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价指标权重不能完全确定的多指标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钰升[1](2021)在《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研究》文中认为大清河流域平原区由于农业用水量巨大,对地下水依赖较为严重,已形成几个大型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并存在一定的生态环境负效应。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对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健康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归纳研究区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GIS-AHP方法的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遴选评价体系,确定了井灌、渗透池、滞蓄入渗及河道筑堤等四种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的适宜分布,并利用单因素轮换法(OAT)分析了不同指标权重和指标值对于评价结果的敏感性,从而为实际地下水人工补给工程建设方案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基于对影响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的主要水文与水文地质要素的筛选,从人工补给水源、补给入渗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分析了研究区内地下水人工补给的现有条件,并构建了包括补给水源、包气带岩性以及含水层渗透性等6项指标在内的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每种人工补给方式各指标对应的权重。(2)基于GIS-AHP方法确定了不同地下水人工补给(单一)方式适宜区,对不同补给方式适宜区的重叠区,以补给效率最高为原则进行优选,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南部及西部大部区域适合井灌补给方式(适宜区占研究区的面积比为69.94%);北部及中部河道沿岸附近区域适宜开展渗透池补给工程(适宜区占研究区的面积比为13.13%);研究区北部远离河道区域及中部部分区域适宜开展滞蓄入渗补给工程(适宜区占研究区的面积比为12.52%);河道补给的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南部及西北部部分河道(适宜河段长度占河道总长50.96%)。(3)通过OAT、时间序列及指标降级法,分析了评价指标权重及影响因素对地下水人工回灌适宜度结果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上述两个最大敏感度条件下,井灌适宜区面积变化率分别为6.8%和25.3%;渗透池适宜区面积变化率分别为112.2%和91.0%;滞蓄入渗适宜区面积变化率分别为87.5%和57.0%;河道筑堤补给方式适宜河段长度变化率分别为6.36%和15.82%。(4)基于权重和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取二者变化条件下结果未发生改变的区域作为优化结果,结果表明:井灌补给方式主要适用于研究区北部南拒马、白沟引河一带及研究区南部大部;渗透池补给方式主要适用于大清河、萍河、唐河新道、孝义河、潴泷河沿岸区域;滞蓄入渗补给方式主要适用于白洋淀南部的潴泷河及小白河河道沿岸部分区域;河道筑堤补给方式适宜河段包括南拒马河、白沟引河、中易水河等12条主要河流的部分河段。
张斐[2](2020)在《集对分析方法在多属性决策问题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多属性问题的模糊性、综合性的提升,运用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法解决多属性决策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同时解决多属性决策问题提高决策收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阐述了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发展历史,梳理相关学者研究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分析了集对分析用于解决多属性决策问题研究的可行性。基于此,采用联系数和Fisher最优分割法的多属性决策模型用于水库正常蓄水位方案优选的实例,提出基于减法集对势的多属性动态决策模型用于包含时间维度的水利工程施工方案优选的实例。论文取得了如下成果:(1)用Fisher最优分割法进行单个决策指标等级划分数和划分标准阈值的确定,运用集对分析的相关理论选择合适的三元联系数,优选水库正常蓄水位的方案。所给出的决策方法在决策等级的划分、决策等级标准阈值的确定有一定的合理可靠性,得到的决策结果有一定的科学性。(2)CNF-MADM模型所得到的决策结果与经典TOPSIS方法用于该实例得到的决策结果总体上保持一致,局部上有差异。CNF-MADM决策模型较好的解决了TOPSIS方法存在“逆序”的问题,使得决策结果科学有效。(3)CNF-MADM模型所得到的决策结果与传统的集对分析方法用于该实例所得决策结果总体上保持一致,局部上有差异。CNF-MADM决策模型较好的解决了传统集对分析方法因较难确定差异度系数从而导致决策结果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问题,使得决策结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4)利用蒙特卡洛随机模拟决策指标的权重,随机模拟20000次结果显示备选方案4成为最优方案的可能性为84.7%,备选方案5成为最优方案的可能性为15.3%,表明备选方案4(正常蓄水位为608 m)为确定最终的水库正常蓄水位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5)在研究集对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用联系数的伴随函数来解决动态多属性决策问题,在认识到除法集对势存在不足后尝试用减法集对势用于解决动态多属性决策问题,将减法集对势应用于包括时间维度的动态水利工程方案优选实例,结果表明:减法集对势用于该实例所得决策结果与较为成熟的投影寻踪模型应用该实例得到的决策结果相一致,说明减法集对势用于动态多属性决策具有可行性,且运算过程简洁便于实现。综上所述,在研究集对分析基础上构建的决策模型可以有效的解决静态和动态多属性决策问题,且计算过程简明、可操作性强,为多属性决策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冉佩欣[3](2020)在《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权责划分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公路水运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完善了我国交通网络与交通运输结构,为经济建设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了良好运输环境。为进一步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要求,我国公路水运工程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然而由于公路水运工程具有环境恶劣性、施工高风险性、生产艰巨性、作业交叉性等特点,致使公路水运工程建设安全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提高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理清并落实公路水运工程各参与主体的安全生产管理权责,是当前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迫切需求。本文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展开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权责划分方法研究。基于定性角度,构建了我国当前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以明确我国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及其关系,并基于法律法规体系各层级的视角分析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法律法规关于各参与主体的权责规定;依据各参与主体的权责规定,总结现阶段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各参与主体的权责划分;最后提出了冲突条件下权责规定和权责划分的应用规则。基于定量角度,分析了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组织关系,引入协同网络模型思想,构建了基于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协同网络的信息结构模型;从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协同网络的信息结构模型着手,结合文献分析法、新版《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的新需求以及调查问卷法,构建了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参与主体权责排序指标体系;基于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参与主体间权责排序要求对传统多指标决策方法进行优化,综合从属参与主体个体表现、协同表现两维度进行排序分析,进而确定各参与主体权责排序;对黄金分配法用于安全生产管理各参与主体权责划分系数的拟定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根据上述参与主体权责排序情况,选择黄金分配法完成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各参与主体权责划分系数的拟定。论文最后将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权责定量划分方法应用于具体公路项目案例,以验证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孙爱民[4](2020)在《基于熵权法的区间数多指标决策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以区间数的距离及规范化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属性值为区间数的多指标决策问题.分别构建了基于熵权法的区间数TOPSIS评价模型、基于熵权法的区间数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基于熵权法的区间数TOPSIS—灰色关联组合评价模型.通过实例分析表明了,三种模型的算法的有效性及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比较三种评价结果,说明了基于区间数的TOPSIS—灰色关联组合评价模型对方案的排序更具稳定性和实用性.
徐艺铭[5](2020)在《基于多指标决策的柔性多状态开关优化接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随着我国电力设备改造政策和新能源政策的逐步推进,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大量并网,给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不确定性,并造成电压越限等一系列隐患。由于依靠传统联络开关的网络重构,存在受到开关动作延迟、冲击电流损坏器件、经常动作缩短器件寿命等问题的约束,不能完全符合重要负荷不间断供电的要求,也使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无法进一步提高。柔性开关(Soft Open Point,SOP)是一种新型的电力电子器件,能够改进传统调控手段的局限性,但是目前SOP造价较高,其接入容量、接入位置、网架结构和负载情况等各方面因素均影响其对配电网的贡献。因此,全面的评价SOP配置带来的效益,开展优化科学配置,关系着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本文以多端口柔性开关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了柔性多状态开关的接入模式,介绍了 SOP在典型配电网中的连接拓扑结构,建立柔性多状态开关连接的拓扑表达,并对其拓扑可行域进行分析。通过对柔性开关接入点的分析,为之后柔性开关优化接入方法提供研究基础。第二步,介绍了 SOP接入的相关计算方法,量化分析经济性指标和性能指标,建立了涵盖成本和经济收益,以及可靠性、电压质量、接纳分布式电源能力等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模型。第三步,应用两步式决策方法优化柔性开关接入位置,考虑待接入电网的外部特征,对SOP接入的位置初步筛选。由于主观分析不确定性、信息不充分等因素,结合综合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SOP接入方案的多指标决策模型。最后,本文以三个改进的IEEE-33节点馈线组成的网络作为拓扑结构,通过对各指标求解,确定多指标决策的权重系数,最终得出三端口柔性多状态开关接入的最优方案,并基于相对贴近度进行校核,同时分析了电压质量、网损、可靠性等指标值对决策的影响,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李兰[6](2020)在《基于数字孪生的工业云机器人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化制造生产过程中,工业云机器人能有效结合信息与物理空间的优势,通过集成算法、制造模型,提高机器人装备的信息存储与加工效率、知识共享与进化能力。然而,当前机器人装备的服务局限于云端,缺乏解析为运动控制指令、控制底层装备实体执行操作的机制;对实体装备的控制大多在本地或物理空间,控制模式僵化,难以满足用户远程监测、调整装备运行状态及仿真验证等需求,即上层云服务与底层装备控制处于脱离状态。而数字孪生可以实现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映射,将服务、数据、仿真模型和实体装备关联起来。因此,如何借鉴数字孪生概念、以工业云机器人数字模型为桥梁,实现上层云服务与底层物理装备控制之间的联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工业云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引入数字孪生概念,深入研究基于数字孪生的工业云机器人控制体系框架及策略,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数字孪生的工业云机器人交互控制建模与体系框架研究。分析机电产品制造特征,根据特征-操作之间的一一映射关系,对工业云机器人等操作执行主体的属性、能力、约束进行描述,构建工业云机器人特征级能力模型。对工业云机器人操作进行粒度分解,并对操作的控制逻辑进行本体描述建模、服务化封装。最后,描述工业云机器人数字孪生体之间的实时交互机制、上层控制服务与底层装备执行联通的动态运行机制,提高控制的即时性、灵活性与智能性。(2)基于服务的工业云机器人数字孪生控制策略研究。分析机电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性能需求,建立控制服务优选混合指标体系,引入三角模糊数对模糊语境下的定性服务进行量化,结合FBWM及FVIKOR方法确定多指标权重、进行一致性决策。借鉴云、雾混合计算概念,研究工业云机器人控制即服务的本体两级混合式存储、本体数据信息处理方法,实现控制服务到模型控制指令的下行解析,为远程监测、调整工业云机器人运行状态奠定良好的基础。(3)工业云机器人数字孪生控制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基于工业机器人装备、数字模型仿真平台、数字孪生技术,设计并实现工业云机器人控制服务系统,验证所提框架及策略的可行性。该系统包括云服务管理、远程通信、数字模型控制、虚实交互和物理实体控制五大模块,实现信息空间中云服务与物理空间中机器人装备控制的联通与融合,提升制造过程的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钱其存[7](2019)在《灰信息下的多指标决策模型及其应用》文中认为灰色决策是灰色系统理论和现代决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灰信息下的多指标决策及其在河南省区域农业旱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灰信息下的灰靶分类决策。针对指标值为区间灰数的多指标分类决策问题,定义了表示决策对象与理想状态间差异关系的靶心距测度;结合靶心距测度与偏差思想,构造了确定指标权重及决策对象分类参数等决策信息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建立了区间灰数信息下的灰靶分类决策模型。(2)研究了灰信息下的静态灰色多指标决策。针对指标值为三参数区间灰数且状态单一的灰色多指标决策问题,定义了三参数区间灰数的相对相似度关系以及正、负理想向量,构建了确定指标权重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三参数区间灰数的简化形式,计算决策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核的相对相似度和灰度的相对相似度,进而求解决策方案的综合相对相似度关系。建立了三参数区间灰数下的静态灰色多指标决策模型。(3)研究了灰信息下的动态灰色多指标决策。针对指标值为区间灰数且多状态的灰色多指标决策问题,构造了决策方案的核序列与灰度序列,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以确定指标权重;同时,考虑到决策问题的动态演变过程,基于灰熵序列与Orness测度建立了阶段权重优化模型;最后,集结信息评估决策方案。建立了区间灰数信息下的动态灰色多指标决策模型。(4)将所提出的模型分别应用于河南省区域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估和旱灾风险评估的实例中,结果表明了所提出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金海峰[8](2019)在《建设工程项目脚手架等临时设施及工作空间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研究中,对空间优化的研究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人员需要搭设临时设施如脚手架等来获得操作所需的必要工作空间。因此,完善并优化临时设施的空间规划对于提升施工人员的劳动效率、降低工程成本和加快工程进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工程信息技术3D/4D/BIM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模型技术及智能算法可以用于辅助工程项目的管理,实现工作空间优化,从而达到提高项目整体施工效率的目的。本论文以优化施工现场临时设施的空间规划为研究目标,结合理论和试验研究手段,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第一,本论文根据项目现场临时设施的特点,识别并分析了影响临时设施布局的主要因素,构建了空间规划的决策指标体系。为了确定指标的相对权重,本论文结合多指标优化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网络分析法的决策结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单次单因子法的敏感性分析方法,项目计划和决策者可利用该空间布局决策模型从敏感性分析结果中识别出备选空间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分析权重变化对决策结果的影响,进而对临时设施空间布局进行合理有效的决策。第二,本论文针对工业管道具体施工工序的工作空间需求,建立了工作空间需求的三维包络模型,并结合人类学统计数据,对工作空间需求模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了计算。此外,本论文通过空间推理方法,识别了工序的工作空间与临时设施平台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而建立了基于工作空间需求的临时设施平台布置规则,为临时设施的平台位置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本论文提出了基于模型的临时设施平台高度多目标优化模型,分析了临时设施平台的高度和搭建位置对施工人员劳动效率及工序对平台共享能力的影响,并将三维空间优化问题转化成多目标数学优化问题,构建了基于仿真的空间优化模块。该模块在工序的工作空间需求基础上,利用3D/4D/BIM工程模型中所包含的工序信息,可实现对临时设施平台高度的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属性效用(MAU)理论,在不添加任何决策偏好的情况下,项目计划和决策者可权衡分析(trade off)直接工作劳动效率-可支持工序-脚手架劳动力投入等多个决策目标,有效地提高工程项目的空间管理和优化水平。
钱吴永,董扬兵[9](2019)在《基于改进向量相似度的区间数动态多指标决策模型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决策信息为区间数的不确定性动态决策问题,在属性权重和时间权重未知的情况下,基于改进向量相似度的方法,构建一种兼顾决策信息和决策偏好的动态多指标决策模型.利用区间型决策信息的相对相似性和属性重要度,构造相对相似度最小规划模型以确定指标权重;在综合考虑决策信息时间价值、决策者偏好的基础上,构建极大熵模型以确定时间权重;结合向量相似度计算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向量投影思想的向量综合相似度测度方法,从而建立不确性动态决策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检验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张文凯[10](2017)在《面向主体行为与偏好的应急决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频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尤其是非常规突发事件日益凸显出当代社会对应急管理的迫切需求。在面对复杂环境、信息高度不确定和可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及时、有效地决策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需要充分发挥决策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决策主体行为和偏好作为其表达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渠道有必要在应急决策中予以充分考虑。因此,本文针对突发事件应急决策问题复杂性、不确定性、时效性和多主体性的特点,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面向决策主体行为与复杂偏好的应急决策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1)提出了基于多主体冲突信息集成的应急决策方法。针对多部门、多主体协同决策过程中决策主体偏好表达存在冲突且偏好冲突无法消解的情况,引入了几种冲突信息的表示工具,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冲突偏好信息的集成技术。具体地,从指标相互独立或指标间存在交互作用关系的角度研究了多主体冲突偏好以对偶犹豫模糊集、区间对偶犹豫模糊集和区间犹豫模糊语言集等为工具表示的信息集成技术,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多主体多目标应急决策方法。(2)提出了基于复杂偏好和不完全信息的应急决策方法。针对应急决策过程中决策主体复杂偏好与客体不完全信息间存在的兼容性问题,提出了刻画主体偏好与客体信息的兼容性测度,并以最优化兼容性测度为决策目标,以主体复杂偏好为约束条件,构建了面向复杂偏好和不完全信息的多主体多目标应急决策模型。该模型允许决策主体表达多样性的偏好:关于指标重要性的偏好、关于指标有序位置重要性的偏好、关于方案成对比较的不完全偏好关系等。此外,该模型在处理主体偏好和客体不完全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指标和其有序位置的交互作用关系。(3)提出了考虑主体行为与复杂偏好的异质应急群决策方法。针对决策主体在面对不确定性决策环境时所表现出的参照依赖、损失规避等有限理性行为特征,以及由不同特性的信息源所产生的信息异质性问题,提出了适应不同主体偏好表达结构的几类单人决策模型,构建了带参数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并通过模型的求解导出群体观点。该模型能综合处理指标重要性信息、成对指标的交互作用信息和指标的期望信息等三类复杂偏好信息;此外,在多主体群决策过程中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多数派和少数派的意见。(4)提出了面向主体行为与复杂偏好的交互式鲁棒性应急决策分析框架。针对传统多准则决策方法在用来求解突发事件应急决策问题时可能遇到的所有输入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本文以一个以累积前景理论为基础的TODIM方法为例,基于随机多目标可接受分析,分别从指标相互独立和层次结构中指标存在交互作用关系的角度构建了面向决策主体行为与复杂偏好的鲁棒性应急决策分析模型。提出的模型可以处理的不确定性信息主要包括指标评价值的不确定性(随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的不确定性)和模型参数(指标权重、行为参数、指标集上的非可加测度)的不确定性。此外,提出的模型可以使决策主体在突发事件的不同演化阶段结合当前的情景态势不断更新自己的偏好并据此诱导出鲁棒性最优的方案。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应急决策的研究视角,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应急决策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完善应急决策理论与方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决策主体提高决策效率和质量。此外,本文的研究也为其他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历史借鉴与指导。
二、评价指标权重不能完全确定的多指标决策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价指标权重不能完全确定的多指标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水人工补给技术简介 |
1.2.2 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 |
1.2.3 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适宜性分析 |
1.2.4 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适宜性敏感性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2 气象水文条件 |
2.2.1 气象条件 |
2.2.2 水文条件 |
2.3 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2.3.1 地质条件 |
2.3.2 水文地质条件 |
2.4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2.4.1 补给条件 |
2.4.2 径流条件 |
2.4.3 排泄条件 |
2.5 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 |
第三章 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条件 |
3.1 地下水人工补给水源 |
3.1.1 水源水量概况 |
3.1.2 补给水源水质条件 |
3.2 地下水人工补给入渗条件 |
3.2.1 包气带入渗条件 |
3.2.2 含水层入渗条件 |
3.3 地形地貌条件 |
3.3.1 地表高程条件 |
3.3.2 地表坡度条件 |
3.4 含水层储蓄条件 |
第四章 人工补给方式分区分析 |
4.1 人工补给方式适宜性分析 |
4.1.1 研究区适宜的人工补给方式 |
4.1.2 GIS-AHP多指标决策模型 |
4.1.3 人工补给方式分区判别模型 |
4.2 分析指标的选取 |
4.2.1 指标选取原则 |
4.2.2 指标分级 |
4.3 指标赋分及权重计算 |
4.3.1 井灌补给方式 |
4.3.2 渗透池补给方式 |
4.3.3 滞蓄入渗补给方式 |
4.3.4 河道筑堤补给方式 |
4.4 人工补给方式分区的划定 |
4.4.1 不同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适宜区分布 |
4.4.2 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分布 |
第五章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人工补给方式分区优化 |
5.1 人工补给方式权重变化敏感性分析 |
5.1.1 基于OAT的权重敏感性分析方法 |
5.1.2 不同人工补给方式受权重变化敏感性分析 |
5.2 人工补给方式影响因素变化敏感性分析 |
5.2.1 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及变化趋势分析 |
5.2.2 不同人工补给方式受影响因素变化敏感性分析 |
5.3 人工补给方式分区优化 |
5.3.1 权重变化敏感性对人工补给方式分区影响 |
5.3.2 影响因素敏感性对人工补给方式分区影响 |
5.3.3 基于敏感性分析对人工补给方式分区的优化 |
5.3.4 人工补给方式分区的合理性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集对分析方法在多属性决策问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多属性决策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多属性决策的发展 |
1.3 集对分析用于多指标决策的理论分析探讨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工程需求 |
2.1 区域概况 |
2.2 工程区概况 |
2.2.1 工程所属流域概况 |
2.2.2 工程所属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
2.2.3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2.2.4 工程建设的任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集对分析联系数和Fisher最优分割法的静态多属性决策模型研究 |
3.1 概述 |
3.2 基于联系数和Fisher最优分割法的多属性决策模型构建 |
3.3 应用实例 |
3.3.1 CNF-MADM模型应用得背景介绍 |
3.3.2 CNF-MADM模型实例应用的计算过程 |
3.3.3 CNF-MADM决策模型与SPA和 TOPSIS方法结果对比分析 |
3.3.4 CNF-MADM决策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减法集对势的多属性动态决策模型研究 |
4.1 概述 |
4.2 基于减法集对势的多属性动态决策模型构建 |
4.2.1 集对分析中集对势函数用于方案决策的理论探讨 |
4.2.2 减法集对势的动态多属性方案决策应用步骤 |
4.3 应用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权责划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安全生产管理研究现状 |
1.2.2 权责划分相关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安全生产管理 |
2.2 权责划分相关理论 |
2.3 决策理论 |
2.4 协同网络相关理论 |
2.5 黄金分配法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公路水运工程生产特点 |
3.2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特点 |
3.3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3.5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问题的根本成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权责定性划分方法 |
4.1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
4.1.1 我国法律体系的层次结构 |
4.1.2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层次结构分析 |
4.1.3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构建 |
4.2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法律法规的权责规定 |
4.2.1 法律层级关于各参与主体的权责规定 |
4.2.2 法规层级关于各参与主体的权责规定 |
4.2.3 规章层级关于各参与主体的权责规定 |
4.3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参与主体权责划分 |
4.4 冲突条件下权责规定和权责划分的应用规则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权责定量划分方法 |
5.1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组织关系分析 |
5.1.1 我国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分析 |
5.1.2 公路水运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组织关系分析 |
5.2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协同网络信息结构模型构建及特点分析 |
5.2.1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协同网络模型构建 |
5.2.2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协同网络模型特点 |
5.2.3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参与主体权责排序要求 |
5.3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参与主体权责排序 |
5.3.1 排序指标体系构建 |
5.3.2 排序信息获取及描述 |
5.3.3 基于个体表现的排序方法 |
5.3.4 基于协同表现的排序方法 |
5.3.5 基于个体表现和协同表现的综合排序方法 |
5.4 基于黄金分配法的各参与主体权责划分系数拟定 |
5.4.1 黄金分配法于各参与主体权责划分系数拟定的可行性分析 |
5.4.2 基于黄金分配法的各参与主体权责划分系数拟定 |
5.4.3 各参与主体权责划分系数的应用领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定量权责划分方法应用 |
6.1 案例概况 |
6.2 J高速公路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定量权责划分方法应用分析 |
6.2.1 J高速公路项目安全生产事故下参与主体权责排序 |
6.2.2 J高速公路项目安全生产事故下参与主体权责划分系数拟定 |
6.2.3 应用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存在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问题根本成因分析调查 |
附录 B 公路水运工程参与主体安全生产管理权责排序指标体系修正调查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5)基于多指标决策的柔性多状态开关优化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柔性开关应用状况的研究现状 |
1.2.2 柔性开关接入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有关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柔性多状态开关接入模式研究 |
2.1 柔性多状态开关连接的拓扑表达 |
2.1.1 建立柔性多状态开关连接的拓扑表达 |
2.1.2 柔性多状态开关的电路拓扑结构 |
2.1.3 柔性多状态开关在典型配电网中的连接拓扑结构 |
2.2 柔性多状态开关的拓扑可行域分析 |
2.2.1 柔性开关在配网中连接路径的搜索 |
2.2.2 建立不同场景下SOP的拓扑可行域 |
2.2.3 柔性多状态开关接入点分析 |
2.3 本章小节 |
第3章 柔性开关优化接入的计算方法 |
3.1 含柔性开关的配电网优化潮流计算方法 |
3.1.1 最优潮流模型的搭建 |
3.1.2 解析算法的模型求解 |
3.1.3 启发式算法的模型求解 |
3.2 含柔性开关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计算方法 |
3.3 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SOP优化接入的两步式决策方法 |
4.1 基于外部特征的SOP位置筛选方法 |
4.2 SOP接入方案的多指标综合决策方法 |
4.2.1 性能指标的量化计算模型 |
4.2.2 经济效益的量化计算模型 |
4.3 含SOP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计算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决策方法及算例分析 |
5.1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最优方案决策方法 |
5.1.1 多指标决策的归一化处理方法 |
5.1.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多指标决策模型建立 |
5.2 算例的基本参数 |
5.3 算例计算与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6)基于数字孪生的工业云机器人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工业云机器人与机器人控制研究现状 |
1.3.2 数字孪生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
1.3.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数字孪生的工业云机器人交互控制框架研究 |
2.1 基于制造特征的工业云机器人特征级能力建模 |
2.1.1 机电产品制造特征描述 |
2.1.2 工业云机器人特征级能力模型构建 |
2.2 基于本体的工业云机器人控制即服务描述建模 |
2.2.1 基于特征级能力模型的工业云机器人操作粒度分解 |
2.2.2 面向操作控制的工业云机器人控制即服务建模 |
2.3 基于数字孪生的工业云机器人交互控制框架及运行机制 |
2.3.1 基于数字孪生的ICR控制框架虚实交互机制 |
2.3.2 工业云机器人交互控制框架动态运行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服务的工业云机器人数字孪生控制策略研究 |
3.1 工业云机器人控制即服务优选方法 |
3.1.1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定性服务指标量化 |
3.1.2 基于FBWM的机器人控制即服务指标权重分配 |
3.1.3 基于FVIKOR的机器人控制即服务多指标决策 |
3.2 工业云机器人控制即服务解析方法 |
3.2.1 控制即服务本体两级混合式存储 |
3.2.2 控制即服务本体数据信息处理 |
3.3 算法结果分析 |
3.3.1 FBWM指标权重分配结果分析 |
3.3.2 FVIKOR多指标决策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业云机器人数字孪生控制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工业云机器人控制服务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结构框架 |
4.1.2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
4.1.3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4.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云服务管理模块 |
4.3.2 远程通信模块 |
4.3.3 数字模型控制模块 |
4.3.4 虚实交互模块 |
4.3.5 物理实体控制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7)灰信息下的多指标决策模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灰靶决策研究现状 |
1.2.2 灰色多指标决策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动态多指标决策方法研究现状 |
1.2.4 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2.5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灰信息下的灰靶分类决策方法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预备知识 |
2.3 区间灰数信息下的灰靶分类决策模型 |
2.3.1 模型建立 |
2.3.2 决策步骤 |
2.4 实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灰信息下的静态灰色多指标决策方法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预备知识 |
3.3 基于相对相似度关系的静态灰色多指标决策模型 |
3.3.1 模型建立 |
3.3.2 决策步骤 |
3.4 实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灰信息下的动态灰色多指标决策方法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预备知识 |
4.3 基于灰熵和Orness测度的灰色动态多指标决策模型 |
4.3.1 模型建立 |
4.3.2 决策步骤 |
4.4 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5.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建设工程项目脚手架等临时设施及工作空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项目临时设施空间管理的研究现状 |
1.2.2 项目工作空间研究现状 |
1.2.3 脚手架系统空间管理研究现状 |
1.2.4 工程空间管理和优化中的计算机辅助方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工程项目空间优化理论基础 |
2.1.1 工程项目工作空间需求 |
2.1.2 工作空间需求模型 |
2.1.3 临时设施空间管理及优化理论 |
2.2 多指标决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多指标决策优化 |
2.2.2 加权求和法 |
2.2.3 层次分析法 |
2.2.4 网络分析法 |
2.2.5 多属性效用理论 |
2.3 多目标优化决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多目标优化问题 |
2.3.2 多目标优化理论基础 |
2.4 本章小结 |
3 工程项目现场临时设施空间布局优化及评价研究 |
3.1 建设项目临时设施空间布局 |
3.2 临时设施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
3.2.1 相关影响因素 |
3.2.2 二级影响因素 |
3.3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临时设施布局规划模型 |
3.3.1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决策模型结构 |
3.3.2 指标因素的比较判断 |
3.3.3 一致性判断 |
3.3.4 加权超矩阵计算 |
3.3.5 不同指标的敏感性分析 |
3.4 案例分析 |
3.4.1 案例分析结果及指标的敏感性分析 |
3.4.2 对计算结果的讨论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工程项目工作空间需求分析与空间包络模型 |
4.1 工序的工作空间包络模型 |
4.1.1 工作空间包络 |
4.1.2 工序工作空间包络模型的参数识别 |
4.2 工序工作空间需求模型 |
4.2.1 工作空间模型 |
4.2.2 不同工序的工作空间需求 |
4.2.3 工作空间包络参数尺寸确定 |
4.2.4 人体测量数据和人体肢段参数 |
4.3 脚手架平台优化的空间推理 |
4.3.1 脚手架空间优化 |
4.3.2 工作空间包络模型和脚手架平台的空间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模型的工作区临时设施管理与空间优化 |
5.1 脚手架平台空间问题中应用基于仿真的优化算法的必要性 |
5.2 基于多目标模型和仿真的脚手架空间优化算法 |
5.2.1 空间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 |
5.2.2 基于仿真的脚手架系统优化框架 |
5.2.3 基于规则的脚手架平台高度优化 |
5.2.4 工序的总劳动效率计算 |
5.3 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的脚手架方案决策 |
5.3.1 多属性效用理论(MAUT) |
5.3.2 不同脚手架方案间的决策问题 |
5.4 脚手架空间优化方法应用实例 |
5.4.1 案例背景 |
5.4.2 脚手架规划的最优方案生成 |
5.4.3 脚手架投入劳动力成本的权衡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改进向量相似度的区间数动态多指标决策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基于改进向量相似度的区间数动态多指标决策方法 |
1.1 基于区间数相对相似度的主客观指标赋权模型 |
1.2 基于灰熵和时间度的时间赋权模型 |
1.3 正负向量相似度的计算 |
1.4 综合向量相似度的计算 |
1.5 区间数动态多指标决策方法步骤 |
2 实例分析 |
3 结论 |
(10)面向主体行为与偏好的应急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对应急决策的研究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
1.1.2 在应急决策中考虑决策主体行为与偏好的必要性 |
1.1.3 现有的应急决策方法面临新的挑战 |
1.1.4 深入研究考虑主体行为与偏好的应急决策方法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本文创新性工作说明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应急决策简介 |
2.1.1 应急决策的相关概念 |
2.1.2 应急决策的发展 |
2.2 应急决策方法的相关研究 |
2.2.1 基于“情景—应对”的应急决策方法 |
2.2.2 基于案例推理的应急决策方法 |
2.2.3 考虑多主体协同的应急决策方法 |
2.2.4 考虑主体行为的应急决策方法 |
2.3 不确定多准则决策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研究 |
2.3.1 不确定性信息的表示技术 |
2.3.2 不确定性信息的集成技术 |
2.3.3 指标参数的识别技术 |
2.3.4 不确定多准则决策方法 |
2.4 对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的总结 |
2.4.1 主要贡献 |
2.4.2 现有研究的不足 |
2.4.3 对本研究的启示 |
2.5 非可加测度和积分的相关理论 |
2.5.1 非可加测度和积分 |
2.5.2 默比乌斯表示的非可加测度和积分 |
2.5.3 2序可加测度和积分 |
2.5.4 Shapley交互作用指数 |
2.6 行为决策理论 |
2.6.1 原始前景理论 |
2.6.2 累积前景理论 |
2.6.3 累积前景理论与Choquet积分的关系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多主体冲突信息集成的应急决策方法 |
3.1 基于对偶犹豫模糊型冲突信息集成的应急决策方法 |
3.1.1 对偶犹豫模糊型冲突信息元的运算法则 |
3.1.2 对偶犹豫模糊型冲突信息的集成算子 |
3.1.3 基于对偶犹豫模糊型冲突信息集成的应急决策方法 |
3.1.4 算例分析 |
3.2 基于区间对偶犹豫模糊型冲突信息集成的应急决策方法 |
3.2.1 区间对偶犹豫模糊型冲突信息元的运算法则 |
3.2.2 区间对偶犹豫模糊型冲突信息的集成算子 |
3.2.3 基于区间对偶犹豫模糊型冲突信息集成的应急决策方法 |
3.2.4 算例分析 |
3.3 基于区间犹豫模糊语言型冲突信息集成的应急决策方法 |
3.3.1 基础知识 |
3.3.2 改进的区间犹豫模糊语言型冲突信息元的运算法则 |
3.3.3 区间犹豫模糊语言型冲突信息的非可加积分 |
3.3.4 区间犹豫模糊语言型冲突信息的Shapley非可加积分 |
3.3.5 基于区间犹豫模糊语言型冲突信息集成的应急决策方法 |
3.3.6 算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复杂偏好和不完全信息的应急决策方法 |
4.1 基础知识 |
4.2 问题框架描述及标准化处理 |
4.2.1 问题框架描述 |
4.2.2 标准化处理 |
4.3 复杂偏好建模及求解 |
4.3.1 应急决策群体一致性测度和非一致性测度 |
4.3.2 构建参数学习模型 |
4.3.3 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
4.3.4 模型的求解 |
4.3.5 基于复杂偏好和不完全信息的应急决策方法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主体行为与复杂偏好的异质应急群决策方法 |
5.1 基础知识 |
5.2 问题框架描述及标准化处理 |
5.2.1 问题框架描述 |
5.2.2 标准化处理 |
5.3 单人决策模型构建及求解 |
5.3.1 收益和损失的计算 |
5.3.2 考虑指标交互作用的综合前景值 |
5.3.3 基于决策主体行为的一致性指数和非一致性指数 |
5.3.4 双目标直觉模糊规划模型 |
5.3.5 双目标直觉模糊规划的求解 |
5.4 单人决策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
5.5 群体共识达成的决策方法 |
5.5.1 群决策方法 |
5.5.2 考虑决策主体行为与复杂偏好的异质应急群决策方法 |
5.6 算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主体行为与复杂偏好的鲁棒性决策分析框架 |
6.1 指标独立视角下的鲁棒性决策分析 |
6.1.1 传统的TODIM模型 |
6.1.2 SMAA-TODIM |
6.1.3 决策主体的偏好信息表达 |
6.1.4 蒙特卡洛模拟 |
6.1.5 鲁棒性分析框架 |
6.1.6 算例分析 |
6.2 层次结构中指标交互作用视角下的鲁棒性决策分析 |
6.2.1 SC-TODIM:考虑指标交互作用的TODIM模型 |
6.2.2 HSC-TODIM:指标层次结构视角下的SC-TODIM模型 |
6.2.3 SMAA-HSC-TODIM |
6.2.4 层次结构下决策主体的偏好信息表达 |
6.2.5 层次结构视角下的鲁棒性决策分析 |
6.2.6 算例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评价指标权重不能完全确定的多指标决策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研究[D]. 王钰升. 吉林大学, 2021(01)
- [2]集对分析方法在多属性决策问题中的应用[D]. 张斐.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3]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权责划分方法研究[D]. 冉佩欣.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基于熵权法的区间数多指标决策方法及应用[J]. 孙爱民.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20(07)
- [5]基于多指标决策的柔性多状态开关优化接入技术研究[D]. 徐艺铭.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基于数字孪生的工业云机器人控制策略研究[D]. 李兰.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7]灰信息下的多指标决策模型及其应用[D]. 钱其存.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12)
- [8]建设工程项目脚手架等临时设施及工作空间优化研究[D]. 金海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9]基于改进向量相似度的区间数动态多指标决策模型及应用[J]. 钱吴永,董扬兵. 控制与决策, 2019(01)
- [10]面向主体行为与偏好的应急决策方法研究[D]. 张文凯.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