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数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生物,土壤,养分,林下,元阳,秸秆,油棕。
微生物数量论文文献综述
陆宁海,杨蕊,郎剑锋,吴利民,张强[1](2019)在《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分析了秸秆还田和未还田小麦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并系统调查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小麦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明显提高,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比未还田的严重。秸秆还田后,在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扬花期、成熟期5个生育期中,茎基腐病的发病率均比未还田区的发病率高,分别高出12.00%、13.00%、17.50%、17.00%和16.00%,茎基腐病的病情指数比未还田区分别高出3.38、5.28、7.37、8.25和8.13。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相比未还田土壤中的显着增加,真菌的增长幅度最大,在小麦5个生育期中分别比未还田土壤中的真菌增长591.32%、373.63%、212.62%、285.74%、373.95%。因此,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加重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4期)
黄伟,张俊花,刘倩男,张珍珍,王卫忠[2](2019)在《微生物菌肥对生菜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微生物菌肥对冀西北坝上地区生菜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生菜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10个处理,在生菜收获时取土样测定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均多于CK,真菌数量则少于CK,以底施木美土里复合微生物菌肥1 200 kg/hm2+苗期喷施育苗宝贝菌剂(浓度1∶200)(处理M2Y2)的效果最明显,其次为底施木美土里复合微生物菌肥600 kg/hm2+苗期喷施育苗宝贝菌剂(浓度1∶200)(处理M1Y2),二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较CK分别增加了58.81%、63.93%和117.55%、95.91%,二者真菌数量较CK分别减少了68.98%和65.56%;土壤脲酶、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以处理M2Y2最高,M1Y2次之,底施木美土里复合微生物菌肥1 800 kg/hm2+苗期喷施育苗宝贝菌剂(浓度1∶200)(M3Y2)位居第叁,且叁者均显着高于CK,其他处理酶活性或高于CK,或低于CK,只有菌肥和菌剂配比适宜(浓度1∶200)时,对酶活性的促进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2期)
冯美利,李爱基,曹红星,金龙飞[3](2019)在《油棕林下养鸡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油棕林下养鸡对土壤养分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养鸡油棕园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微生物总数随着干扰程度增大而增加;不同干扰区土壤微生物类群以细菌为主,在0~20 cm土壤中,土壤微生物总数和细菌总数随着干扰程度的减弱呈减少趋势,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先减少后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样地距离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全氮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但与微生物数量相关性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庆,王玉凤,张翼飞,郭伟,杨克军[4](2019)在《大豆玉米轮作下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土壤环境因素及根际微生物数量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我国东北地区长期由于土地单一种植一种作物,以及普遍采用单一栽培模式,导致土壤某些养分片面消耗、土壤耕层逐年变浅阻碍根系下扎、水分供应能力减弱,进而使作物的产量也呈现出连年下降的趋势。尤其近10年来,土壤有机质大约每年减少0.01%,由此造成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使作物不能满足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导致作物减产。已有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轮作有利于作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均衡利用土壤养分;以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打破犁底层,提高水分利用率,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增加玉米产量。但针对东北地区大豆玉米轮作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因素和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探究大豆玉米轮作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因素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旨在为研究适合东北地区大豆玉米轮作下作物高产的合理耕作措施。【材料与方法】试验于黑龙江省虎林市云山农场试验基地,设置5种处理,分别为大豆玉米轮作旋耕(XL)、隔行深松(GS)、深松(SL)、深翻(SF)和玉米连作下深翻(CK),各处理均在秋季进行整地作业,以玉米连作深翻处理为对照,供试玉米品种为绑玉353。于玉米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测定土壤容重、含水率和干物质累计。在玉米大口期测量玉米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结果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苗期GS处理0~20 cm平均含水率最高,达到34.79%,高于CK处理5.72%,但20~30cm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显着;土壤容重表现为,SF较其他处理相比容重最高,达到1.32 g·cm~(-3),其中GS显着低于各个处理,与SF相比降低了4.7%土壤容重;苗期SL处理干物质累计量最大,达到0.29g·株,与CK相比提高了40%干物质量。SL处理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菌落数量均为各处理间最高,分别比CK增加了79.22%、117.29%。【结论】GS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玉米苗期土壤蓄水保墒能力,降低土壤容重;SL处理能够提高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并增加干物质累计,能够建立良好的群里结构,最终能够提高玉米产量。(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曹明,张雪彬,陶凯,杨小锋,柯用春[5](2019)在《强还原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对南繁水稻土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强还原条件下,设置不同水稻秸秆量还田,按照0、2.5、5.0和7.5 t/hm~2水稻秸秆还田,淹水覆膜后,测定水稻土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指标变化,研究秸秆还田量对水稻土土壤肥力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为南繁水稻土秸秆还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淹水覆膜(强还原处理)可有效提高酸性土壤pH值,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水平,同时秸秆还田可显着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提高土壤中细菌数量,对杀灭土壤中真菌效果明显。秸秆还田量仅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真菌数量。在南繁水稻土壤保护和改良时,按7.5 t/hm~2水稻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细菌数量最大、真菌数量最小,效果最明显。(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覃勇荣,覃海波,白新高,严海杰,韦诗曲[6](2019)在《桂西北岩溶地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桂西北岩溶地区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选择广西宜州城北会仙山东南坡阴香、青檀及阴香+青檀混交等3种不同植被典型样地,采用稀释平板法逐月测定不同植被样地土壤微生物3大类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并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样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均有较明显的季节差异,其年变化曲线通常表现为叁峰型或多峰型,细菌和真菌数量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放线菌数量最大峰值出现在12月;(2)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与相应样地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变化趋向非常一致,能够敏感地反映外界因子的影响及不同植被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可以作为土壤质量变化的判断指标;(3)在不同植被样地中,细菌均为土壤微生物的优势类群,其数量占微生物总数的80%以上,放线菌数量位居第二(<20%),真菌数量最少(<0.2%),不同植被样地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大小排序为:阴香>阴香+青檀>青檀;(4)岩溶地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不仅受植被类型影响,还与诸多其他因素有关,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河池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明锐,李天国,李博,秦丽,蒋明[7](2019)在《元阳梯田核心区森林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养分含量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元阳梯田核心区箐口和大鱼塘两地共7种森林群落(臭牡丹群落、杉树群落、茶树-旱冬瓜群落、旱冬瓜群落、鼠麴草群落、五眼果群落和鸭公树-木荷群落),按0-20cm、20-40cm、40-60cm和60-80cm土层取样,测定各土层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自生固氮菌、纤维分解菌和真菌)与养分含量(全N、全P、全K、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分析微生物数量与养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除茶树-旱冬瓜群落的真菌数量和旱冬瓜群落的放线菌、自生固氮菌以及纤维分解菌的数量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发生变化,其它森林群落微生物数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群落不同种类微生物数量变化梯度不一致。(2)鸭公树-木荷群落细菌数量最多;杉树群落的放线菌数量最多;自生固氮菌数量在旱冬瓜群落最多;纤维分解菌和真菌数量在臭牡丹群落最多。(3)7种森林群落的全N、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无眼果群落和鸭公树-木荷群落的全N、碱解N和速效K含量最高;旱冬瓜群落的全P和速效P的含量最高。(4)全N和3类速效养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养分含量在不同的森林群落表现出显着差异,并具有显着的垂直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赵兆,胡琳莉,郁继华,周忠雄,高艳[8](2019)在《氮素水平对娃娃菜栽培基质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对基质盆栽娃娃菜的基质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以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磷、钾肥量相同条件下,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栽培基质的氨化细菌数量除施尿素26 g/株处理外,其他处理均降低;硝化细菌、亚硝酸细菌及反硝化细菌数量均增加,且氮素水平对这几种微生物数量化的影响不显着。施氮处理下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高于不施氮处理;莲座期追肥后,施尿素8 g/株处理下的基质纤维素酶、脲酶具有较高的活性,而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分别在施尿素36 g/株和施尿素16 g/株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不同施氮量对基质中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无显着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全钾、速效钾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施尿素26 g/株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植株地上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高于地下部,且均在施尿素26 g/株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全氮和全钾显着高于不施氮处理。综上所述,基质盆栽条件下,娃娃菜施肥方案选用尿素26 g/株、硫酸钾38 g/株、普通过磷酸钙34 g/株,有利于提高基质土壤酶活性、基质和植株中养分含量,促进植株养分向地上部运输。(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毛宁,贾海燕,杨建霞,王金成,刘灵霞[9](2019)在《不同生态类型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相关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温室大棚土壤、露天农耕土壤、林地和草地土壤等4种不同生境下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组成均有明显的差异。温室大棚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为最高,而草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均最低。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显着低于温室大棚土壤,微生物组成亦较露天耕地和温室大棚土壤简单。土壤细菌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碱解氮含量显着相关(P <0. 05);土壤放线菌与土壤全磷、全氮、有机质及速效磷含量显着相关(P <0. 05)。可见,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是影响土壤细菌与放线菌数量的重要养分因子。土壤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可以作为本地区土壤肥力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郭潇潇,王雪莱,梁海芸,于崧,于立河[10](2019)在《盐碱胁迫对芸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芸豆根际微生态环境对盐胁迫的响应机制,以HYD和JW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将2种碱性盐Na2CO3、Na HCO3按摩尔比1∶9混合,按混合后占土壤质量分数0(S0),0. 4%(S1),0. 8%(S2),1. 2%(S3)设计4个浓度梯度,研究不同程度盐碱胁迫对芸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碱胁迫下,HYD在株高、根长和地上、下生物量等优于JW。在盐碱胁迫处理下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差异显着,细菌数量高于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两芸豆品种根际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在S1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且差异显着。在相同处理下,HYD的株高、根长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等生长特性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均显着高于JW。相关分析表明,脲酶活性与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放线菌数量、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真菌数量均呈显着正相关。在盐碱胁迫条件下,p H值上升,微生物数量发生变化,导致酶活性改变,间接改变根际土壤微环境。一定量的盐碱胁迫有利于提高芸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促进芸豆生长。(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微生物数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微生物菌肥对冀西北坝上地区生菜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生菜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10个处理,在生菜收获时取土样测定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均多于CK,真菌数量则少于CK,以底施木美土里复合微生物菌肥1 200 kg/hm2+苗期喷施育苗宝贝菌剂(浓度1∶200)(处理M2Y2)的效果最明显,其次为底施木美土里复合微生物菌肥600 kg/hm2+苗期喷施育苗宝贝菌剂(浓度1∶200)(处理M1Y2),二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较CK分别增加了58.81%、63.93%和117.55%、95.91%,二者真菌数量较CK分别减少了68.98%和65.56%;土壤脲酶、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以处理M2Y2最高,M1Y2次之,底施木美土里复合微生物菌肥1 800 kg/hm2+苗期喷施育苗宝贝菌剂(浓度1∶200)(M3Y2)位居第叁,且叁者均显着高于CK,其他处理酶活性或高于CK,或低于CK,只有菌肥和菌剂配比适宜(浓度1∶200)时,对酶活性的促进效果最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数量论文参考文献
[1].陆宁海,杨蕊,郎剑锋,吴利民,张强.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黄伟,张俊花,刘倩男,张珍珍,王卫忠.微生物菌肥对生菜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9
[3].冯美利,李爱基,曹红星,金龙飞.油棕林下养鸡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9
[4].李庆,王玉凤,张翼飞,郭伟,杨克军.大豆玉米轮作下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土壤环境因素及根际微生物数量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5].曹明,张雪彬,陶凯,杨小锋,柯用春.强还原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对南繁水稻土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热带农业科学.2019
[6].覃勇荣,覃海波,白新高,严海杰,韦诗曲.桂西北岩溶地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J].河池学院学报.2019
[7].李明锐,李天国,李博,秦丽,蒋明.元阳梯田核心区森林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养分含量的分布特征[J].西部林业科学.2019
[8].赵兆,胡琳莉,郁继华,周忠雄,高艳.氮素水平对娃娃菜栽培基质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19
[9].毛宁,贾海燕,杨建霞,王金成,刘灵霞.不同生态类型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相关关系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9
[10].郭潇潇,王雪莱,梁海芸,于崧,于立河.盐碱胁迫对芸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菌株的系统发育树](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129793.nh0015&suffix=.jpg)
![样品取样点平面图](/uploads/article/2020/01/03/63995888ffd6e6f26eebc646.jpg)
![微生物筛选、分离流程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004729.nh0003&suffix=.jpg)
![底泥中异养菌总数的变化](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10166752.nh0013&suffix=.jpg)
![一8,总APHs微生物数量(x1)个/幻含...](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1045009.nh0034&suffix=.jpg)
![地表裂缝对杨树菌根侵染率的影响](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294249.nh0008&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