入渗,地下水,系数,数值,阈值,水文地质,水量。
地下水补给系数论文文献综述
顾文龙,卢文喜,马洪云,王光磊,肖传宁[1](2015)在《地下水数值模拟分析中降水入渗补给强度及渗透系数不确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众多因素造成的地下水数值模拟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分析地下水数值模拟的不确定性十分必要。以假想地下水流问题为例,选择降水入渗补给强度和渗透系数为代表参数,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和替代模型,定量分析了源汇项和水文地质参数不确定性对地下水数值模拟结果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数值模拟源汇项及水文地质参数的不确定性对模拟结果有较大影响,基于概率统计方法对模拟结果做进一步分析,可有效提高结果的可靠程度;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特征既取决于计算点的空间位置,又与模拟时间有关;借助替代模型进行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不确定性分析,有效节省了计算成本,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谢永玉[2](2012)在《淮北平原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文地质参数对地下水资源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是影响浅层地下水水量、水质的重要参数。它对研究区域水量转化和水量平衡也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受降雨量、土壤类型、植被、地下水埋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准确判断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存在很大困难。如果没有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降雨量和地下水埋深的影响,所推求的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就会存在较大误差。结合安徽省淮北平原区五道沟水文实验站观测的降雨量、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水位资料,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推求了不同降雨量等级的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根据统计学理论研究了不同降雨量条件下,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分布规律,建立了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与地下水埋深的回归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检验。研究表明,在控制地下水埋深的条件下,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符合指数分布;在地下水位自由变动的条件下符合伽玛分布。(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2年01期)
孙文伟[3](2011)在《辽南地区降水入渗系数及地下水补给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多年降水、地下水动态资料,利用典型年法,计算分析辽南地区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推求丰、平、枯典型年的地下水补给量(浅层),以为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提供基础性资料。(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1年17期)
张志杰[4](2011)在《河套灌区灌溉入渗补给地下水系数及引黄水量阈值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都已颁布相关文件,确定内蒙古河套灌区引黄水量将由50亿m3减少到40亿m3。由于引黄水量的棸减,灌区多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将发生变化。在引黄水量面临着政策性锐减的情景下,确定维持灌区良性发展的引水量阈值已势在必行。本论文在较准确的确定典型区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系数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方案下河套灌区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系数及补给量,进而提出维持河套灌区良性发展的生态需水量阈值,研究成果将对河套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及引黄水量减少后区域生态环境能否保持相对稳定和良性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灌水2~4d后补给地下水量达到最大,8~10d后即完成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不同灌水量灌溉水入渗规律基本一致,入渗补给量和入渗时间与灌溉水量直接相关。据灌水前后地下水位变化计算的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系数生育期为0.118,秋浇期为0.257;据土壤含水率变化计算的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系数生育期为0.157,秋浇期为0.308;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作物生育期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系数为0.147,秋浇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系数为0.306。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河套灌区生育期补给地下水系数取0.141,秋浇灌溉补给地下水系数取0.290。以典型年法的预测研究表明,作物生育期补给地下水量和地下水埋深呈反比,灌溉水量和补给量呈正比。秋浇期地下水埋深越大补给地下水量越小,两者程反比关系。典型区地下水埋深在2.0m左右时,年引黄水量需满足0.20亿m~3,才能保证现状条件下农业生产水平及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用类比法扩展到河套灌区,预测结果显示,维持河套灌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引黄水量阈值为40亿m~3,相对应的适宜地下水埋深为2.0m~2.5m。(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1-05-01)
张志杰,杨树青,史海滨,马金慧,李瑞平[5](2011)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灌溉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规律及补给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估计内蒙河套灌区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采用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根据灌水前后地下水位变化和土壤含水率变化计算了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系数,并依据土壤水动力学原理,采用数值模拟验证,得到作物生育期灌溉补给地下水系数为0.15,秋浇灌溉补给地下水系数为0.3。河套灌区地下水位埋深相对较浅,通过灌水前后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情况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灌水2~4d补给地下水量达到最大,8~10d后即完成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不同灌水量灌溉水入渗规律基本一致,入渗补给量和入渗时间与灌溉水量直接相关。研究结果将为确定维持灌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引水量阈值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王春红[6](2010)在《贡嘎山东坡森林区地下水补给系数的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通过对降水的截留与遮挡影响土壤水分运动、改变产汇流条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洪峰和枯水期径流、控制土壤侵蚀、改善河流水质的作用,因而影响流域的水文过程,也影响地下水的补径排过程。因此研究森林区的水文循环对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以贡嘎山东坡森林区的不同面积尺度的水文循环特征入手,研究森林区的降雨入渗过程及补给系数。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前人的地质、水文地质及水文气象资料,分析了研究区降雨特征及含水层的特征。(一)通过室内对贡嘎山未成熟针叶林、成熟针叶林、阔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4种植被的枯落物进行人工模拟降水试验,观测不同枯落物对降水的截流量和滞后时间效应的规律。通过对枯落物的不分层与分层的对比试验,了解在降水过程中枯落物对降水的滞后作用的整体效应与不同枯落物层之间的独立水文效应。结果表明:(1)在枯落物分层试验中,①不同分解的枯落物层滞后时间受面积影响规律并不是很明显;②四种植被枯落物的不同分解层的截留量与面积尺度都成幂函数相关,相关系数R2都是0.813以上;(2)在枯落物不分层试验中,①未成熟针叶林枯落物的滞后时间最短,阔叶林枯落物的截留量最大,未成熟针叶林枯落物的截留量最小;②四种植被枯落物的截留量与面积尺度都成幂函数相关,相关系数R2都是0.84以上。(二)通过对不同植被下土壤的调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崩沟流域的土壤调蓄量为1.5399~5.133(106m3),观景台站流域的土壤调蓄量为0.1679~0.557(106m3),马道沟流域的土壤调蓄量为0.06508~2.169(106m3)。(叁)对森林区内的叁个不同面积流域的基流分割,结果表明叁个站的径流来源主要是地下径流,而壤中流占的比例都很小。(四)通过水均衡方程计算得黄崩沟流域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为0.494~0.247,观景台流域的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为0.566~0.374。(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0-05-01)
张建国[7](1987)在《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系数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通榆地下水均衡场人工降雨模拟试验为例,应用积分中值定理把人工降雨模拟试验求得次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系数(α次)变换为平均有效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系数(α效),并结合历年自然降水量资料进一步推导出年或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系数(α年)。这样,就把次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系数(α次)与年或多年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系数(α年)建立起数量关系式,为计算年或多年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提供了方便而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吉林地质》期刊1987年02期)
左平怡[8](1981)在《一铁矿区域地下水补给区的分级、单元划分及渗入系数的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所研究的矿区是湖南几个已知的大铁矿之一,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一九七七年正规地进行了1:2.5万区域水文地质测绘,面积349平方公里,包括了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广泛搜集了野外地质、地貌、第四系,水文地质等各项资料,对于区域地下水的评价进行了探讨,取得了初步成果,现简介如下。(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1981年03期)
地下水补给系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文地质参数对地下水资源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是影响浅层地下水水量、水质的重要参数。它对研究区域水量转化和水量平衡也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受降雨量、土壤类型、植被、地下水埋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准确判断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存在很大困难。如果没有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降雨量和地下水埋深的影响,所推求的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就会存在较大误差。结合安徽省淮北平原区五道沟水文实验站观测的降雨量、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水位资料,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推求了不同降雨量等级的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根据统计学理论研究了不同降雨量条件下,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分布规律,建立了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与地下水埋深的回归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检验。研究表明,在控制地下水埋深的条件下,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符合指数分布;在地下水位自由变动的条件下符合伽玛分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下水补给系数论文参考文献
[1].顾文龙,卢文喜,马洪云,王光磊,肖传宁.地下水数值模拟分析中降水入渗补给强度及渗透系数不确定性评价[J].水电能源科学.2015
[2].谢永玉.淮北平原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J].地下水.2012
[3].孙文伟.辽南地区降水入渗系数及地下水补给量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
[4].张志杰.河套灌区灌溉入渗补给地下水系数及引黄水量阈值初步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
[5].张志杰,杨树青,史海滨,马金慧,李瑞平.内蒙古河套灌区灌溉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规律及补给系数[J].农业工程学报.2011
[6].王春红.贡嘎山东坡森林区地下水补给系数的尺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
[7].张建国.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系数的讨论[J].吉林地质.1987
[8].左平怡.一铁矿区域地下水补给区的分级、单元划分及渗入系数的估算[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1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