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东邻稳定的华南克拉通(SCC),其西侧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引起的青藏高原的隆起上升以及下地壳物质的向东逃逸。由于构造应力场形式复杂,不同区域、不同的地球圈层可能受到不同的应力场控制,该区壳幔物质表现出强烈的交换特性,深大断裂发育,多块体汇聚相互作用,强震频发。因此,川滇地区也被认为是研究陆-陆碰撞造山及其演变研究的“天然实验场”。为获取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以及地壳低速层的存在,本文根据川滇地区“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一期的313个宽频流动监测台站记录到震级大于Ms5.5、震中距在30°至90°之间的1309个地震事件,提取高斯参数2.5的P波接收函数数据,然后通过传统H-k、共振滤波接收函数和时差矫正后的H-k扫描川滇地区地壳厚度、波速比。另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1985年至2016年所记录的地震目录数据应用改进后的贝叶斯方法计算了川滇地区b值的时空分布,在对区域地震构造情况、活动断裂情况等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川滇地区沿断裂带b值空间分布进行研究,进而对地震危险性的差异进行预测与分析。结果显示:(1)川滇地区莫霍界面深度变化剧烈、呈现北深南浅的特征,厚度变化范围30-64km,由南到北最大存在约30km厚度差;金沙江-红河断裂是云南地区明显的地壳厚度横向变化分界线,分界线以东区域地壳厚度多大于40km,而西侧地区地壳厚度普遍低于40km,等值线分布较密集,地壳厚度变化剧烈。(2)研究区台站下方地壳平均波速比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块特征,小江断裂作为一条地质构造分界线,其东西两侧泊松比呈现明显差异;腾冲-保山地块和思茅地块南部,地壳波速比在1.741.82的范围内(泊松比介于0.250.29),川滇菱形块体西北部地区(攀枝花附近区域)下方具有高的地壳平均波速比值1.761.86(泊松比介于0.260.30),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区域下地壳的铁镁质含量明显增加,或者熔融显著增加。结合川滇地区GPS速度场变化特征和前人地热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这几个研究区域区的下地壳低速异常可能是由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下地壳物质的塑性流动,遇到坚硬的四川盆地顺时针旋转,于该区域附近形成高热的下地壳流。(3)我们用实测和合成数据测试共振滤波方法去除沉积效应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时差矫正后的H-k方法使用滤波后接收函数可以搜索到更为准确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为以后该方法推广及应用提供了又一层理论依据。(4)川滇地区b值空间变化很大,范围从b ≈0.2371到b≈1.8125;根据1985-2016年6.0级以上地震分布,可以看出明显的低b值与多断裂带从集性相一致。通过对2000年6.5级地震发生前,b值在2年内经历一个高达0.6的骤降的研究,本文认为一个本来就较低的b值在短时间内发生骤降,那么该地区的应力水平很有可能己经达到或接近该地区断层的破裂强度,从而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一定指导意义。(5)川滇地区泊松比分布与b值分布特征对比发现,红河断裂南部和小江断裂附近处的低b值(约0.721.0)与相应区域低泊松比分布(约0.210.23)对应,中强震频次相对较高;而龙门山断裂东南向和川滇菱形块体西北部高b值(约1.6-1.8)与相应区域高泊松比分布(约0.290.31)较一致,鲜有中强震的发生,表明川滇部分地区b值与泊松比分布相吻合。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朱帅帅
导师: 刘本玉,赵宏
关键词: 川滇地区,波接收函数,地壳厚度,波速比
来源: 云南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单位: 云南大学
分类号: P315.2
总页数: 79
文件大小: 7245K
下载量: 62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震前后川滇地区地壳水平形变场的动态变化[J].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6)
- [2].川滇地区近期地壳水平运动与变形场的演化特征及其机制讨论[J]. 国际地震动态 2008(11)
- [3].利用GPS资料研究川滇地区地壳应变与应力场变化[J]. 环球人文地理 2014(12)
- [4].川滇地区近期断层运动特征分析[J]. 地震研究 2018(01)
- [5].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J]. 江西科学 2020(05)
- [6].GPS约束下川滇地区下地壳拖曳作用及断裂活动性有限元模拟[J]. 地震研究 2019(03)
- [7].川滇地区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特征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6)
- [8].川滇地区强震序列间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J].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6)
- [9].川滇地区地壳密度变化与强震孕育关系[J]. 地震学报 2019(05)
- [10].川滇地区壳幔地震各向异性研究进展[J]. 中国地震 2018(02)
- [11].川滇地区Lg波Q值层析成像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08(11)
- [12].基于聚类分析的川滇地区块体划分与应变研究[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13].基于三维粘弹性有限元研究汶川地震对川滇地区的震后影响[J]. 地震研究 2018(02)
- [14].川滇地区横波Q值动态变化[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07)
- [15].汶川地震前川滇地区构造活动与区域应力特征分析[J]. 国际地震动态 2008(11)
- [16].川滇地区近期地壳变形动态特征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7(12)
- [17].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研究综述[J]. 地震研究 2012(03)
- [18].青藏高原东缘川滇构造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06)
- [19].川滇地区GPS速度场聚类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8(05)
- [20].川滇地区岩石圈磁场的小波多尺度分析[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2(03)
- [21].汶川地震前后川滇地区主要断裂活动趋势分析[J]. 测绘科学 2016(12)
- [22].川滇地区4个地温钻孔监测数据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9(02)
- [23].基于多学科物理观测的地震概率预测方法在川滇地区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9)
- [24].川滇地区岩石圈磁场及其与强震关系研究[J]. 地震研究 2017(03)
- [25].川滇地区中小震重新定位与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研究[J]. 地震 2008(02)
- [26].川滇地区陆态网络基准站运动噪声模型分析[J]. 测绘科学 2014(12)
- [27].应用统计物理方法分析川滇地区地震危险性[J]. 地震地质 2013(01)
- [28].川滇地区断层活动与地震关系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9(S1)
- [29].基于三维粘弹性有限元进行汶川地震对川滇地区震后影响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7(08)
- [30].川滇地区地震活动趋势再判断[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3(02)